王延玲,吕宪军
(1.大连教育学院 高中教师教育中心,辽宁 大连116021;2.辽宁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辽宁 大连116029)
美国教育评价专家斯塔弗尔比姆说过,“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也明确提出:要“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1]可见,“改进”是评价最重要的功能,改进教师的课堂教学是教学评价最重要的目的。
依据教学目标,制订合理、有效的教学评价方案是实现教学评价改进功能的前提。评价方案的主体部分是教学评价表,教学评价表又主要由评价要素(指标)、指标标准、指标权重和记分方式等构成。
在前期相关研究中,笔者曾构建了“基于目标的教师课堂有效教学行为评价标准”,该“标准”以呈示行为、对话行为、指导行为、辅助行为、管理行为等要素为一级指标,并围绕这五个要素,依据教师可观察的教学行为,选择确定了25个二级指标。[2]之后,笔者对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及访谈,教师普遍认为“标准”中各级指标的设置是合理并且是重要的,与课堂教学的实际要求相符合,既有利于规范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也有利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照评价要素或指标改进自己的教学。
(1)确定以学生为中心的指标标准
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有效行为。[3]教师教的如何要围绕学生学的怎样来评判,即评判学生学的是否有效是评价教师教的是否有效的前提。发挥教学评价改进教师课堂教学的功能,就要变评价“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指标标准的确定要关注教师教的行为,更要关注学生学的行为,要关注教师教的行为是否为学生学的行为带来积极、有效的变化。
比如,某项指标标准:向学生讲解教学目标。根据此项标准可以评价教师的教学行为,即是否向学生讲解了教学目标,但却不能评价教师讲解的教学目标是否合理、清晰,学生对教学目标是否能够理解和接受。所以,可以将指标标准修改为:告诉学生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修改后的指标标准有助于学生将教学目标内化于学习活动之中,主动、有效地进行学习,有助于教师深刻理解、正确贯彻教学目标,有助于教师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确定教学任务。
(2)确定体现教师教学特色的指标标准
清晰、明确的指标标准是引导教师教学的准则,是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规范,同时,指标标准还应该对教学中教师所表现出来的具有个性特征的教学行为予以体现。但当下,我国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确定一直倾向于理论演绎的方法,评价标准的制定忽视教师的参与[4]。其结果导致:第一,基于教学理论确定的指标标准与教师的教学实践存在偏差,尤其是当教师对指标标准认同感较低时,这种偏差就会被放大,造成教师消极、被动地按指标标准实施教学,难以将其内化为积极的教学标准或教学准则;第二,由于指标标准的确定较少考虑到教师的教学个性特征,从而影响了一部分教学具有特色的教师的积极性,不利于教学创新和教学改革。所以,要增加反映教师教学特色的评价内容及指标标准,用来鼓励那些教学具有特色、勇于教学改革和教学创新的教师,进而引导更多的教师进行特色教学。
(3)确定体现不同学科差异的指标标准
要有效发挥评价的改进功能,有必要制订学科专业评价标准,并由相关专业人员进行教学评价。因为不同学科的课程标准不同,教学内容不同,不同学科的教学组织形式各俱特色,所以评价的指标标准理应不同。比如,物理、化学、生物、科学等学科的教学,更多地体现了探究性、问题解决等特点,对这些学科教师相应的教学行为的要求也更高。因此,考虑学科差异,制订符合学科特点的指标标准,可以使教学评价在指导和改进教师课堂教学方面更具有针对性。
制订教学评价方案时,要让教师参与其中。对教师而言,通过参与教学评价方案的制订过程,可以进一步明确评价的目的和意义,更加深刻地理解评价的要素与指标标准,知晓评价的方式与方法。教师在理解并认同了教学评价方案后,会自觉地将教学评价方案的要求融入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之中,主动地改进课堂教学。对评价者而言,通过与教师积极、有效的沟通,可以及时了解、掌握教师课堂教学所发生的新的变化、所突现的新的特点,以便在制订评价方案时能够考虑和吸收更多的评价新元素,使评价方案与时俱进,更加符合课堂教学的实际。
发挥评价的改进功能,就要在教学评价实施中依据评价量表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教学特色进行观察与记录,注重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的结合,重视对常态课的评价。
评价量表是评价教师课堂教学的工具,没有工具,何以测量?又何以评价?又依据什么改进教师的课堂教学?
当下,有些评价者在评价课堂教学时,手里拿着一张印有简单表格的纸,表格上只有评价对象和评价等级等项目,更有甚者,有的评价者连这样简单的表格也没有,他们完全是依靠自己的教学经验、凭借自己头脑中的“标准”在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评价。试问:这样的评价有何依据?其评价结果能够说明什么?教师改进教学的依据在哪里?
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全面观察与记录是评价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还应重视对教师的教学特色进行观察与记录。我们面对的评价对象是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教师,他们可能教学履历不同、教学经验不同、所教学科不同,决定了他们教学方法的不同和教学效果的不同,“寸有所长,尺有所短”,他们各自身上都具备着一定的教学闪光点,同时也存在着一些教学缺陷。评价者在课堂观察的同时,不能仅仅是简单地记录和判断教师的实际教学表现是否与评价量表相符合,或者说教师的教学水平达到了评价量表的哪一个级别的要求,将教师的实际教学效果与评价量表进行简单的“对号入座”。评价者更应该细致地观察每位教师的教学特点,辨别并记录每位教师的实际教学表现与评价量表不相符合之处,通过细致观察和仔细辨别,去发现每位教师的教学特色或优势体现在哪里,存在的教学问题主要有哪些,哪些问题具有共性,哪些问题体现个性。
合理、正确的评价方法是有效进行课堂教学评价的保证,从评价方法的历史来看,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曾经各领风骚,但同时各自也显现出一定的不足,在实际应用时需要注意二者的结合。比如,评价者在按照评价量表规定的要素及指标标准对教师逐项评价时,不能只是给出一个等级或分数就完事大吉,而是要继续思考和分析:为什么要给该教师这样一个等级或分数?该教师的哪些教学行为影响了他获得更高的等级或分数?该教师需要怎样改进教学才能获得更高的等级或分数?如果让我来上这节课我会怎样上?我能够在哪些环节对该教师提出改进教学的建议?并且,对教师最终的评价结果要形成评语式的结论。
日常中,有针对各种课的教学评价:公开课、观摩课、常态课……,而在对这些课的评价上,却经常发挥着甄别、选拔、评比的评价功能,较少发挥评价的改进功能。抛开公开课、观摩课不说,常态课是最能表现教师教学自主性和原创性的课,是最能体现教师教学特色和教学创新的课,对常态课的评价应该更多体现的是评价的改进功能,通过发挥评价的改进功能,使评价更有针对性,能够结合教师各自不同的教学特色或教学特点评价,通过评价促进教师的教学日臻完美。
准确地向被评价教师反馈综合的评价信息、结果,并与教师进行及时、有效的交流,有助于发挥教学评价的改进功能。
评价反馈是通过对教师课堂教学全过程的观察与记录、分析与评价,向教师提供完整、准确的评价信息、意见或建议,它既是对教师课堂教学结果的综合反映,也是对教师今后改进课堂教学的期望。它不但要告诉教师教学中哪些方面做得好,哪些方面做得有特色,哪些方面做得不够好;还要告诉教师做得好或不好的结论是怎样得出的,为什么会产生如此的差距;更要告诉教师怎样做才是好的,怎样才能做得更好。
评价者要将评价结果、反馈信息以写实性的文字提供给教师,评价结果要完整、准确,有较强的针对性,既告知教师综合的评价结果,也帮助教师分析获得相应结果的原因。要明确指出教师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效分析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与建议、途径与方法。评价者的反馈信息还应包括对教师教学特色的评价与分析,对教师今后教学的期望,等等。
在反馈评价结果时,评价者可以采用直接对话的方式与教师进一步沟通、交流。内容包括:第一,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及达到程度。教学的目标也是评价的目标,教师如果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不准确或有偏差,势必影响课堂教学,影响教学评价的结果。比如,有的教师对三维教学目标理解不到位,造成课堂教学中某些目标的缺失;又比如,有的教师课堂教学从表面上观察十分热闹,却可能偏离了教学目标,甚至根本就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所以,评价者强调教学目标对课堂教学的重要作用,帮助教师对教学目标进行梳理或再认识,能够促进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和把握。第二,教师对课堂教学评价的再认识。通过课堂教学的评价过程,教师对评价目标、评价要素、指标标准以及评价方法等会有更深刻的认识,评价者可以要求教师再次按照评价量表对自己的教学做出评价,并将自我评价的结果与评价者的评价结果进行对照,对其中不一致的评价结果进行交流,甚至辩论,直至教师对课堂教学评价形成正确的认识。
所谓对评价结果的“验证”,就是将依评价量表得到的评价结果与通过其它途径得到的评价结果进行相互比较。比如,可以通过访谈、座谈会、问卷调查等形式,从学校领导、其它教师、学生及其家长那里得到被评价教师更多的授课效果信息,并与按评价量表得到的评价结果相比较,将多渠道得到的信息相互印证,容易使评价者对被评价教师形成较为准确的综合印象,使评价者在反馈评价结果时,更容易提出针对教师教学的改进意见。
教师只有积极地改进课堂教学,才会促使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力与水平不断提高,但是教师改进课堂教学的行为不会一蹴而就,所以,通过教学评价改进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者需要对被评价的教师进行跟踪,去持续观察、评估教师的教学改进情况。如果只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改进措施,而不去监督、落实教师的改进情况,就难以使教师的教学发生根本性的改变,难以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1]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5.
[2]吕宪军,王延玲.构建基于目标的教师课堂有效教学行为评价标准[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3(8):77-79.
[3]崔允漷.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上)[J].人民教育,2001(6):46.
[4]龚晓林.建国以来中小学课堂教学评价困境探讨[J].教学与管理,2014(3):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