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堂文化影响下的教师教学智慧及其生成*

2015-04-01 05:24宋广文李远帆
当代教育科学 2015年3期
关键词:智慧文化课堂

●宋广文 曹 红 李远帆

新课堂文化影响下的教师教学智慧及其生成*

●宋广文 曹 红 李远帆

课堂教学是新课改的重点之一。新的课堂文化呼唤人性和智慧的回归,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实践中应该把握教学智慧的独特性、创新性、反思性、发展性等特性,促进新课堂文化的形成。在培养教学智慧方面,教师应该以“意”为本,以“知”为基,以“行”为法,系统科学地规划和实施。

新课堂文化;教师;教学智慧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对课堂教学的关注和探索越来越多。随着研究的深入,传统的课堂文化受到了诸多的批判,而新课堂文化逐渐由理论变成了现实。与传统的课堂文化相比,新课堂文化更强调以人为本,关注作为个体的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新课堂文化以课堂教学为载体,强调教师的教学智慧,重视学生和教师的双向合作和共同发展,其中,教师的教学智慧是促进新课堂文化形成的重要因素。

一、新课堂文化与教学智慧的契合

新课堂文化是新课改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集中体现,是在反思传统课堂文化的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新课堂文化应该体现新的教育目标、理念和方法,以适应新时代的教育要求。施民贵认为新课堂文化应该是“以生为本、关注参与、重视体验、多维开放”的课堂文化,并总结了十种形态:对话型、互动型、生成型、自主型、合作型、探究型、问题型、参与型与开放型。[1]而王攀峰、赵云来认为,新课堂文化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即教师引导学生从体验中获得真实情感,从对话中显现学生的特性,通过创造训练其创造性思维。[2]由此可见,新课堂文化不再把课堂教学仅仅当作知识的机械传授活动,而是视为以教师智慧启迪学生智慧,最终实现二者智慧相互促进和发展的过程。因此,新的课堂文化呼吁智慧的回归,通过教师的教学智慧体现人文关怀、改变课堂、改善师生关系、启迪学生创造性思维,最终创造新的课堂文化。

二、教学智慧的含义及特点

智慧的定义难以明确,但是,学者普遍认为智慧是可以后天习得的,它是个体在生活中通过学习和经验积累获得的,是一种灵活解决生活问题的综合能力和素养。教学智慧是教师智慧在教学过程中的体现,它同样来自于教师的后天学习,是可以通过培养获得的。杜萍等认为:“教学智慧是教师个体在教学实践中,依据自身对教学现象和教学理论的感悟,深刻洞察并敏锐机智、高效便捷地应对教学情境而生成融通共生、自由和美的境界的一种综合能力。”[3]由此可见,教学智慧源于教学理论,发展于教学实践,通过教学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会贯通,进而达到机智、灵活、高效地解决教学情境中的问题。新课堂文化需要教师拥有教学智慧,只有教师的教学智慧才能启迪学生的智慧。吴志宏曾说“要估价一种教育,我们最终要考察的,在于它是否拥有智慧,因为只有教育本身有智慧,才能够培养出智慧之人,社会才能得到长足发展。所以教育中的智慧,是教育的本质和灵魂。”[4]

教学智慧具有内隐性,只有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才能显现,因此,实践性是教学智慧的本质属性。从教育实践的角度有助于发现教师的教学智慧,进而归纳其特点。

(一)独特性

教师的教学智慧具有明显的个性特征,彰显各自的独特性。从客观上来说,教育智慧受到教师的社会背景、生活方式、教学情境以及性格等方面的影响,因为每个教师的社会背景、生活方式、教学情境等方面因素都不相同,所以,教师的教学智慧也必然不尽相同。从主观上来说,教学智慧来自于教师对现实生活和教学的思考和反思,来自于实际的教学实践,每个教师在认知思考、行为方式上都带有明显的个性,所以教学智慧也具有个性特征。总的来说,每个教师都受到客观条件的影响,在主观方面也具有各自的特点,每个教师的教学智慧水平、内容、表现方式等方面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深深地打上了自己的烙印。

(二)创新性

教学智慧需要学习知识,但不是对已有知识的机械运用;教学智慧需要模仿高水平的教学方式,但不是不经思考、不顾教学情境的生搬硬套;教学智慧需要沿袭成功的经验,但不是对成功经验的盲从。教学智慧更多的表现是一种创新,是不断地打破旧的知识体系、教学方式和教学经验的活动,是不断地学习新知识、进行教学思考、实践和反思的活动。教学情境、内容、目的等要素都在不断地变化,固守着已有的知识、模式和经验,必然将被逐渐淘汰,只有主动地迎接这些变化,才能适应新的时代需求。

(三)反思性

教学智慧来自于学习和实践,只有学习才能点燃智慧的火花,只有实践才能进行验证,但是仅仅靠学习和实践并不能真正生成教学智慧。教学智慧的生成需要不断地反思,在反思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做到知识和实践的融合,发现优点与不足,做到查缺补漏。孔子曾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学智慧就是一个不断思考和反思的过程,这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教师长期的反思,从而在学习和实践中发现、凝练、总结和提取教学智慧,使教学活动得以升华。

(四)发展性

随着教师的成长,教育智慧也慢慢增长。但并不是每个教师都能够发展教育智慧,只有真正了解教育智慧,才能促进教育智慧发展。在生活中,往往教龄更长的教师更有教育智慧,这是因为,随着教龄的增长,教师的知识体系愈来愈丰富,生活体悟越来越深刻,在教学实践中的技巧运用更得心应手,对教育的思考和反思也越来越深刻。但是,老教师往往更难以打破常规,而年轻的教师更容易与学生相处,在教学方式中具有创新性。由此可见,发展教育智慧需要积累知识和经验,不断地进行教学反思,但又要敢于打破常规,创造新的课堂文化。

三、教师教学智慧的生成

教师的教学智慧需要经历一个由幼稚走向成熟、由生涩走向熟练的发展过程。在此过程中,许多因素都能够对教师发展教学智慧产生影响,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教师个人因素,如教师的情感、经验、知识、反思和实践等等。教师的教学智慧生成不是一个单线流程,按照固定程序就能够增长,而是一个多元化的复合体,受到多元素的影响,而且带有鲜明的个性色彩。具体来说,教师的教学智慧生成涉及到“意”、“知”、“行”三个方面。

(一)以“意”为本——发展教学智慧的前提

“意”即情意、意识,主要包括了教师对所从事的教育活动所持的态度,如对所从事职业的态度、对学生的态度等;此外,还包括教师对教育理念和活动的理解,如对“以人为本”的理解、对师生关系的理解等等。“意”是教学智慧生成的前提,没有正确的职业态度、对教育理念和活动的正确理解,就不会产生教学智慧,因此,教师首先要拥有教学之“意”。

首先,教师要树立积极的态度。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职业中,教师都需要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才能对生活和工作保持热情、对他人和学生关心和爱护。积极的态度可以帮助教师以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和影响他人,主动学习和探索知识和方法,进而克服教学情境中的困难。教师以积极的心态去体验生活和工作,才能化被动为主动,适应不同的环境,擦出智慧的火花。在教学中,教师的态度对课堂氛围的影响很大,倘若对生活和工作没有热情,就难以使课堂氛围生机勃勃,枯燥的课堂也就不会产生教学智慧。只有教师持有积极的态度,才能活跃课堂,促进师生智慧的交流。

其次,教师要树立新的教学观。教学智慧源于教师在长期教学中对教学活动的深入反思以及对更深层次的教育理论的思考,倘若一开始教师的教育理念就是错误的,那么教师很难从教学中获得教学智慧的提升。只有建立在正确的教育认识之上,教师的教学智慧才能获得增长。教师持有的教育观念表现在教学中就是教学观,教学观是教师对学生、课堂、教师角色、教学内容以及教师职责等方面的综合认知。教师的教学观是教学智慧发展的前提,也是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基础,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就会出现什么样的教学行为。在新课堂文化背景下,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就先要理解教育目的和教育的职责。新课改将教育的目的定义为: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整合,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创造和学会审美,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过着有人生意义的生活。其实质就是要培养完整的人,有智慧的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育就是一个启智的过程,通过知识的传授启迪学生的智慧,促进智慧的增长。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中指出:“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使人具有活跃的智慧”。[5]由此可见,教育的目的在于启迪学生的智慧,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也是在教学活动中发挥教学智慧,帮助学生成长。在启迪学生智慧的过程中,教师也通过教学活动发展自身、完善自身、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进而获得教学智慧。

(二)以“知”为基——发展教学智慧的基础

“知”即知识和经验。智慧的产生不是凭空出现的,它需要以一定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知识和经验越深厚,越容易获得智慧。教学智慧与教师的知识体系和教学经验息息相关,教师知识体系的深度和广度以及教师教学经验积累的厚度决定了教师是否能发展教学智慧。教师知识体系和教学经验的增长离不开教师的学习。

首先,加强学习,增加知识的宽度和深度。教师需要拥有丰富的知识体系,同时也需要对知识有深入的理解。没有广博的知识,教师就不能从容的面对学生,就不能在教学中做到旁征博引,不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学习,也就不能抓住甚至创造学生学习的契机,使学生获得知识,获得全面的发展。只有通过学习,教师加深了自身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才能在教育过程中做到随心所欲,产生智慧的火花,与学生共同进步。教师熟悉了专业知识,才懂得如何教,才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明了教学方法,才能在教学中善于表达;懂得了心理学,才能合理地处置学生问题;懂得历史、地理等学科知识,才能在讲课时旁征博引,侃侃而谈……只有拥有了足够的知识,教学智慧才得以闪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做到举一反三,促进智慧的成长。

其次,教师要善于积累实践经验,提高应变能力。教学过程终究是一个实践的过程,教师的智慧也要落脚于实践之中,教育实践是不确定的,教师的教学智慧产生于在不确定的教育实践中追求教育确定的目的。[6]教学智慧与教学实践是相互影响、相得益彰的关系。教师的实践经验得益于与学生的课堂互动过程,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之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使教师拥有广阔的空间来发挥自身的智慧,在此过程中,教师能否把握机遇是教师获得教学智慧的关键。教师的教育实践也是教师把理论付诸行动的过程,教师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和反思,实践也帮助教师获得理论学习不到的知识,丰富了教师的经验积累,更有利于教师智慧的生成。

(三)以“行”为法——发展教学智慧的途径

“行”即行为,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积极行为,如建构新的课堂文化、积极探索新的教学实践、主动进行教学反思等等。教学之“行”是教学智慧发展的最关键的环节,没有教学中的主动行为,就不会获得教学智慧的发展。

首先,建立新型的课堂文化。新型的课堂文化应该是充满人文精神的课堂文化,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人,就是关注教师和学生作为人的存在和意义,只有视教育为师生共同的精神活动时,教师的教学智慧才能得到极大的开发。[7]新的课堂文化需要教师致力于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和谐的课堂是教学顺利进行的前提,教师和学生在彼此信任的基础上,平等对话,才能相互了解对方,知对方之所知,求对方之所求,从而使双方受益。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我坚信,常常以教育上的巨大不幸和失败而告终的学校内许许多多的冲突,其根源在于教师不善于与学生交往。因此,良好的师生关系需要教师了解、理解和接纳学生,愿意并且善于与学生交流,通过与学生交流使教师自身的能力逐步提高。教师要对全体同学一视同仁,尤其对于后进生,要更多地给予关爱,发现其优点,通过交流抓住教育机会。教师的教学智慧正是在与学生进行交流的过程中逐步获得发展的。

其次,勇于实践,勤于反思。教学情境是教师教育智慧的舞台,教师要积极地进行教育实践,把知识和经验用于实践,进而勤于反思,认真思考教育情境中的问题,从中“悟”出教育智慧。实践是检验教师知识和经验的试金石,只有经过了实践考验的知识和经验,才能有助于教学智慧生成。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勇于探索和试验,把学习和思考的新理念、方法、知识等应用到教学中,从中获取经验。新课改要求“课堂是研究课,教师是研究者”。教师在教学科研中可以深化知识,拓展视野,凝练经验,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应该注意的是,教师的科研应该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只有远离科研的功利性,教师才能真正深入思考教育现象的核心问题,推动教育研究,不断提高教学智慧。[8]

教学智慧具有批判性,善于反思的教师往往更具有教学智慧,对教育的反思是教师获得教学智慧的重要途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遇到许多意外,经过应激处理后,教师需要再次思考,以便更好地处理此类事件,反思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认知、获得智慧的过程。叶澜认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教师不仅仅需要对教育中的活动进行反思,也需要对生活中的行为进行反思。在增进教学智慧方面,教师主要进行教学方面的反思,其主要方式有两个:一是个体反思,二是群体反思。就教师的个体反思而言,主要方法包括:教学日志法、案例分析法、教育教学叙事法、行动研究法等。教师的集体反思能够补充个体反思的不足,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做到集思广益,个体教师在相互的交流中获得启迪、拓展思路、开阔视野和丰富知识经验。

[1]施民贵.中小学十种“新课堂文化”课题成果简述[J].上海教育科研,2006,(6).

[2]王攀峰,赵云来.构建“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文化[J].中国教育学刊,2008,(9).

[3]杜萍,田慧生.论教学智慧的内涵、特征与生成要素[J].教育研究,2007,(6).

[4]吴志宏.呼唤有智慧的教育[J].青年教师,2012,(9).

[5]怀特海.教育的目的[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66.

[6]程广文,宋乃庆.论教学智慧[J].教育研究,2006,(9).

[7]罗邦士,王纬虹.略论教师的教育智慧[J].教育导刊,2009,(6).

[8]田慧生.时代呼唤教育智慧及智慧型教师[J].教育研究,2005,(2).

(责任编辑:孙宽宁)

华南理工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项目“增强研究生知识共享能力的途径与策略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宋广文/华南理工大学心理测评与应用心理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 曹 红/曲阜师范大学教科院研究生

李远帆/曲阜师范大学教科院研究生

猜你喜欢
智慧文化课堂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甜蜜的烘焙课堂
年味里的“虎文化”
美在课堂花开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谁远谁近?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
智慧决定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