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之经济功能的形态演变及发展策略*

2015-04-01 05:24
当代教育科学 2015年3期
关键词:现实功能经济

●周 勇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之经济功能的形态演变及发展策略*

●周 勇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教育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日益明显,教育之经济功能的现实形态开始显现。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之经济功能的现实形态具体表现为:教育消费的挤占效应已大为减弱、产学研结合具有很好的催化作用、高校园区形成教育经济岛屿效应、教育资源分布的经济影响凸显、教育投入拉动经济的潜力较大、大学生就业直接带动经济的增长等。根据当前我国教育之经济功能现实形态的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有助于建立高等教育与现实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关系。

高等教育;经济功能;现实形态;发展策略

在传统观点看来,教育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是滞后的,因为教育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人力资源供给实现的,而人力资源的产生及发挥作用则需要一个较长的周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教育之经济功能的表现形态也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由于未能及时把握这些变化,当前我国关于高等教育之经济功能的研究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误区。

一、近代以来教育之经济功能研究的演变及趋势

经济功能是教育最原始的功能。然而,由于人类生产劳动长期的体脑分离,教育与经济的联系并不密切。直到18世纪中叶第一工业革命爆发,机器出现使生产的社会化程度大大提高,教育的经济功能才得以回归。

(一)人力资本理论之前关于教育之经济功能的朴素观点

先是威廉·配第在分析生产要素创造劳动价值的过程中,把人的“技艺”列为除了土地、物力资本和劳动以外的第四个特别重要的因素,而“技艺”则是通过教育和训练得到的。[1]亚当·斯密则指出:“人的才能与其他任何种类的资本,同样是重要的生产手段”。[2]在此基础上,亚当·斯密又指出人的才能必须经过教育才能获得,而且教育还“所费不少”,然而“学习的时候,固然要花费一笔费用,但这种费用,可以得以偿还,赚取利润。”[3]其后,以李斯特和马歇尔为代表的庸俗经济学家又在前人的基础上对教育之经济功能的某些内容作了进一步的论述。李斯特非常重视那些有才能的人在生产中的作用,并提出了“物质资本”和“精神资本”这对概念,后者来自智力方面的成果积累。[4]马歇尔虽然不愿意接受“人力资本”概念,但他比较重视教育的经济意义,把“教育作为国家投资”来界定。[5]人力资本理论之前的经济学对教育之经济功能的认识,尽管出现了类似人力资本理论的内容,但从观点和方法来看都是比较感性的,因而对于教育之经济功能的认识是比较朴素的。

(二)人力资本理论与教育之经济功能未来形态的理论体系

20世纪60年代,人力资本理论的出现使人们对教育之经济功能的认识上升到理性阶段。人力资本理论在新古典经济学生产函数的基础上,对生产要素投入作了进一步细分,解析出教育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并形成了相应的计量研究方法体系。1961年,舒尔茨采用收益率法测算出1929-1957年间教育投资对美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3%。1962年,丹尼尔森采用经济增长要素分析法算出,人力资本积累对同期美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接近23%。1964年,贝克尔在舒尔茨宏观研究的基础上引入微观分析,对美国高校和中学的教育回报率进行了实证,证明了教育投资的回报具有长期性和累积性。

在人力资本理论产生以后,关于教育之经济功能的研究同时出现了细化的趋势:一方面,是沿着人力资本理论的技术路线细化对教育生产功能的研究。尽管人力资本理论将教育之经济功能研究推到计量分析的高度,清晰地揭示了教育的生产功能,但在其理论体系中,教育还不是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直到1986年Romer的研究中,教育才被当作一个直接变量引入经济增长模型。两年以后,卢卡斯在其《论经济发展的机制》一文中提出了著名的人力资本积累增长模型,教育才开始作为内生变量出现在经济理论中。[6]另一方面,是在人力资本理论技术路线之外对教育之经济功能研究的细化,并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教育之经济功能研究的趋势。

(三)人力资本理论之后:教育之经济功能现实形态的逐渐显现

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筛选理论和劳动市场分割理论,虽然曾被视为对人力资本理论的挑战,并曾与之论战多年,但却在事实上促进了教育之经济功能的研究。为了清楚地说明这个问题,本文提出教育之经济功能的基本形态这个概念。教育对经济的未来影响,即教育之经济功能的未来形态;教育对经济的当期影响,即教育的现实经济功能。在人力资本理论看来,教育对经济的长期影响显著而当期影响微弱。受这一观念的影响,研究者往往只看到教育之经济功能的未来形态,而忽略了其现实形态。事实上,人力资本理论本身并未否定教育之经济功能的现实形态,只是认为教育对经济的当期影响不明显而已。筛选理论揭示了人力资本运用过程中教育的经济信号功能,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在区分主要劳动市场和次要劳动市场的过程中也在事实上涉及到了教育的经济信号功能问题。在今天看来,这两种理论最突出的贡献不是从教育的生产功能衍生出了经济信号功能,而是对教育之经济功能的现实形态进行了研究,更非若干年以后基于人力资本“投入——产出”的效益计算。

时至今日,基于人力资本积累来计算教育的投入产出效益的技术路线,仍然是教育之经济功能研究的主流。然而,无论该技术路线如何完善,终究摆脱不了只能有效分析教育对经济的长期影响,不能有效分析教育对经济的当期影响的局限。目前,沿着该技术路线所作的关于教育之经济功能的研究,大多都在套用已有的数据模型进行匡算,因而从理论上看创新空间不多,从实践上看也与日益密切的教育与经济的关系不相符。因此,教育之经济功能研究真正的发展趋势不是对基于人力资本积累的技术路线的细化,更不是对它的套用,而是对教育之经济功能现实形态的把握。对教育之经济功能的观察,从未来形态走向现实形态,不仅是外在形式的变化,更是内在技术路线或者研究范式的变化。自筛选理论和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诞生以来,关于教育之经济功能的研究已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人力资本的传统模式,开始以各种形式来考察教育的经济功能。尤其近些年来,对于教育的现实经济功能的考察颇有进展。比如:关于教育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的研究,较好地体现了教育的现实经济功能。此外,还有很多具体问题的研究也都反映了教育的现实经济功能,但还需要从学科基础研究的角度进行概括。

近代以来,关于教育之经济功能的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日益密切,人们对于教育之经济功能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社会经济存在决定教育之经济功能,从而也决定了人们对教育之经济功能的认识。因此,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必然会导致教育之经济功能的变化,人们对教育之经济功能的认识也应有相应的变化。

二、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之经济功能现实形态的具体表现

(一)教育消费的挤占效应已大为减弱

教育消费因对经济增长有即期的拉动作用曾被一派学者寄予厚望,但由于高等教育成本过高使得教育消费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挤占其他消费的现象,因而其经济拉动作用被另一方学者唱衰。实际上,双方争论的焦点不在于教育消费是否有明显的拉动作用,而是“挤占效应”的存在。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初步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实现了基本覆盖,大学生享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体系也初步建立,不仅原来被高等教育消费挤占的家庭经济资源得以释放,也使过去因担心未来不确定性而不敢消费的心态发生改变。[7]同时,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大幅度提高了人们的消费能力。有数据表明,我国居民储蓄呈不断增长的趋势,且其中10%准备用于教育消费,高于准备用于购房的7%,教育消费成为储蓄的主要目的。[8]此外,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显示,到2015年,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在校(园)学生总数将达到2.933亿,继续教育的年培训规模也将达到2.9亿人次。教育消费毫无疑问是一个庞大的消费市场,其对于现实经济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就算是教育消费对于其他消费的挤占效应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但这也是当前阶段中国经济的特点之一。正因为如此,就不能不考虑教育消费与受其影响的其他消费之间的关系,因为教育对现实经济的影响不仅是一个量的增长问题,还有一个协调发展的问题。

(二)产学研结合具有较好的催化作用

教育对经济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人力资源供给实现的,而人力资源的形成及发挥作用需要一个较长的周期,因此,教育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具有滞后性。这种观点显然受到了当时社会生产条件及认识水平的限制。时至今日,随着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相结合的形式不断创新,以产学结合或者校企结合为代表的生产形式大大缩短了科技成果转化的周期,从而改变了传统的人力资源发生作用的形式。产学结合模式的创新,不仅能使区域经济在总量增长上取得突破,而且能够有效地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促进现实经济发展的催化剂。

以湖南为例,作为湘南大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衡阳近几年在承接产业转移中有效发挥了产学结合的优势。该市23家汽车及零部件企业与包括清华大学在内的9所高校、科研单位结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困扰相关企业多年的“技术”瓶颈迎刃而解,结出专利的“硕果”,带来产业的喷涌。据统计,2011年,全市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61项,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43项,实施产学研创新成果转化项目26项,全市申请专利1487件,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2家和各类省级重点实验室等科技基地42家,全市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848.13亿元,同比增长41.2%;实现增加值228.28亿元,同比增长41.5%。[9]新湘绣是湖南产学结合另一个成功的典型。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主动对接湘绣产业,把湘绣技艺传统的师徒相授融入现代学历教育体系。传统绣工培养都是师傅带徒弟,学艺者往往要“十年磨一剑”方能成才。新湘绣构建“专业+项目+大师工作室+产品”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10]教学过程即生产过程,学生作品即产品,密切了教学与生产的关系。目前,新湘绣不仅在工艺上有了质的飞跃,产生较高的溢价效应带动了整个行业的发展,也为我国相关的传统行业的发展方式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三)高校园区的教育经济岛屿效应

高校园区是大学或大学群所在的社区,也就我们通常关注的大学城。她实际上是一个以大学为核心而构成的具有特定教育整体功能和环境特征的社区。大学城以大学的教育活动和相关科技开发活动为中心,许多人在其中就业,为大学城服务。大学城的发展直接带动了整个社区的服务业、商业、旅游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一方面吸引众多的学者和学生,另一方面吸引高新技术企业,逐渐建成融教育、科技、企业生产为一体的社区。另外,大学城的人文优势和文化氛围使周边地区房产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增强,可以吸引城市知识分子和附近区县、乡镇的人前来居住,促进城镇化建设的发展。

20世纪20年代,美国“硅谷”的心脏斯坦福大学还是一所名不见经传的乡村大学。1951年,斯坦福大学建立科技园,内有200多家企业,周围配套企业近8000家,到1985年,在全美大学中排名第一。北京清华园—中关村方圆几十里内,是我国最著名的高新技术创业区,形成了强大的经济集聚和辐射作用。以1999年北京东方大学城为发轫点,至2005年底,全国已建成的大学城有60余座,涉及21个省、市、自治区,形成了一个个“教育经济岛屿”。[11]其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不断释放,提升效应优势日益明显,形成了与地方经济联动的发展链,构建了教育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四)教育投入拉动经济的潜力较大

国家对教育的投入即人力资本投资,从长期效果来看是通过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发展,从短期来看主要通过物质资本投资带动相关产业群的发展。以高等教育为例,经过近十多年的大规模扩张,我国在校大学生规模已突破3000万,目前已进入稳步增长阶段。尽管大规模扩张的步伐已基本停止,但教育投资不会因此减少反而会随着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增加。首先,即使是稳步的缓慢增长,国家对于高等教育的基本投资至少应保持在3000万人的规模以上。同时,日益激烈的竞争形势又要求不断提高高校办学质量。因而,今后以提升质量为核心的教育投入,不会比规模扩张时期的投入比例小。这样,高等教育投入仍旧能够以自身庞大的规模带动一个更加庞大的产业群的发展。

(五)大学生就业对经济增长的直接影响

尽管目前还无法计量大学毕业生规模产生人力资本横向积累的临界值,但通过对大学生就业影响现实经济增量的一些有价值的研究,也可以为当前我国大学毕业生的人力资本横向积累效应提供一定的支撑。有研究者指出,每增加1个单位的大学生就业将带来642.752个单位的GDP增长(即每增加1个大学生就业,可以相应地有642.752万元的GDP增长——引者注),初始就业率不高所导致的潜在GDP年均损失率高达27%,提高大学生就业率将会直接带动经济的快速增长。[12]关于海南省高校毕业生未充分就业现象的研究表明,未就业毕业生必然会对经济造成一定的损失,如果社会能创造足够的就业机会让所有高校毕业生全部就业,那么海南省的GDP总量将会有12%以上的增长,每增加一个单位的大学生就业能带动0.047个单位的经济增长,(即每增加一个大学生就业,可以相应地有470万的GDP增长——引者注)。[13]

三、如何有效发挥高等教育之于现实经济发展的作用

无论是人力资源供给,还是教育投入、教育消费、教育资源分配,教育对现实经济发展的影响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因此,不仅要重视教育对于现实经济发展的影响,而且要将其当做一个整体作通盘考虑。

(一)合理引领教育消费,高效发挥乘数效应

高等教育对经济的影响是与其他因素紧密结合在一起,很难单独分立出来。在目前的社会经济条件下,教育消费在其中发挥了较大的主导作用,因此,通过对自身存量巨大的教育消费进行合理引导,不仅可以直接带动经济增量,更可以通过乘数效应带动其他消费的增长。教育消费的存在增加了就业,有人就业就有收入,花掉收入,又可以增加别人就业,别人有收入再花掉,就会带动更多人就业,这就是乘数效应。为了不使高等教育消费对现实经济的影响停留在增长的层面,还应从经济结构调整的角度考虑教育消费与其带动的诸多消费之间的和谐关系,考虑高等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关系。这样才能高效发挥高等教育消费的乘数效应,促进现实经济的协调发展。

(二)综合实施城市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

城镇化是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我国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手段。国际上有经济学家曾经预言,中国的城镇化和美国的高科技是21世纪带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引擎”。鉴于高等教育资源分配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有着直接而深远的影响,在城市化建设的进程中,无论是新城建设还是旧城改造,都要落实国家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要求。稳步推进城镇化,要研究制定我国城镇化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出台综合性的政策措施,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高等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通过高等教育资源的合理布局,发挥促进经济增长、优化经济结构的作用。

(三)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增强社会服务功能

产学研用结合,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催化剂。因此,要发挥教育对现实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就必须总结和推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先进经验,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增强高等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目前,关于产学研用结合的研究,主要是从高等教育的内部效益考察问题的,即通过产学研用结合来促进高等教育或职业教育的发展。今后在总结产学研用的经验时,应该将研究视角适时、适当地转向高等教育的外部效益,并且既要关注长期的外部效应,更应关注当期的外部效应。

(四)科学管理高校园区,充分发挥集聚效应

虽然高校园区能发挥良好的“教育经济岛屿”效应,但我国大学与城市的相容互动、教育与经济的和谐发展以及部分高校园区自身管理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对高校园区现有的先进管理经验进行梳理和总结,结合我国“两型社会”建设的基本要求,推进高校园区的科学管理,充分发挥其对于现实经济增长的集聚效应。与此同时,高校园区实行科学的规划和管理,又能充分发挥其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节能环保等方面的示范作用。比如:株洲职教大学城的校区节能产品使用率100%、节水器具使用率100%、污水分流处理100%、能源实现梯级利用、建设综合型低碳交通体系、校区土地统一合理集约化使用。[14]投资规模上百亿的株洲职教大学城,正在崛起成为一座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型职业教育城,在两型社会建设方面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五)提升人才培养水平,提高学生就业质量

每年的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学生的就业质量,既是教育人力资源供给的具体环节,也是经济发展状况的晴雨表。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需要提升普通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水平。要引导其进行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为现实经济的发展培养具有各自核心能力的高质量人才。

[1][7]靳希斌.人力资本学说与教育经济学新进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4-5,417.

[2][3][英]亚当·斯密.国富论(上卷)[M].郭大力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246,257-258.

[4]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124.

[5][英]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上卷)[M].朱志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233.

[6]陆小兵等.试论当前高等教育的经济效益及其限制——兼对人力资本理论中教育投资观点的反思[J].教育与经济,2012,(4).

[8]时彦怀等.辩证看待教育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J].邢台学院学报,2005,(9).

[9]辛文.创新是一种能力:解读衡阳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之三[N].衡阳日报,2012-07-12.

[10]余克全.新湘绣开启新时代[J].新湘评论,2009,(9).

[11]骆泽敬等.大学城之于经济发展的相关研究述评[J].商业时代,2009,(23).

[12]孙立成等.大学生就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及统计预测分析[J].科技与经济,2011,(2).

[13]肖瑶等.海南大学生就业对国际旅游岛经济增长的影响[J].企业技术开发,2012,(5).

[14]肖祖华.株洲打造“两型”特色职业教育城[N].三湘都市报,2012-09-08.

(责任编辑:冯永刚)

湖南省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大学生就业的经济信号功能及其双向预警机制研究”(项目编号:XJK014QFZ001)的研究成果之一。

周 勇/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在站博士后,长沙师范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与管理

猜你喜欢
现实功能经济
也谈诗的“功能”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我对诗与现实的见解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漫画:现实背后(下)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关于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几点思考
一种基于Unity3D+Vuforia的增强现实交互App的开发
现实的困惑
中西医结合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3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