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生活第三空间的构建——以图书馆转型为例

2015-03-31 18:45丁晓慧
当代教育科学 2015年21期
关键词:交流图书馆空间

● 丁晓慧

图书馆的职能演变和国内外一些成功经验已经证明高校图书馆正逐步成为大学生宿舍和教室以外的第三空间,高校图书馆第三空间的功能逐渐被认识和重视。

第三空间 (Third Place)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家雷·欧登伯格(Ray Oldenburg)在《绝好的地方》(The Great Good Place)一书中提出来的,他从社会学的角度将社会空间分成三个空间,居住或家庭为第一空间,职场或工作为第二个空间,而不受功利关系限制的,如城市中的闹市区、酒吧、咖啡店、图书馆、城市公园等称为第三空间,第三空间具有公共交流、自由宽松、便利、集聚资源和人气等特征。1996年,美国地理学家爱德华·索雅在其出版的 《第三空间》一书中提出:第三空间是不同于物理空间(第一空间)和精神空间(第二空间)的新的空间,它包容两者,进而超越两者。后来奥地利人克里斯蒂娜·米昆达在 《期望的概念》一书中从城市的建筑方面对“第三空间”概念做了进一步的阐述,他认为:第一空间是居住场所;第二空间是工作场所;第三空间是情感精神之所,如图书馆、咖啡馆、公园等。综合三种观点可以看出:“第三空间”是一个独立于生活和工作的空间,在这里,人们的关系是自由和平等的,不存在等级意识,也没有家庭角色的束缚。图书馆非常符合这个条件,因此把它作为“第三空间”在国外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可。

一、图书馆成为大学生第三空间的可能性

对于大学生而言,其生活学习的空间主要是校园:第一空间是宿舍,第二空间是教室。在校园里,他们需要一个“非居住,非上学”的中间状态——第三空间。而高校图书馆就具有创建校园第三空间的优势。一是信息资源优势。高校的教学质量和科研离不开高质量信息资源的保障,高校图书馆承担着信息集散地和各科知识汇集地的角色,信息资源丰富,载体形式多样。二是环境优势。大部分高校新建的图书馆都已成为学校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具有轻松、舒适、和谐的氛围,功能布局上注重科学化,学习休闲娱乐功能兼顾,保证读者既有安静阅读的空间,又有交流的独立场所或短暂歇息的空间。三是中心位置优势。高校图书馆是学校的重要信息文化中心,为整个学校的科研和教学服务,科学规划的高校图书馆大多都居于学校的中心位置。

二、作为第三空间的图书馆的功能

第三空间理论给图书馆的转型和多元服务提供了部分理论支撑。当今图书馆正处在转型与多元服务时期,从传统意义上的藏书楼式的图书馆到现在免费开放环境下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从传统的采、藏、阅等单一服务模式向多元服务模式转化。作为高校图书馆主要读者的大学生,他们需要的是一个区别于宿舍生活空间、课堂学习空间的另一种空间形态。运用第三空间理论,可把图书馆的转型作为营造读者舒适阅读环境、温馨交流环境、多样学习环境的一种实践。在那里弥漫着休闲惬意的文化氛围,既可以安静地与书交流,也可以热情地与人沟通,还可以参与图书馆组织的各类活动。读者拥有平等的获取信息的机会,有自由地表达各种思想的机会,有相互沟通交流的平台,体会宽松舒适的文化气氛。

第三空间的图书馆主要具有以下功能:一是学习功能,包括为读者提供信息、阅读阅览、文献提供、参考咨询等各项服务。二是教育功能,通过不同层次读者的互动,可以相互之间潜移默化地获取各自的灵感和需求,通过人的思想汇集交流,发挥图书馆的教育功能。三是中介功能,第三空间图书馆具有丰富的信息资源、场地、设备,连接各类读者的畅通渠道,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四是沟通交流功能,通过图书馆为读者提供的各类活动,读者得到了一个平等自由的沟通交流空间,没有任何束缚和约束,可以自由地释放自我,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交流学习。五是休闲功能,读者在各种休闲设施如咖啡厅、茶吧中,享受舒适的、悠闲的服务,放松自我,使身心得到休息和调整。六是自我创意和表现功能,通过各种活动,为读者提供自主创意和个人表现的平台,给予读者更多互动机会,展示自我创意能力和才艺能力。

三、高校图书馆向第三空间转型的实现途径

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 (ACRL)2011年10月发布了新版《Standards for Libraries in Higher Education》(高校图书馆标准),该标准包括9大要素共57个指标。这部最新修改的标准采用效果评价方式来评价每一个美国高校图书馆,而这个效果评价所强调的重点就是以读者为中心。我国高校的图书馆评价标准则更加偏重于宏观和整体上的要求,强调以资源为中心。所以我国的高校图书馆更加关注生均图书的数量、电子资源的数量、流通数量、借阅率、馆舍面积等这些硬性评价指标,对读者的满意度、馆员工作态度、图书馆空间布局合理度等软性指标关注较少。随着电子资源数量和种类的不断增加,很多资源的使用通过网络都可以解决。真正吸引读者进入到图书馆的是它的服务、环境和空间等因素。要满足这些因素,就必须建立以读者为中心的评价机制。因此,图书馆建设应围绕读者的需求进行,做到以人为本,读者至上,只有这样图书馆才能成为读者喜欢的图书馆,才能成为校园的真正第三空间。

(一)合理调整图书馆空间布局

高校图书馆在建筑布局和环境设计上要营造舒适、轻松、和谐的氛围,营造人性化的空间环境。美国UCLA(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把图书馆定位为学术信息场所、学术交流中心、启发灵感的环境、独自思考的阵地、学习者和研究人员的家、文化交流中心、吸引人的展览、活动的展示场所。为此,对图书馆进行改造,在一层增加了具有学习空间、研究空间、展览空间、研究室、休息室和咖啡馆等为一体的多功能学习空间。有了这一系列的空间改造和调整,UCLA图书馆入馆读者数量大为增加。因此,在功能布局上,要兼顾读者学习、社交、休闲的多种需求,使图书馆具备学习、交流、休闲等多个功能区,保证读者既有阅读空间,又有交流场所和休息空间,使读者在图书馆里阅读、交流、休息互不影响。在设施配置上要注重实用性和舒适性。在环境设计上,注重人文和艺术的有机结合,使第三空间逐步成为可信赖的、舒适的信息资源和学习文化休闲中心。

(二)增加休闲设施

高校图书馆的休闲设施,为读者提供舒适的、悠闲的、轻松的环境,使读者在汲取知识的同时,能够感受休闲、舒适,放松身心,这是第三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休闲设施有咖啡厅、茶吧、休闲沙发、文化展示厅、研究讨论室等。现代化的休闲设施主要指新技术在图书馆中的使用,如电子阅览室、WIFI全覆盖、移动数字图书馆、投影、大屏幕、复印机、打印机等,为读者学习交流提供配套服务。高校图书馆作为校园休闲空间,应开展多样化的休闲服务,吸引大学生到图书馆休闲并使之成为习惯,以创建健康的校园休闲文化。如开展休闲阅读、电影欣赏、主题展览、文化讲座等服务。

(三)构建社交平台

作为第三空间的高校图书馆要积极举办各种读者活动,打造交流互动空间,在活动开展过程中给予大学生更多互动的机会,拓展社交范围。还可建立读者互动团体,如读者协会、阅读协会、读者俱乐部等,组织读书活动、阅读活动、交流活动。高校图书馆还可利用社交网络平台、微博平台、博客平台等网络工具开发图书馆网络互动空间,使大学生通过图书馆的网络中介,在网上相互关注,形成互动。

[1]林少薇.国外图书馆的信息共享空间[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8,(1).

[2]牛红艳.图书馆营造“第三空间”的实践探索[J].图书情报工作,2012,(2).

[3]柯平.重新定义图书馆[J].图书馆,2012,(5).

[4]闵宪鲁.美国高校图书馆学术交流服务现状及启示[J].图书馆建设,2013,(4).

[5]闫小斌.从空间中的生产到空间的生产——图书馆服务转型的新趋势[J].图书馆论坛,2015,(5).

猜你喜欢
交流图书馆空间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空间是什么?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创享空间
图书馆
去图书馆
QQ空间那点事
空间
“交流”等5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