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实践中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内在理路

2015-03-31 18:45狄万青
当代教育科学 2015年21期
关键词:实践者教学研究学校

● 狄万青 彭 亮

纵览教育发展的历史,可以发现,教育理论的发展和教育实践的改善往往与教育实践中的课程与教学研究密切相关。而伴随着“校本教研”“教师即研究者”“科研兴校”等理念的认同与践行,[1]教育实践中的课程与教学研究成为学校发展、教师成长以及学生发展的重要平台。除此之外,成功的课程与教学案例乘着信息时代的快车远播各地,也在某种程度上推动着教育实践中的课程与教学研究。然而,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20年前,起源于英国的校本教研方式刚刚引入国内,即有学者提出了警惕之音。[2]时至今日,探讨怎样合理、有效地开展教育实践中的课程与教学研究依然重要。鉴于此,笔者认为教育实践中的课程与教学研究应秉持“基于学校,在学校中,为了学校”的内在理路,使教育实践中的课程与教学研究真正成为学校发展的助推器。

一、基于学校的研究问题

研究始于问题,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但什么问题才能成为学校课程与教学研究的问题?我们认为,在教育实践中开展课程与教学研究,研究问题的确立需要秉持“基于学校”的理念。具体来说,它主要包括三方面的涵义。

(一)面向学生

学生无疑是学校教育的核心,而在现实教育实践中,学生的问题可谓层出不穷。因此,面向学生选择问题自然在情理之中。可是,面向学生的问题如此众多、芜杂,选择时必须秉持三个基本原则。

一是以多胜少,即以学生中多数人出现的,且反复出现的问题为主。如果一个问题在学生中不断地出现,这说明该问题有着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例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在小数点移位这一知识点上会经常出现问题,教师也都知道这一知识点是学生学习的难点,那么,这就可能成为研究的问题。

二是取重放轻,即以对学生发展的重要程度来选择问题。还是以小数学习为例,学生学习小数所存在的问题不仅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出现,到了初中,高中,甚至成人之后,这一问题也仍然存在。因此,这一问题不仅对于当下学生的学习,而且对于学生整个一生的成长都有影响。那么这一问题就可以成为学校课程与教学研究的问题。

三是符合学生的具体情况。每一所学校都是特殊的,这种特殊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学生身上。因此,问题的选择需要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不能盲目跟风。例如,一所农民工子弟学校,研究“多元文化下的课堂教学研究”可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因为学生来自不同的省份,彼此所承载的文化有很大的差异,课堂教学怎样让来自不同文化群体的学生接受好的教育成为学校着力解决的问题。但这一问题放在一个学生来源具有高度同质性的情境中进行研究,就没有太高的价值。

(二)面向教师

如果学生是问题之源,那么教师就是问题的“受益”之人。作为时刻亲临课程与教学现场的教师来说,他们与问题之源的学生密切关联。教师的发展与学生问题的解决密不可分。情境教育创始人李吉林老师在谈及自己的成长历程时说过:“教育科研是学者型教师成长的摇篮”。[3]而教育科研的核心即是发现问题、解释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因而,某种程度上来说,教师是问题的“受益”之人。不过,教师若要在学生的问题上受益,肯定不能停留于意识到问题之源,即学生问题的存在,更为重要的是要通过提炼与升华,将学生问题上升到可供研究的层次。如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经常面对学生错别字的现象,如果只是纠正学生课堂中的错别字,那这仅仅只是教学问题,不一定甚或不需要成为一个研究问题。但是,当教师充分意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将其提炼和升华到研究“小学生错别字的形成原因”“错别字的解决对策”甚或“小学识字教学的问题研究”时,就提升了问题的层次,也兼顾了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因素,从而很好地顾及了问题中“学生”和“教师”两个方面。

(三)面向发展

选择研究问题都有一个期许,即能够对学校的发展有所帮助。这是一个非常现实也非常有益的想法,如果问题的选择伊始就置学校的发展于不顾,那么对于问题后续的开展将产生巨大的阻力。就拿校本课程来说,校本课程是学校发展自己的一个很好的平台,但当前很多管理部门和学校把校本课程的开发作为一个学校“校绩”的重要参考指标,做足面子工程,急功近利,但开发的校本课程却很快沦落为留之无用,弃之可惜的鸡肋。究其原因是没有确定一个对学校发展有益的问题,不能真正地促进学校内涵的发展。所以,面向学校发展才是学校课程与教学研究能够深入进行的保证。

二、融于学校的研究方式

教育实践中的课程与教学研究往往面临着一个现实困境,即日常教学与研究之间的脱节。当然,这一困境某种程度上因行动研究的引入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除去研究方法这一层面之外,教育实践中的课程与教学研究可能还需在方式上做进一步思考。以下两种方式可能是其需要考虑的。

(一)嵌入式

嵌入式的课程与教学研究是将研究融入国家规定的课程中,通过相应的教学活动来解决或者解释研究问题,进而形成研究结果,并提出建议与对策的研究方式。对于教育实践中的课程与教学研究来说,现实的教学活动无疑是研究开展的重要依托,而对于嵌入式的研究方式来说,此种现实的教学活动依托于国家规定的课程,可以说,嵌入式研究所依托的教学活动是教育实践者每日“躬行”所在,因而,从教育实践者出发,此种研究方式某种程度上减轻了其开展研究的负担,教育实践者能够在其最为熟悉的地方“耕耘”自己的研究,也正因此,此种研究方式可以很好地调动教育实践者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保证研究顺利、持久、深入地进行。与此同时,此种研究方式对教育实践者也有着较高的要求,即教育实践者需有清晰的研究思路和较好的反思能力。因为嵌入式研究的教学活动是教育实践者的“家园”,如果他对自己的研究没有清晰的思路,不能经常对自己的研究进行反思,研究就有可能偏离初衷,沦为普通的教学活动。所以,对于嵌入式研究来说,教育实践者在开展研究时需时刻谨记其所进行的教学活动携有研究,以免在自己熟悉的领域迷失了最初的方向。

(二)独立式

从嵌入式研究的开展来说,其在学校的施行可能只是“显而不彰”,即其外在的形式十分明显,但其内在进行的研究可能不为外人所知。独立式研究则与此不同。独立式研究是学校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将学校需要急切解决或者急切发展的问题单独进行研究,以期更好地促进学校发展的研究方式。相比于嵌入式研究,独立式研究更能让人觉察到其正在开展的研究内容和方式,也正因为如此,此种研究方式往往成为学校特色建设理念下学校发展的着力点。与嵌入式研究相比,独立式研究能够很好地将研究问题聚焦于某一特定的课程,如通过精心设计的校本课程或者班本课程来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进而在相应的校本课程或者班本课程内解决或者解释相应的研究问题。然而,独立式研究有时会忽视教育实践者的研究旨趣,因为独立式研究更多的是学校牵头,校本课程或者班本课程的开发也都需符合学校发展的需求,所以,此种研究方式可能无法调动教育实践者的内在积极性,从而影响研究的顺利进行。鉴于此,独立式研究在开展时需兼顾学校发展和教育实践者的旨趣,不能忽视、甚至无视教育实践者的研究兴趣和个人感受,唯如此,独立式研究才能于教育实践者和学校都有所助益。

三、促进学校发展的研究成果

研究成果是学校开展课程与教学研究需要考虑的重要内容。一方面,结果作为目的往往影响着手段,即影响着研究的问题和研究的开展。研究成果可能会促使我们反思已开展的课程与教学研究的优点和不足所在,进而为学校更好地开展课程与教学研究积累经验,从而提高课程与教学研究的效果;另一方面,研究成果影响着学校的发展,这也是学校开展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初衷。一所想真正通过课程与教学研究来解决其所面临问题的学校,肯定对研究成果倍加关注。因而,教育实践中的课程与教学研究必须充分考虑最终成果与学校发展的关联。从促进学校发展的角度出发,教育实践中的课程与教学研究成果需要具有以下特性。

(一)适切性

适切性是研究结果的首要特性,它是指教育实践中的课程与教学研究结果能够真正地解决或解释研究所提出的问题。正如上文所论述的,教育实践中的课程与教学研究是基于学校的,即源于学校的实际问题。研究结果最终是要解决这些问题的。而研究结果的适切性即是这些解决方式的最基本要求。研究结果若无适切性,那教育实践中的课程与教学研究只能流于形式。当然,研究结果的适切性不仅仅指解决问题,因为教育中的问题,特别是教育实践中的问题有时很难通过一次性的研究就彻底解决。教育实践中的课程与教学研究如果不能直接解决问题,也可以做到对研究问题进行合理解释,这是研究结果适切性的另外一层含义。也就是说,研究结果的适切性可以包含解决问题和解释问题两种维度。

(二)系统性

研究结果的第二个特性是系统性,它是指研究结果需要形成一定的有机体系,而非口耳相传的经验。这是研究结果必备的一个特性。因为人们开展的研究在于弄清潜藏在问题背后的原因和寻求可能的解决或解释方式,如果研究只是形成了一些零散的不成系统的结论,将无法供他人有效借鉴并且进行进一步的研究,那这样的研究就是零散的、肤浅的、低效的。研究结果的系统性要求研究者在进行研究时对研究问题进行详细的规划和设计。当然,对于学校来说,研究问题的系统规划与设计往往会依托高校的研究者帮助或指导完成。如某所小学在进行“和谐校园文化”的课题研究时,即与一所知名的师范院校进行合作,高校研究者为其在研究问题的整体规划和设计上出谋划策,这是研究结果系统性的一个外在保障。与此同时,研究结果系统性的根本还在于学校能否扎实地进行研究。一位研究者在谈到教育实践中的课程与教学研究时,形象地将时下一些研究比喻成“工”字形的研究,具体来说就是,学校开始研究时投入较多,因此开头很“扎实”,所以是一横,而后,学校的研究就马马虎虎,变成没有任何内容的一竖,最后,临近检查或者结题时,又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做材料,所以又是一横。如果学校的研究变成“工”字形的研究,那研究结果的系统性肯定无从谈起。我们所期待的学校课程与教学的研究应变成“田”字形的研究,系统的问题设计和扎实深入的过程实施相结合,才能形成详实、真实、系统有效的研究结果。

(三)持续性

研究结果的最后一个特性是持续性,它是指研究结果对于学生、教师甚至整个学校的发展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从而促使这项研究在学校中持续开展。学校进行研究肯定是期许研究能带给学校一些改变,并形成一定的特色。通过这些课程与教学研究,希望能更好地了解学生学习的状况,探索一些改善学生学习的方式,从而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以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通过这些课程与教学的研究,也希望能改善教师教学的方式,更好地理解学生,进而促进其自身的专业发展。通过这些课程与教学的研究,还希望能够更好地突显学校的特色,改善学校的薄弱环节。研究结果的持续性是上述改变的基本保证,如果学校只是因一时的功利而开展了一些所谓的研究,其研究结果一定会“随风而逝”,于学生、教师和学校来说,可能只是过眼云烟,甚至会劳民伤财。反观当下,这样的研究较为常见,学校往往迎合一些新的理念和实践模式,忘却了自身的症结所在。这种情况下,研究或许会给学校带来一些外在的效益,也能在某种程度上促进学校的“繁荣”,但是,这种“繁荣”往往丢失了其应有的朴实无华,变成了华而不实,[4]其最终凋零得不留下任何值得存续的东西。所以,学校的课程与教学研究要正视研究结果的持续性,不要让研究在学校特色发展的浪潮中幻化成“泡沫”。

总之,“研究”这个曾经被奉为“高大上”的词,如今在教师即研究者、校本教研、学校特色发展等理念的催动下,渐为一线教师接受和认同。当然,是不是所有的教师都适合做研究,有没有必要让广大教师参与研究,什么样的研究才是学校所需要的,这些问题依然是当下学校课程与教学研究中值得深思的问题。学校这一特定的场域,决定了身处其中的研究应有其内在的、独特的理路。但教育是复杂的,成于文本的思路肯定无法涵盖现实教育的复杂性。教育实践中的课程与教学研究还需我们继续探索,“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应是教育实践研究的真实写照。

[1]彭亮,徐文彬.试论基础教育学校“所需的课程与教学研究”中的“需要”[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06).

[2]吴义昌.中小学应慎提“科研兴校”[J].教育评论,1997,(05).

[3]李吉林.教育科研是学者型教师成长的摇篮[J].人民教育,2013,(06).

[4]杨启亮.教育学研究什么和做什么样的研究者[J].教育发展研究,2013,(Z2).

猜你喜欢
实践者教学研究学校
努力做ICC OPINION的实践者
“自然小语”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周鹏
高中数学复习课教学研究
高中数学教学研究
新媒体对音乐实践者主体性的重构
学校推介
交替传译中听记平衡教学研究
做“守纪律、讲规矩”的坚定实践者
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研究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