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校语文教学问题的实证分析

2015-03-31 18:26:19陈芳傅朝晖谷柳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5年5期
关键词:聋人聋校聋生

陈芳,傅朝晖,谷柳

(湘潭市特殊教育学校,湖南 湘潭 411102)

聋校语文教学问题的实证分析

陈芳,傅朝晖,谷柳

(湘潭市特殊教育学校,湖南 湘潭 411102)

通过对122名聋生和45名聋校教师的问卷调查、聋校语文教材分析和部分师生的访谈,发现:聋校语文教学主要问题之一就是其未能进入“聋人文化”,主要表现在聋校语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方面。

聋校;语文教学;聋人文化

1 问题的提出

聋人,作为一个持有自己独特语言的群体,理所当然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而这种文化虽被一些健听人群体所悉知,但却未必被他们承认。这是由于人们对“聋人”认识上的偏见所致。加拿大聋人教育专家鲍尔·巴图提醒人们:“我们能承认少数民族的语言,为什么不能承认在世界上有若大群体的聋人的语言?”随着特殊教育的演进,人们对聋人的认知与聋人教育出现了文化取向,作为文化存在的聋人文化被当事者本人及其所属团队欣然接受[1]。而何谓聋人文化,著名的特殊教育专家张宁生认为,广义聋人文化是指聋人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聋人文化是指聋人群体在其特有的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行为模式、文化心态、互动关系和活动方式[2]3。本研究所指的聋人文化,是指聋人群体聚集在一起形成的特有的语言(手语)、交际方式、婚姻家庭模式、行为习惯、传统,还有聋人群体在文学、艺术等方面不同于其他群体的内容和特点。

语文教学作为聋人文化的载体之一,在教学过程中能否实现其承担的使命,值得我们思考。而聋校语文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搞好语文教学是全面提高聋校整体教学质量的前提和基础。然而国内目前鲜有人基于聋人文化来专门研究语文教学问题。

同时,从实际效果来看,目前聋校语文教学效率并不高,大部分学生九年级毕业时阅读普通报刊还比较困难,写出的句子语法错误多。而且,部分聋生也反映语文学习效用不高,也就是说语文课程教学与学习对自己帮助不大,主要表现在:对学生与他人的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帮助不明显;对学生自信心的树立作用不明显;总体收获不大。总之,目前聋校语文教学现状堪忧。基于这些,本研究主要以实证分析为研究方法,以文化尤其是聋人文化为视角,审视聋校语文教学问题,希望以此为提高聋校语文教学效用寻找一个新的突破口。

2 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问卷法、访谈法、内容(教材)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聋校语文教学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分析。

2.1 研究对象

湖南省3所特殊教育学校,采用整群取样的方法,对145名聋中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收回140份,有效问卷122份,其中男生55人,女生67人,年龄在12~22岁之间;对50名在校教师进行了调查研究,有效样本45份,其中女教师42名,男教师3名,教龄在1~39年之间。

2.2 研究工具

聋校教师对聋校语文教学的评价问卷。问卷由14个项目组成,从语文教学内容(4个项目)、教学方法(2个项目)、教学过程(4个项目)和教学评价(4个项目)四个方面,了解聋校教师对本校语文教学的评价情况,每个项目有5个选项。得分越高,表示教师对聋校语文教学的评价越高。本次测得的问卷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5。

聋校学生对聋校语文教学的评价问卷。问卷由10个项目组成,从语文教学内容(2个项目)、教学方法(2个项目)、教学过程(2个项目)和教学效果评价(4个项目)四个方面,了解聋生对语文教学的评价情况,每个项目有5个选项。得分越高,表示其对语文教学的评价越高。本次测得的问卷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4。

3 结果及其分析

3.1 教学内容:“无声世界”文化知识的严重匮乏

聋生失去听觉,生活在无声世界,要靠视觉来生活,须臾也离不开手语。由于聋生不可能在短期或者永远不可能走出“无声世界”,而进入“有声世界”,因此聋校语文教学应该考虑聋生的特点,在教学内容选择中多添入“无声世界”文化知识,即涉及聋人文化、聋人特点、聋人生活的知识。而事实上,我们在这点上做得远远不够,主要依据来自3个方面:

第一,聋校语文教学教材选用及其内容分析。近几年,许多聋校基本上是降低难度套用普校《语文》教材,这样可以避免课文内容的滞后与不系统,突出人文性的特点,满足聋生升学的要求,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不管是《语文》,还是以《语文》为蓝本,结合聋校特点改编的教材,在教学内容上只有极少数内容反映聋人的生活实际,教材内容未能体现聋人文化及其特点;二是教学内容的知识点和信息量相对于聋生来说非常大,学生理解的难度大;三是口语交际内容对聋生的交往能力培养没有实际效果,因为其没有涉及聋生沟通问题……

第二,聋校教师对聋校语文教学内容的评价。在第一个问卷中,设计了4个问题,来考察聋校教师对聋校语文教学内容的看法。问题1是关于“学校语文教学内容与聋生的现实生活的联系程度”,结果有41.8%的教师认为“没有联系”,有23.3%的表示“说不清楚”,有34.9%的认为“有联系”。问题2是关于“学校语文教学内容与聋生的已有经验联系程度”,结果有51.1%的教师认为“联系不紧密”,表示“说不清楚”的有16.3%,而表示“联系比较紧密”的有32.6%。问题3是“语文教学内容有没有考虑学生的耳聋特点和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大部分教师认为“考虑比较多”(占46.5%),认为“考虑不多”的较少,有30.2%,认为“完全没有考虑”“考虑的很多”“说不清楚”的分占2.3%、7%和14%。问题4是“语文教学内容有没有涉及到聋人的文化(例如聋人的交往方式、行为习惯、传统、心理素质等)”,结果是:认为“完全没有涉及” 的占4.7%,认为“涉及不多“的占48.8%,表示“说不清楚”的占11.6%,认为“涉及的比较多”和“涉及的很多”的分别占27.9%和7%。由此看来,大部分聋校教师还是认为聋校语文教学内容与聋生的现实生活、已有经验联系不够紧密,教学内容很少涉及到聋人文化。这与谈秀菁的研究结果较为相似[3]129。

第三,聋生对聋校语文教学内容的评价。通过对122名聋生的问卷调查发现,对于“语文课上讲的东西与你们的现实生活的联系程度”,认为“联系不大(包括完全没有联系和联系不紧密)”的占19.7%,有部分人(43.4%)表示“说不清楚”,认为“联系比较紧密”和“联系非常紧密”的分占30.3%和4.6%。认为“语文课上讲的东西有没有考虑你们自身的特点”,认为“完全没有考虑”、“考虑的很少”、“说不清楚”、“考虑了一些”和“考虑的很多”的分占4.9%、30.3%、41%、11.5%、12.3%。

至此我们发现一个问题,聋校教师与聋生对语文教学内容与聋生现实生活的联系程度的评价不太相同。随后对部分学生访谈,发现他们不仅不知道自己应该过什么样的生活,对自己的身心特点缺乏正确认识,而且认为老师教的就是好,过于认同老师的教学。这也间接说明,聋校教育,尤其语文教学的弊端,即忽略引导聋生认识自己,缺乏培养聋生正确的生活观。此外,也有调查研究表明:很多聋校教师认为目前的语文课程内容陈旧,脱离聋生的实际生活,如低年级的部分字词生活中很少用到,中高年级的革命传统教育类的文章与现实生活中的观念思想不相一致,或学生很难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4]。总而言之,目前聋校语文教学内容过于重视选择反映听力正常人的文化知识,而忽视了选择反映聋人世界(或无声世界)的文化知识。

3.2 教学方法:听人文化教学方法的简单移植

在我国聋校语文教学的实践工作中,究竟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 用什么方法? 这些问题成了许多教师进行教学科研工作的首选。许多教师总结了自己成功的教学经验;也有许多教师针对聋校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了教学实验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目前简单移植普校的教学方法的现象依然比较严重。调查发现有58.1%的教师认为本校采用的语文教学方法与普校的教学方法区别不大,但是有69.8%的教师认为学校采用的语文教学方法符合聋生的身心特点。这在一定程度说明所调查的聋校教师,一方面简单地移植听人文化教学方法,另一方面为这种“简单移植”寻找了一个所谓的合理化解释。而众所周知的是,“听觉障碍者教育最主要的重点,即语文能力与沟通能力的培养,而听觉障碍者之语文教学,也是各类特殊教育中,较为特殊的。”[4]既然如此,聋校不能简单地照搬普校使用的语文教学方法,而应该根据聋人文化特点,采用符合聋生特点的教学方法。

3.3 教学过程:聋校语文教学中的文化沟通障碍

长期以来,聋人生活在以健听人为主体的社会中,由于沟通障碍,2个群体间常会互相发生一些抵触。在健听人中,多数人习以为常地把这种相互抵触归因于聋人“不懂事”,“说不清,道不明”;聋人则认为健听人歧视和不理解他们。这种情况不仅发生在社会中,在学校也比较突出,在语文教学中也如此。例如,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有11.6%的老师承认老师与学生之间存在较大的沟通障碍,72.1%认为有点沟通障碍;有4.7%的教师认为很不理解学生的手语,7.0%的教师认为学生也很不理解语文老师的手语;有44.2%的教师认为“聋生对健听人文化的理解程度”对语文教学质量的影响较大,37.2%的教师则认为影响很大。而有7.4%的学生认为在上语文课时,与语文老师沟通困难很大,10.7%表示沟通困难比较大,32%认为有点沟通困难,完全没沟通困难只有25.4%,有13.2%的学生表示不理解教师的手语。

看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确实存在沟通障碍,这种障碍不仅有手语的原因,老师较多使用的是文法手势,学生较多使用的是自然手势,在交流过程中存在转换理解的困难;还有以手语为核心的聋人文化与听人文化间的隔阂。张宁生通过实证调查和自己的经历,认为聋健沟通上存在的问题主要来自语言能力、沟通技巧、文化交融3个方面[5]。

同时,另一项调查发现:聋生主要以双元文化认同为主(占63.4%),其次是强烈地认同聋人文化(占28.3%),完全认同健听文化的很少,只有5.8%。而聋校教师几乎全是健听人,他们是认同健听文化的,认为健听世界是正常的、健康的,聋人世界是非正常的、是有残疾和偏差的,这点可从前面的调查结果可知。这样,不同文化认同的聋生的接受效果就不会相同,认同聋人文化的聋生更难接受健听人世界里的观念,因此往往消极地抵制其他文化的成果,表现出“文化阻抗”现象,影响语文的效果。文化阻抗会影响聋生对语文教学内容的态度定势(心理准备状态),也即他对听人教师的教育是肯定或否定、趋向或回避、喜爱或厌恶、接受或排斥的内心倾向性。心理学表明,学生如果对学习内容有一种积极的态度定势,那么,他就会顺利地接受学习要求并努力去执行。反之,如果学生抱着消极的态度定势,那么他就会对学习要求产生抗拒、排斥的心理,语文教与学的效果可想而知。难怪,我国著名聋教育家季佩玉先生曾说,语文学科在聋校占的课时最多,花的精力最大,但效率不高,学生读写能力始终得不到根本提高。在对高年级聋生读写能力调查资料中显示,聋生阅读能力和作文能力只稍高于及格线,自拟题目作文也不及格。聋校语文教学“费”“慢”“差”已成较普遍的现象。

3.4 教学评价:人文关怀有待加强

调查发现,在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评价中,65.1%认为尊重了学生的自尊、人格,72.1%的认为经常会鼓励学生的兴趣爱好。但是,目前聋校语文教学评价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语文教学评价的方式比较单一。有39.6%表示学校基本上没有或完全没有用家长评价、学生互评和学生自评等多种方式来考察学生语文学习情况,认为偶尔使用的比例为41.9%;聋校主要使用书面的方式考试学生的语文学习,有30.3%的教师认为学校基本上没有或完全没有用其他方式,例如看话能力、口语能力等非书面考试形式。二是不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评价。语文学科是人文性学科,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虽然语文教学本身有延迟效应,但语文教学评价活动有定向引导功能,评价所肯定的东西,就被认为是有价值的、为人们所追求的东西。因此语文教学评价内容应注重对人文精神的评价。但是,通过最近一些聋校语文考试的试卷来看,考试题目主要以客观性试题为主,重视对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考查,忽视了语文学科本身人文性的考察。

总之,聋校语文教学没有进入聋人文化。基于文化尤其聋人文化,谈聋校语文教学问题,并非是完全否定当前语文教学取得的成绩,而是希望通过循序渐进的途径,逐渐改进目前的聋校语文教学,使后者能不断进入聋人文化,凸显其独有的特殊性,提高聋生语文学习的效应。

[1] 申仁洪,顾俊朴.聋人文化及其对聋人教育的影响[J].现代特殊教育,2014(2):58-60.

[2] 张宁生.聋人文化概论[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10.

[3] 谈秀菁.关于聋校教师对目前语文课程看法的相关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4(7):21-24.

[4] 王文科.特殊教育导论[M].新北:台湾心理出版社,1997.

[5] 张宁生.消除隔阂 营造和谐—谈聋人与健听人的沟通问题[J].南京特教学院学报,2006(2):1-4.

(责任校对 晏小敏)

20141209

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XJK012BZXX010)

陈芳(1980- ),女,湖南湘潭人,小学高级,硕士,主要从事特殊教育研究。

10.13582/j.cnki.1674-5884.2015.05.006

G762

A

1674-5884(2015)05-0018-04

猜你喜欢
聋人聋校聋生
聋人文化身份认同的类型及影响因素刍议
把握“三个基点”,助推聋生数学探究
江西教育C(2019年10期)2019-11-26 03:24:37
培养低年级聋生看图写话能力的策略
美国聋人文化略观
至爱(2017年11期)2017-12-25 08:39:20
聋校语言教学中的
在数学课堂中对聋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探究
新课程(2016年3期)2016-12-01 05:56:52
立足聋校语文课堂,探寻高效教学之路
新课程(2016年3期)2016-12-01 05:56:04
聋人大学生英语翻译能力提高策略研究
电子白板让聋校英语课堂更精彩
聋校语文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知识的拓展
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 07:1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