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京转
体育课对大学生健康意识养成的影响*
●王京转
高校体育课与大学生健康教育相结合,是体育教育改革不可抗拒的、必然的发展趋势。2002年9月我国高等学校体育课试行新的教学大纲,“体育课”更名为“体育与健康”课。大学是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不仅关系着个人健康成长,而且关系着整个民族健康素质,关系着我国人才培养的质量,关注在校大学生的体质健康和健康意识的养成在公民体质普遍下降的今天尤为重要。
体育课;健康意识;大学生
高校体育课是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同时是实现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高校体育课起到引导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科学健身理念,培养终身体育意识的作用,特别是通过教学,让他们掌握科学健身的方法和运动技能,达到养成高校大学生终身健康意识的目的。
健康是指个人在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都处于良好的状态,以及良好的各方面适应能力,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状态。意识,“是指人所特有的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意识使人能够用客观现实中引出的概念、思想、计划等来指导自己的行为,行动具有目的性、方向性和预见性。”健康意识是指人们对健康的信念和观念,即人们对健康价值的态度和能否获得健康的信心。体育健康意识也一样,它是客观存在的体育现象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人们对体育感觉、思维和判断的总和,是人们对体育运动总的认识和看法。高校大学生健康意识形成的初级阶段主要依靠教师的理论教育和大众媒体的宣传影响。
(一)培养大学生的健康意识是高校教育目的的重要内容
教育法明确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培养创造能力和判断能力。对学生来说,高校体育课的学习过程就是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让他们处在和平共处、团结友爱的运动环境之中。特别是集体项目,可以通过课堂游戏、教学比赛和运动规则的学习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与竞争意识,形成对个人、集体和社会的责任感,以及相互关心、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意识。因为人的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有自我内省能力。因此,在高校体育课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培养大学生的健康意识,改变大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去理解、接受体育教学的宗旨,最终实现体育教学的目标。
(二)提高大学生的健康意识是促进大学生健康生活的重要方式
对比过去,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身体健康程度也应该有很大的提高。可是如今社会上的不健康生活方式,直接影响到了学生们的健康状况。比如,生活节奏的变化,闲暇时间的狭小,直接导致学生从小学开始就很少有属于自己的空闲时间,更谈不上体育锻炼。而大学空闲时间虽然增多,但随之而来的却是电脑、手机、网络游戏占用了他们的大部分空闲时间。不规律的作息、不科学的饮食习惯,甚至不良嗜好等都在侵蚀着高校大学生的健康意识。对此,充分利用好大学生喜爱的体育课来培养他们的健康意识,让运动来引导、改变和提高大学生健康的生活方式,这作为高校体育教学十分重要。
健康是人的第一财富,是事业和幸福的保证,它既是人们活动的基础,也是人们各种活动的最终目的之一,拥有了健康就会拥有一切。高校大学生健康意识的形成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自身的身体健康状况。拥有健康的体魄才有充沛的精力去学习,去利用通过体育课上学到的知识参加课外活动、娱乐。
其次,参加学校社团活动以及社会活动的多少。高校大学生在校期间除了体育课有组织的活动外,课余时间学校内外都有丰富多彩的各种社团活动可以参加。如科技创新社团、艺术社团、创业社团、书香校园、志愿者服务社团等等既能在学校里丰富自我,也能走向社会服务大众。
第三,大学生周围的文化环境。高校虽然被认为是半个社会,但是它具有高层次的教学服务管理和高质量的校园文化环境,他们处在这种不断创新、不断发展的优良的学习生活氛围中,会自然而然地投入其中。高校大学生要在大学四年形成良好的健康意识,必须对自己、对周围的各种环境,做出正确的评价和判断,给自己一个正确的定位,促使自己向正确的方向发展进步,养成良好的健康意识。
(一)体育课教学是培养大学生健康意识的主要途径
体育与健康密不可分。高校体育课是培养大学生健康意识的主要途径。体育老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注意:
第一,体育课的准备部分到授课过程中,要求循序渐进,准备活动要有度,心率由慢到快,体温逐步升高。可以打破常规,利用游戏的方式,取代传统的慢跑热身。球类课可以利用简单的球性练习进行热身;武术和健美操课可以借助音乐热身,让学生的身体“由静到动到静再到动”逐步进入运动状态。结束部分放松必不可少,排除乳酸,防止疲劳。
第二,体育课上,除了向学生传授基本的专项技能外,利用课堂常规时间或者分组训练和休息时间,向学生强调身体健康的重要性,介绍运动健身的方法和原理,让学生明白强健的体魄和健康的身体可以战胜一切,这一点是无法用药物所取代的。
第三,教授学生学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循序渐进、切实可行的个人训练计划。制定个人训练计划时,要结合自身的学习情况、身体健康状况、身体能力、兴趣爱好正确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适当适量的运动可以增强体质,提高效率,促进学习,促进身体发育。
第四,常年坚持,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达到终身体育的目的。“人身常动摇则谷气消,血脉通,病不生,人犹户枢不朽是也”,让学生清楚的认识到,运动可以提高人体各脏器机能,促进生长发育,形成健康体魄。在校期间一定要改变课外活动时不做准备活动直接投入运动的错误观念。
(二)引导大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健康评价
自我评价(self-evaluation)是自我意识的一种形式,是主体对自己思想、愿望、行为和个性特点的判断和评价。孩童把自己当作认识主体从客体中区分出来,开始理解我与物和非我关系后,通过别人对自己评价和自己对别人评价的过程,逐渐学会自我评价。
高校大学生要进行自我评价首先要从身体健康状况、心理健康状况和文化知识状况三个方面进行评价。健康的身体是从事一切活动的基础;良好的心理状态使学生能够从容面对任何突如其来的情况;丰富的文化知识使他们具备随时学习自然、人文、卫生、体育、专业课知识等的能力。大学生可以借助学校的相关管理规定,如宿舍管理规定、自评和互评系统,通过制定学年、学期等长短期目标,来完成对自我的主观和客观评价。同时,也可以通过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以及学院的日常评价打分系统对自己的三个方面进行比较评价,获得对自我健康状况的正确认识。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新观念的产生,并不意味着要全盘否定前面的思想,而是在其基础上,使其更好地发展,更加完善。根据《全国高等学校体育与健康课教学指导纲要》的精神,无论教师的教学理念还是教学模式和教学计划、方法的制定,都要以学生为本。大多数学生的健康意识是基本正确的,部分大学生的健康意识仍然存在片面性。高校体育课教学应当加强对学生健康意识的培养,使其逐步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并讲究对其教育的延续性,使其养成良好的健康意识,达到终身体育的目的,终身受益。
(责任编辑:孙宽宁)
2013年度青岛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校级重点课题“大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及评价系统的研究与应用”的阶段性成果。
王京转/青岛农业大学体育教学部讲师,硕士,主要从事体育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