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众高等教育的问题及其价值重塑

2015-03-31 17:05
当代教育科学 2015年11期
关键词:质量观大众化精英

●冯 蓉

我国大众高等教育的问题及其价值重塑

●冯 蓉

中国大众高等教育的发展呈现快速而短暂的显著特征,有别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既有模式。然而,这种发展模式的适当性及其带来的高等教育的价值缺失和地位失落等问题逐渐显现出来。有必要在对我国大众高等教育发展进程中的相关问题进行反思的基础上,为大众高等教育寻找合适的位置,重塑高等教育的价值,以使高等教育重新赢得社会的尊重。

大众高等教育;价值;尊严

高等教育从精英模式向大众模式转轨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从1999年扩招到2002年跨入大众高等教育阶段,我国实现了从精英高等教育向大众高等教育地快速转轨。

一、大众高等教育快速转轨中的问题

在我国政府制度性地强势主导下,中国的高等教育迅速进入了大众化阶段。马丁·特罗指出,“一些国家的精英高等教育,在其规模扩大到能为15%左右的适龄青年提供学习机会之前,它的性质基本上不会改变。当达到15%时,高等教育系统的性质开始改变,转向大众型。”[1]其中尤为关键的是,规模数量转变导致的是不同高等教育阶段“性质”的差异。我国的高等教育从精英模式转变为大众模式,整个教育体制发生了根本性的重大变化,但是由于原有精英模式的长期存在和浸淫,我国高等教育在实现了外在的“量”变后,内在的“质”变却未能如期实现,因而也就出现了诸多困难和问题。

(一)教育模式的简单划一

多元化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显著的现实特征,但我国高等教育却长期存在过于单一的弊病。面对大众高等教育多样化的社会需求,诸多高校并没有立足学校实际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教育模式,而是单纯以心目中的“名校”作为发展样板,盲目奉行“拿来主义”,放弃了对自身应有办学特色的探索。由此,我国高等教育领域陷入了类型多样但模式单一的窘境。

(二)精英教育的数量稀释

将大量学生招进高校是实现高等教育数量增长的快捷途径,但也必然带来一定的问题。由于公立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体,在教育资源和经费还没有准备充分的情况下,必然造成大学生的批量式生产。由于师资力量的缺乏和教学条件的不足,部分高校只是简单地将班级人数一再增加,而学校的师资、教学设施等却变化不大。高等教育在大众化的旗号下,教育质量迅速降低,将大众化蜕变为平均化、平庸化。随之而来的是将高等教育的原有质量以数量的形式降低或消解,高等教育大众化在一定时期仅仅追求量的扩张,而没有能够关注质的变化与提升。

(三)教育质量的相对下滑

在这种将高等教育资源稀释的办学策略影响下,教学效果的下降是必然的结果,大学生的素质也难以得到保障。以重点大学为例,“重点大学扩张太大的话,就不成重点了,它的水平就降低了。当前存在的问题不是说大众化的速度太慢,而是太快了,使精英教育受到冲击。”[2]由于包括重点大学在内的公立大学承担着大众化的主要任务,势必造成高等教育质量的整体性滑坡。

今天的高校在扩招的名义下追求量的累积,而没有找到同时提高教育质量的对策。高等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这些基本问题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变得认识模糊和无所适从;原本是高校自身的自我质量监督机制,现在不得不寄希望于高校以外的力量来监督。例如,大学本科教学评估和专业认证等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为了让高校重回其原来的身份,扮演好高校应有的角色。

(四)快速发展的价值失衡

速度补偿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必须面对的难题。当西方高等教育处于大众化的大发展之际,我们失去了多次追赶的机遇;当我们决定奋力追赶的时候,就出现了高速度和超速度发展现象。中国的扩招在很短的时间内提高了高等教育入学率,达到甚至超越了被认可的大众化标准的15%的入学率。但这种速度补偿式地突飞猛进对高等教育带来了很大的冲击,高等教育也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如果我们一味追求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大众化标准,而不去关注大众化所应具有的其他特征,那么,可以肯定地说,即便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15%,甚至20%,高等教育仍然有可能在精英阶段徘徊。”[3]高等教育出现了地位、价值、尊严等方面的危机。这种速度补偿是否适当,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科学规律,必然引起人们的关注和争论。

(五)高等教育理念的本真缺失

增长速度的快慢也影响到高等教育的自我调节能力,“如果增长的速度允许系统逐渐转变,那么大众化的进程可能更多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高等教育的自主选择权利更多,而系统外的强制性手段则会减少。”[4]中国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迅速完成了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不同于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用20年左右来完成的模式。中国的高等教育主要是在政府的主导之下完成的,有别于西方高等教育自身的自我调节。中国的高等教育可能还没有明白大众化是什么、应该做什么的时候,就已经由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在由此产生的诸多问题之中,如何保持高等教育的基本理念这一核心问题没有能够得到解决。高等教育面对大众化,自身变得迷惘、变得不知所措。在一定程度上,高等教育是什么、应该怎么做都变成了不确定、模糊的问题。

综观高等教育发展历程,越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高的国家其精英教育的特色越明显。以美国为例,在以诺贝尔奖获得者人数、N&S论文、SCI论文数等指标为依据的《世界前500名大学的国家分布》(2005版)统计中,美国有168所高校入围。[5]值得一提的是,美国早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末就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

由于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主导者是政府,实施过程也是以公办高校为主,政府行为影响和引领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进程,并没有受到高等教育系统外的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等影响,市场的力量和调节作用还没能显现出来。

随着高校扩招,在2002年我国跨过了高等教育毛入学率15%的大众化阶段门槛,在一定形式上进入了大众化阶段。但同时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等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在没有用市场把好高校入口的时候,我们承受了在毕业出口处的堵塞压力,遭遇到了空前的困难和危机。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在就业问题上遇到的危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高等教育目标不明、市场不通、培养模式单一等因素造成的。

二、大众高等教育的定位和价值

“如果按照传统的精英教育的办学思想去寻求解决的办法,其中许多问题是无法解决的。”[6]立足中国国情,针对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进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我们应该围绕高等教育在社会中的地位及其自身的价值和作用进行必要地改革。

(一)尽快建立完善的高等教育体系

对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途径,马丁·特罗教授认为,一种是传统型精英大学的规模扩张,传统大学形式与功能的增长;另一种是将精英大学系统完全转变为大众高等教育系统,使其发挥巨大的、多样化的新功能,使更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7]建立多样化、分等级、有特色的高等教育体系,既能提升高校自身的价值,也可以让社会更好地了解、选择高校。建立一种类似金字塔式的高等教育体系,既能使不同的高校找准自己的办学定位和发展方向,又能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二)重视精英人才教育

大众高等教育不是要抹杀精英教育,而是更应注重培养和造就一大批精英人才。“大学就要求在成绩和个性方面都十分突出的人才,这是不言而喻的,它们才构成了大学生命的条件。”[8]精英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社会精英人才,但精英教育培养的并不完全是精英,这是人所共知的事实。大众高等教育的目标是让更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这恐怕很难被理解为培养数量众多的“普通”大众;假使如此,那么高等教育存在的价值和必要性何在呢?因此,大众高等教育应该培养比精英教育数量更多的精英人才。

(三)逐步提升高等教育水平

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必须关注高等教育质量观的转变。在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的质量概念变得模糊起来,以往被认为高质量的学术性高等教育已经无法涵盖高等教育全部特征。”[9]只有在大众化教育质量观的指导下,改变以往精英教育的质量观,才能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找到切身的发展方向和评价标准。

当然,教育质量的提升依赖高校各个方面的完善和改进。在我们看到高等学校的硬件设施和教学设备等发展迅速,某些方面达到甚至超过了国外一流大学的时候,我国高校的师资力量严重薄弱、生师比严重不足等关系高校发展的核心问题已经显现出来。另外,我们较为先进的硬件设施的利用率和适用性等问题也亟需得到解决。教育水平和质量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所在,而衡量高校教育质量最显而易见的指标就是其学生素质和毕业生质量。只有稳步提升高校的软硬件水平,才能增强高校的综合实力,才能为社会、国家输送高水平的毕业生,才可能重新赢得社会的认可与尊重。

(四)明确政府与市场的分工与责任

基于我国大众高等教育发展中的特点与现实问题,必须尽快扭转由政府主导、甚至政府控制的规模扩张状况,建立高等教育发展的预警机制,为高等教育量身定做合适的发展规划。“大众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适销对路’,社会适用。所以,我们说大众化的培养标准或培养目标就是市场的需求,就是以就业为导向。”[10]因而在关注入学率这个高等教育入口的同时,必须关注它的出口就业率,这就必须考虑市场所扮演的角色。在解决就业问题上,政府短时间内不能、也不可以由先前的主导角色突然完全不管,而应继续发挥政府的作用和计划经济的相对优势,引导高校毕业生合理就业,为大众高等教育的肥胖问题尽快减肥、瘦身。当然,政府的作用应逐渐转变,把应由市场主导的一些事情交由市场决定,即建立高等教育与市场的密切联系。

(五)捍卫高等教育理念和理想

高等教育理念和理想是大学或高等教育内在本质特征的升华,是大学之为大学的根本。在从精英型高等教育跨入大众高等教育的转折时期和大众高等教育阶段,恪守高等教育的基本理念和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大众高等教育并不是对长期以来实行的精英高等教育地完全舍弃,相反,大众高等教育必须紧紧依靠高等教育历史积淀的丰富营养。只有在高等教育基本的价值理念和理想引导下,才能实现大众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也才能不偏离高等教育的历史发展航向。在大众化阶段中,只有捍卫高等教育理念,扮演好自身的角色,才可能重新赢得社会对高等教育存在价值和应有地位的认可和尊重。

(六)关注人的发展和生命价值

高等教育大众化有其自身发展的必然规律,一方面社会需求更多的受过高等教育的高素质人才,这可以视作有市场需求;另一方面,高校自身具备了培养更多人的条件,可以为更多的人提供高等教育,培养适应社会、市场需求的人。“大众化高等教育质量不是与精英教育的质量完全相对的概念,两者之间不是一个对立的或非此即彼的关系……大众化高等教育的价值及特性就在于它更多地注重和追求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发展。”[11]高等教育本质上是为促进人的发展服务的,即使在大众化阶段也不能例外。关注大学生的身心成长和生命价值的实现,就是要使大学生愿意接受高等教育,以接受高等教育为荣,通过接受高等教育提升自身的价值。

总之,高等教育大众化不是仅靠提高入学率就能实现的,高等教育大众化也不是高等教育形式上地简单扩张。在处理高等教育的数量与质量、大众与精英、政府与市场等问题时,由于“中国文化传统、社会形态与经济水平等,决定了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必须规避大众高等教育可能导致的种种两难困境,决定了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必须采用中国式方法规避所有两难困境”。[12]探索适应中国发展的高等教育大众化模式,必须转变传统高等教育发展观念,把握大众高等教育的本质特征,进行深层次地教育教学变革;同时,必须坚守高等教育的基本理念和核心价值,围绕受教育群体的各种需求,关涉人的发展,促进受教育群体生命价值地提升和实现,将我国大众高等教育重新塑造为精英辈出、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的分层次、多样化、创新型、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教育发展体系。

[1][7]Trow M.,Problems in the Transition from Elite to Mass Higher Education[R].Carnegie Commission on Higher Education. Berkeley,California,1973.

[2][10]精英高等教育与大众高等教育应统筹、协调发展——访潘懋元教授[J].教育研究,2004,(4).

[3][4]邬大光.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问题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9,33.

[5]刘念才.世界一流大学:特征、排名、建设[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7.

[6]潘懋元.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教育质量观[J].中国高教研究,2000,(1).

[8][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144-145.

[9]赵婷婷.从精英到大众:高等教育质量观的转变[J].江苏高教,2002,(1).

[11]廖湘阳,王战军.大众化高等教育质量观发展的现实背景与支持条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3).

[12]张少雄.西方大众高等教育的困境与我们的选择[J].高等教育研究,2006,(2).

(责任编辑:刘丙元)

冯 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

猜你喜欢
质量观大众化精英
它们都是“精英”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精英2018赛季最佳阵容出炉
青岛啤酒“大质量观”
《朗读者》: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的大众化探索
当英国精英私立学校不再只属于精英
昂科威28T四驱精英型
医院要树立全面质量观
高等教育质量观的哲学省思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