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管理绩效增进综合模型构建
——基于管理过程理论的分析

2015-12-21 06:31王本锋刘新民唐玉琴
当代教育科学 2015年11期
关键词:学术行政管理

●王本锋 刘新民 唐玉琴

高校管理绩效增进综合模型构建
——基于管理过程理论的分析

●王本锋 刘新民 唐玉琴

本文依据法默-里奇曼模式和芮明杰管理绩效过程模型,构建了综合管理绩效过程模型。以综合管理绩效过程模型为依据,对高校管理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构建了高校管理绩效增进模型,为高校管理改革提出了系统化解决方案。

高校管理绩效;绩效评价;管理过程理论;综合模型

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经过几个阶段的努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在自身内部管理绩效上,还存在多方面的问题,需要改进和提高。

一、管理绩效影响因素及其过程模型构建

管理绩效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是一个综合、系统的过程,对其因素及过程的研究在不断地发展和深化。1964年,美国印第安纳州立大学的理查德·法默(Richard Farmer)和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巴里·里奇曼(Barry Richman)两位教授发表了《比较管理的模式》一文,第一次提出了比较管理学的分析模式。他们认为:外部环境制约要素影响着管理过程诸要素和管理效率,管理效率决定企业效率。法默-里奇曼模式将外部环境引进管理绩效影响因素,并将管理过程与管理的环境区别开来,但受理论发展的束缚,外部因素分析不完善,忽视了组织内部的微观环境或结构对管理活动的影响,没能涉及作为比较管理研究之根本目的的管理移植问题。[1]我国学者芮明杰认为,管理绩效受产权安排、治理结构、技术变革、外部市场、管理者、管理过程、管理方式、人的努力等因素的影响,并提出了一个管理绩效过程模型。这一模型较好地体现了管理绩效产生的综合性特点,厘清了影响管理绩效的部分因素之间的关系,却忽视了管理者作为管理主体的地位,因素的选择也不够完善。

在综合考虑法默-里奇曼模式、芮明杰管理绩效增进过程模型和对相关因素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构建了以下管理绩效增进综合模型,用于高校绩效的分析。该模型突出了管理者作为管理主体的地位,体现了管理绩效产生的综合性的特点。

管理绩效增进综合模型

二、高校管理现状分析

(一)外部因素

1.教育因素

教育因素对高校管理绩效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高校管理人员培训和社会对教育的态度两方面。当前,高校管理人员尚未作为一个独立的群体出现,对其培养也未形成一个公开、完善的市场,不利于作为高校管理核心因素的管理人员素质和专业知识的提高。尊师重教一直是我国的优良传统,近年来财政对教育的投入也在不断增加,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经济利益的过分追求和大学生就业难等问题的出现,“教育无用论”开始泛滥。

2.政治法律因素

较为集中的政治体制延伸到高校管理中,学科配置、招生计划、财政拨款等重要资源配置权力实际上由上级主管部门掌控,办学自主权没有得到充分落实,影响了管理人员积极性的提高,也不利于多元化办学模式的形成,限制了高校间的竞争。《高等教育法》对高校的设立、投入、组织、人员等方面做出了总体规定,但高校内部管理一直缺乏必要的法律依据。

3.社会经济因素

高校职员制、筹资机制、竞争机制尚不健全,使得高校职员市场、资金市场、评价中介市场发展缓慢,高校管理人员身价很难得到真实的反映,高校各种信息不能得到充分流通,筹资能力这一衡量高校管理绩效水平的关键指标的作用得不到发挥。

4.社会文化因素

商业文化的发展,社会功利化思潮、拜金主义等不良文化的出现也对高校管理造成了一定侵蚀,高校出现了教育功利化、学术腐败、学术自由环境的缺失、过分官僚等现象。

(二)内部因素

1.组织因素

产权。产权所有者的虚置、行政化、经营者的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不对称是我国公办高校的典型特点。经过全民-国家-政府-高校一系列的委托代理关系,财产所有权并没有明确地落实到某一个自然人,而全体公民由于监督成本过高也自动放弃了公立高校的财产拥有权,只剩下财产所有者的代表-政府,造成产权虚置,使得高校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约束,出现政府官僚与高校管理者等“内部人控制”现象,极易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产权行政化指在政府一元所有的产权结构下,政府行政权与产权相互交织、混淆,并进而出现行政权力干扰、排斥、替代产权功能实现的现象,[2]使得高校演变为高度科层化的行政系统,教育市场的竞争机制消失,导致管理目标的偏离,“寻租活动”严重,增加管理成本。我国公立高校经营者在享有“剩余控制权”的同时却不享有“剩余索取权”,其努力创造的效益全部被社会全体成员所享受或高校中其他成员分享,因而他没有必要以极大的个人成本来换取个人收益的零增长,使得产权的激励机制难以收到成效。[3]

治理结构。大学治理结构包括大学外部治理结构和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外部治理结构实质上就是“政府、市场、大学”之间的关系结构,它包括“政府、市场、大学”之间新的权力结构和“政府、市场、大学”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内部治理结构由大学内部领导体制、执行系统、民主参与(包括学术上的参与)及民主监督等机构与职责权限所组成。[4]大学治理结构是大学目标得以实现的制度保证。外部治理结构凸显集权型、行政型主导的传统的治理模式的特征,使得高校多屈从于政府的意愿,其他利益相关者的主张很难得到体现,难以保证高校领导者的工作热情,容易使得大学偏离其自身管理目标,管理效率很难提高。内部领导体制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校长是校内行政的最高领导,学术机构是学术委员会,民主参与机构为教职工代表大会等组织。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基本体现了决策权与执行权的相对分离,但由于决策权和执行权没有明确界定,容易导致相互越权或相互推诿。同时,由于行政权力过于强大,学术委员会和教职工代表大会的监督作用发挥有限,容易导致大学组织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平衡机制的缺失。

管理目标。组织属性上,学术性是高校的本质属性,其实现依赖于学术管理、学术权力的发挥。我国高校普遍存在行政权力侵占学术权力,用行政方式管理学术事务,过分追求行政效率的做法。职能定位上,现代高校具有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大职能。我国高校存在办学类型趋同与办学层次攀升的问题,普遍希望办成综合性、多科型、学术性的大学,办成本科、硕士、博士一体化,国(省)内一流、世界(中国)知名的高水平大学,[5]导致各项管理活动开展的盲目性。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对高校管理情况进行考核的中介机构,管理目标的完成情况难以反映,激励作用无法得到有效发挥。

组织结构。科层化是我国高校组织结构的典型特点。行政管理需要一定的科层性,但实际执行中,却因分工过细、过多强调权威的层级节制,导致行政机构层级、职位、人员设置过多,损失了行政效率。学术管理方面,管理机构不够健全,作用发挥不充分。现有机构多是从事学位评定、职称评审等学术管理工作,而在学术规划的制定、学科建设战略及相关学术政策的制定等许多重大问题上,多由行政部门做出决策,行政机构代替学术组织发挥作用。

组织文化。学校组织文化由学校全体成员共享的信念、期望、价值和行为准则组成,具有比行政权威更大的作用力,是一种软约束力。[6]现阶段高校组织文化处于失衡、随意、松散、无序的状态,缺乏应有的凝聚力。一方面,高校内部管理规章制度不完善,存在合法性局限。另一方面,由于近几年扩招政策和高校合并的推动,不少高校教职工人员相应成倍增长,人际来源复杂,矛盾冲突现象较多。大学精神还受到“官本位”和盲目商业化的侵蚀,学术自由和大学自治被拜金主义和功利主义所湮没,官僚主义严重,民主氛围较差。这给高校带来了脱离其组织目标的引导作用,使得内在驱动力的作用方向发生了偏差。

管理方式。高校在很大程度上沿袭了计划经济时代的行政管理方式:内部管理机构设置及人员配备基本上沿袭和套用了国家机关的模式,管理活动依靠领导者指示,资源配置靠计划,管理信息自上而下。即使部分高校尝试采用目标管理的方式,也是形式重于内容,方式大于目标,将其等同于行政管理,进一步加深了传统管理方式的弊病。[7]

管理过程。受产权、治理结构、组织结构、管理方式等因素的影响,高校管理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执行的力度、评价的及时和准确度都有待提高。

2.人的因素

管理者。我国高校管理干部选拔任用多依赖于行政指令,容易导致“外行人”参与管理的现象。另外,受高校产权、组织结构、绩效评价等多方面因素的约束,高校管理者的积极性很难得到充分调动,很容易缺乏改革创新的动力。学术管理人员拥有更多的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更加清楚相关领域学术发展的动向和需求,本应在学术管理方面发挥决定性作用,在行政管理上也应发挥咨询作用。但现实中,很多职位形同虚设,未发挥应有的作用,使得高校容易偏离自身逻辑,也造成了大量的人力资源的浪费。

被管理者。这里的被管理者主要指普通教职工,即不承担行政和学术管理任务的教职工。一方面,长期以来,我国公立高校的教职工存在屡受人诟病的近亲繁殖现象,存在宗派和山头,不可避免影响协同配合共创工作业绩。另一方面,受教育功利化、行政化、市场化等因素影响,很多教职工忙于各种社会兼职去创收,本职工作难免有所偏废。

3.管理技术

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和管理类知识技术在高等学校管理中得到了普遍的应用,提高了相关人员的工作效率。但在技术运用中,行为科学方法过度强调物质刺激,目标管理技术重形式轻实质,成本控制技术和设备等物资管理技术未受到足够重视。

三、高校管理绩效增进综合模型构建

(一)模型构建

为推动高校管理改革,在对高校管理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构建了以下高校管理绩效增进综合模型:

高校管理绩效增进综合模型

(二)模型解释

高校管理绩效增进综合模型分为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其核心是管理者,与各种内、外部因素变量共同作用,影响组织的绩效管理效率和效果。

1.外部方面

教育方面。政府应加强引导,形成高校管理人员培训市场;高校应制定管理人员培训计划,定期对各类管理人员进行有针对性地培养,提高管理人员素质;社会各界也应从实际中尊师重教,深入理解教育工作人员对社会经济发展所做出的突出贡献,为高校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政治法律方面。加强高校办学自主权,将学科配置、招生计划、财政拨款等重要资源配置权力归还给高校,同时建立高校领导人问责制,形成高校间的公平竞争机制,调动高校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加速高校内部管理相关立法进程,让高校内部管理活动有法可依。

社会经济方面。拓展外部社会资金筹资渠道,积极培育第三方评价中介组织,加速建立高校职员市场,为高校的发展提供资金保障,真正反映高校的实际办学水平,实现高校之间的公平充分竞争,为高校贯彻实现教育职员制、实现管理人员的优胜劣汰创造条件。

社会文化方面。应尽量避免各种不良社会思潮向高校的渗透,避免教育功利化、学术腐败等现象的发生,还高校一片净土。

2.内部方面

建立现代产权结构,缩短监督委托代理链,[8]克服产权虚置的弊端。通过建立中介评估机构和大学拨款委员会,可以大大缩短对公立高校监督的委托代理链。中介评估机构对高校的实际管理业绩做出评价,大学拨款委员会则根据高校发展政策和实际的评价结果对其进行财政资助。这就打破了“计划经济的最后一座堡垒”,能够对高校管理者进行有效地监督,激励其不断进行管理创新。

建立现代治理结构,科学界定各方职权,回归高校学术本质。在外部治理结构方面,应重新认识和建立政府、市场、大学之间的关系,使公立高校成为一个独立的法人实体,享有更大的独立自主办学的权力;在内部治理结构方面,应体现高校内部各个不同利益群体之间、高校与社会之间的权利配置以及他们之间的作用关系,[9]注重学术权力作用的发挥。

合理分类定位,明确管理目标。对教学型、教学科研型、科研型高校做出明确的界定,为管理工作的开展指明方向,为其最大效能的发挥提供前提。高校行政管理者应改变管理观念,树立正确的管理目标,围绕教学、科研这两个中心工作,积极组织,有效整合校内外各种资源,解决学校运转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建立行政管理和学术管理双重组织结构。行政组织上,建立更能反映高校学术本质的灵活化柔性化行政组织结构。由全体教职工选举产生校务委员会,作为最高行政决策机构。从教授中选举产生校长,作为学术管理机构和行政管理机构联结的重要纽带,平衡和协调学术管理和行政管理的关系,具体负责校内管理事务。各级行政机构由教授和行政人员共同参与,体现学校的学术本质。部分学校职能部门负责人采用“双肩挑”的方式,以更好地发挥其专业特长,协调行政工作和学术工作。学术管理方面,健全学术管理机构,发挥学术民主的作用。建立校、院(系)各级学术委员会、教研室、课题组等多层次、多功能的学术组织,让专业性强的关乎自身利益的人员管理学术事务,调动其积极性,提高管理水平。

加强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形成先进组织文化。确立各部门与具体岗位的岗位职责,做到职、责、权的统一,改善部门和个人间的交流方式,建立科学合理的奖惩制度,以规范内部行为。将经由悠久历史和文化传承积淀下来的大学理念渗透于校训、校风、学规、校歌之中,使之成为全校师生员工的共享价值观,创造纯洁的学术文化环境,以实事求是、崇尚真知为精髓,以学术伦理为标杆,以学术自由为目标,排除各种不利于学术发展的影响因素,珍视人文资源,建设人文大学。[10]

加强决策的科学性,提高执行力,明确绩效考核标准,不断完善管理过程。通过提高决策者专业素质、厘清内外部关系、优化决策机构的运行机制、加强决策的民主性建立有效的决策评估机制;加强决策的科学性,使得决策有利于管理目标的实现,为其他管理活动提供良好的基础。通过明确任务分工,畅通决策者和执行者之间的信息渠道,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提高执行能力。通过制定明确的绩效考核标准,及时地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对有悖于管理目标实现的情况及时调整反馈,保证执行过程不偏离决策目标和总体管理目标。

3.人的方面

实行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聘任制,打破高校长期以来的“单位人”现象,给行政管理人员带来竞争的压力,促使其努力工作,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同时高校也可以聘请到符合自身要求的更为优秀的人员,推动内部改革的进程。

完善学术管理组织,加强学术管理人员作用的发挥。完善学术管理组织,发挥学术管理人员的作用是高校发展的本质要求,也是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必须面对的问题。只有发挥好了学术人员的作用,高校水平才能取得实质性的提高。

改革产权、治理结构、组织结构、绩效评级机制,建立更加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提高管理人员和被管理人员积极性。有效的激励约束的建立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发挥各种因素的合力,最终调动管理者的积极性,提高管理绩效。

4.管理技术方面

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高等学校管理中的作用。在大力推广教务管理系统、办公自动化、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文献管理系统、校园网等技术的同时,注重人事制度的改革,提高人员的工作效率,减少人员编制,减低管理成本。

[1]杜娟.“法默-里奇曼”比较管理研究框架修正——基于AMR相关文献的分析[J].比较管理,2010,(2).

[2]徐警武.论我国公办高校的组织效率损失:产权的视角[J].西安欧亚学院学报,2007,(7).

[3]陈志勇,陈珊珊.我国公立高校产权残缺的分析与对策[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5).

[4]李军,阳渝.大学治理结构面临的问题及目标模式[J].高等农业教育,2006,(2).

[5]解飞厚.高等学校定位问题辨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5,(3).

[6]李芹,赵宜华.高校组织文化状况诊断与重建[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7]宋周,何燕.当前高校目标管理实施现状述评[J].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4).

[8]万健.高校管理低效的原因与对策研究[J].中国农业教育,2006,(3).

[9]袁广林.我国公立高校治理结构的改革——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4).

[10]彭兰,张泽麟.大学组织文化建设之思考[J].现代大学教育,2004,(3).魏松贤.管理绩效问题研究[J].学术交流,2002,(3).

(责任编辑:刘丙元)

王本锋/山东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山东省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副科长,高等教育管理、学生资助管理 刘新民/山东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高等教育管理、企业家理论 唐玉琴/聊城大学学生工作处、教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学术行政管理
行政学人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行政调解的实践与探索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
行政为先 GMC SAVANA
人本管理在我国国企中的应用
加快行政审批体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