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大学生体育学习消极行为形成的诸因素解析

2015-12-21 06:31
当代教育科学 2015年11期
关键词:消极体育课因素

●蔡 磊

女大学生体育学习消极行为形成的诸因素解析

●蔡 磊

在参阅中外相关研究以及与研究对象深度访谈基础上,对当前女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中出现的消极行为进行分析,并获得结果:形成消极行为的相关因素主要由1个主范畴因素、3个副范畴因素(个体、客体、环境),9个初始范畴因素(生物性特征、情感特征、成效特征、去个性化特诊、教师形象与素养、教学过程、关联群体、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组成,同时对各范畴影响效果进行评估。消解这种消极行为可以通过个体干预、组织干预、教学设计优化、多方联合控制等途径实现。

女大学生;体育学习;消极行为;因素

在体育教学实践中,我们会发现一些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表现出自由散漫、着装随意、消极练习、倦怠、时间观念差、考试违纪等消极行为。特别在近年来,这类行为出现的频率有加速增长趋势,特别是女性大学生群体尤为显著。

一、消极行为及其在体育学习中的表现

章志光(1996)在其著作《社会心理学》中将消极行为定义为:在外部与内部因素影响下,不能顺利完成预定工作而作出的不良行为。[1]而后很多学者对消极行为也进行了解释,但基本无较大差异,或只进行了局部延伸。如张田(2013)等人的观点认为:消极行为是在内、外部诸多不良因素影响下,产生的消沉思想、懈怠情绪、表现出对外在事物的诸多不满、并带有负面色彩的行为。[2]在体育学习的特定环境下,消极行为无疑是一种负面的、不良的行为,会对学习效果产生副作用,其具体表现可归纳为:

(一)散漫行为

散漫行为是指行为无拘无束、任意随便、注意力分散与不专一。在体育课学习过程中,则表现为着装随意(不穿运动装上课);时间观念随意(迟到、早退、旷课);听讲随意(交头接耳、做小动作、玩手机等);练习随意(未按要求、随心所欲)。

(二)躲避行为

躲避行为是故意隐藏或离开的行为,如遇到身体素质练习项目,如长距离跑步、力量练习等,找各种理由或借口回避参与。又如有的女大学生利用“生理周期因素”为由逃避练习(真实原因允许)。

(三)倦怠行为

倦怠行为是由于课业压力、负荷压力以及心理因素而导致的情绪浩劫、去个性化以及成就感丧失。[3]如对体育课的价值认识肤浅,学习目标不明确,难以完成学习任务,并且产生抑郁、情绪低落、厌倦、懈怠等。

(四)叛逆行为

叛逆行为也就是忤逆正常的规律,与现实相反而做出一些出乎意料的事情。大学生处于“成熟”前的过度时期。在这个时期,大学生自我评价的偏差与现实稚嫩形成了其思维的求异与行为的反叛。由于对体育课程的错误认识,也使得其经常在上课时故意不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练习,对老师的讲解故意反驳,对考核漠然置之等。这些大学生主观上比较“轻视”体育课程,认为“我不学又能怎样”。

(五)违纪行为

违纪行为通常指妨碍其它学生学习以及教师教学的行为。如在运动技术考核中的替考行为;在身体素质长距离跑考核中“抄近路”的获利行为,短距离跑项目中的“抢跑”行为;在理论考核中的作弊行为等等。

二、形成体育学习消极行为的影响因素

从消极行为产生的原因来看,消极行为既有意志行为,也有潜意识行为,甚至无意识行为。我们通过深度访谈,并对访谈的内容进行开放式编码,确定其类属,获得了有关女大学生产生体育消极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结果。这些因素可以分为1个主范畴,3个副范畴,9个初始范畴,各因素构成及其频度如图1所示。

图1 消极行为影响因素

(一)主体因素

在消极行为的形成中,主体(被研究者)的生物性特征、情感特征、成效特征、去个性化等因素起到较大作用。

从生物属性的性别特征来看,女大学生对体育学习表现出与男性大学生不同的认知倾向,这既有对体育这种社会文化现象的评价偏差,也有其自身对体育认知的肤浅。当我们与女大学生就体育知识与体育信息进行交流时发现,女大学生对体育知识的了解程度、对体育的关注度、对体育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以及技能的掌握水平与男性大学生相比明显偏低。

女大学生对体育学习的情感因素主要表现为对待体育课程能否产生兴趣,能否获得美好体验,能否得到身心满足。从我国女性的行为方式以及思维方式来看,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女性情感表现为细腻、委婉、含蓄、喜静的特征,对于体育的竞争性、对抗性、动态性等特征较为排斥,对体育这种动态行为的兴趣度较低,容易产生学习的消极行为。

有时我们会发现有的女大学生在体育课学习中,随波逐流地完成学习任务,这种现象叫做“去个性化”。“去个性化”现象对体育课程学习消极行为产生的影响作用有时会超过其它因素。在教学实践中,很多女大学生对于体育项目的选择也体现了“去个性化”特征,并没有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而是依据所处群体大多数人的想法,无主见地选择体育学习内容,使得自身缺乏学习兴趣,从而造成学习消极现象发生。

(二)客体因素

相对于学生而言,在体育教学场域中,特别是体育课,最主要的客体因素无疑就是体育教师。体育教师担负着培养学生形成体育技能的重任,也是培养学生形成良好心理与态度的主要实施者。体育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

学生对课程的喜好往往是从对教师的喜好开始的。体育教师的形象、气质、魅力、涵养等积极性因素,都能够促使学生对体育课产生正面的积极态度,都能够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有所帮助。因此,体育教师的自身形象特质、素养特质对学生产生的吸引力是巨大的,有时会起到主要作用。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在教学投入相同情况下,外部形象佳、气质涵养出众的教师的教学效果明显强于其他教师。

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学过程。一个合理的、有效的、有吸引力的教学过程会对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产生重要影响。女大学生在体育课学习中,往往依据学校设立的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即便这项运动并不是自己的意愿,也要被动的去完成,还要通过其考试,这就容易对体育课产生厌倦感与排斥心理。同时,在教学中教师的一些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评价、教学反馈是否科学、有针对性、目的性、适应性等都会对学生的体育课学习产生影响。也可以讲,体育课的设计是否符合学生的心理预期,是学生能否积极参与的基础,也是是否产生消极学习的诱因。

我们不能忽视的另一个因素就是关联群体影响。如同学、好朋友、家人等等,都会对主体的行为产生作用。这种作用有时会放大其效果。现在大学生群体中的独生子女比例较高,很多独生子女缺乏独立性、自立能力,很多事情都由家长包办,难有自己的思想与目标,容易受他人的影响,在处理问题的时候会“随大流”而不会自己寻找解决的办法。这就造成了在体育课学习中的不适应、无兴趣、没目标、无成就感的尴尬,造成学习消极,这在女大学生群体中比例较高。

(三)环境因素

女大学生的体育课学习容易受到空气质量、温差变化、阳光照射等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在自然条件发生变化时,她们的学习会变得难以适应,主动性、积极性较差。因此在室内开展的运动项目是女性大学生争相参与的首选,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她们体育锻炼的效果,如在深度访谈中她们多数提到因为户外体育锻炼而使其外表形象受到损害的因素。同时,体育设施的现代化也是促使学生认真学习的重要条件。设施完善、高标准的现代化体育设施对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提高体育课学习的参与度、积极程度都起到重要的作用,这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屡见不鲜。

还有一个因素就是社会环境的影响。社会对体育的歧视性认识一直存在,如对体育认知的肤浅,对体育价值的偏见,对体育功能与作用的评价失准等错误认识,同样也影响到学生对体育教学的认识。她们获得外界信息的消极观点多于积极观点,使得对体育课程的认识产生了错觉,从而难以为之付出努力。

三、消解方式

(一)个体干预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对有消极学习倾向的学生进行“特别关照”,通过“关注(消极倾向)+捕捉(闪光点)+鼓励”方式来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对这些学生进行不断地关注,不断地捕捉其积极因素,不断对其进行学习动机激励,使学生体验到被重视、被认同,从而增强学习信心,使这部分学生从体育学习过程中感受到老师的帮助与关怀,从而达到消解消极学习行为的目的。这种关照不仅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讲解中进行,还要在课间时段、偶遇时段进行,使学生无时无刻都能感受到老师的关怀与体贴。同时要对这一学生群体进行体育认知的强化,也就是“认知+行为辅导”。如在课下以及偶遇时,要对其普及体育知识,讲解体育的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健身价值、完善自我的理念。要不失时机的把一些当今体育领域的趣闻轶事、历史传承以及能够催人奋进的信息传达给学生。如古代奥运会与现代奥运会的区别,我国第一次参加奥运会的坎坷经历,章鱼保罗的故事,为一场足球赛而停止的战争等等,使学生从认知的角度形成对体育的崇尚,形成对体育的向往和热情,激发参与的欲望。

(二)组织干预

组织在消极行为干预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具有消极行为倾向的学生在组织中往往表现为难以融入,难以胜任组织角色,难以为组织做出贡献的表征。因此如何促使其在组织中有所作为是干预的重点。体育课学习常常是在一个协同的氛围中完成的,游戏、比赛、帮助、保护等很多教学环节都要时刻注重这部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使她们能够从组织中体验自身的价值存在,体验自身对组织贡献的作用,体验组织对个人的重要性,体会到组织力量与个人力量的合作是实现目标的源泉。比如,学生在做一个协同接力游戏时,每个小组都要为争胜而努力,我们将有消极倾向的学生与实力强的学生分在一组,使她们有机会获得胜利,体验成功的快乐,体验通过努力获得了成功的价值存在。只有在不断取得成功的氛围下,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得到激发,才会调动其自身的潜能,去争取目标的实现。从实施的效果角度,也就达成了干预消极行为的最终目的。

(三)课程设计优化

要取得使消极学习行为转变为积极行为的效果,不仅要从学生的自身角度给予支持,同时也要从课程的设计方面进行优化。我们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发现,很多女大学生对于体育课积极性不高的重要原因是课程设计形式呆板、方法单一、针对性差,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要针对女大学生的生理特点、心理特点,对体育课程进行科学的设计。首先,从学习内容的选取方面,应摒弃竞技体育思想,开发娱乐体育、健身体育、养生体育等女性乐于参与的运动项目内容,如瑜伽、体育舞蹈、健身操、呼啦圈、柔力球等。其次,在学习方法与手段方面要充分考虑女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基础来设计和选择。受传统思维模式影响,我国女性往往远离体育,身体素质差、运动技术水平低是普遍现象,因此在体育课程设计时要依据我国女性的素质现状、思维特点、行为习惯来进行,做到有的放矢,取得提高其身心健康水平的良好效果。同时还要形成针对女大学生体育课程的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加大对女大学生体育课程设计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使女大学生的体育课程设计更加科学、有效、有针对性、有目的性,方能实现促进女大学生身心健康的目标。

(四)多方联合控制

对于消极行为的消解不能仅限于体育课的范畴或视角,而要从被干预群体所处的各种社会环境的诸多方面进行。首先要利用各种社会力量、各种信息媒介进行全方位的实施。因为在这样的环境中被干预群体能够有效地接受信息沟通,能够积极吸取合理信息,从而提升干预效果。这个年龄段的女大学生正处于即将成熟而又未成熟的特殊阶段,容易出现逆反心理,因此单一方式的沟通往往得不到最佳效果,只有在复合干预方式下才能促成消极行为的转变,从而达到消解效果。再者,要积极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创设有利于促进其积极性提高的学习氛围。在课程的设置中要体现针对女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尽可能的适应其兴趣需求,尽可能的实现其价值预期,使女大学生的自身特点得到完美展现,将消极情绪消除在萌芽状态。最后,教育管理者要在体育设施、课程设置、评价体系、教师培养、平台搭设等诸多方面,考虑女大学生的实际需求,提供更加完备的条件,使她们能够有机会展示自我能力、认同自我价值,消除体育课程学习中的消极行为,达到学习体育知识与技能,促进身心全面发展的最终目的。

[1]章志光.社会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12-15.

[2]张田,李子运,汪晴晴.大学课堂学生消极行为成因与对策[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S1).

[3]张治遥.大学生内外控信念、社会支持与学习倦怠的相关研究[D].彰化师范学院辅导研究所,1989,34-36.

(责任编辑:孙宽宁)

蔡 磊/山东科技大学公共课部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体育心理与教育

猜你喜欢
消极体育课因素
解石三大因素
体育课
短道速滑运动员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上好期末三节体育课
让自己发光
家庭教育:你种的是积极树还是消极树?
“消极保护”不如“积极改变”
"三个结合“上好室内体育课
论消极治理与农民上访
一堂遗憾的体育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