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已有高等学校分类方法评析

2015-12-21 06:31石少婷刘吉林
当代教育科学 2015年11期
关键词:维度分类院校

●石少婷 刘吉林

国内已有高等学校分类方法评析

●石少婷 刘吉林

通过对国内学者和课题组关于我国高等学校分类方案的分析和比较,可以发现目前国内已有的高等学校分类方法的特点和趋势:分类中类型名称、指标的选择和权重的分配各具特色,同时已有分类方案大都尽量避免纯学术性的导向,更加注重高等学校在人才培养类型和规格方面的差异。但是也存在分类指标缺乏公信力和可操作性等问题。

高等学校;分类;特点;趋势

高等学校分类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也是一个热点问题。中国大陆地区高等学校分类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2003年后逐渐形成热潮。到目前为止,出现了林林总总的分类方法。本文选取了国内现有的三种代表性的分类方法,分析它们在指标体系、分类结果方面的异同,以总结目前国内高校分类方法的规律,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一、单一指标下的多维动态的分类

这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分类方法,即按照某些特定的维度,选择单一指标,每一指标下会产生一种分类结果,多个指标可以组合使用产生新的类别。陈厚丰所提出的分类构想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在2011年出版的 《高等教育分类的理论逻辑和制度框架研究》一书中,他对原有的分类指标进行了调整,重新确立了分类维度和具体指标,并据此提出了详尽而系统的分类体系。[1]

表1 陈厚丰的分类

表1是其分类中一级类型的结果,除此之外,在一级类型的基础上按照具体的标准又划分了二级类型。如在师资状况这一维度下的分类便出现了二级类型。

表2 依据生师比的分类

这样,陈厚丰将全国高校共分为36种一级类型和层次、2种二级类型以及12种二级层次。其中,一级类型为14种,一级层次为22种。该分类中的一些高校类型(如混合类高校、营利性民办高校)提出时在法律上并不存在,但为预留发展空间,在设计时也予以列入。该分类的突出特点是指标清晰,内容详尽,几乎考虑到了高等学校的方方面面,由此产生的分类结果也是庞大而复杂的。

曹赛先从学术维度和非学术维度选择了六项指标,对我国高等学校进行了分类。详见表3。

表3 曹赛先的分类[2]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该分类中只是提出了六个较为抽象的指标,就每一项指标而言并未明确具体的数据标准或临界点。比如按照学科覆盖这一角度将高等学校分为综合性院校、多科性院校和专业性院校,但学科覆盖比例达到多少才能划归为综合性院校并没有明确的界限。因此该分类还停留在理想框架的层面,并不具备实际操作的意义。

邹晓平在 《高等学校的定位问题与分类框架》中指出,高等学校的分类可以从三个维度进行,即什么“型”的大学,培养什么“类”的人才,人才的“培养规格”是什么,鉴于此,他提出了三个维度的类型划分方法,并为每一项指标设定了具体的临界点。[3]由于第一和第三个维度都采用了学位授予这一指标,其实质上是按照“生”和“师”两个维度的分类。

表4 邹小平的分类

由表4可以看出,此分类方法角度新颖,思路清晰,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紧扣高等教育的两大核心要素——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着眼于不同类型的人才培养规格和职业面向,改变了以往以科研水平给高校“论资排辈”的做法,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以上的三种分类方法都是多维动态的分类,但是在具体的维度和指标选择上又稍有不同。多维动态的分类方法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和灵活性的特点,根据分类目的的不同,多个维度的分类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组合起来使用。使用者和研究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对高等学校进行分析和组合。对整个高等学校系统而言,多维动态分类可以全面地勾勒出高等学校的类型结构。高等学校也可以从不同维度对自身有更为深入的了解,方便它们确定自身在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中的位置。因此,这种分类方法具有明显的优势和特色。

二、多指标的多次分类

浙江大学课题组所做的国内高等学校的分类采用了多次分类的方法,按照研究、教育、职业三维模型,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清华大学和医科大学已合并计为一所)共计1853所(截止到2006年11月30)分为3大类11小类,小类别中又有型的划分。[4]

由表5,从指标选择来看,该课题组显著特点是将高校按照学科类别进行划分:首先按照科类而非层次划分普通本科院校,强调普通本科院校的科类特长和职业的专业侧重,淡化(文理)学术研究,以分类为主,辅以分型,突出类别,淡化层次。从教育与研究的关系看,对于大多数本科高校而言,必须优先考虑教育的分科和职业领域的侧重,纠正以学术研究高度论学校层次高低的观念意识,以及片面追求综合化、学术性、研究型(高、大、全)等倾向。同时将研究生学院大学单独归类,也是其亮点之一。

三、综合性分类

马陆亭在《高等学校的分层与管理》中将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和学校能级理论作为高校层次分类的理论基础,以学术水平作为分类的标准,选取了博士学位授予量、科研经费获取量、硕士学位授予集中度和国外及全国性刊物发表学术论文集中度等学术性指标,确定了各类型高校的边界条件,将中国普通高校进行了划分。

马陆亭将国内高校划分为研究型大学、教学科研型大学、教学型本科院校和高等职业学院和社区学院四种类型,并且给每一类高校的数量提出了预想和设计,在各类型高校标准中,既有清晰的量化标准,也有质性的描述。总体来看,这种综合性的分类方法相对直观明确,类型名称简单易记,可操作性强。

表5 浙江大学课题组的分类

四、国内现有分类方法的评析和展望

高等学校的分类与定位是目前高等教育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选取了三种较为常见的分类方法,并展示了每一种分类方法中代表性的分类方案,这其中有较为详尽的分类框架,亦有思路明晰的分类设想。总的说来,目前国内现有高等学校分类方法有以下特点:

首先,在分类名称上,基本以研究生培养高校、普通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三大类为主线,在具体的分类中又有各“小类”和“型”的划分,这样符合大众对高等学校的习惯性称谓,也不至于出现分类过细、名称过多而造成高等学校无所适从。

其次,在分类的维度和指标体系选择上,标准不一,侧重点不同。从分类维度看,大多以高校三大基本职能出发,确立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个维度。从具体的指标选取来看,学位培养层次、师资水平、学科专业是三项最常使用的指标,这也是高等学校发展的核心要素。

最后,在分类的趋势上,目前已有的分类方法都尽量避免单纯以科学研究为导向的分类,更加注重高等学校在人才培养类型和规格方面的差异,这也是高等学校特别是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类院校加快内涵发展的前提。

表6 马陆亭的分类[5]

但是也应看到,目前的高等学校分类虽然林林总总,但是却始终没有形成规范和统一的高等学校分类系统,这也反映出目前研究在理论基础和实践操作中的不足。就文中所涉及的分类方法中,很多分类方法只是一个理想化的构想,没有以高校的行为特征数据的聚类分析为基础,更谈不上运用。同时在分类指标方面,虽然指标各一,但有些指标缺乏公信力,并且几乎所有的分类方法中都缺少社会服务这一维度的考察,使得分类显得不够全面。指标的选择是分类中的关键问题,既要防止片面的单薄的指标又要避免过多过细的指标造成的繁琐,如何在这两者之间取得平衡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以上只是选取了国内目前已有分类中几种分类方法作为参照进行分析,此类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必要的研究基础,也指明了未来研究中应当填补的空白。高等学校的分类应当以成熟、系统的理论为基础,在全面考察高等学校各项特征的前提下,设计科学适切的指标体系,采用规范的方法进行,这是毋庸置疑的。

[1]陈厚丰.高等教育分类的理论逻辑和制度框架研究[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327-339.

[2]曹赛先.高等学校分类的理论与实践[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博士论文,2004,149.

[3]邹晓平.高等学校的定位问题与分类框架[J].高教探索,2004,(11).

[4]浙江大学课题组.中国高等学校的分类问题[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85-92.

[5]马陆亭.高等学校的分层与管理[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141-146.

(责任编辑:刘丙元)

石少婷/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 刘吉林/山东省教育厅综改处副处长、研究员、博士

猜你喜欢
维度分类院校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分类算一算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分类讨论求坐标
数据分析中的分类讨论
教你一招:数的分类
光的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