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鑫淼 杨 韵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下学校体育的困境与出路
●张鑫淼 杨 韵
2014年7月教育部印发《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修订)》。该评价标准的颁布与实施有利于奠定学生良好的身体素质基础,保证学生的体育参与质量。但同时也会导致学校体育内容的多样性与趣味性的缺失,学生体育参与兴趣的消退与目的的异化。应在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基础上,充分融合多样化的运动技术内容,构建以体质健康知识与运动知识学习为主的体育课程,探索建构更具包容性、多样性与前沿性的学校体育评价体系。
基础教育;学校体育;学生体质健康
在2010年之前的20年中,我国的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呈现连年下降的趋势。近几年来,虽说下降趋势得到了遏制,但整体发展形势依然严峻。[1]为缓解这一现实发展中的危机问题,国家也陆续颁布了一系列促进学生体质健康问题的政策文件,以求在政策指导层面对学生体质健康问题起到积极的引导与管理作用。2014年7月,教育部印发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修订)》,针对近年来学生体质健康促进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做了相应的完善与修正。
(一)为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奠定良好的身体素质基础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修订)》(以下简称《标准》)选择从“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等方面综合评定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2]目的在于“激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身体的正常生长发育以及身体形态和机能的全面协调发展,提高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3]修订后的《标准》,将“身体形态类中的身高、体重,身体机能类中的肺活量,以及身体素质类中的50米跑、坐位体前屈设置为为各年级学生共性指标”。在此基础上,又依照不同年龄层,做出了不同的单项指标与权重的区分。这使体质健康测试对象的针对性更强,所测试的结果相较于以往过于统一的测试标准而言,也更为合理而准确。而依据“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所展开的分类测试标准,也更为全面的顾及到了学生身体素质的各个方面,使体质测试的结果直接与学生运动参与能力相关联,为日后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奠定了一个良好的身体基础,而这无疑也是学校体育得以健康而积极发展的根基所在。
(二)以体质健康监测制度保证学生的体育参与质量
与此同时,《标准》再次强调了对《学生体质健康评价监测办法》等文件的落实问题,且明确的提出,依据该标准执行的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结果,将与学生学业考核成绩相关联,并直接影响学生毕业成绩与评优等重要问题。在以考试成绩与升学压力为重心的当代学校教育环境来看,这一政策导向上的改变,实质上是将评价机制的重要性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使体质测试的结果不再像以往那样无足轻重,而是直接影响到学生群体最为重视的学业成绩与毕业考核的结果,这对学生体质健康促进而言,无疑也使相关政策文件更具执行力与推动力。因而可以预见的是,体质健康监测力度的提升必将有力促进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而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也便意味着以此为基础的学校体育课程也将得到更为坚实的保障,学生的体育参与质量无疑也将得到一定程度的保证。
(一)学校体育内容的多样性与趣味性的缺失
然而,《标准》对应试体制的迎合与强化,虽然可以有力的推动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的实施力度,却也不可避免的也要融入应试教育的弊端而产生一定的负面效应。以文化课教育为核心的应试教育体系本就使学校体育的地位日渐衰微,在这种前提下,再将这种本已不受重视的课程内容演变成为一种达标式的考核压力,难免会让备受考试压力倾轧的学生群体积淀起反感甚至抵触的情绪。“原本充满生命活力的体育运动项目,也极易在如此这般的抵触与压抑之中逐渐遗失着原初的生存空间。”[4]而在这种生存空间下,学生的关注重心过多的局限在了体质健康测试的成绩上,使学校体育原本应有的丰富多样的运动项目内容很难有机会得到展现,其所蕴含的趣味性与游戏性等积极的内在特性,也便因此更难以得到学生群体的感知与认同。
(二)学生体育参与兴趣的消退与目的的异化
当体质健康测试成绩过多地牵制了学生对学校体育内容的关注时,体育本应阐发出的趣味性与游戏性很难得到感知与认同,也便自然而然的使学生参与体育的积极性受到很大影响。在越来越多的学生看来,学校体育课程的目的不再是学习某种运动知识,或是掌握某项运动技能;而更像是学习如何锻炼身体,以求能够更快更好的达到体质健康测试的优秀标准。
显而易见的是,倘若秉承这种以达标为目的的应试思维,很难将这种过于功利化的体育参与目的演变为一种可以长远发展下去的体育参与兴趣。学校体育的目的,甚至也很容易从最初的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健康水平,转而异化为努力锻炼身体、达到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一)在体质健康标准基础上融合多样且具长远发展价值的运动技术内容
我国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虽说是在历经多年的实践调查研究基础上总结分析出的、适应于我国青少年体质发展特征的评价指标,在人体运动能力的培养等长远发展角度看来,却依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滞后性。如我国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标准中的传统测试项目立定跳远和50米跑,早在1985年便被美国的学生体质健康评价标准FITNESSGRAM所取消。[5]而日本则在体质测试的改革中不断探寻更具长远发展价值的评价指标,“将1500m快走或跑(男)、1000 m快走或跑(女)或 20m往返跑作为评定耐力的指标,使选择的余地扩大了,进一步提高了受试者的兴趣”。[6]新西兰则颁布了《The New Zealand Fitness Test》(6~15岁),用“9分钟跑(6~8岁)、12分钟跑(10~15岁)和台阶试验(12~15岁)来评定学生的心血管功能”,[6]层次分明,简单实用。
(二)构建以体质健康知识与运动知识学习为主的体育课程
传统的学校体育课程往往依照测试考核的标准来强调体育教学的内容,使学生的关注点过多的局限在考试形式与内容的层面上,却相对忽略考试内容背后更为重要的运动技能知识。正如很多学生都会很明确的了解800米跑各个分数段所对应的时间,却对科学合理的跑步方法等重要的运动知识一无所知。这种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体育参与习惯,让很多学生总是痛苦的挣扎在及格线上,却不知道导致这种挣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这未免让学校体育课程的价值与目的显得有些本末倒置了。因此,针对《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解读,或许更重要的是将为什么选择这些指标作为体质健康评价的依据、这些身体素质指标之于人体的运动能力而言价值体现在何处等等知识性的问题逐一的解释清楚,让学生有机会了解体质健康测试背后更为深刻的运动知识与文化背景,从而逐步构建起以知识学习为主的体育课程新模式。
(三)探索建构更具包容性、多样性与前沿性的学校体育评价体系
除此之外,学校体育想要突破局限于体质健康测试的困境,更重要的还是需要立足于现有的体质健康标准,探索与之内在一致且层层递进的、更为系统化科学化的评价体系。一方面,不仅需要突破现有的体质测试指标所指向的基础运动项目,转向更为丰富多样的体育运动项目;更需要积极借鉴国外成功的运动项目的选择经验,实施扩充我国学校体育内容选择的丰富性,以及其与世界体育发展水平的一致性与前沿性。另一方面,也需要根据各区域不同的体育运动传统,因地制宜的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基础上,构建各地区更具现实发展特色的体质健康评价体系。
[1]杨成伟等.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的有效执行路径研究——基于米特.霍恩政策执行系统模型的视角[J].体育科学,2014,34(8):56-63.
[2]教育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2014年修订)[Z].体卫艺(2014)5号文件,2014(7).
[3]李建平.我国学生体质健康评价标准的发展[J].体育文化导刊,2008(12):75-80.
[4]杨韵,邹玉玲.游戏冲动:席勒美学思想观照下体育的审美本质[J].体育科学,2013(1):89-93.
[5]高刚,季浏.试述美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测试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3,39(6):22-26.
[6]谢波飞.中美日新学生体质健康评价标准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9(8):92-94.
(责任编辑:金传宝)
张鑫淼/辽宁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为武术教育
杨 韵/南京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体育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