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庆 马 蓉
(华中师范大学,武汉,430000;北方民族大学,银川,750021)
亚洲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研究的现状
张晓庆马蓉
(华中师范大学,武汉,430000;北方民族大学,银川,750021)
摘要:本文基于应用语言学和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首先综述了亚洲ESP教学理论的代表性研究成果,然后从ESP教学需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师发展四个方面总结了亚洲ESP教学的实证研究成果,最后指出亚洲ESP理论和实证研究存在的不足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专门用途英语,理论研究,实证研究,教学需求
1. 引言
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简称ESP)是指与某种特定职业或学科相关的英语,是根据学习者的特定目的和特定需要而开设的英语课程(Hutchinson & Waters 1987)。ESP可分为两大类:学术英语(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简称EAP)和职业英语(English for occupational purposes,简称EOP)。EAP通常是在高等教育环境下进行的教学活动,以培养学习者进行专业学习和学术活动的能力,如撰写论文、记笔记等(蔡基刚2014),而EOP是为职场中人或即将进入职场的学习者准备的教学培训活动,重视职业能力即语言交际能力和运用能力的培养。20世纪60年代初期,ESP在英语国家兴起,其理论和实证研究取得了显著成就。然而亚洲ESP研究出现相对较晚,其教学研究不论是在理论还是在实践方面均落后于英语国家。本文对1978-2014年的亚洲ESP教学研究文献进行梳理,旨在找出存在的问题,为推动亚洲ESP教学研究提供启示。
本研究内容涉及学术写作、商务英语、医学英语、法律英语、科技英语、航空英语等领域,文献主要来自3个SSCI来源国际期刊以及12个中国外语类核心期刊。前者包括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s、JownalofEnglishforAcademicPurposes和JournalofSecondLanguageWriting,后者包括《外语教学与研究》、《外语界》、《外语教学》、《外语与外语教学》、《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①、《现代外语》、《外语学刊》、《外语电化教学》、《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中国外语》、《外语研究》及《外国语》。这些期刊呈现了亚洲专门用途英语在过去几十年的研究与发展历程。文章首先从应用语言学和系统功能语言学两个视角对亚洲ESP教学理论研究予以总结,然后从ESP教学需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师发展四个方面综述相关教学实证研究,最后指出亚洲ESP教学研究存在的不足及其未来发展趋势。
马蓉,北方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二语习得、外语教学。电子邮箱:makrista@126.com
2. ESP教学理论研究在亚洲的发展
ESP教学理论研究主要从应用语言学和系统功能语言学两个视角进行,主要包括需求分析与ESP教学大纲的设计和评价理论、语类理论与ESP研究两大内容。
需求分析指的是“收集与课程设计相关的信息并对其进行评价的技能,也是构建和设计课程的手段,是一个连续的过程”(Hyland 2006)。在ESP需求分析的研究中,学者们主要从课程设置和学术能力两方面进行探讨(蔡基刚2012;管春林2005;王雪梅2010)。蔡基刚(2012)在进行大学ESP课程模式研究时提出需求分析包括学生需求分析、经济全球化需求和教育国际化需求这三个方面,但这一需求模型仅适用于以培养学生基本学术能力为目的的学术英语课程需求分析,并不适用于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职业英语课程。而管春林(2005)在设置经贸英语专业课程时提出需求分析包括用人单位的需求和学习者的需求,同时关注教学部门和经贸英语教学专家的需求和意见。王雪梅(2010)认为中国英语专业研究生学术能力需求分析应包括社会需求、个人需求和学科需求,具体的学术能力需求要根据英语专业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进行调整。从以上ESP需求分析模型可以看出,需求分析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即社会需求和个人需求,具体分析的内容可视研究目的或具体情况而定。
需求分析是ESP教学大纲设计的基础,而教学大纲对于教学的实施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ESP教学大纲研究中,研究者们主要从EAP和EOP两个领域设计教学大纲,以满足不同的教学目标。关于EAP教学大纲,Spector-Cohen等(2001)依据互动理论和图式理论,在以色列某大学设计了学术英语的课程教学大纲——互补式金字塔大纲设计(Complementary Pyramid Syllabus Design,简称CPSD),这一大纲运用A类大纲(关注语言中的离散元素)和B类大纲(强调习得语言的目的和过程)的元素设计了一个四维方法进行EAP阅读教学,包括关注语言形式、阅读理解策略、典型的学术语类/修辞形式和效标任务,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来调整各部分所占的比重。EOP的大纲设计则以需求分析为基础(主要关注社会需求),运用定性和定量的研究方法来收集数据,制定符合职业需求的教学大纲。Cowling(2007)利用问卷和访谈对目标群体进行需求分析,提出了日本某公司强化课程大纲的内容,包括两种大纲类型,一个是意念-功能大纲,主要包括:商务介绍、接待来客、商务电话交流、下单及描述商务发展趋势;另一个是内容大纲,主要包括:描述产品及服务、业务介绍、商务会议及商务协商,教学均以真实的材料为基础。Lockwood(2012)通过访谈等定性方法勾勒出了亚洲电话服务中心的ESP课程大纲,首先选择合适的听力文本,关注对话目的和教学目标,关注说话者的语音语调的变化、话轮的更换、角色的转换、跨文化意识及反思任务,同时依此设计了相应的口语评价框架。
可以看出,不同的教学大纲有不同的教学目标,EAP大纲更加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EOP大纲则更加注重职业技能的学习,但同时也反映出EAP教学无法满足就业需求,导致学习者们在职场中需进行职业技能强化学习,因此在ESP教学中,不仅要满足学生的个人需求,还要重视社会需求。
在ESP研究中,评价理论和语类理论主要应用于语篇研究,包括书面语篇和口语语篇,这些研究为ESP语篇分析教学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评价理论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新发展,主要通过分析语言的应用来评价语言使用者对事情的立场、态度和观点(王振华2001)。自该理论问世以来,经过短短数十年的时间,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发展。学界主要从隐性评价、语言主体的态度构建及认知情态等方面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张大群(2010)探讨了学术论文中的隐性评价,认为学术论文的显性/隐性评价程度取决于评价对象,提出了隐性评价的三种识别方法,即语言层面的比较、共享价值观的设定及显性评价的辅助。王振华和刘成博(2014)则研究了法律语篇中的态度系统,认为语言的建构功能受到语境和主体的制约,个体通过调动话语资源,构建特定的态度,从而实现人际和谐。李战子(2001)分析了学术话语中的认知型情态,认为认知情态具有多种人际意义,既可表示认知上的不确定性,又可满足礼貌原则的要求,还可加强不同立场之间多声协商的可能性,这些研究都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评价理论。以上研究显示,在ESP教学中,尤其是学术语篇分析教学时,不仅要关注评价系统的显性评价,同时也要重视隐性评价;在态度系统的教学中,不仅要关注语境,同时也要关注语言主体对态度表达的影响;介入系统的认知型情态可以表达多种人际意义,要从多方面考虑其表达的人际意义。
语类理论同样源自系统功能语言学,语类分析不仅使用语言学的分析方法,还与心理学和社会学的分析方法结合起来(Bhatia 1993),以探讨语篇的各个不同方面,是不同学科交叉研究的产物。学者们主要从学术文本的角度对语类进行了理论上的探讨,包括对学位论文、研究论文(即用于发表的论文)及学术交流语篇这些语类的研究。关于学位论文,学者们主要探讨了各部分的语类结构,Hyland(2004)研究了硕博士论文“致谢”的语类结构,孙迎晖(2010)探讨了硕士论文“前言”的语类结构。关于研究论文,学者们主要关注其语类框架,庞继贤和叶宁(2009)通过研究语类意识提出了研究论文写作语类理论框架。关于学术交流语篇,曾蕾(2005)通过探讨学术英语语篇体裁与语域变体,建立了学术交流英语语类结构模式(包括学术书面语篇和学术口语语篇),这些研究促进了人们对语类理论的了解,丰富了语类理论。可以看出,由于写作目的不同,学位论文各部分都有着不同的语类结构,不同学术语类也有着不同的语类结构。在ESP教学中,要关注语类的差别,并善于运用已有的语类结构进行语类分析或构建文本。
从以上理论研究可以看出,需求分析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即社会需求和个人需求,具体分析的内容可视研究目的或具体情况而定;大纲设计既要关注个人需求,又要关注社会需求;进行语篇教学时,要重视隐性评价,关注语境和语言主体对态度表达的影响,考虑情态多方面的人际意义;不同学术语类有着不同的语类结构,要善于运用已有的语类结构进行语类分析或构建文本。尽管亚洲ESP教学研究在理论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这些理论的适用性和合理性仍有待检验,因为大多数实证研究只是为已有理论提供实证证据,鲜有对建构的这些新理论的验证性研究。此外,亚洲ESP教学理论研究视角局限,应多参考借鉴其他领域的理论体系,如二语习得和心理学。
3. ESP教学实证研究在亚洲的发展
ESP教学实证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ESP教学需求研究、ESP教学内容研究、ESP教学方法研究和ESP教师发展研究。
关于ESP教学需求,研究者们主要从个人需求和社会需求两方面进行探讨。关于个人需求,学者们探讨了不同领域的英语学习需求,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听说读写四技能中阅读技能最重要(Chiaetal. 1999;Deutch 2003;Liuetal. 2011)。关于社会需求,学者们研究了交际需求,在听说读写四技能的调查中得出不一致的结论,比如So-mui和Mead(2000)在运用多种方法调查了香港纺织服装业务员的交际需求后,发现写作技能比口语技能使用更广泛、更重要。Kassim和Ali(2010)在利用问卷调查马来西亚工程师的交际需求时却发现与写作技能相比,口语交际技能更重要。Kaewpet(2009)则运用半结构化访谈调查泰国土木工程学生的交际需求,提出阅读技能最重要。以上研究表明,关于个人需求,不论是在学术英语还是职业英语中,阅读技能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ESP教学中应重视阅读技能的培养和训练,提高阅读能力,从而满足个人学术和职业上的需求。但在交际需求中研究结果的不一致可能是由于研究对象、调查方法、文化或学科上的差异而导致的,因此还需进一步探究。此外,需求分析的研究方法更倾向于使用单一的定量或定性研究方法。
亚洲ESP教学研究可分为EAP教学和EOP教学,EAP教学研究主要包括学术词汇、学术阅读、学术口语和学术写作等。学术写作研究向来备受关注,因为它是二语写作的一个重要领域,其教学自然不容忽视。学术写作教学研究主要从词块、文献引用和态度表达三个方面进行。关于词块教学,学者们认为教师应关注学科之间的差异,将词块进行系统的分类,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学术论文写作中的常用词块及正确的用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学术写作水平(Hyland 2008;王丽2014;王丽等2014;王敏等2013),学者们还建议利用语料库作为工具,讲授国际学者使用的词块,扩大学生对词块的掌握范围(王丽2014;王丽等2014)。关于文献引用教学,学者们认为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大量文献,讲解文献引用规范,并进行文献引用的训练和反“抄袭”教育,关注文化差异,有效提高学生的学术引用能力(马蓉、秦晓晴2014a,b,c;Davis 2013;Hirvela & Du 2013)。关于态度表达教学,学者们认为教师应加强读者人称和共享知识标记的教学,关注学生对具有评价意义的词语的使用,提高学生学术论文态度表达能力,从而真正构建起读者与作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徐昉2013;张乐等2013;Wu 2007)。可以看出,在学术写作教学研究中,不仅要扩大学生对词块的掌握,还要提高学生的学术引用能力,发展学生态度表达能力,构建读者与作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从而提高学生的学术写作能力。
EOP教学研究主要包括法律英语、医学英语、商务英语等③,尤以商务英语教学研究居多。商务英语教学是商务英语研究的热点话题之一,研究内容主要包括语言技能教学、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原则。如蔡莉(2006)研究了商务英语口语教学,认为应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重要地位,罗健(2005)探讨了商务英语写作,发现文体学方法有利于商务英语写作教学。史兴松等(2012)和Evans(2012)提出跨文化商务交际和邮件写作应是商务英语教学重要组成部分,亚洲商务英语教学也逐渐将多媒体、计算机等高新技术手段应用于教学实践中(赵学旻2009;李晓东、曹红晖2013),促进商务英语向信息化教学的发展。阮绩智(2005)认为商务英语教学应包括重视商务背景知识、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有机结合,以英语为本,注重语言基础,培养运用能力,强化语言综合能力,突出听说技能训练等五项原则。以上研究表明,在商务英语教学研究中,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对跨文化商务交际和邮件写作能力的培养,促进教学逐渐向信息化发展;商务英语教学应注重商务背景知识、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结合。
不同的教学方法会对学生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教师科学、恰当地使用教学方法非常重要。ESP教学注重学生语言使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不仅能提高学术修养,还能为将来的就职打下基础。ESP教学方法主要包括内容依托教学法和语类教学法。内容依托教学法(content-based instruction,简称CBI)主张用语言教授学科知识,在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习得语言,核心是语言与专业知识的融合(Krashen 1985)。CBI主要运用于EAP教学,研究者们主要从教学影响和教学不足两方面进行了探讨。关于教学影响,得出的结论一致:CBI对学生的语言技能、思维能力和参与性有积极的影响。如常俊跃等(2009)认为CBI对英语专业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发展产生了明显的积极影响,高璐璐等(2013)的研究则表明CBI有利于提高英语专业学生书面表达能力,而顾飞荣和施桂珍(2009)发现CBI有助于提高学习者的学术英语口语水平,杨德祥等(2011)提出CBI有利于促进英语专业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发展,Kirschner和Wexler(2002)还发现学生在CBI课堂中更积极地参与到EAP课程的学习中。但CBI也存在一些不足,如顾飞荣和施桂珍(2009)认为CBI外语教学理念及相应的教学方法不适用于初级水平的外语学习者,Kirschner和Wexler(2002)发现运用CBI进行学术英语教学时,教师无法确定教学主题的数量,难以安排合适的教学任务,无法保证教学内容的专业性等。可以看出,CBI对学生的语言技能、思维能力和参与性有积极影响,但这一教学方法并不适用于所有的学习者,也存在一些问题,教师在运用时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语类教学法是一种以语类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即把语类和语类分析运用到课堂中,围绕语篇的图式结构实施教学活动(秦秀白2000)。语类教学法主要运用于EAP教学,研究者们主要从写作、阅读及二者关系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曾祥娟(2001)将语类教学法运用于研究生科技英语写作教学,发现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学生的语类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并能够得体地构建相关语类的文章。张煜等(2011)认为利用语料库、采用语类教学法进行英语写作教学,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语篇分析的理解。Hyon(2001)的研究表明将语类教学法运用到学术阅读教学,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信心。王林海和孙宁(2010)则发现通过语类教学法阅读真实语篇可以帮助学生习得商务信函的结构特点,也利于提高学生阅读和写作的积极性。此外,一些研究者们还探讨了合作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法等,促进了ESP教学研究的发展。可以看出,语类教学法能提高学生的语类意识,加强学生对语篇分析的理解,增强学生的阅读信心,通过阅读也有利于促进学生对语类特征的习得,从而提高写作能力和阅读兴趣。
ESP日益成为21世纪英语教学的主流方向,也是我国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ESP教师的发展对ESP教学至关重要。在亚洲语境下,ESP教学主要由两类教师担任:通用英语教师和学科专业教师,前者缺乏专业的学科知识,后者缺乏系统的英语知识(郭燕玲2012),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ESP教学。基于这一现状,研究者们对ESP教师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ESP教师的问题应对策略、ESP教师认知以及ESP教师发展。关于应对策略,Wu和Badger(2009)发现,中国的ESP教师采用逃避或冒险的策略来解决课堂上的突发问题。关于教师认知,Tan和Lan(2011)调查了城区理工英语教师和非城区教师,Atai和Fatahi-Majd(2014)研究了通用英语教师和学科专业教师,他们得出的结论基本一致:教师的教学认知不同会导致教学实践的不同。关于ESP教师发展,学者们主要探讨了发展途径及具体内容,Chen(2000)发现了ESP教师自我培训的方法,郭燕玲(2012)提出ESP教师培训应包括英语知识和教学能力、专业知识及教学法的培训,而陈冰冰(2005)则认为ESP教师教育应包括知识基础结构和专业实践知识环节两部分。可以看出,ESP教师教学能力的不足使其采用不恰当的方法解决问题,其认知会影响课堂实践和学生学习,因此ESP教师应加强专业知识、英语知识以及教学实践的培训,提高教学能力。
从以上ESP教学研究可知,在英语学习需求研究中,阅读技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ESP教学中应重视阅读技能的培养和训练,提高阅读能力;在学术写作教学研究中,不仅要扩大学生对词块的掌握,还要提高学生的学术引用能力,发展学生态度表达能力,构建读者与作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从而提高学生的学术写作能力,商务英语教学重视跨文化商务交际和邮件写作能力的培养,其教学逐渐向信息化发展,商务英语教学注重商务背景知识、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结合;语类教学法和CBI对学生的语言技能有积极影响,但这些教学方法并不适用于所有的教学情境,教师在运用时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ESP教师要注重英语知识的学习和专业知识的学习与实践,树立正确的教学信念。
4. 亚洲ESP教学研究的不足及发展趋势
尽管亚洲ESP教学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也存在一些不足。
从以上理论研究可以看出,亚洲ESP教学理论研究主要是在应用语言学和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进行,但实证证据缺乏,适用性不明。理论的创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实证研究,已有的ESP理论却鲜有相应的实证研究给予支持,如需求分析理论的实证研究更多关注单独的个人需求或社会需求研究,而不是同时探讨这两种需求,再加上文化地域环境的差异、学科差异、学习者个体差异等,理论的适用性不得而知。
此外,理论研究视角局限,研究数量明显不足。亚洲ESP理论研究视角局限于应用语言学和系统功能语言学,甚少涉及其它领域,理论研究数量自然相对不足,因此未来研究者们应在理论研究上多下功夫,更多借鉴其他领域如二语习得、心理学等的理论,探索出适合亚洲语境下的ESP理论,并提供相应的实证证据。
实证研究一方面能验证理论,但更重要的是其发现和成果能对教学产生影响,形成指导性操作方案。概括起来,实证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
教学研究内容上的不足。关于ESP需求研究,研究者们大多都是分别对英语学习需求(个人需求)和交际需求(社会需求)进行探讨,少有同时探讨这两种需求的研究。但实际上,ESP教学不仅要满足学习者的个人需求,同时还要满足社会需求,因此有必要同时探讨这两种需求,以满足学习与就业需求。关于ESP教学内容研究,研究者们主要探讨写作、词汇、口语、阅读这四方面,基本上没有听力研究,但在语言学习中,听力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因此应加强ESP听力方面的研究。此外,学术写作教学研究较少,且多为思辨性研究,少有基于数据或实验方法的探讨(毕劲等2014),因此同样要加强学术写作方面的研究。关于ESP教学方法研究,研究者们更多将这些教学方法运用到EAP教学,但ESP教学不仅包括学术教学,也包括职业教学,因此内容依托教学法、语类教学法等同样需要运用到职业教学研究中去。关于ESP教师发展研究,虽然提到了教师自我发展及培训研究,但ESP教师的能力素养包括哪些以及究竟怎样才能提高ESP教师的能力素养都需要进一步研究。
ESP教学研究方法上的不足。从以上ESP教学研究文献看,大多数研究仍偏向于使用单一定量或定性研究方法,综合使用多种方法的研究较少。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各有优缺点,因此,今后的研究应多运用混合的研究方法,进行优势互补。此外,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今后的研究也多与语料库研究方法、多模态研究方法结合起来,促进ESP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发展。
ESP教学验证研究上的不足。如在ESP教学需求研究中,没有对陈冰冰(2010)提出的需求模型的应用研究,同样也没有ESP教学大纲的应用研究,这些理论缺少相应的验证性研究,从而无法证实和确定理论的适用性和合理性,因此今后不仅在理论研究上要有所创新,也应该多对进行相应的实证研究为理论发展提供实证支持。
5. 结语
本文主要对亚洲ESP教学理论和实证研究进行了论述,指出了该领域教学研究存在的不足及其发展趋势。研究发现,在亚洲的ESP教学理论研究中,(1)需求分析主要包括社会需求和个人需求;(2)大纲设计既要关注个人需求,又要关注社会需求;(3)要重视隐性评价,关注语境和语言主体对态度表达的影响,考虑情态多方面的人际意义;(4)不同的学术语类也有着不同的语类结构,要善于运用已有的语类结构进行语类分析或构建文本。
从亚洲ESP教学的实证研究中,我们得出以下启示,(1)关于个人需求,阅读技能最重要;(2)学术写作教学重视词块掌握、学术引用能和态度表达能力的培养,构建读者与作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商务英语教学重视跨文化商务交际和邮件写作能力的培养;(3)语类教学法和CBI对学生的语言技能有积极的影响,但这些教学方法并不适用于所有的教学情境,教师在运用时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4)ESP教师要注重英语知识的学习和专业知识的学习与实践,树立正确的教学信念。
附注
① 由于《国外外语教学》为期刊《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曾用名,因此本文仅列出《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② “genre”一词源自法语,汉语中对应的翻译为“体裁”,方琰(1998)认为应将其译为“语类”。我国外语学术界也常将其称为语类。因此本文采用“语类”一词,所有“体裁”的译法均改为语类。
③ 此处提及的法律英语和医学英语均是职业环境下的英语教学,由于商务英语是英语专业和经贸等相关专业高年级的一门主干课程(阮继智2005),是为培养相关职业能力而设置的,因而可直接视为职业英语。
参考文献
Atai, M. R. & M. Fatahi-Majd. 2014. Exploring the practices and cognitions of Iranian ELTinstructors and subject teachers in teaching EAP reading comprehension [J].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s33(0): 27-38.
Bhatia, V. K. 1993.AnalyzingGenre:LanguageuseinProfessionalsettings[M]. London: Longman. 16-22.
Chen, T.-Y. 2000. Self-training for ESP through action research [J].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s19(4): 389-402.
Chia, H.-U., R. Johnson, H.-L. Chia & F. Olive. 1999. English for college students in Taiwan: A study of perceptions of English needs in a medical context [J].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s18(2): 107-19.
Cowling, J. D. 2007. Needs analysis: Planning a syllabus for a series of intensive workplace courses at a leading Japanese company [J].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s26(4): 426-42.
Davis, M. 2013. The development of source use by international postgraduate students [J].JournalofEnglishforAcademicPurposes12(2): 125-35.
Deutch, Y. 2003. Needs analysis for academic legal English courses in Israel: A model of setting priorities [J].JournalofEnglishforAcademicPurposes2(2): 125-46.
Evans, S. 2012. Designing email tasks for the Business English classroom: Implications from a study of Hong Kong’skey industries [J].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s31(3): 202-12.
Hirvela, A. & Q. Du. 2013. “Why am I paraphrasing?”: Undergraduate ESL writers’ engagement with source-based academic writing and reading [J].JournalofEnglishforAcademicPurposes12(2): 87-98.
Hutchinson, T. & A. Waters. 1987.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s:ALearning-centeredApproach[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yland, K. 2004. Graduates’ gratitude: The generic structure of dissertation acknowledgements [J].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23(3), 303-324.
Hyland, K. 2006.EnglishforAcademicPurposes[M]. London: Routledge.
Hyland, K. 2008. As can be seen: Lexical bundles and disciplinary variation [J].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27(1): 4-21.
Hyon, S. 2001. Long-term effects of genre-basedinstruction: A follow-up study of an EAP reading course [J].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s20(4): 417-38.
Kaewpet, C. 2009. Communication needs of Thai civil engineering students [J].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s28(4): 266-78.
Kassim, H. & F. Ali. 2010. English communicative events and skills needed at the workplace: Feedback from the industry [J].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s29(3): 168-82.
Kirschner, M. & C. Wexler. 2002. Caravaggio: A design for an interdisciplinary content-based EAP/ESP unit [J].JournalofEnglishforAcademicPurposes1(2): 163-83.
Krashen, S. D. 1985.TheInputHypothesis:IssuesandImplications[M]. New York: Longman.
Liu, J.-Y., Y.-J. Chang, F.-Y. Yang & Y.-C. Sun. 2011. Is what I need what I want? Reconceptualising college students’ needs in English courses for general and specific/academic purposes [J].JournalofEnglishforAcademicPurposes10(4): 271-80.
Lockwood, J. 2012. Developing an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 curriculum for Asian call centres: How theory can inform practice [J].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s31(1): 14-24.
So-mui, F. L., & K. Mead. 2000. An analysis of English in the workplace: The communication needs of textile and clothing merchandisers [J].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s19(4): 351-68.
Spector-Cohen, E., M. Kirschner & C. Wexle. 2001. Designing EAP reading courses at the university level [J].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s20(4): 367-86.
Tan, M. & O. Saw Lan. 2011. Teaching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in English in Malaysian classrooms: The impact of teacher beliefs on classroom practices and student learning [J].JournalofEnglishforAcademicPurposes10(1): 5-18.
Wu, H. & R. G. Badger. 2009. In a strange and uncharted land: ESP teachers’ strategies for dealing with unpredicted problems in subject knowledge during class [J].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s28(1): 19-32.
Wu, S. M. 2007. The use of engagement resources inhigh- and low-rated undergraduate geography essays [J].JournalofEnglishforAcademicPurposes6(3): 254-71.
毕劲、秦晓晴、宋德伟.2014.国外二语学术写作研究趋势及其启示[J].外语教学(2):45-49.
蔡基刚.2012.基于需求分析的大学ESP课程模式研究[J].外语教学(3):47-50.
蔡基刚.2014.学业用途英语、学术用途英语及优质外语教育[J].外语电化教学(3):3-8.
蔡莉.2006.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商务英语口语教学[J].外语界(2):30-34.
常俊跃、刘晓蕖、邓耀臣.2009.内容依托式教学改革对英语专业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发展的影响分析[J].中国外语(3):40-48+53.
陈冰冰.2005.关于建立ESP教师教育模式的思考[J].外语教学(3):75-78.
方琰.1998.浅谈语类[J].外国语(1):18-23.
高璐璐、常俊跃.2013.英语专业基础阶段内容依托教学对学生英语书面表达能力发展的影响分析[J].中国外语(1):54-59.
顾飞荣、施桂珍.2009.大学英语口语CBI教学实证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11):32-34.
管春林.2005.试论需求分析在经贸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中的意义和方法[J].外语与外语教学(3):37-40.
郭燕玲.2012.ESP教师角色与教师专业发展[J].中国外语(6):86-90.
李晓东、曹红晖.2013.基于云平台的电子学档系统在商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外语电化教学(3),49-53.
李战子.2001.学术话语中认知型情态的多重人际意义[J].外语教学与研究(5):353-358+399-400.
罗健.2002.商务英语写作教学探新[J].外语界(6):45-48.
马蓉、秦晓晴.2014a.二语学术写作引用话语的文本借用策略特征——以英语专业硕士论文为例[J].外语教学(6):50-54.
马蓉、秦晓晴.2014b.二语学术写作中的引用特征及与写作质量的关系[J].外语电化教学(5):57-62+74.
马蓉、秦晓晴.2014c.学术写作中文本借用与写作质量之间的关系[J].现代外语(4):537-547+585.
庞继贤、叶宁.2009.语类意识与英语研究论文写作[J].外语与外语教学(3):34-36+65.
秦秀白.2000.体裁教学法述评[J].外语教学与研究(1):42-46+79.
阮绩智.2005.大学商务英语课程目标及教学原则.外语界(03),26-31.
史兴松、徐珺.2012.跨文化商务交际学对商务英语教学研究的启示[J].中国外语(4):65-70.
孙迎晖.2010.中国学生英语专业硕士论文“前言”部分的语类结构模式分析[J].中国外语(6):54-60+78.
王丽.2014.二语学习者学位论文引言中非毗邻式词块的使用特征[J].外语与外语教学(5):61-66.
王丽、李清婷.2014.二语学习者学位论文引言中词块的结构、功能以及语步特征[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4):32-39.
王林海、孙宁.2010.阅读真实语篇与英文商务信函体裁的习得——基于体裁教学法的行动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3):38-42.
王敏、刘丁.2013.中国学习者英语学术论文手稿中立场标记词块使用研究[J].现代外语(2):190-197+220.
王雪梅.2010.从学术能力的需求分析角度反思我国英语专业研究生教育[J].外语界(5):67-73+95.
王振华.2001.评价系统及其运作——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新发展[J].外国语(6):13-20.
王振华、刘成博.2014.作为社会过程的法律语篇——态度纽带与人际和谐[J].中国外语(3),19-25+33.
徐昉.2013.二语学术写作介入标记语的使用与发展特征:语料库视角[J].外语与外语教学(2):5-10.
杨德祥、赵永平.2011.内容依托式教学对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的影响[J].外语教学(5):61-64.
曾蕾.2005.学术语篇体裁网络的构建与学术英语教学[J].外语与外语教学(5):20-23.
曾祥娟.2001.体裁分析与科技英语写作教学[J].外语教学(5):51-55.
张大群.2010.学术论文中的隐性评价及其识别[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3):36-43.
张乐、卫乃兴.2013.学术论文中篇章性句干的型式和功能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8-15+127.
张煜、徐世昌.2011.基于语料库的体裁分析法英语专业写作教学实证研究[J].外语界(6):49-55+78.
赵学旻.2009.计算机网络与商务英语教学整合模式探讨[J].外语电化教学(4):33-37.
(责任编辑吴诗玉)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8921-(2015)08-0043-06
[doi编码]10.3969/j.issn.1674-8921.2015.08.008
作者简介:张晓庆,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二语习得。电子邮箱:47462073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