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委婉语与间接言语行为的语言间接性比较研究

2015-03-29 08:27:14俞艳珍
怀化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规约礼貌言语

俞艳珍

(吉首大学 国际交流与公共外语教育学院, 湖南 吉首 416000)

英语委婉语与间接言语行为的语言间接性比较研究

俞艳珍

(吉首大学 国际交流与公共外语教育学院, 湖南 吉首 416000)

间接性是人类语言的共有现象,在人们的言语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英语委婉语与间接言语行为都研究语言的间接性,产生的前提及动因有相通之处,出发点均含礼貌因素,有些实例相互交织,互为所属。然而,虽然二者的语言间接性存在共性,但它们在理论依据及侧重点等方面存在差异:前者的产生机制主要借助委婉语理论解读,强调表意的间接性;后者的理解则依赖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强调实施言语行为的间接性。对比分析英语委婉语与间接言语行为的语言间接性异同有助于人们更精准、得体地运用语言,促进理想交际效果的达成。

英语委婉语; 间接言语行为; 语言间接性; 比较研究

一、引言

在进行言语交际时,人们往往不直白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而是采用“转弯抹角”的方式间接地表达自己,这就是语言间接性现象。人们为何倾向于运用间接语言而非直接语言呢?委婉语与间接言语行为给这个问题的回答指明了方向。

委婉语是一种修辞格,具有特殊的语用功能,是语言间接性的直接体现。人们使用委婉语,主要是用一些婉转、间接的表达方式委曲、含蓄、礼貌地进行烘托暗示,让交流在避免尴尬、缓解刺激的过程中顺利地进行下去。委婉语是人类语言常见的现象,具有模糊性、时代性、民族性等特点,在这些特点中,间接性让它充满魅力,并使其得以在人际交往中扮演“润滑剂”的角色,颇受人们亲睐。间接言语行为也是一种常见的语言间接性体现方式,通常指人们运用一种言语行为间接地实施另一种言语行为,即说者运用间接言语行为表达自己的真实意图时,往往既意指他所说的,又意指其它深层次的隐含意思,它也强调语言的间接性。彭文钊指出:“从言语交际的角度看,委婉语的本质体现为一种间接言语行为。”[1]由此可见,委婉语与间接言语行为均离不开语言的间接性。那么,这是否意味着以上两种语言现象完全等同呢?其实不然,它们之间既有共性,又有差异。本文首先分别论述了英语委婉语与间接言语行为的语言间接性,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实例对比分析双方语言间接性异同,以期更好地指导人们的日常交际,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拓展、延伸语言间接性现象的研究。

二、英语委婉语与间接言语行为的语言间接性解析

委婉语与间接言语行为是人们在社交过程中为了达到预期交际效果而采用的间接言语表达方式,是协调人际关系的重要方式及手段,为各领域各阶层人群广泛使用。作为常见的语言现象,它们侧重于从语用角度阐释语言的间接性问题。

(一)英语委婉语的语言间接性

出于礼貌、避讳、掩饰、淡化不雅之物、维护面子等原因,人们谈论那些令人不快或难以直截了当地表达的事物时往往选择较含蓄、温婉、动听的语言,这类语言被称为委婉语。与其他语言一样,英语委婉语层出不穷,应用广泛。首先,我们以“怀孕”一词为例。在表达怀孕之意时,人们大多不直接用to be pregnant,而改用以下委婉表达方式:to be a waiting woman(等待中的女人)、to wear the apron high(将围裙系高)、to be in an interesting condition(处在有趣的情况中)、to be well-along(心满意足)、to eat for two(吃双份食物)等。又如,军事领域中的“空袭”亦有多种间接表达方式:air operation(空中手术)、air support(空中支援)、surgical strikes(外科手术式的打击)等。以上这些委婉语都是狭义的,它们集中在词或短语层面。广义委婉语则不同,它指言语交流中的委婉表达,如具备委婉功能的句子、话语、篇章等,并不局限于辞格,人们在很多场合都借助它巧妙地传情达意。例如:

(1)I was wondering if you could come here earlier this afternoon.

(2)It was not impossible to accomplish the task before May.

(3)Could you lend me your car?

委婉语的构成手段繁多,如构词、拼写、语法等,其中,语法手段中的语态、时态、否定、反问都很常见。例(1)、例(2)采用的是时态与否定两种委婉表达方式,例(3)则运用疑问句式,虽然构成方式不同,但它们的语用功能基本一致,最终都达到了避直就曲的目的。

(二)间接言语行为的语言间接性

“间接言语行为”(indirect speech act)的概念由J.R.Searle针对直接言语行为提出,其基础是J.L.Austin的间接施为句。Searle认为:“间接言语行为是一种主要的(primary)施事行为通过另一种次要的(secondary)施事行为间接地实现的。因此,次要的施事行为是字面的,而主要的施事行为不是字面的。”[2]34间接言语行为分为规约性与非规约性两种,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指说者在交际中运用一定的规约手段,听者只需对说者的话语进行简单推理即可了解话语隐含的交际意图,它们通常指日常生活中那些约定俗成的间接表达方式。例如:

(4)Could you tell me the truth?

(5)I’d rather you didn’t leave today.

从句式上看,例(4)是疑问句,例(5)是陈述句,说者表面上“询问”或“陈述”事实,真实意图是委婉地表达“请求”的施为用意。说者熟知这类委婉表达方式,且能自如地加以运用,听者也能快速而准确地理解话语的含义,并作出积极回应。

对于交际双方而言,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的理解与运用比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复杂得多。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不同于那些常见的约定俗成的表达法,话语的含义往往更间接而隐秘,要正确理解这类间接言语行为,判断对方的真实意图,听者需要在了解话语“字面用意”(literal meaning)的基础上推断出它的“言外之力”(illocutionary force),基于此,双方共知的语言及非语言信息就成了推导的基本依据[3]。例如:

(6)A:Jim,there is no chalk in the box.

B:Oh,I’m sorry.I’ll go and get some right now.

这是师生之间的一段对话。教师(A)走进教室,发现粉笔盒中没有剩余的粉笔,于是将这一情况告知学生Jim(B)。在对话中,A并非简单地陈述“there is no chalk in the box”的事实,而是通过“陈述”来“请求”B帮忙取粉笔,B理解了话语的言外之意,决定立即去取粉笔。试想,如果B的回答是“No,there isn’t any”(是的,盒中没有粉笔),那么,A的意图就无法实现,最终势必导致交际失败。

三、英语委婉语与间接言语行为的语言间接性共性

委婉语与间接言语行为都诠释语言间接性现象,是语言间接性的体现方式,它们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共性。

(一)产生的前提相通

委婉语的产生最初源于宗教禁忌或人们对大自然的迷惑不解、崇拜及敬畏,但随着社会的逐渐发展,人类语言不断丰富,越来越多温婉、悦耳、令人愉悦的表达方式相继诞生,以替代那些直露、刺耳、粗俗的说法,这些间接表达方式模糊了相关语言的敏感度,起到了缓冲刺激或美化事物的作用。间接言语行为指人们在礼貌的基础上以言指事、以言行事、以言成事,其中,如何以言行事是间接言语行为理论的核心内容,间接言语行为的得体运用成功地降低了请求、命令、拒绝等指令的使役性。委婉语与间接言语行为的产生均依托于社会生活需要,目的在于让言语交际在更和谐、愉快的环境中进行,最终达到理想的交际效果。

(二)礼貌因素是共有动因

委婉语与间接言语行为都遵循礼貌原则,出发点均含礼貌因素。人们使用委婉语与间接言语行为的原因或动机众多,但从运用语言间接性的出发点看,除了语境、社会文化、心理等因素外,礼貌是共有动因。说者运用间接、充满善意的委婉语是出自照顾对方情面及感受,避免冒犯、非礼或伤害对方感情,这个对不雅事物回避的过程是人们以礼相待的过程,也是委婉语礼貌功能的具体体现。毫无疑问,礼貌是委婉语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间接言语行为的语用功能强大,其语言间接性早已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语用策略。在委婉地向他人提出请求或间接拒绝他人提议时,人们迂回曲折地用一种言语行为间接地实施另一种言语行为,其主要原因归根结底仍为礼貌。

(三)部分英语委婉语与间接言语行为相互交叉

实例分析表明,我们不能在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与委婉语之间直接划上等号,但有些委婉语与间接言语行为却互为所属关系。比如,例(1)、(2)、(3)、(4)、(5)是说者从受话人角度出发,委婉地表达自己,显然,它们属于广义委婉语范畴。同时,在这些实例中,说者运用间接的方式婉转而礼貌地表达了自己的真实意图——请求,因此,它们亦可被归于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之列。

综上所述,委婉语与间接言语行为的出现是为满足人类交流需要,其礼貌程度与语言间接程度保持一致;部分广义委婉语是间接言语行为的一种表现形式,与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相互交织,互为所属;委婉语与间接言语行为都分析探讨如何运用间接语言促进言语交际,同属语用学范畴,它们之间的共性源于语言的间接性。

四、英语委婉语与间接言语行为的语言间接性相异之处

语言的使用表面上大同小异,实质上却千差万别。作为人们常用的间接表达方式,委婉语与间接言语行为的语言间接性存在共性,但其相异之处亦不容忽视。

(一)理论依据

委婉语与间接言语行为同属间接语言范畴,但它们是对语言间接性现象的不同分析,阐释的角度不同,提供的研究视角不同,理论依据也存在差异。前者的产生机制主要借助委婉语理论解读,后者的理解则依赖间接言语行为理论。

委婉语美化、礼貌、掩饰等语用功能有助于照顾对方的心理感受或促进某种隐秘目的的达成,满足人们言语交际的需要。在诠释语言间接性时,委婉语理论将其产生的首要原因归结于以下两方面:一是人类潜意识的心理恐惧及社会伦理道德观念的约束,这些因素促使人们创造出许多新的表达方式来替代自然、生理等方面的禁忌,如用fall asleep、go to the heaven、pass away等替代die;二是社会心理在语言中的反映[4]。委婉语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是人类心理的反映,与认知心理紧密相连。因此,在分析委婉语时,我们有必要结合认知语言学的方法及相关理论解读它的生成机制。

J.L.Austin提出的言语行为理论在解读间接言语行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Austin认为,人们说话时同时完成三种行为:言内行为、言外行为、言后行为。后来,J.R.Searle在批判的基础上进一步补充、完善了该理论,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以阐释语言间接性现象。间接言语行为理论着重分析人们在交际中为何以及如何使用间接语言这类语言研究者们共同关注的问题,其逻辑更为严密,知识更为系统,内容更为充实,因此,很多学者将它归为语用学范畴。如今,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已经成为分析间接言语行为的经典理论。

(二)侧重点

基于研究视域、研究方法的不同,委婉语与间接言语行为在论述语言间接性时侧重点不尽相同。在对比分析二者的定义后我们得知,委婉语是人们在谈及那些不能明说却又不得不说的事物时使用的婉转、迂回、含蓄的表达方式,其间接性主要体现在间接的语言表达形式上。作为另一种语用手段,间接言语行为侧重于施为的间接性,强调“言后之果”。与委婉语一样,人们运用间接言语行为也是为了达到委婉的效果,但主要是为了避免直接给对方下命令、提出要求或表达拒绝,防止让对方产生不悦情绪。正如李军华所言:“关于语言的间接性,委婉语理论强调的是表意的间接性,而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则强调实施言语行为的间接性。”[5]例如:

(7)A:How about her study of Chinese and English?

B:She is an under-achiever.But I believe she is sure to go far with help.

(8)A:Nicol,let’ go to see the dentist today.

B:Mom,the final exam will be held on the next Wednesday.

例(7)是家长(A)与教师(B)之间的对话。在这种情况下,B既要维护学生的颜面,避免伤及其自尊心,又要如实地向A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因此,如何委婉地传递真实信息成为关键之所在。最终,B选择激励性语言“be under-achiever”(没有发挥自身潜力)及“be sure to go far with help”(如果有人提供帮助,她一定能有很大进步)客观地陈述了该生学习成绩欠佳的事实。这种间接语言更易于让学生及其家长接受,交际效果明显。基于相关理论,委婉语的间接性主要体现在语气、语形及语义三个方面[6],该例借助换个说法的方式描绘敏感事物,最终形成委婉语的表意间接性。

例(8)是母子之间的对话。母亲(A)建议孩子(B)去看牙医(拔牙),B的回答非常机智——话语的“字面意思”是向A传递“期末考试即将来临,我要好好复习功课”的信息,“言外之意”则相对较为复杂:一方面暗含自己对拔牙的畏惧心理,另一方面则委婉而巧妙地拒绝了A的提议。在该例中,“拒绝”言语行为通过“陈述”实现。

英语委婉语与间接言语行为的应用非常广泛,使用也极其复杂。因此,无论对进行言语交际的主体而言,还是对研究语言间接性的学者来说,通晓这两种特定语言的生成机制,熟知二者语言间接性及语用功能差异,对掌握如何视具体环境合理地运用它们实现交际意图具有重要意义。

五、结语

与直接语言相比,间接语言的运用更需智慧,一旦理解不到位,交际双方就会产生误解。然而,人们更乐意运用和接受间接语言,因为它不仅意味着挑战,还能体现语言艺术魅力。英语委婉语与间接言语行为都是间接语言的表现形式,语言间接性让二者紧密相连。我们对比二者的语言间接性,不仅旨在分析它们的共性,更重在了解其相异之处,当然,这并非意味着把它们完全割裂开来,而是为了让人们对这类语言的解读更精准、得体,使用更积极而有策略。总之,运用好英语委婉语与间接言语行为的语言间接性既能体现说者的人格魅力,还能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最终达到促进言语交际的目的。

[1]彭文钊.委婉语——社会文化域的映射[J].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1):66-71.

[2]Searle,J.R.Expression and Meaning:Studies in the Theory of Speech Act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9.

[3]俞艳珍,田建平.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初探[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1):98-100.

[4]王曦.论英语委婉语的使用理据及英汉对比[J].外语学刊,2014(5):69-71.

[5]李军华.委婉语与间接言语行为的语言间接性研究之比较[J].湘南学院学报,2005,26(6):80-83.

[6]王晶.间接言语行为与委婉语的间接性之对比研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33(1):90-92.

Comparative Study on Language Indirectness Between English Euphemisms and Indirect Speech Acts

YU Yan-zhen

(CollegeofInternationalExchangeandEnglishEducation,JishouUniversity,Jishou,Hunan416000)

Indirectness is a mutual phenomenon of human languages.It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people’s language practice.English euphemisms and indirect speech acts both study language indirectness.They share some similarities in their original preconditions and causes,politeness being a common springboard.Meanwhile,some cases are intertwined and can be classified as either.However,although their language indirectness has something in common,there are differences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 as theoretical basis and focuses between them:The generation mechanism of the former mainly depends on theories of euphemisms,emphasizing the indirectness of meaning-expressing;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latter is dependent on the indirect speech act theory,laying stress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speech acts.Comparing the similarity and the difference of language indirectness between English euphemisms and indirect speech acts helps people apply languages in a correct and better way to promote an ideal communicative effect.

English euphemisms; indirect speech acts; language indirectneess; the comparative study

2015-01-03

湖南省教育厅资助科研项目“英语委婉语与间接言语行为的语言间接性对比及解读策略研究”(13C771)。

俞艳珍,1976年生,女,侗族,湖南通道人,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

H0-0

A

1671-9743(2015)03-0114-03

猜你喜欢
规约礼貌言语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吕魁:难以用言语表述的特定感受
都市(2022年12期)2022-03-04 09:11:46
电力系统通信规约库抽象设计与实现
测控技术(2018年7期)2018-12-09 08:58:34
一种在复杂环境中支持容错的高性能规约框架
当诚实遇上礼貌
家教世界(2017年11期)2018-01-03 01:28:48
一种改进的LLL模糊度规约算法
礼貌举 止大 家学
小猴买礼貌
暗恋是一种礼貌
海峡姐妹(2015年3期)2015-02-27 15:10:04
修辞的敞开与遮蔽*——对公共话语规约意义的批判性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