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传统节日民间仪式的传承与创新

2015-03-29 02:41高占伟
大庆社会科学 2015年6期
关键词:伊春传统节日民俗

高占伟

(伊春职业学院人文系,黑龙江 伊春 153000)

新常态下传统节日民间仪式的传承与创新

高占伟

(伊春职业学院人文系,黑龙江 伊春 153000)

传承发展传统节日文化,积淀培育民俗文化情结,必须将民俗节日融入百姓日常生活。新常态下,传统节日民间仪式应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在固化与提升中,适应和步入“新常态”。

新常态;传统节日;民间仪式;传承与创新

“新常态”是当今经济领域的热点词语,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首次提及“新常态”。什么是“新常态”?《经济日报》评论员文章曾表述为:“新常态”之“新”,意味着不同以往;“新常态”之“常”,意味着相对稳定。因此,可以理解“新常态”即为“不同以往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趋势性、不可逆的发展状态,意味着中国经济已进入一个新阶段。”新常态下,我们传统节日民间仪式也应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在固化与提升中,适应和步入“新常态”。

一、传承创新传统节日民间仪式的必要性

现代世界审视一个国度时,有一把尺子叫“软实力”,节日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软实力,成为国家、民族的一种文化认同。但是,随着30年来中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增长,在强大的工业文明和后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使得孕育于中国农耕文明沃土的传统节日失去了生存的根基,传承了数千年的中国传统节日文化面临着极其严峻的挑战。调查显示:传统节日民间仪式日趋简化,甚至蜕变为“吃”的节日;传统节日“瘦身”后,节日习俗丰富的文化内涵逐渐被人们淡忘;市民对眼下传统节日气氛并不十分满意,很多传统节日都抵不过西方圣诞节和情人节的诱惑力,特别是青少年被西方节日,尤其是西方宗教节日所吸引;传统节日的商业味太浓……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提出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传统节日一年一度轮回复现的极强的民间仪式感,具有同化力、融合力、延续力和凝聚力等特性,通过民间节庆仪式所营造的幸福祥和的氛围,呈现的美满和谐的理念,将唤起人们对同宗同源的民族情感和对文化同根性的认同。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当我们面临西方文化的强势冲击下,在与洋节的交汇中,只要我们以民族富有生命意蕴的民间仪式、节庆活动激活、彰显和流传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使之契合现代性,契合民众普遍追求的共同价值,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发挥中国文化特有的价值整合功能。[1-2]

二、传统节日的“新常态”概念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传统节日的“新常态”就是让传统节日民间仪式绽放现代活力,在固化中国节日民俗活动的基础上,凝练历史、民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注入时代元素,把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民俗样式与当代人欣赏喜欢的时尚艺术和流行文化样式融合起来,丰富市民百姓的现实生活和精神文化活动,让民俗文化通过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在创新提升中有效传承,让节日文化有看点、亮点、新点和热点,并使之常态化。

三、传统节日的老民俗迎来新常态的措施

(一)挖掘和彰显传统节日文化内涵,推动节日文化普及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已经不满足大吃二喝的节庆方式,文化节向更多元、更丰富、更具文化魅力的方向发展,将成为当下民间仪式的新常态。以伊春为例,社科联把“传承创新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工作要点之一,大力挖掘和彰显传统节日文化内涵,推动节日文化普及。通过完成省社科院课题——《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研究——以伊春为例》;与黑龙江省社科联科普办和伊春市广播电视台联合主办“中国传统节日的传承与创新”系列讲座,在“林都社科讲堂”和互联网宣讲;制作光盘;出版节日文化科普专刊等,让市民了解节日的丰富内涵,对伟大的中华文化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让传统文化跟上时代的步伐。文化惠民是一项润泽民心的工程,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叶涛在《伊春社会科学》2015年第5期科普专刊《卷首语》中对林都伊春的传统节日传承与创新研究以及普及工作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对节日的历史渊源、习俗内容、当代传承、未来发展等都有很好研究,在普及传统节日基础知识,传承中国优秀节日文明方面做了很好的尝试。

(二)过出“节味”,要有民间仪式的传承与创新

仪式是传统节日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仪”二字内涵丰富,“礼”是国家政治与个人生活的规范和行为准则,“仪式”则是“礼”的表现形式,在不断的演化和完善中形成了自身的价值。过节,在某种意义上说,也就是过仪式,许多情感恰恰需要仪式感唤醒,并存入记忆。所以,“节味”并不是指一个简单的时间点,而是一系列连贯的、有着绵长回味的民间仪式,没有仪式的节日是空洞无趣的,不可能有延续力和凝聚力。以春节为例看民间仪式的传承,贴春联、福字、年画和窗花,除夕夜要置天地桌祭祖、吃年夜饭、给长辈拜年、同辈贺年、全家守岁、燃放烟花爆竹、给晚辈压岁钱;大年初一互相道贺迎喜神,初二回娘家串亲戚,初五后闹社火,一直闹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还要看花灯猜灯谜等,都是仪式。正是这些仪式,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决定了节日之所以为节日。在节日民间仪式上,要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使华夏儿女更加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热爱我们的祖国。

过出“节味”,还要在传承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比如端午节,北方没有南方赛龙舟的条件,可举行湖河泛舟简易“龙舟赛”活动,并增添生态环保主题,展现文明细节,提高市民文明素质。伊春市汤旺河区开发的原创性文化体育赛事——冰雪龙舟赛和旱地龙舟大赛,就是对端午节“龙舟竞渡”于仪式载体上的传承创新,受到了群众的广泛欢迎。妙趣横生、新颖刺激的冰雪、旱地龙舟赛,更吸引了各地游客,极大地拉动了地方经济。在节庆之日,与其发短信、刷微博,不如放下手机,以家庭或社区形式欢聚一堂,找回节味,丰富节日文化。[3]

(三)通过民俗活动传播民俗文化,提升文化品位

虽然人们的经济水平提高了,但也不能把节假日简单地与“购物”等同起来。要提升文化品位,丰富文化内涵,使节日经济打上“文化”的烙印。比如七夕节,正值瓜果蔬菜成熟期,旅行社可针对恋爱情侣和已婚夫妻人群推出城郊休闲特色游,到农园体验民俗,亲手干农活,采摘蔬菜水果;“天河夜话”,通过七夕节中乞巧、祈福的民俗和牛郎织女的传奇故事,透视传统七夕勤劳自强的生活观和忠贞不渝的婚爱观;博物馆在春节期间根据自身优势,可推出“博物馆里过大年”等学历史、看民俗活动;清明祭祀不能只剩下扫墓仪式,要学习“清明教程”,理解孝道的真正内涵,在老人活着的时候多尽孝,常回家看看,勾画新版“二十四孝图”,从而让“厚养薄葬”真正成为未来的社会风气,还要转变观念,逐渐接受网上祭奠、鲜花甚至山花祭奠、鞠躬祭奠、植树祭奠等“低碳环保”、文明健康的“绿色祭奠”方式,充满诗意地表达心中对逝者永远的思念;重阳节有“踏秋辞青”的具有仪式纪念意义的秋游习俗,要突出敬老主题,可偕老秋游,回归自然,交流感情,康身健体,沐浴在祖国的大好山河中。通过这些节日活动,尊重习俗,提升习俗,传播民俗文化,激发生活兴趣和情趣,从而找到传统节俗与现代文明的契合点,让传统节日更能贴近时代,更为鲜活。正如中国社科院研究员陆建德所言,节日文化是动态的,也应该是与时俱进的。[4]

(四)节日文化“拿来主义”,于民间仪式中灌注狂欢色彩

在全球化背景下,我们应以博大的胸怀,全新的认识迎接传统节日文化的新常态。要中西交流,兼容并蓄,增加文化自信。相对比,如今的年轻人更热衷于过洋节,因此,国内出现了抵制“过洋节”的行为,比如2014年,温州的校长们收到一条教育局通知——“不在校园内举行任何与圣诞有关的活动”,西北大学现代学院封校抵制圣诞,这种用狭隘的文化观来抵制外来节日文化是不可取的。辩证客观地看,年轻人崇尚洋节,既是时尚,又是一种文化现象,体现着中西文化交融下的文化选择和价值追求,不能肤浅绝对地用“崇洋”和“文化媚俗”来概括,简单打压和封杀更不可取,而应该思索其中的原因,“洋为中用”,反对“去中国化”(习近平语),寻求传承创新中国传统节日民间仪式的途径。[5]

北京师范大学民俗与文化人类研究所教授杨利慧指出,现在传统节日缺少民俗活动的欢乐,即便去逛节日庙会,也就是买一些小商品,没有什么好玩的活动,而热闹欢乐、轻松有趣、娱乐性强的洋节正好给我们传统节日一个取长补短的借鉴。2015年1月8日《人民日报》提供一份调查数据:55.1%的受访者认为应重拾传统节日文化内涵,33.7%建议增加节日娱乐氛围,20%认为社区应该多组织传统节日活动,15.5%提出要注重节日活动对青少年的熏陶与感染。这份数据表明民众渴望在轻松愉快的节日活动中感受节日文化的丰富内涵。

2015年的中秋节,恰逢伊春首届国际森林马拉松盛大赛事,9个县市、区及市体育局,以森林、运动、美食为主题,组织一定规模、多姿多彩的群众游乐活动,共10个大型花车参加巡演,穿插表演队,载歌载舞,展现伊春市人文、地理、经济和社会的良好风貌。期间森林食品交易会、五花山观赏节,随之而来的国庆节,这“一会一赛,两节”,就如汇源会展中心广场夜晚的礼花绽放,营造了和谐热烈的文化氛围,形成了林都伊春特色狂欢节,尽享听觉、视觉、娱乐和祈福盛宴。

此外,还可将传统节日民俗与网络科技相结合。号召和鼓励市民在网络博客上设置传统节日专题网页,对节日的源头、传说及风俗进行知识普及;微信朋友圈转发;节日游玩场景制作;网络竞赛,“微诗PK”等。传统民俗与网络科技相结合,使得传统节日既时尚、亲民,又寓教于乐,通过网络,改变的是节日形式,不变的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浓厚情怀。复旦大学、社会研究专家高国希教授认为:“通过年轻人感兴趣的网络方式,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有助于将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现代人的生活。”

传承发展传统节日文化,积淀培育民俗文化情结,必须将民俗节日融入百姓日常生活。如果这些民间仪式成为“新常态”,那么传统节日的文化符号与文化记忆将会固化在广大民众的生活行为之中,显然,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发挥积极作用。

[1]叶涛.普及基础知识传承节日文明[J].伊春社会科学,2015,(3).

[2]冯骥才.保护民俗传统节日很重要[N].安徽商报,2015-05-08.

[3]伍振.如何找回传统的“节日味道”?[N].天津日报,2015-02-11.

[4]贺勇.传统节日如何弘扬价值观[N].人民日报,2015-09-24.

[5]郑海鸥.过洋节带给我们的思考[N].人民日报,2015-01-08.

〔责任编辑:席书涛〕

G127

A

1002-2341(2015)06-0102-03

2015-10-13

高占伟(1965-),女,黑龙江双城人,教授,主要从事民俗文化、文学研究。

猜你喜欢
伊春传统节日民俗
冬季民俗节
伊春丰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民俗中的“牛”
伊春地区近60年气温与降水的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不同比例尺航磁测量数据的对比分析——以伊春森林覆盖区为例
民俗节
黑龙江伊春:守着绿水青山 收获金山银山
庆六一 同成长民俗欢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