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 东,李宝怀(.延安大学政法学院,陕西延安76000 ; .延安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陕西延安7600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路径探析*
侯东1,李宝怀2
(1.延安大学政法学院,陕西延安716000 ; 2.延安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陕西延安716000)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指向是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价值追求和价值导向。在价值多元化的今天,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既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更是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要求。当前,由于方法本身、受众主体和社会环境的多方面因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存在着实现困境。从方法维度、主体维度和时代的维度探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路径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实现困境
价值观是人的信念系统,决定着人的思想取向和行为选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价值观,直接反映社会的本质和特性。在全球化不断深入、世界变革急剧展开的大背景下,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既抓住了当前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核心,又解决了社会主义实践的指导思想和社会主义发展的价值方向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针对性。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含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是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由被少数人认同和接受到被广大人民群众认同和接受,最终内化于思想,外化于行为,成为人民群众自觉地的精神追求和行为指南的过程。”[1]这一转变过程,既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又是一种状态。
大众化首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即怎样实现大众化,具体来说就是广大人民群众通过某种途径在充分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的基础上,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追求,形成心理认同机制,使其真正成为人民群众所接受和践行的过程。同时大众化又是一种状态,是大众化过程中最终达到的一种形态。作为一种状态,一是通过通俗的语言、喜闻乐见的形式,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内容为广大人民群众理解和接受,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公民个人层面的大众化;二是实现将人民大众认可、接受并已经内化了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外化为人民群众实践行为的指南。这种内化到外化的转变最直接的反映应当是人们日常行为方式的改变,即人民群众自觉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社会实践,处理社会关系、促进社会进步,实现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相统一。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必要性
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当前我国经济正进入新一轮的高速增长期,这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社会矛盾,与和谐社会的建设相冲突。化解社会矛盾既需要建立有效的机制,也需要价值观念发挥精神力量的作用。众所周知,“一种正确的价值观念一旦形成,不仅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根基,而且也为一个民族的团结提供着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2]建设和谐社会不仅要求利益层面的和谐,也要求全社会形成和谐的基本价值取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理论自觉,是社会主义本质和实践的升华,闪耀着真理的光芒。”[3]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推进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基本途径,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全社会的普遍认同,形成和谐的价值观念。
2.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已经进入了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阶段,但是人们之间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有下降之势,人们的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也有进一步增强之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社会形成价值共识的先决条件和思想基础,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不仅可以促进物质力量的发展,而且可以使物质力量推动一定精神力量的发展,使全民族每一个成员同心同德的朝着一个共同目标前进,实现价值整合和社会整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3.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要求。在经济全球化的历
史条件下,我国面临的文化竞争越来越激烈,文化事业受到了消极因素的严重冲击,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争夺意识形态领导权的斗争也会越来越激烈。“显而易见,世纪之交的中国社会不可避免地要经历深刻的价值重建和文化转型。”[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可以成为人民群众心中权衡得失、辨别是非、认识本质的价值标准;可以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大限度的形成思想共识,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破浪前行。
(一)传播方式单一,存在形式主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就是实现“社会主核心价值观”的精髓指导实践的过程,是社会意识反作用社会存在的过程。表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指向必须经过人的大脑的深刻加工和整理才能表现在行动中。这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方式有了一定的要求。但目前其传播的方式还是比较单一,不够灵活。现在采取的方式主要是单一的理论宣传,“灌输”是一种理论宣传的方法,但“灌输”不等于“模式化”灌输,不考虑受众群体的水平层次和理解程度,一味的以模式化、教条化、形式化的灌输,人们就会产生厌倦感,就会导致人民群众内化过程的困难。
价值观决定着人的思想取向和行为选择,如果价值观不能与实际相结合,不能指导行动,那么再好的价值观也是没有意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价值导向,必须与人们的实践活动相结合才能发挥作用。现实中由于传播方式的单一和部分社会成员认识上的误区,往往不能做到从思想上和情感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流于形式,只是喊喊口号,走走过场,“喊破嗓子大于甩开膀子”,实干的精神少了,实践的作风没了,务实的精神丢了,“知行脱节,言行不一”存在形式主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浮于表面。
(二)受众主体崇拜物质利益,对精神哲思漠视
随着我国“两转”时期的出现,人们在很大程度上只注重对物质财富的追求,缺乏对精神文化方面的追求,物质利益的倾向比较明显,往往忽视了自身精神、价值观方面的提炼,出现了价值观迷失。价值观迷失集中体现在对物质、功利、享乐的崇拜,对精神哲思的漠视。这种价值观迷失的背后隐藏着巨大的风险和危机,人的精神追求正在消解,让现代社会成为一个没有精神追求和信仰的扁平化时代,人们抛弃具有崇高的乌托邦式的精神追求,出现了价值观多元化和迷失。
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刘军宇认为:“中国在今后以至于更长的一段时间内,最大的最根本的危机是与信仰与道德有关的精神危机。某种程度上,中华文明到了最危险的时候。”[5]从目前情况看我国社会生活日趋多样化,社会意识更加多元化,社会文化明显多变化,这些变化既为社会发展进步注入了活力,同时也使我国部分社会成员受到了腐朽思想的影响热衷于物质利益的追求而忽视精神世界的提升。
(三)价值多元时代来临,非主流意识形态滋长
全球化一方面是经济一体化,另一方面也是价值多元化。价值多元化意味着一元化的价值体系开始被颠覆和解构,各种非社会主义的价值观悄然渗入,这造成的直接后果是:个人价值的相对化和社会整合度的下降,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难以发挥。
由于价值多元化的来临和中国正处于“两转”的关键时期,加之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非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也有所滋长,自由主义思潮时有干扰,伪科学疯狂抢滩。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也通过多样化的形式在我国趁机渗透与扩张,而且往往披上商业的外衣,让我国公民防不胜防,严重削弱了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
(一)坚持显性教育,重视隐性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过程是对广大人民群众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必须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方式主要是显性教育,其实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隐性教育的效果有时候是优于显性教育的,因为“隐性教育具有教育作用的无意识性、教育影响的间接性、教育方式的内隐性、教育内容和范围上的广泛性等特点。”[6]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要坚持显性教育也要重视隐性教育,实现二者的结合,避免传播方式的单一。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坚持显性教育,重视隐性教育,目的是提高社会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效性,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创新培育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回归生活实践,融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高校、党校、干部学院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基地。在课堂上应用生动感人的理论教育来提升受教育者的思想境界,充分发挥社会主核心价值观教育对受教育者的感染力;积极利用人民群众已经接受的新型媒体为个人的情感、思想与行为提供引导;同时要针对不同受众人群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方法,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教育与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将理论教育渗透到各项活动中,让广大群众在参加各种文体娱乐活动中陶冶情操、提升综合素质,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从而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二)突出重点人群,重视分层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既需要自上而下依次推进,也需要不同职业、不同工作岗位的人民群众积极参与,调动不同层次的人民积极性,形成上层和下层、官方和民间互动良好的教育形式,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强大合力,加快社会主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进程。
首先,要突出重点人群,要加强领导干部、党员、知识分子、大学生等人群的教育,让他们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过程中发挥表率和带头作用。这些人群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对社会成员具有很大的示范作用,引导着社会的主流价值方向,对一般群众有很大的感染力,可以影响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抓住重点人群,就培育好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的“排头兵”,通过对“排头兵”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就构建了坚固的思想防线,激发了他们的精神活力,抵制了社会歪风邪气,能够加强普通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从而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体现层次性,根据不同社会地位、社会层次、社会身份进行针对性教育,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对于党员干部要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学习,不断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领悟能力,使之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的典范。对于普通群众要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帮助人们正确调节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形成良好的社会人文风尚。对于广大青年,主要进行价值观的养成教育,培育独立的思维和判断能力,贯穿于学习成长的全过程,让其德、智、体全面发展,并争取早日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接班人。
(三)坚持民族性,重视世界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实现大众化就一定要融于世界格局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中,经济全球化促进世界各种技术、市场的自由流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机遇,但在机遇的背后也存在着各种价值观念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挑战,这一挑战增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难度。在现阶段,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必须坚持民族性,重视世界性,用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根据时代发展不断增加新的内容,培育新的民族精神,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容,建立符合国情的思想观念。正如哈马贝斯所指出的“现代性的核心意义,就在于一种与传统断裂的现时代和走向当代的不连续时间。”[7]所以要以宽广的眼界对待世界各国价值观念,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夯实主流价值观念的思想基础,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
社会主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要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原则,立足于时代发展的要求,放眼世界的发展趋势,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又体现时代要求,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
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不会自发地实现,从方法维度、主体维度、时代维度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路径,既遵循信息传播和价值内化规律,又强化价值认同的主体性,有助于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宋振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大众化传播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3: 50.
[2]王守昌.西方社会哲学[M].东方出版社,2012: 207.
[3]陈光磊,张婕.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心理的正能量作用[J].菏泽学院学报,2014(6) : 37-40.
[4]衣俊卿.论社会转型时期的生存模式塑造[J].北方论丛,2005(4) : 1-3.
(责任编辑:王佩)
[5]刘军宇.精神危机是最根本的危机[J].南风窗,2010(19) : 43-44.
[6]安小文,李祖平.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时代意蕴与路径选择[J].菏泽学院学报,2015(1) : 53-56.
[7][德]哈贝马斯:后民族结构[M]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178.
On the Path of Popularization of Core Socialist Values
HOU Dong1,LI Bao-huai2
(1.School of Politics and Law,Yan’an University,Yanan Shanxi 716000,China; 2.Public Management School of Yanan University,Yanan Shanxi716000,China)
Abstract: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core socialist values in the state,society and citizens is in line with the value pursuit and orient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Under the background of value pluralism today,to realize the popularization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is not only the essential requirement of socialism,as well as the necessary requirement of comprehensive deepening reform and the times requirement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At present,the factors of the method itself,audience subject and social environment make the popularization of core socialist values difficult to achieve.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and far-reaching influence to explore the path of popularization of core socialist values in dimensions of the method,audience subject and times.
Key words:core socialist values; popularization; implementation difficulties
作者简介:侯东(1989-),男,内蒙古包头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主义改革与发展;李宝怀(1962-),男,陕西岐山人,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基金项目: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立项编号: 10A031)
收稿日期:* 2015-02-08
文章编号:1673-2103(2015) 04-0050-04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D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