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视角下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构建路径——以山东省高校为例*

2016-01-25 01:28贾光辉曹斯亢青岛农业大学人文社科学院山东青岛266109
菏泽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制度建设长效机制师德

贾光辉 曹斯亢(青岛农业大学人文社科学院,山东青岛266109)

制度视角下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构建路径
——以山东省高校为例*

贾光辉曹斯亢
(青岛农业大学人文社科学院,山东青岛266109)

摘要:教师是立校之本,师德是教育之魂。当今社会高等教育发展快速,但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却相对滞后,本文基于制度建设的视角,从意识和行为两个维度,以山东省高校为例,对高校师德制度化建设基本状况进行分析,探讨高校师德制度存在的偏差缺陷及制约因素,提出相应的构建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师德;长效机制;制度建设

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是其职业活动中体现出来的稳定而持久的行为规范,是教师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综合体现。[1]为推动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2011年教育部和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联合发布了《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12年山东省委高校工委、山东省教育厅也出台了《山东省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实施细则》,很明显在当前形势下,学习和贯彻《规范》和《实施细则》,构建高校师德建设的相关制度,是目前和今后山东省高校师德建设的首要任务。

一、高校师德建设的现状

本文共发放300份调查问卷,其中有效问卷285份,内容涉及教师的个人基本信息、从事教育事业的原因、对高校师德建设的建议等方面,以此对高校师德建设情况进行调查并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

(一)教师对从事教育事业的认知

在接受调查的高校教师中,37.19%的人喜欢且适合从事教育行业; 55.09%的人十分热爱教师这份工作,认为自己可以在教育岗位上大显身手。对自身工作的热爱是做好工作的前提和基础,热爱自身职业为教育工作的开展和师德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同时,认为教师这一职业应该是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对待工作非常敬业的占78.75%;认为从事教育事业使自己有更多机会学习,可以得到更好发展的占10.63%;但也有8.75%的认为教书只是一种职业,只要有学术成绩就可以。由此可见,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水平、敬业精神及工作态度都较为良好,但也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

(二)教师对高校师德发展状况评价

1.教师所在高校师德发展现状。在接受调查的高校教师中,46.3%的认为自己所在学校的师德状况一般,与以前相比师德素质有所下降。教师认为师德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有:育人意识淡漠;爱岗敬业精神不强;学术功利化严重;合作精神、创新精神不强等。同时,经济发展、周围环境、制度压力也对师德建设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有32.60%的认为自己所在高校的师德素质有所上升,21.10%的认为基本没有变化,总之高校师德建设现状不容乐观(见图1)。

图1

图2

教师的敬业态度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体现,也是教师自身责任意识的体现(见图2),56.88%的认为目前教师的敬业精神一般; 40%的认为目前教师是很敬业的;但也有少数人认为有部分教师不够尽职尽责。这说明目前教师的敬业精神相对较好,但仍存在有教师不负责任的现象,需要进一步强化教师的责任意识。

2.教师职责履行情况。教师履行自身职责是高校师德机制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66.3%的被调查者认为教师对学生的职责应是教书育人,帮助学生在生活和学业上共同进步、健康成长; 30.50%的教师认为教师在教书的同时应当肩负起管理的责任;但也有极少数的被调查者认为教师的职责只是教书(见图3)。

图3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言行举止、处事方式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在针对教师个人作风问题的调查中,45%的认为教师的个人作风问题不可避免地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时32.5%的认为教师知识渊博度也会影响教师形象和自身威信,谈吐得体、举止高雅、衣冠整洁会帮助自己树立威信,更有助于教学的开展(见图4)。

图4

(三)教师对师德机制保障重要性认识

师德机制主要包括评价机制、激励机制、监督机制、培训机制等,各项机制与制度相互呼应,相互补充,制度规范体制运行,体制保证制度落实,共同保障师德建设的发展。被调查者中,48.1%的认为很有必要建立; 45.51%认为需要建立,5.08%认为标准本身就是一种约束,是很有必要明确标准的。

同时发现,42.5%的认为师德的完善与发展在依靠自身自律的同时,也应与各项规章制度相配合,做到自律与他律相结合,提高自身的师德修养; 7.5%的认为应当运用法律的约束,帮助教师提高道德修养;同时6.25%的也认为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应受到管理机制的约束。

二、制度视角下高校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

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山东省高校的教师职业道德状况较好,但仍存在少数教师的思想素质缺失、道德品质不高、专业水准不够、教学科研能力不强等问题。师德制度体系建设是高校教学工作正常有序开展的重要保障,对推动师德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分析高校师德建设存在的机制偏差和缺陷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学校忽视行政监督,师德管理制度缺失

大部分接受调查的教师认为学校以及教育行政部门的监督很重要,健全的管理和监督制度是各项师德建设顺利进行的保障,而就目前来看,高校对教师的师德监督考核多流于形式,普遍存在着考核系统混乱、针对性不强、教师不满考核制度等问题。

被调查者中67.5%的认为师德水平下滑是因为教师管理体制的问题。部分高校的管理机制相对停留在规章制度上,对教师职业道德的监督考核制度多流于形式,局限于考核期间狠抓管理,而在日常的教学中管理性不强; 12.5%的被调查者认为学校缺乏法律约束机制,日常监督体系不完善,学生没有可以利用的投诉反映渠道,就算学生的意见能够传达到行政领导层,也很少有专门的部门人员进行相关处理,问题越积越多。

(二)学校缺乏制度建设,教学创新力度不够

个别高校在师德建设中存在着重教学、轻科研,重行政、轻学术的情况。学校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和配套的监督制度,管理内容滞后,管理形式单一,管理方法往往千篇一律,大多是以某一高校为模板,换汤不换药的进行复制,没有根据自身发展状况量身制作。

在分析中发现,某些高校忽视对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监督,制定的师德规范和评价体制趋于空泛化,没有制定统一标准,考核程序难以落实。有些高校内部有一定的考核标准,但没有相配套的奖惩措施,考核的力度和威信力不够。

(三)学校管理不够规范,教师学术进修不足

部分高校盲目追求高升学率、高就业率,致使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观念和职业道德建设出现严重滞后。在调查中发现,有些高校科研考察制度不完善,只注重科研成果数量,不注重质量,弄虚作假的成分太多,存在学术腐败现象;教师忽视自身思想素质,盲目的把科研成果当成自己职位晋升、薪酬增加的敲门砖,不能潜心进行学术研究;对敏感性问题和社会时事认识模糊,集体主义感缺失,不能给学生起到良好的模范带头作用,不利于人才的培养。

(四)学校考评制度缺乏,教师育人意识淡薄

面对社会转型、教育政策、教育要求的变革,高校中相应的管理准则、评价机制更新较为缓慢,不能及时根据时事要求完善补充学校的各项管理条例。由于考评制度的缺陷,使得教师盲目地追求高职位和自身的经济利益,不能很好地遵循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在针对教师心理变化进行教育和指导上也存在缺失,导致少数教师的育人意识淡薄,从而影响了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造成少数大学生理想信念迷失、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失等问题。

(五)行政督察力度不够,部门执行能力不强

在调查中发现,有些高校对教师的监督往往只流于形式,没有健全的督察队伍和监督体系。学校的督导制度建设仅局限于教学督导,主要侧重点为课堂教学督导,以及对教师教学技能等方面的督导,很少涉及对师德的督导,这使得部分教师开始变得浮躁散漫、备课不认真、教案一成不变、授课形式单一、课堂互动性较差、教学效果不够理想。而针对学校监管机制不到位,在各项评优得奖方面人为操作性较大,有些职位较高的教师,利用自身职权,以权谋私,存在着暗箱操作的现象。

三、构建高校师德建设制度体系的措施和建议

师德境界的真正提升必须探求教师自身的内在因素,教师能否将师德规范转化为自觉行为,取决于与师德规范内化有关的作用机制。通过设置合理的师德制度体系,全方位多层面的“牵引”和“催化”,教师个人在理解、认同和自觉履行职业道德规范的层面上才有可能发生师德水平的提升和道德境界的升华。[2]

(一)抓好教师素质建设,构建教师自省制度

师德建设的主体是教师,教师自身的素质问题是造成教师职业道德下滑,理想信念缺失的原因之一。因此,高校想要有力地遏制师德失范的蔓延,更好地强化师德建设,必须先从教师个人抓起,以点带面,全方位、多角度、宽领域的开展。

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要对自己作为教师的特定身份以及在社会生活中所处的地位和起到的作用有明确的认识,身为教师,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会对教育对象产生影响。树立和强化教育者意识,丰富知识基础,优化知识结构,帮助教师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方法和体系,深入发掘教师自身的修养动力,促进教师有效的进行自我监督。

在教师的岗位上,会遇到各种困难、挫折和阻力,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当面对挫折时,要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强化成就动机,控制好自我情绪,使自己的情绪情感适度地表达,并尽量使这种表达能力与教育教学活动相配合,从而服务于教育目标。

(二)细化师德管理条例,提供行政制度保障

调查发现,有67.5%的被调查者认为师德水平下滑是因为教师管理体制的问题,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因为学校的管理条例不够完善,存在缺陷和漏洞。因此,高校必须不断完善学校的管理条例,加大对师德规范条例的制定,通过条例的细化更好地规范教师的道德和行为。针对高校条例管理存在漏洞等问题,高校在制定管理条例的时候,要广泛地征求各方意见,尽量将条例制定的细化,弥补旧条例的不足。同时,学校的管理条例要及时地更新,紧跟教育部出台的相应政策,避免学校管理条例和教育政策脱节。

高校目前已普遍建立起教师入职培训制度,但定期的考核培训制度还不够完善。学校要进一步加强教师日常培训制度的构建,组织教师定期学习,及时了解教育形势的变化,围绕学校师德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交流探讨。[3]培训要有针对性,对不同年龄、不同职称的教师分类指导,创新培训方式,以时事政策、教育法规为载体,不断健全师德培训制度。

学校的主要职责是教书育人,高校要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在管理体制建设方面,要从学校和教学院部两方面入手,明确学校和各个部门的主要职能,根据不同学院的特点,优化调整管理结构,合理规划专业布局,积极推动大学整合式发展。

(三)完善教师评价体系,加大学校监督力度

目前高校内针对教师的评价主要局限在教学、科研等方面,没有针对教师职业道德发展的评价制度,且高校针对师德建设过程中的监督力度也不足,不能很好地做到教师自律与群众监督相结合,缺乏行政监督和社会督导。为此,高校在师德建设的过程中,应制定一套与学校发展相关性高、可操作性强、合理科学的考核评价制度。

将教师职业道德作为考核重点,统一考核标准与程序,建立起学校、教师、学生、社会共同参与的评估体系,加大评估力度,真正做到公平、公正、公开,且评估结果要与奖惩制度直接挂钩

高校要针对自身的教育实际和教育状况,严格对教师进行考核管理,完善制度建设,将思想政治素质、思想道德品质作为必备条件和重要考察内容,建立师德问题报告制度和舆论监督的有效制度,将师德建设作为学校办学质量和水平评估的重要指标。

(四)落实教师奖惩制度,构建师德激励制度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高校实行的奖惩制度和激励体制都不尽如人意,存在诸多漏洞,大部分的奖惩措施都流于形式,高校想要在师德建设方面取得实效,必须建立起明确的奖惩机制,构建合理的激励体系。

根据美国行为科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激励因素”能够更好的激发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热情。采取物质和精神双重激励方式,真正把奖励落到实处,激励教师对教育事业的荣誉感和自豪感,有效地激发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责任感,形成浓郁的师德建设激励氛围。[4]

奖惩考核标准要做到透明化,制定详细的考评制度,在标准制定的过程中要征求各方的意见,评选的过程也要做到公开、公正,在最大限度上保证奖惩制度的公平性。将师德建设放在首位,师德考察必须合格,才有资格接受奖励,从而引起教师对自身职业道德的重视,更好地提高自身素质,推动高校师德建设的发展。

(五)构建心理教育机制,教师积极自我调适

教师精神压力过大,虐待学生、精神失常的现象比比皆是,心理失衡成为诱发教师倦怠和失德行为的重要诱因。一方面,高校要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心理学常识,定期进行心理辅导,排解工作及心理压力,提高教师的心理抗压能力,把教师心理素质考核作为师德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另一方面,教师自身也应该正视自己的心理失衡,及时进行调节,加强自我修养,提高自我排解能力,把职业道德由认识转化为相应的情感、意志、信念,进而转化为自觉地行为。

参考文献:

[1]洪玉兰.关于构建新时期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11(7) : 17-18.

(责任编辑:王佩)

[2]黄艳.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提高师德水平[J].菏泽学院学报,2009(1) : 99-102.

[3]潘林珍.高校师德建设的路径选择:制度伦理及制度构建[J].江苏高教,2011(5) : 46-48.

[4]陈学凤.新形势下师德建设的新途径[J].菏泽学院学报,2009(3) : 126-131.

Construction of Long-term Mechanism of College Teachers'Ethic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stem——A Case of Colleges in Shandong Province

JIA Guang-hui,CAO Si-kang
(Humanity and Social Science College,Qingdao Agricultural University,Qingdao,Shandong 266109,China)

Abstract:Teachers are the foundation of the school while their morality is the soul of education.Nowadays,higher education has rapidly developed while morality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teachers has been relatively backward.From systematic perspective in both consciousness and behavior dimensions,this paper analyzes the basic situation of morality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teachers in Shandong province.It discusses the systematic flaw and limitation in this aspect and brings up relative 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construction of long-term mechanism of college teachers'ethics.

Key words:morality of teachers; long-term mechanism; system construction

作者简介:贾光辉(1980-)女,山东烟台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管理学研究。

基金项目:2013年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山东省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研究:制度建设的视角”(编号: 2013GG095) ;青岛农业大学2013年人文社科课题“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构建研究”(编号: 613Y34)

收稿日期:* 2015-03-17

文章编号:1673-2103(2015) 04-0102-04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G416

猜你喜欢
制度建设长效机制师德
构建长效机制推进扫黑除恶治理常态化
关于构建审计整改长效机制的思考与探索
在“四史”学习中涵养高尚师德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师德的实践思考
建立三大长效机制 保障矿井长治久安
师德考核“ 量化”实践与思考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探究
提升南昌市软实力研究
葡萄牙大学章程对我国大学章程建设的启示
为资源下沉建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