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资源配置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2015-03-28 18:52骆广东
怀化学院学报 2015年8期
关键词:资源配置理论课教学资源

齐 超,张 程,骆广东

(安徽医科大学1.药学院;2.人文学院,安徽 合肥230032)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的教学环节中,实践教学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实践教学资源对于实践教学来说又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它的利用和配置效率直接关系着实践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当前在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利用中存在的分散、闲置、浪费等现象,反映出资源配置不合理、利用效率低等问题,因此有必要从多种途径有意识地去整合、开发、优化组合实践教学资源。

一、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配置的现实困境

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是指“在思政课实践教学组织实施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切可以利用的、有利于实现实践教学总目标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显性要素资源以及信息、技术、管理制度、运行机制等隐性要素资源的总和。”[1]近年来,随着“05 方案”的实施,思政课实践教学工作在人员培养、基地建设、资源统筹、学生参与面等方面都得到了明显加强。但是,现实实践教学中,资源短缺、闲置与低效使用等现象还相当普遍。

1.教学资源缺乏,实践途径单一

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原本有限的教学资源更加捉襟见肘。教育部规定实践教学按人均15-20元的专项经费拨付,即使全部落实到位,面对校外实践、调研走访等花费不菲的教学安排活动,经费也明显不足;思政课是大班教学,学生多教师少,一个老师面对几百名学生,实践教学开展力不从心;课时挤压严重,实践教学课时受到其它理论课或者专业课挤压,往往有名无实。从经费投入、师资力量条件、教学设计安排等方面,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开展都难以保障。

教学资源的短缺制约了实践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导致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单一。受制于师资力量、教学经费、课时等因素限制,原本充满趣味和新鲜感的体验式实践教学变成了“演讲辩论赛”等传统的“课堂实践”;旨在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的实践教学,往往是教师“给主题”,学生“发问卷”,演化为“放羊实践”;虽然也有高校精心组织外出实践,但局限于少数跟思政课紧密联系的法学、管理类学生,实践教学成为“精英实践”。思政课实践教学贵在参与,重在实效,在实际中异化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导致实践育人的功能难以发挥。

2.组织管理低效,资源共享不足

从实践教学的管理来看,思政课实践教学面临着资源统筹、资源共享机制缺乏,政策操作性不强等问题。一方面,精细化管理不够,政策操作性不强。不少高校制定了教学计划,也列出了学时和学分,但与之相配套的具体实施方案、实践内容、实践形式、监督考评内容等均缺乏明确规定,从而导致可操作性不强。另一方面,资源统筹和共享机制缺乏,现有资源难以合理利用。目前,高校团学组织和院系单位拥有较多的实践教学资源,而思政课教学部门由于岗位职责不同和沟通机制的缺乏,使得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很难拓展到学生日常社团活动、专业实践中,学生管理机构开展的学生活动也很少与思政课实践教学整合对接,实践教学资源闲置和浪费严重。例如,大学生暑期“三下乡”、大学生志愿服务、校园文化艺术活动等共青团常规项目,本来是很好的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但是组织中往往是团委“单打独斗”,造成了活动资源的浪费。

3.教学模式欠完善,资源利用率不高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之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范式,这种范式包含了‘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2]。教学模式是系统的机制,确保教学活动有效率的开展,从而达到资源的最优配置。当前,各地高校结合自身特色实际,分别探索建立了思政课教学平台模式、主体性教学模式、研究性教学模式、“多位一体”教学模式等多种模式,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在部分高校也存在实践教学安排随意、管理机制缺乏、课内资源整合不够、实践形式单调呆板等问题,从而影响了思政课实践教学实施效果。

首先,一些高校还没有完备的实践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案,导致学生经费下拨后如何合理地使用成了问题。其次,实践课程的教学,在具体活动中会面临诸如安全等问题,这也影响了一些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积极性,使他们在开展活动中顾虑重重。再次,在实践教学的总结阶段,缺乏相应的监督考核机制和反馈机制,容易产生“热热闹闹走过场”的场面实践,没有实质性的效果。最后,四门思政课,每门课程都有实践活动,而实践活动单一,容易造成一些课程实践活动“撞车”,导致不同程度的资源浪费。

二、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配置困境的成因

造成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的短缺、闲置与低效使用的原因诸多,实践教学主体的思想观念、实践教学的评价机制和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是其中三个主要方面。

1.教学主体的认识偏差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主体的思想观念直接影响着实践教学资源的配置效率,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主体包括实践教学工作的领导、组织管理的教师和作为参与者的学生。首先,部分教学主体存在着封闭、自足思想,缺少合作意识,效率意识不强。由于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配置牵涉到高校内部各部门之间以及高校与一些实践单位之间的权责利,各部门、各单位往往习惯于管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牵涉到利益冲突时,往往容易“扯皮”,降低了实践教学资源的合理流动性和配置效率。其次,教学主体对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配置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一些领导对思政课实践教学重视不够,思想上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教学轻实践管理;一些教师认为领导不重视,活动开展费钱费时,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一些学生认为实践教学是做“问卷”,搞“参观”,是“虚的东西”,致使实践教学“形式化”。这些不正确的思想观念,让资源配置主体缺乏必要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加了沟通成本,降低了实践教学资源利用效率。

2.评价机制的“乏力”

高校管理者对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配置的重视,既有教学实践的要求,也有上级部门评价机制的导向作用,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特点让评估机制难以产生“倒逼”作用。首先,教育主管部门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考核,在学生经费、场地、人员等资源数量和质量上有明确规定,而对资源的利用率、利用效益等问题的重视程度不够,让高校思政课管理者只注重教学资源的硬件配置和参与人数的多寡,而缺少资源利用的效率管理意识。其次,思政课实践教学评估标准难以明确量化。思政课实践教学旨在锻炼大学生实践能力,提升道德理想信念水平,而实践能力和道德信念具有抽象性,检验的标准难以确定。所以,实际考核学生思政课实践的成绩往往依据一篇“调查报告”或者一份“总结”给个分数;对指导教师的监督和考核体系,更多局限在任务量方面,缺少对其实践教学质量的评价,使考核缺乏应有的科学性和公平性。评价机制的“乏力”,使思政课实践考核难以科学客观,实际效果也大打折扣,影响了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的配置方向和整体水平。

3.管理规范的缺失

“管理出效益”,资源的优化配置,组织管理发挥着关键作用,不同的管理机制会产生不同的效益。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依赖于高校、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的紧密协调和配合,多管齐下,形成流转顺畅、节能高效的运转机制,从而确保实践教学资源的合理流通和高效使用。当前,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的格局是分散的,资源的优化配置需要对原有资源进行统筹和管理。例如,在高校内部,团学组织具有丰富的组织资源,思政理论课部门具有教师资源,教务部门具有的场所、基地资源,现教中心的网络信息资源等。但是,很多高校还缺乏统一管理的制度,实施中没有具体的细化方案,考核和监督缺乏有力的保障机制,实践教学处于“随意化”状态,实践效果难以保证。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资源配置的路径选择

针对当前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配置的现实困境,可从树立资源整合、开发、共享理念,健全思政课实践教学管理体系,探索科学有效的实践教学模式体系等路径入手,优化配置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在不大幅度扩大资源总量前提下,基于现有实践教学资源,充分整合和合理利用,节约资源损耗,挖掘延伸资源效能,让其发挥更大效益,追求效益最大化。

1.树立资源整合、开发、共享理念

首先,加强实践育人意识,重视资源整合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实践教学不是一种外在的可有可无的教育方式,而是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的的关键环节。”[3]要切实转换观念,纠正思政课实践教学不重要的错误认识,不断加强思政课实践教学工作,将实践育人工作摆在人才培养的重要位置。同时,重视课内资源和课外资源整合、校内与校外资源整合、高校与地方资源整合,构建立体的资源布局,系统设置实践育人体系,确保实践育人工作全面开展。

其次,重视隐性资源发掘,提高资源开发程度。隐性资源是通过无意识的、间接的、内隐的方式使人们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的资源[4]。隐性资源的特点容易让管理者忽视它的存在,影响隐性资源效能的发挥,造成资源的隐性浪费。例如,高校自身的校史资源,是鲜活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素材,但很多高校对校史资源的开发挖掘不够,忽略了其潜在价值。挖掘隐性资源,需要细化梳理现有资源,认识现有资源间互益增补的联系。同时,挖掘资源潜力,构建资源共生共享体系。

再次,强化资源共享意识,优化资源配置。思政课实践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实践教学的开展牵涉面广,涉及政府、高校和企业等社会各个层面,需要高校、政府相关部门以及实践教学资源所在单位加强沟通、相互协调、规范管理、互利互惠,在搭建平台和资源互通有无的基础上,完善资源管理利用机制,形成共建共享、运转流畅的资源优化配置格局。

2.健全思政课实践教学管理体系

科学的领导与管理体制是推进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组织与制度基础。为此,一是要成立思政课实践教学协调小组。成立以学校主要领导为主的领导小组,思政课课程部为主、各职能部门和院系为辅的组织协调机构。将思政课实践教学纳入日常管理工作,对照实践教学要求和岗位职能,建立实践教学规章制度,对实践内容、任务安排、部门分工、经费筹措、后勤保障、监督考评都作出明确要求,确保思政课实践教学不推诿,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开展。同时,实践教学领导机构定期进行监督检查,对工作进程进行动态监控,解决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思政课实践教学工作。

二是要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首先是问责机制。要建立自上而下的问责机制,教育主管机构在制定思政课实践教学政策时,要设立硬性指标,将落实情况与主管领导、相关教职工职务晋升和工作业绩挂钩。其次是建立资源保障机制。要严格落实教育部规定的实践教学专项经费,建立专项账户,保证专款专用。同时,针对不同学校实际,指导建立专门思政课实践基地,挖掘实践资源,确保实践教学充分开展。再次,建立思政课实践教学项目监督制度。领导小组可以组成督查组,对照各部门职责,细化考核标准,对实践教学计划、内容、进程进行督导落实;思政部成立专门导师督查小组,检查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质量效果,以便及时整改完善。最后,建立考评监督制度。完善的考评体系应包括职能部门、相关教师和参与学生,围绕实践教学的准备、实施和结果三环节进行设计,给予相对客观的评定,将评定结果同部门年度考核、教师业绩评定、学生评选优秀挂钩,调动参与者的积极性。

3.探索科学有效的实践教学模式

探索科学有效的实践教学模式,要立足自身实际、拓宽思路、统筹资源,充分发挥教学主体的积极性,解决好三个问题。首先,处理好专业、教学模式与教学资源的匹配性问题。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有效性取决于多个维度,既与不同专业的特点有关,也与不同的教学模式有关,还与可利用的教学资源有关。一般来说,不同专业适用不同的实践教学模式,多学科的专业设置要求有多样化的教学模式,而不同的实践教学模式对实践教学资源的要求不同,有限的教学资源会限制教学模式的选择,所以,教学模式的选择应立足现有教学资源,突出专业特色,构建合理的教学模式。其次,整合四门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为避免四门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内容的重复,要合理设计不同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统一编写教学实施方案,整合四门课程的实践教学资源。最后,创新思政课实践教学形式,提高资源利用成效。创新传统社会调研、志愿服务、校园文体等活动形式,增强活动的吸引力和参与度。同时,充分挖掘、有效运用校内外各种资源。统筹校内外资源体系,在互利合作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践教学资源,构建多层次的实践教学资源体系,不断提高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的总体容量和利用成效。

总之,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配置效率受到观念、评价机制和组织管理等因素的影响。探索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配置的有效路径,破解当前资源总体匮乏、管理低效、利用率低的困局,需要更新理念、构建科学的管理体系和创新有效的教学模式,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效果。

[1]赵增彦.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多元化整合与一体化运用[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 (2):177-180.

[2]王飞.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的校本探究[J].攀枝花学院学报,2012,29 (1):88-90.

[3]范生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哲学思考[J].贵州社会科学,2008 (9):11.

[4]张居永.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管理[J].鸡西大学学报,2011 (6):11.

猜你喜欢
资源配置理论课教学资源
丰富历史教学资源 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我国制造业资源配置概述
高校冰上教学资源社会开放的意义及管理模式
把资源配置到贫困人口最需要的地方
初中语文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探索
刑事侦查资源配置原则及其影响因素初探
辽宁:卫生资源配置出新标准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初探教学资源开发的系统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