喇嘛湾镇传统“家训”略考

2015-03-28 15:12贺云飞
关键词:家谱家训传统

贺云飞

(内蒙古小作家协会,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0)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喇嘛湾镇位于黄河几字形大转弯处。这里是一个千年小镇,自古是个商贾云集的水旱码头。只有人口一万,却有三十多个姓氏。

郦道元的《水经注》和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中都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一名商人随汉桓帝出巡塞北,落在后面迷路,傍晚由这里渡河,意外死在津长家里,津长将他就地掩埋。第二年,商人的儿子寻来,挖出父亲的尸骨时,发现父亲带的银两完好无损地同父亲葬在一起,大为感动,奏明皇帝,汉桓帝将这里的渡口赐名为“君子津”。

这个故事一代一代传了下来,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这给当地的家庭教育提供了一个绝好的素材,也造就了当地人养成诚信品质的良好环境。最近几年,笔者有幸阅读了当地十几个姓氏的家谱,这些家谱中都记有对本家族子孙训示的内容,是本家族的家训。这些家训虽然受历史时代的限制,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封建的糟粕,但仍闪现着前人家庭教育的智慧,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一、传统“家训”的内容

这里历史悠久,文化比较发达,许多有识之士留下了内容庞杂、涉及广泛的经典家训,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

(一)齐家治家。

1、强调家庭和睦、团结是家道隆昌必不可少的条件。

2、强调“齐家”“兴家”的极端重要性。

3、总结、传授家政管理、家业置办等方面的具体经验及详细措施。

在处理这些关系时,基本上是以儒家家庭伦理思想为依据而加以阐述和发挥的,但在今天仍有许多可以借鉴的地方。

(二)教诫子弟。

由于儒家政治、伦理思想将“修身”视作“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前提,作为家庭教育“教科书”的家训也都把教育子弟、家人立身修德摆在突出的位置。其主要内容有:

1、蒙以养正。即从童年开始,就要施以正确的教育。

2、励志勉学。

3、应世经务。即如何适应社会。

4、奉公清廉。

5、杜绝恶习。

(三)处世指导。

结合先人的经历及处理社会生活、人际关系的经验,传授处世哲学、处世之道。大致包括以下内容:

1、谦恭谨慎,宽厚待人。

2、敦厚忠信,审择交友。

3、救难怜贫,扶危济困。

4、明哲保身,谨言慎行。

这三方面的内容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一书中提出的教育的本质是“四会”(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和学会与他人交往)的终身教育观相吻合,也符合我国教育专家赵雨林提出的“三道”教育“以生命健康为核心的‘为生之道’,即以生命价值为核心的‘为人之道’,以生命智慧为核心的‘为学之道’”。因此研究、学习、借鉴传统家训对我们研究家庭教育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二、传统家训的价值取向

虽然各家的家训内容不同,重点不一,形成了千差万别的家风,但也不难看出前人教育子孙的许多共同的价值取向。

(一)重视教子以“诚”。

这里人多地少,大部分人家有做生意的背景,加之有“君子津”的传统典故,故而“诚信”被视为做人最重要的品质。在我所阅的家谱中,没有一个不涉及“教子以诚”的内容。体现了他们教育后代的价值取向不是学富五车也不是高官厚禄,而是言语忠诚老实、行为敦厚严肃的做人原则。

(二)重视教子“孝亲”。

几乎所有姓氏的家训中都有教育子女遵循孝道的训诫。如王氏家谱中说:“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不孝无以与畜比乎?”虽然“孝”是封建道德的重要标志,其中包含了一些封建的糟粕,但是赡养父母是儿女的道德责任,子女应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这些积极成分在今天仍为应该发扬的优良传统。

(三)重视训子以“俭”。

我所阅读的十一部家谱中无一例外地要求子女将勤奋俭朴、不奢侈腐化作为美德。如,白氏家谱中说:“今天不勤俭,明天苦难来。”“生产好比摇钱树,节俭如同聚宝盆”;何氏家谱中有“行船靠掌舵,理财要节俭”的论述。李氏家谱中要求后人“房上烟囱先冒烟,地里庄稼锄三遍……”时至今日,这些勤俭节约的理念还是应该传承和发扬的。

(四)重视励志勉学。

所阅家谱中有71%的家训有勉励子弟立大志、成大器的内容。将先人的治学经验、方法传授给子弟,培养后人良好的学风。如闫氏家谱中的“无志不能成学,不学无以成才”;高氏家谱中“学知识才能长本事,有本事才能闯天下”;邓氏是个木匠世家,在家谱中说“一天不练手脚慢,两天不练丢一半,三天不练门外汉,四天不练瞪眼看”……都是励志勉学的典型训示。

(五)重视诫子“自立”。

许多家训都告诫子孙后代不要依赖祖辈的地位和财产,要用自己的努力去争取社会地位,争取前途。我阅到的家训中有91%的家训提及这方面的内容。例如,董氏家谱中要求后人“耕读传家”,并训示道:“好儿不依父兄财,好女不恋父兄物……”他们要求子女自立自强,不依靠父辈。这样的训诫即使是现在也是很有积极意义的。

(六)重视教子以“和”。

“和为贵”是很多家训中都提到的做人理念,尤其是薛姓,对“和”最为强调。每年春节,薛姓各家大门上的春联横幅永远是约定俗成的“和为贵”三字,他们所有的买卖字号取名必有一个“和”字,如“世和德”“昌盛和”“德胜和”……每个字号的柜房都挂有关于“和”的祖训条幅形成以“和”为贵的家风。

(七)重视杜绝恶习。

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家训就是家规、家法。传统家训都给子孙立了规矩,将戒除恶习放在重要位置,使家人的言行有规可依,对他们的奖惩有章可循。由山西乔家大院移民至此的商号“万昌永”继承了乔氏第三代掌门人乔致庸所立“六不准”家规:不准纳妾、不准吸毒、不准虐仆、不准嫖妓、不准赌博、不准酗酒,谆谆告诫子孙千万不要沾染任何不良习性;并规定一旦出现了这样的人,死后不得进入祖坟。家谱中还记载,曾有一男,屡教不改嫖娼的毛病,触犯了家规,24岁时被家族扔入黄河溺亡。

三、传统家训的家教理念

传统家训集中体现了先人们教育子孙后代的高超智慧,也体现着当时历史背景下的许多家教理念:

(一)体现“家本位”观念。

我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严格的等级、门第制度决定了子女是否出人头地,对全家的命运至关重要,所以形成了中国人凡事以家为重的“家本位”观念和行为。这种家本位观念逐渐形成了家庭成员之间的上下尊卑、长幼有序的行为规范,逐渐成为社会传统中占主导地位的思想体系,所有的家训都体现了这一观念。

(二)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

虽然历代的家庭教育是以家为纲,但同时把“齐家”作为“治国”“平天下”的基础,把家庭教育同国家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很多家训都有:“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等引述。高氏家谱中说得更加直白:“人生最快乐的是读书,人生最重要的是教子。”充分说明先人对家庭教育的重视。

(三)体现以“八端”为首的家教理念。

古时候,把“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八个字视为做人之根本,称之为“八端”。其中“义”是向导,是精神境界和价值导向;“忠”是责任,是道德核心,是道德的价值目标;“悌”是友爱,是道德情感基础;“信”是基点,是人格要求和经济价值;“礼”是规范,是道德行为表现和文明价值;“廉”是根基,是道德的外在表现和政治价值;“孝”是爱心,是价值动源;“耻”是底线,是心理基础和价值选择。这“八端”是古人齐家治家的根本。这样的理念与现在我们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把德育放在首位是一致的。

(四)体现爱而有教、及早施教的教子理念。

我国传统的家庭教育历来主张对子女的教育要从严、从早,反对娇惯、溺爱。《王氏家训》中明确提出在家庭教育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娇惯溺爱子女,认为身为父母只知爱,不知教,是害了子女。”温氏家谱中强调:“爱而不教,是父母最大的败笔。”爱而有教在当今社会仍不失为一条家庭教育的重要原则,应该大力提倡。

(五)重视家长的示范作用。

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家庭风气与家庭中长辈的榜样示范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许多家训中对为人父母要时时、处处、事事给孩子做出好榜样,要求“做父母的,要禁止儿女不要做那样的事,自己要首先不去做;要教儿女做那样的事,自己总要先去做。”良好的家庭环境来自于长辈的榜样示范。贺氏家谱中记载了这样一个典故:民国初年,包头一商家买了几千件粗瓷,计划供应当地人们秋天腌制冬储菜使用,商家和贺氏掌柜签订了在农历八月十五前运往包头的口头协议,然而这一年黄河发生了几十年不遇的洪水,木船无法逆流而上,眼看腌菜季节将至,无法按约定的期限运到,客商也很理解船家的苦衷,提出合同延期。然而贺氏掌柜一口咬定,我是君子津的后人,答应人家的事就一定要办到,我要是不按合同办就给儿女们带了个坏头,还怎么教导儿女?硬是雇了几十辆马车走旱路按时把这几千件瓷器运到包头。由于道路不平,路途遥远,有许多瓷器出现破损,他们均按市价赔偿了商家,这一笔买卖赔了不少银两。包头客商有感于贺家为人正直,办事敦厚,做了块写着“正直舍”三字的牌匾远道送来,从此“正直舍”就成了他们的字号名。老人不惜亏本一诺千金的事,给后人做出了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他们的后人都学先人的样子,一个个为人正直,说话算数,童叟无欺,生意越来越兴隆。将这件事记入家谱,不仅体现了先人教育后代的价值取向是言语忠诚老实、行为敦厚严肃的做人原则,而且身体力行做出了榜样,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作用。

四、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发挥新的作用

解放以来,尤其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我们曾经夸大了传统家谱中的糟粕成分,把家谱当作“四旧”进行过清理,不仅割断了地区与家族微观人文历史的记载和传承,也使许多有价值的家训毁于一旦,使这一行之有效的家教形式淡出视野。现在形势变了,虽然许多以封建礼教为基础的封建家训已经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但不等于引导家庭成员规范行为的家训这一家教手段应该消失。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二十四个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最完美最鲜明地规范国家、社会和家庭个人的行为准则,可以视为“国训”,它不仅对树立良好的国风、社会风以及家风有着不同寻常的价值,也同时提供了学习、借鉴、传承、发扬、建设良好家风之本的传统“家训”的有益启示,使得在加快改革步伐、努力实现中国梦的新形势下,重提学习、借鉴、传承、发扬传统家训的并发挥新的作用,有了新的土壤。

为使传统家训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发挥新的作用,应注重以下方面。

(一)近年来,重修家谱之风在全国很多地方兴起,我们应该顺应潮流,鼓励并引导在重新修订家谱活动中根据新形势要求开展“传家训、写家训、立家训”活动,对传统家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注入新的内容,使家训这一传统家教手段常用常新,为新形势下的家庭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二)组织一定力量对一些传世经典家训进行整理研究,并大力推广。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将家训、家规融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之中。在加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进行广泛交流。

(三)应当将家训教育列入乡土教材,与思想品德教育紧密结合。使家训中的优秀章节推向社会,形成联动;同时鼓励有识之士继承古代家训之传统,提炼其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符合的内容,并在法律框架内自立家训,使家训同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结合起来。

(四)打破家本位观念,把家训和学习国学结合起来。在学生的国学读本中,增加经典家训的内容,组织学生开展经典家训诵读,组织专家学者进校园,做经典家训读书报告会。组织开展诸如经典家训读后感征文比赛、经典家训诵读比赛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服务。

(五)各部门要联动起来,教育部门、文明办、共青团、妇联要发挥自身优势,结合当地实际,积极发挥组织、协调作用,抓好活动的指导、督促工作。使学习、借鉴、传承、发扬传统家训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发挥新的作用。

结论

学习、研究、借鉴传统家训对我们研究家庭教育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在努力实现中国梦的新形势下,重提对传统家训的传承和发扬,让传统在培育和践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发挥新的作用。

猜你喜欢
家谱家训传统
家即是国,钩沉史海乐为舟——“家谱文化的传扬者”朱炳国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张载家训不只是横渠四句
传统家训里的廉政观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三坊七巷 名人家风家训馆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家训伴我成长
从《家谱》看吉林回族的源流与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