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超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广东广州510610)
中华民族传统家庭伦理文化在自给自足的自然农业经济基础上形成,延续了几千年,曾经对中国传统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到21世纪初,中华民族传统家庭伦理文化受到严重破坏,遭到西方文化逐渐渗透和严峻挑战,引发了许多社会伦理问题,例如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盛行、离婚率居高不下、家庭暴力现象、单亲家庭的增加、独生子女教育危机、同性恋家庭以及青少年吸毒、犯罪等。这些问题都涉及家庭伦理文化建设,因此亟待挖掘和发现中华民族传统家庭伦理文化的现代价值和社会意义,促进现代家庭伦理文化建设,促进家庭幸福和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国家繁荣、民族昌盛。
家庭伦理又称为家庭道德,是指调整家庭成员之间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是社会伦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通过学习教育、社会舆论、反思反省、内心信念等非强制手段,使家庭成员将内在信念转化为自我约束与控制的行为准则和规范,改善人际关系,实现家庭和谐。家庭人际关系主要包括血缘关系(例如亲子关系、兄弟关系、姐妹关系等)和社会关系(例如夫妻关系、婆媳关系、翁婿关系、养父子或养母女关系等)。因此,家庭伦理是调整家庭或家族内血缘关系和社会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
家庭伦理具有历史性、阶级性或阶层性、继承性、社会性、相对独立性等特征。历史性即家庭伦理是一个历史范畴,时代不同,家庭伦理的观念和规范也不相同。因此,家庭伦理可分为古代家庭伦理、传统家庭伦理和近现代家庭伦理三种类型。阶级性或阶层性即家庭伦理是阶级社会的产物,并与不同的社会阶层或利益集团紧密联系。继承性即家庭伦理总在批判和继承旧家庭伦理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社会性即家庭伦理取决于社会生产方式,并遵循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即社会意识形态)的社会规律。相对独立性即家庭伦理作为意识形态,与经济基础或社会生产方式之间存在非同步或不平衡发展的可能。
家庭伦理文化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家庭伦理文化即家庭道德,是指调整家庭人伦关系道德标准、原则和规范以及家庭成员的个人品性修养[1]。它表现为道德关系、道德标准、道德原则和规范、道德生活准则等。广义的家庭伦理文化包括三个维度方面的内容[2]:1、客观上存在着家庭内部伦理关系以及家庭之间邻里关系的秩序,同时也指维护和调整家庭内部伦理关系以及家庭之间邻里关系的秩序以及家庭成员行为方式的原则和规范之总和。2、实践上包含家庭伦理文化践行的两个过程,即家庭道德原则、规范内化为家庭成员内心信念的过程以及家庭成员履行的家庭道德原则、规范,同时通过道德实践将自己的内心信念外化成为个人品性及行为方式的过程。3、主观上是指在家庭道德实践基础上形成并影响家庭道德活动的各种家庭道德思想、观点和理论体系,包含家庭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理想、道德信念、道德理论体系等,包括低层次的家庭道德心理和高层次的家庭道德思想观点及理论体系,也包括家庭的群体道德意识和家庭成员的家庭道德意识。
家风、家规、家教、家貌构成传统家庭伦理文化的四大要素[3]。家风是家庭伦理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它是家族世代繁衍中形成稳定的家庭传统习惯、生活方式、为人处事之道等的总称,不仅直接影响家族成员的价值观念、行为与习惯的价值取向,具有一定的继承性,而且对家规、家教、家貌具有辐射效应和指导作用。家规是家风的具体化和家庭伦理文化中必不可少的要素,是家庭成员日常行为的规范和标准,具有实践性、操作性和创新性,而且对家庭人际关系具有调节并使之和谐的重要作用。家教是传递家风、实施家规的运作机制,也是家庭伦理文化构成的关键因素,对家庭成员的早期教育例如智力发展、品德教育、人格塑造、心理素质教育以及个性完善等,具有奠基作用和持久影响。家貌是家风、家规、家教的凝聚与外化,是家庭伦理文化物化和观念化的融合,也是家庭的硬件(即家庭居室布置、家具款式、家人服饰等)和软件(即家人精神风貌、家庭人际关系、邻居关系等)的综合。
综上所述,本文所指的家庭伦理文化是指中华民族传统社会的家庭伦理文化,包括家庭伦理文化的形成以及家庭伦理思想或观念、家庭伦理原则和家庭伦理规范等内容,家风、家规、家教、家貌成为其传统家庭伦理文化的内涵和表现。
半封闭的自然环境、宗法社会以及伦理型文化促进中华民族传统家庭伦理文化的形成[2]。半封闭的地理环境及其内部湿润和半湿润的温带大河大陆,为中国古代先民从事农业生产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在这种条件下,历代帝王重视农业生产,“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农民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促使中华民族形成了“重实际而黜玄想”的务实保守品格。优越的自然环境和地理位置、先进的农业经济以及这种务实保守心理与品格,为中华民族传统家庭伦理文化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
优越的自然条件不仅造就了中华民族务实保守的心理和品格,而且造就了中华民族从奴隶制到封建制的“家国一体”宗法社会。从氏族时期到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人们从事农耕经济,形成了由氏族社会遗留下来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家族治理国家以及以父权家长制为中心、以嫡长子继承制为基本原则的“家国一体”的宗法等级社会。这种社会延续数千年,形成了一整套完备的宗法典籍、制度和意识,为中华民族传统家庭伦理文化的形成提供了政治条件和制度基础。
“家国一体”的宗法社会,同时也促使形成了重人伦关系的伦理型文化格局。这种文化以处理现世的人伦关系为主要内容,推崇“天朝大国”和“惟我独尊”的“内圣外王之道”,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追求“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促使人们“以自然为善,一切皆以体天意遵天命循天理为主”。因此,这种文化格局不仅决定了中华民族的内在品性,而且决定了传统家庭伦理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传统家庭伦理文化的内容主要包括家庭伦理的思想与观念、伦理原则、伦理规范。
1、传统家庭伦理观念和思想。
家庭伦理观念和思想是家庭伦理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指家庭成员处理家庭人际关系和邻里关系的观念和看法。家庭伦理思想与观念是传统家庭伦理文化的核心和灵魂,主要包括家族利益至上、仁义慈孝、贵和重礼、中庸修身等。
家族利益至上和血缘亲情的思想体现了家庭本位的伦理价值观念,重视家族利益成为传统家庭伦理的主导精神和价值取向。在传统社会,家族整体利益直接关系到每个家族成员的切身利益,个人的社会地位取决于家庭和家族的社会地位,家庭成员都自觉维护家族整体利益,这样就增强了家族成员同舟共济、荣辱与共的家族意识,把家族整体利益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同时在血缘情感浓厚的传统家庭,血缘情感成为人们评判是非的主要价值标准。只有重视家族整体利益,才能满足家庭成员血缘亲情的精神需求以及物质需要和心理需求。因此,家族利益至上的集体主义思想和血缘亲情观念成为传统家庭伦理文化的基本思想和价值观念。
仁义慈孝成为传统家庭伦理文化的重要思想,也是儒家的核心思想。仁义是指仁爱与正义,亦被释成道德仁义,是重要的儒学伦理思想。儒家注重自身修养,其核心思想是“仁”。仁即爱,是指人与人之间应保持和谐的关系。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基础。孝不仅指赡养父母,而且要尊重父母和长辈。悌就是兄要关爱和照顾弟。可见,仁包含了子女对父母的敬爱和子女之间的关爱。义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孔子把“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的道德原则。《礼记·曲礼上》:“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揭示了仁义与礼的关系。慈孝即父慈子孝或慈幼孝亲,是规范父母与子女关系的重要伦理思想。慈即慈幼,是指父母或长辈关爱、照顾子女或晚辈。孝即孝亲,是指子女对父母的赡养、尊重、恭敬、爱护等。因此慈和孝的观念成为传统家庭伦理的重要思想,也是家庭亲子关系的道德标准。
重礼贵和是传统家庭伦理文化的重要思想。重礼即别贵贱、明人伦。礼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礼泛指典章制度、一切社会规范以及相应的仪式节文;狭义的礼是指礼仪、恭敬、谦让、文明礼貌等,其根本精神是“分”“别”“序”。作为传统社会制度化的规范,“礼”具有鲜明的等级色彩,即“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礼记·曲礼上》),包含尊卑有等、长幼有序、男女有别、父子有亲、夫妇有义等内容。“礼”成为传统社会调整人与人之间各种社会关系的最基本规范和准则,而且表现为从人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生老病死到人的言行举止、接人待物等方面都有一套严格的“礼”的等级标准和秩序规则,人人必须按照等级身份依礼而行。由此可见,重礼不仅体现了传统家庭伦理观念,而且体现了传统社会伦理观念。
所谓“和”是中国传统伦理文化所追求的价值目标,是指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的协调与和谐。“和”包含了天人合一(即天人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际和谐(即人和,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协调与和谐,包含人与社会和国家的和谐)、人的身心和谐(人的心理健康以及物质欲望与道德理性的和谐)。《论语·学而》说:“礼之用,和为贵”,《孟子·公孙丑下》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中庸》指出:“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所谓“贵和”是指讲究人际关系的和谐、统一,注重协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重视血缘亲情以及家庭和谐。贵和思想体现在治家贵和(即血缘亲情和睦,内睦家昌,“家和人旺”“家和万事兴”)、人际贵和(即与人为善,和睦相处、关系融洽,“和气致祥”)、治国贵和(即“亲仁善邻”,“外睦相济”,“政通人和”)三个方面,具有以安息为本位、注重感情和“虚文”的特点。因此贵和蕴含了中国传统家庭伦理的基本精神,体现了家庭本位的整体主义和追求协调、和睦的价值取向,有助于家庭和谐幸福、社会稳定和谐。
修身中庸即修身为本、中庸之道。修身即修养德行,提高自身道德涵养,是指人们为了培养优良的道德品质而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改造、自我完善的过程。老子认为修身是一件巩固根基的大事,它是自我与处人治世的关键所在。孔子注重修身。《论语》记载:“德之不修,学之不讲”“修身慎行,敦方正直,清廉洁白,恬淡无为,化之本也”。《礼记·大学》指出“所谓修身在正其心。”修身为本体现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体现为从天子到庶人,所有人都要以修身为本。因此,修身为本成为重要的儒家伦理思想。
中庸之道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要求人们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待人待物至诚至善,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中庸包含了天人合一(即天道与人道合一、天性与人性合一、理性与情感合一、外内合一等)的思想,包括五达道、三达德、九经等内容以及慎独自修、忠恕宽容、至诚尽性、亲亲信友、诚身明善等原则。
2、传统家庭伦理原则。
传统家庭伦理原则包括三纲、五常、六纪、五美德等。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表现为忠、孝、顺三种人伦关系,是中国封建社会根本性的道德准则,具有道德伦理的指导和统率作用。在传统社会,作为儒家伦理的基本原则和人伦关系的准则,三纲在家庭伦理中表现为“二纲”,即父为子纲和夫为妻纲,它们带有明显的专制特征。这是因为父权或夫权占了绝对优势,强化伦理秩序和礼仪规范,宣扬等级服从,因此父子、夫妻之间形成了服从或顺从的不平等关系。由此可见,三纲作为传统道德伦理的基本准则,是中央集权下封建等级不断强化的产物,具有明显的等级性。
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做人的起码道德准则,属于个人修养的道德规范,用以处理作为个体存在的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对所有社会成员具有超越时代的恒常价值。五伦即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五种人伦关系,是指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几乎包含了传统社会所有人际关系,而且由家庭关系延伸到国家等级关系。因此,五常和五伦成为维护和谐人际关系的基本规范,补充和诠释了三纲,并且和三纲一起,调整了人类社会的一切人际关系,促进了社会秩序安定、人际关系和谐。
六纪是指六种伦常关系,包含六伦六常。六伦即诸父、兄弟、族人、诸舅、师长、朋友六种人伦关系。六常是指父有善,诸舅有义,族人有序,昆弟有亲,师长有尊,朋友有旧,即善、义、序、亲、尊、旧。六纪与五常一样,是基于三纲的伦理准则,解释和扩展了三纲的内涵,强化了等级制度和礼教,促进了家庭“和谐”以及社会有序稳定。
五种美德即温、良、恭、俭、让,出自《论语·学而》:“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温者貌和即温和,良者心善即善良,恭者内肃即恭敬,俭乃节约即节俭,让即谦逊即忍让。五种美德处处与人为善,不仅是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而且是儒家提倡待人接物的道德准则,也是传统家庭伦理的道德原则。
3、传统家庭伦理规范。
中国传统家庭伦理规范与制度是传统家庭伦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父慈子孝、夫义妇顺、兄友弟悌三个方面的内容,规范了父子、夫妇、兄弟之间的人伦关系。
父慈子孝为传统家庭伦理规范的核心内容,并成为处理家庭血缘亲子关系的基础和原则。孔子在《礼记·大学》中说“为人父,止于慈”。父慈包括父母抚养和教育子女的仁慈行为,体现为在家训和家规中父母养教子女的职责和准则。例如,《颜氏家训·教子》“虽欲以厚之,更所以祸之”。《三字经》“子不教,父之过。”子孝用于处理子女与父母的关系,体现为养亲、敬亲、顺亲、谏亲、继亲、祭亲的孝道。
夫义妇顺是处理夫妻关系(男女社会关系)的规范和准则,表现为男尊女卑、妻子顺从的婚姻准则。“妻子好合、如鼓琴瑟。”(《诗经·小雅、常棣》)。《韩非子·备内》“夫妻者,非有骨肉之恩也。”“爱则亲,不爱则疏。”随着宗法制度的发展,夫义妇顺演变成为“三从四德、夫为妻纲”。三从四德是传统社会对女性的家庭道德规范,适应了传统礼教和父权或夫权家长制的需要,也是对女性一生在道德、行为、修养等方面的规范要求。三从是指三顺从或服从,即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即妇德、妇言、妇容、妇功。三从四德反映了“内外有别”“男尊女卑”的等级制度和礼教秩序,满足了父权家长制和家族整体利益的需要。
兄友弟悌是处理家庭血缘关系的道德规范,要求兄对弟弟关爱友好、弟对哥哥恭敬有礼。本质上这种伦理关系是建立在长幼有序的秩序上,兄弟并非完全平等,因此兄弟关系十分影响家庭和睦和家族关系。在传统家庭,兄在继承权和发言权上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优势,孝悌并提,更强调弟悌。弟悌以兄友好为前提,要求兄起表率作用。《颜氏家训·治家》提出“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兄友弟悌常被拓展为长辈与晚辈、年长与年幼之间长幼有序的伦理规范,而且这种规范与宗法等级制度紧密联系。
中华民族传统家庭伦理文化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家庭本位、宗法人伦、家国同治、修身齐家四个方面。
家庭本位主要用于处理家庭成员与家族群体利益之间的关系,重视家庭的社会地位和家族利益,使家庭成员分为家长和家属两个类型,并形成了鲜明的等级差别,强化了家长的特权和专制。家族至上或家庭至上的群体意识成为传统家庭伦理文化的核心精神,即传统社会重视家庭的社会地位和作用,个人利益绝对服从家庭利益或家族利益,增强了家庭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提高了家庭成员的认同心理和归属感,从而确保家庭有序稳定。
宗法人伦使家庭人伦演变成为等级差别明显的父权家长制,并且形成等级差序的人际格局,表现为“祖在祖为家长,父在则父为家长”(《清律辑注》)“长兄如父”“亲亲、尊尊、长长,男女有别,人道之大者也”。父子、夫妻、兄弟原本自然平等的人伦关系被宗法等级制度改变为宗法人伦。因此在重视人伦、强调人际关系和谐的传统家庭,宗法等级制度改变了原本自然平等的血缘人际关系,形成变成等级差序的人伦格局,导致家庭成员出现地位尊卑分明、父权专制的差序人伦关系。
家国同治的基础是小农经济,家庭是国家的基础,国家建立在家庭血缘关系的基础之上,家庭和国家拥有完全一致的共同利益,国在家中,国家同构。同时在宗法等级制度下的血缘关系就成为家国同治的基础和纽带,使家庭伦理演变为政治伦理,维护着家庭稳定和国家安定。因此,儒家伦理思想把齐家和治国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重视宗法等级的血缘关系,认识到忠孝德治的人伦关系对于国家秩序稳定的重要性,认为齐家就是治国。
修身齐家是儒家重要的家庭伦理规范。修身即加强自身修养,修身养性、品德高尚,属于道德伦理。齐家是指管理好家族,治理好家庭,属于家庭伦理和政治伦理。《礼记·大学》指出“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身修而后家齐体现了道德伦理与家庭伦理的关系。在家国同构同治的传统社会,身修和齐家分属道德伦理和家庭伦理,都是社会伦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服务于政治伦理和国家伦理。齐家、治国是修身的价值目标,修身是齐家、治国的道德基础和伦理根基。因此修身齐家就成为传统社会重要的家庭伦理规范。
中华民族传统家庭伦理文化包含丰富的传统家庭伦理思想和观念,它们对于构建现代家庭伦理文化和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首先对传统家庭伦理文化进行价值分析和理论诠释,对于深化和丰富现代家庭伦理文化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这是因为传统家庭伦理思想是现代家庭伦理文化建设的重要思想资源,需要客观分析和历史诠释,才能为现代家庭伦理研究提供伦理思想和理论。传统家庭伦理文化适应了小农经济、宗法制度、礼教德治的封建社会,既有家庭美德、道德原则和伦理规范,又有过于宗法等级的三纲五常,既有优秀成果,又有不利于家庭幸福和个人发展的糟粕,因此需要从历史和现实的视角分析判断,才能为现代家庭伦理文化研究和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其次,中国传统家庭伦理思想是深入了解传统社会道德和文明程度的基础,有助于深刻理解传统家庭伦理文化的本质,准确把握传统家庭伦理文化的价值所在。中国传统家庭伦理思想主要有家庭本位的家族利益至上、仁义慈孝、贵和重礼、修身中庸等。家族利益至上的伦理思想过于重视家庭或家族集体利益,压抑和忽视了个人利益和个人发展,带有明显的家长专权特征。仁义慈孝思想具有关爱孝顺的积极意义,同时带有宗法礼教的色彩。贵和重礼思想重视人际关系和谐和处理人际关系规范,又带有尊卑分明的宗法等级人伦。修身中庸的思想提倡品德高尚、至善和谐,带有天人合一、过于理想的神秘色彩。因此科学理解这些思想,有助于正确把握传统家庭伦理文化的精华和糟粕。
再次,研究传统家庭伦理文化,为构建当代和谐社会以及现代家庭伦理建设提供理论基础和理论参考。传统家庭伦理文化不仅有理论精华,而且有宗法等级制度和封建礼教的糟粕,只有通过全面分析和系统研究,才能为现代家庭伦理文化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中华民族传统家庭伦理文化的实践价值体现在:1、正确理解家庭伦理文化的科学内涵和道德原则,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道德伦理和家庭美德,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现代家庭伦理文化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实践意义。2、正确把握传统家庭伦理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对于现代家庭伦理建设和构建现代家庭伦理规范体系,对于解决现代社会问题例如独生子女教育、单亲家庭剧增、家庭暴力、亲情冷漠等,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和现实意义。3、客观判断和历史分析传统家庭伦理的负面价值和消极因素,为现代家庭伦理体系建设提供引以为戒的镜子和借鉴,对于发现传统家庭伦理的积极意义同等重要。
清朝政府的灭亡、封建等级制度的消灭,儒家文化不再受到政府重视和推崇,此外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文化大革命”的冲击,30多年的改革开放、工业经济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西方多元文化的广泛传播和引入,这些使传统家庭伦理文化失去了存在的基础。但是在现代社会,随着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和政治民主水平的不断提高,出现了文化建设滞后和精神文明建设迟缓的现象,导致高离婚率、单亲家庭增多、婚外情、家庭冷漠、亲情缺失、家庭暴力、拜金主义严重等许多社会问题无法解决。因此,重新发掘中华民族传统家庭伦理文化的精髓,对于家庭稳定幸福、国家稳定发展、现代文明和谐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首先,中华民族传统家庭伦理文化具有广泛的传统社会意义。
封闭的地理位置和环境,不断发展的自然农业经济和手工业,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制度,家国一体的社会政治结构,家族利益至上的家庭本位观念,培育了中华民族传统家庭伦理文化赖以生存的土壤。因此,传统家庭伦理文化适应了传统社会自然环境,适应了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需要。传统家庭伦理文化不仅包含了丰富的伦理思想、伦理原则、伦理规范等内容,具有鲜明的特征例如家庭本位、宗法人伦、家国同治、修身齐家等,而且不断发挥着重要的社会、文化、政治功能。这些社会功能表现为:
1、传统家庭伦理文化承担着家庭成员人格品德教育的社会文化功能。例如仁义慈孝、贵和重礼、修身齐家的伦理思想以及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三纲五常、六纪五美德等伦理规范,这些传统家庭伦理对家庭成员的道德品行和人格品德进行规范和教育,发挥着文化教育的社会功能。
2、传统家庭伦理文化还成为驱动国家政治机器的重要动力,发挥着社会政治功能,有效地调整和维护着整个国家政治秩序和社会生活,促进了国家发展和民族繁荣。家族利益至上的家庭本位观念,宗法人伦等血缘亲情,家国同治的结构和功能,维护着国家政治组织和政治生活,保持着国家机器和社会秩序的稳定。
其次,中华民族传统家庭伦理文化具有重要的现代社会意义。
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传统文化的破坏,西方文化的入侵,导致现代社会出现虐待老人、父母家庭责任缺失、婆媳冲突、家庭暴力时有发生、子女教育重智轻德、家庭教育功利化等家庭伦理问题,以及个人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包二奶”“婚外情”等社会伦理现象。要解决这些伦理道德问题和现象,第一、系统研究中华民族传统家庭伦理文化,深刻理解和吸收其优秀成果,积极构建现代家庭伦理文化,发挥家庭伦理的教育和文化功能,促进家庭教育以及家庭幸福和人的全面发展;发挥家庭伦理文化对稳定社会秩序、建立具有良序美俗的和谐社会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第二、传统家庭伦理文化包含了糟粕和精华,例如家族利益至上的家庭本位观念、三纲五常的宗法制度以及仁义慈孝观念、贵和修身齐家思想等。要弘扬中华民族传统家庭伦理文化,就要吸收精华、剔除糟粕,充分发挥传统家庭伦理文化传承的社会功能:一方面继承和吸收传统家庭伦理文化的精华,为现代社会家庭伦理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可借鉴的镜子,另一方面倡导家本和人本融合的观念,提倡平等的民主文化,为构建现代家庭伦理文化打好基础。
[1] 陈爱华.现代科学伦理精神的生长[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5:106-117.
[2] 陈爱华.论中西方传统家庭伦理文化的异同[EB/OL].中国家庭文化网,2009-01-20.
[3] 陈爱华.当代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对家庭伦理文化构建的影响[J].东南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