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茜 ,许炳坤
(安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芜湖 2 41000)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西方国家借助媒体力量多次对中国形象进行大肆‘妖魔化’,各种论调甚嚣尘上,严重危害了中国的国家利益,中国发展的国际舆论环境不断受到挑战。”[1]在观看新闻访谈类的节目时,要想全面了解言者所要表达的信息和意图,只分析其言语部分是不够的,还要分析其非言语部分。本文所选语料为2014年1月9日中日大使在BBC《新闻之夜》关于钓鱼岛问题的论战,以言语部分分析为主,非言语部分或强化或弱化言语的交流效果,同时体现了言者背后的社会因素和政治意图。本文不对中日大使所表述的内容作出任何褒贬,仅从语言本身的特点和非语言部分来分析。在言语部分,主要分析访谈中的话轮转换,言语中的停顿、重复现象,交际中身份转移策略和模糊语言的使用,对合作原则的违背以及文化在言语中的体现;在非语言部分,主要分析言者的交际双方间的空间距离、身势语、副语言等多种模态来分析,试图更加全面地剖析言者的内心世界。
多模态话语分析是20世纪90年代兴起并活跃于西方的一种新的话语分析方式,融合了多种交流模态(如声音、文字、形象等)来传递信息的语篇。[2]多模态话语分析的主要理论基础是Halliday创立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其出发点是语言是社会符号。国内对该理论的研究主要有:[3]详细论述了与多模态话语分析紧密相关的四个话题。[4]分析了社会符号学研究中的多模态化,指出人类在进入社会符号学的多模态化的新世纪,多模态识读能力的培养应引起重视。[5]以中山大学校徽为例对多模态话语进行了社会符号学分析。
话轮是Sacks等提出的,它是日常会话的基本构成单位。话轮转换理论是会话分析研究的基本理论之一,把日常会话理解为一种系统的、具有高度组织性的社会现象,以及对日常生活细节的关注。根据Sacks etal[6]和Psathas[7](P37)的观点,在话轮分配的规则下,话轮转换的发生通常有三条可循的基本规则,即:(1)在话轮形成后,当前发话人便可挑选下一发言者;(2)在话轮形成后,受话人可采取自我选择的策略主动争取发话机会;(3)在话轮形成后,当前发话人未选择下一话轮发话人同时受话人也没主动争取发话机会,则当然发话人只得持续发话,以寻找下一话题相关处来尝试实现话轮的转换。
本文中提及的是第四种形式,即:“发话人未结束当前话轮,而被受话人打断开启另一话轮”。话轮在没有达到话轮转换相关处时被强行打断,在这里是交际者建构社会身份的结果。
合作原则是语言学家格莱斯[8]提出的。他认为人们在谈话中遵循的合作原则包括四个范畴,每个范畴又包括一条准则和一些次准则,即量的准则:提供的信息要适量;质的准则:内容真实;关系准则:表意与话题内容有关;方式准则:清晰、明快、有条理。在实际交流中,人们并非总遵循这些原则,有时会故意违反合作原则来达到一定的目的。
(1)开门见山
作为BBC新闻之夜栏目的资深主持人,帕克斯曼的提问直奔主题,问题犀利。
例 1 Host:Ambassador,these islands aren’t inhabited.Why not just give them to the Chinese?
帕克斯曼开场的时候在做一个简短的说明后,就钓鱼岛争端问题没有使用相邻对的前扩展来做个铺设,而是直接向日大使提出中日的矛盾出处,充分体现了西方人在交谈中的直截了当,直接切入主题。
(2)善于抢夺话轮
例 2 Host:what’s really happening here is thatis seeking to re-establish a military identity.
Japanese Ambassador:No,that’s er:that’s not er:(0.5)er:quit:[quit true].
Host:[Is it true that you’re]seeking to change the constitution reform?
在与日大使的对话中,主持人就日本重建军事大国提问时,日大使在给予否定时态度异常犹豫,在一段时间的思考后准备试图解释时被主持人抢走话轮,换一种方式对该问题继续发问[Is it true that you’re]seeking to change the constitution reform?这一方面也体现了主持人提问具有针对性,能步步紧逼,在有限的时间挖掘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例3 JA:Prime Minister himself has made it very clear that:he has no intention of changing the core tenets of the pacifism including war denunciation,[the possibility in the constitution.]
Host:[but why did they want to change the condtitution]to remove the inhabition
on settling diputes by force and arms?
主持人就日大使的言语“不发动战争”提出质疑,在日大使说the possibility in the constitution时,主持人开始插话出现重叠话语,从而打断日大使的话,抢到下一话轮,使节目更具看点。
例4 JA:As I have said=
Host:=〉He wants to change the constitution.〈
日大使企图转移修改宪法的话题,但中途被主持人拉回来,主持人打断对方的话,抢到话轮,继续就重点争议问题发问,且发问语速很快,对成功抢夺话轮有积极的作用。
在整个谈话中,日大使说话频繁出现停顿、延长、重复的现象同时使用模糊限制语来使自己或安倍政府远离争议,来达到美化日政府形象的目的。但其谈话中的上述特点体现了他的不自信,语言的前后矛盾,使人们怀疑其回答的可信性。
(1)语言的停顿、重复
例5 JA:“We have er:(0.8)er held:this sovereignty er:for:more hundred hundred thenty years.”
在谈到“日本占领该岛已超过一百二十年”,里面出现了多处语气的延长、停顿、修改和重复,充分反映了日大使当时的不自信和心虚。
例 6 JA:No,that’s er:that’s not er:(0.5)er:quit:[quit true].
当主持人问及日本是不是试图建立军事大国,日大使给予否定时,话轮中多次出现话语内部的空当,体现他在极力否认的同时没有找出相应的借口来反驳。
(2)交际中身份转移的策略
例7 JA:And the Prime Minister himself has made it very clear that he has no intention of changing the core tenets of the pacifism including war denunciation,the possibility in the constitution.
日大使在接着回答日本是不是在寻求宪法改革的问题时,使用了交际身份转移的策略,即他回答说:“the Prime Minister himself has made it very clear…”话题的矛盾性决定了交际者需要适时转换身份,使自己远离了这个具有矛盾性和争议性的话题内容,保证了自己谈话内容的中立和客观,同时从深层方面体现了对问题的逃避。
例8 Host:but is this really worth just jerpodizing the security of the whole of that part of the world?or possibly the world itself?
JA:I think the question should be directed to the Chinese.
在这一组相邻对中,日大使把问题的源头指向中国,借以使自己和日本政府远离争议。
(3)模糊限制语的使用
例9 Host:He wants to change the constitution.
JA:(1.2)No,I said I just said the:the:there could be some debates over the constitution.
从语用学的角度来看,日大使使用了模糊限制语could,some,这样就把修改宪法这一遭人反对的言行远离了首相、远离了自己而指向一个不确定的人群,同时用debetes这一词改变了问题的本质,美化了日政府的形象。
(4)对合作原则的违反
例10 JA:…simply because we have some differences=
Host:=but you said you have nothing to talk about.
JA:(2.2)why=
Host:=how could there be a dialogue…
当主持人提到日大使前后话有矛盾时,日大使开始迷惑,停顿数秒,主持人夺得发话权,在此问题上继续发问。从合作原则的角度来分析,日大使的回复中出现why,明显是违背了合作原则中的关系准则,主要是当时日大使被问的乱了阵脚,条理不清楚。
刘晓明大使真个谈话中很自然,对主持人提出的问题完全是正面回答,理由重复,充分体现了中方的坦诚、自信。
(1)文化的同化现象
谈话中刘大使引用丘吉尔的话Those who failed to learn from history are doomed to repeat it.(不从历史中寄去教训的人注定重蹈覆辙)。首先,该节目的观众是英国人,刘大使引用丘吉尔的话更具有说服力;其次,丘吉尔说这句话的时代背景是一战时期,当时战败国的失败验证了这句真理,刘大使想借此劝诫日本能端正自己的行为,改过自新。
(2)发生话轮转换的情况
在两人的对话中,整体属于一问一答式,主持人基本上是属于倾听的状态,说明了刘大使说话条理清晰,有依有据,可信度高,值得深入了解。主持人中间虽然也有抢夺话轮的现象,但与在同日大使对话中抢夺话轮的目的完全不同,后者主要是对对方的话提出质疑,而前者是对问题的扩展。此处话轮的强制性转移发生的情况如下:
例11 Chinese Ambassador:…but according to Cairo Declaration and the Potsdam Procla-mation,all the territory seized illicitly by Japan should return to China.That is the international document agreed by Britain,British leader,American leader and Chinese leader.=
Host:=Sorry,I’m not familiar with the Cairo Declaration…
此处的话轮转换是出于主持人对知识的渴求,体现了主持人对刘大使的信任,对方只有在信任的前提下才有想进一步了解相关话题的需求,从本质上区别于和日大使谈话中的话轮抢夺。
语言是人类交流的重要工具,但不是唯一的交流手段。语言在狭义上可指有语言符号的有声语言(口语)和文字记载的语言(书面语)的总称。从广义上讲,各种文化现象和社会行为时时处处在发挥着传递信息的媒介作用,我们不仅靠口语和书面语言,同时靠手势、姿势等身势语来传情达意,有声有色地形成完整的交际过程。[9]语言交际在传达思想的同时,非语言因素或多或少地加强意义的表达,有时我们还可以通过一些非语言因素来推断言者的社会因素及其政治意图。Randall Harrison[10]把非语言交际定义为“通过非语言信号进行信息交换”。非语言交际的研究主要涉及五个方面:(1)身势语:指面部表情、手势和体态动作;(2)外貌:指人的外表形象和容貌特征;(3)身体接触:指体触意象和身体部位的触碰;(4)空间应用:指交际时双方身体间的空间距离及其所表示的内在关系;(5)副语言:讲话时的语调、音量、辅助语言的手段(如呻吟声、叹息声)等。
美国文化人类学者爱德华·霍尔总结出8种人际关系距离,双方谈话时的距离,往往暗示出谈话双方的心理距离。这些不同距离,如能灵活巧妙地运用,可以对自己处理人际关系发挥作用。在主持人和日大使交流时,日大使身子往后倾,拉开了两者之间的距离,这种行为体现了日大使对该话题的一种逃避但又不得不面对的一种境遇。而在主持人和刘大使之间展开对话时,主持人多次持续地把身子向前倾,这样一方面能更清楚地接受对方的信息,另一方面体现了刘大使说话可信性强,作为交谈者更愿意倾听来增长自己的见识,从而增强了彼此之间的亲密程度。
身势语作为传达信息的媒介,与言语是同步出现的,在帮助言语传到信息的同时也传达着言者的情感,是非言语交际中重要组成部分。
(1)体态动作
将双臂交叉抱于胸前,是一种防御性的姿势,防御来自眼前人的威胁感,保护自己不产生恐惧,这是一种心理上的防卫,也代表对眼前人的排斥感。在主持人交换场景刚坐下和刘大使交谈时双臂是交叉的,这是因为刚结束与日大使的谈话,在不了解整个事实的情况下听日大使的一面之词后产生了对中方的抵触,所以做出了防御性的双臂交叉的动作。但是这种抵触很快由于刘大使诚恳而贴切的表述而消失,之后主持人做出把小腿放在大腿上的轻松姿势,融化了开始谈话时的紧张氛围。
(2)手势
美国语言心理学家 David McNeill[11]在语言心理学认知的基础上,提出手势是说话人进行话语活动的一部分,他外联话语结构,内联思想结构,是人们说话时思想反衬的表现形式,手势语伴随话语,可使人们看清话语的整体结构。
该访谈节目中,在更正日大使做出的错误的言论时说到“It was not until 1978”时,刘大使指出了食指表示强调,明确指出了日大使对中方的无礼指责和诋毁。
刘大使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其姿势是“开放的”,意味着他没有在自己和主持人以及观众之间设置任何障碍,而是坦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拉近了彼此的心理距离,使谈话更和谐。
副语言包括讲话时的语调、音量、辅助语言的手段(如呻吟声、叹息声)等。在交流中,副语言或强或弱地协调这整个交流的气氛,体现言者的整个感情基调。在口语交际中,交际者可以很好地利用副语言特征来操控和控制话语的字面意思,就一个简单的“谢谢!”来讲,讲话人可以通过副语言特征来表达发自内心的感谢、敷衍了事的感谢。甚至是言不由衷的感谢,等等。[12]
在这次访谈中,日大使说话的音调偏低、眼神向下、停顿语偏多等表明了他的不自信、思路混乱,间接说明了日方对中方无礼指责后的逃避。而刘大使在整个谈话中,说话铿锵有力,一方面表明了中方实事求是,问心无愧。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拥有一定的国际话语权,在面对无礼指责时我们能立刻做出反击,维护国家的荣誉。
传统的话语分析关注语言本身,也有对非言语行为的关注,本文从多模态的角度分析,在当今复杂的社会关系下是极其必要的,因为在文明程度不断提高的时代背景下,各国使者为了维护各自国家的形象,表面上和颜悦色,背地里诡计多端。在分析其言语部分的同时,辅助分析其非言语部分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们的用意。从多模态的角度对话语进行分析,能加强人们对话语分析的洞察力和解释力,知己知彼才能在未来的出谋划策中采取正确的策略来维护国家的权益和荣誉。
[1]许婕,张燕英.文化软实力视域下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5,(1).
[2]Kress& van leeuwen.Multimodal Course:The Modes and Media of Contemporary Communication[M].London:Arnold,2001.
[3]朱永生.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J].外语学刊,2007,(5).
[4]胡壮麟.社会符号学研究中的多模态化[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1).
[5]李耀恩.多模态话语的社会符号学分析——以中山大学校徽为例[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2010,(3).
[6]Sacks et al.Asimplest systematics for the organization of turn-taking for conversation[J].Language,1974,(50).
[7]Psathas,G.Conversation Analysis[M].London:SAGE Publications,Inc,1995.
[8]Grice.Logic and Conversation[M].New York:Academic Press,1975.
[9]程同春.非语言交际与身势语[J].外语学刊,2005,(2).
[10]Randall Harrison.Beyond Words:An Introduction to Nonverbal Communication[M].N.J.:Prentice Hall,1974.
[11]David McNeill.Hand and Mind:What Gesture Reveal about Thought[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2.
[12]于国栋.医患交际的会话分析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