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话语:中英人物评论中“多声”互动的构建
徐艳
(巢湖学院 外语系,安徽 合肥238000)
[摘要]文章以Martin评价理论之介入子系统为理论视角,选取《南方人物周刊》(电子版)和Times Online中各50篇人物评论为语料,采用Hyland& Tse(2004)元话语的分类方式——交互式和互动式两大类,对比分析元话语在中英文语料中的使用类别和频率。
[关键词]元话语;多声互动;人物评论
[中图分类号]H052
[收稿日期]2014-11-11
[作者简介]汤萍(1989-),女,湖南衡阳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语用学和认知语言学研究。
[文章编号]1004—5856(2015)10—0130—05
元话语是用来协商语篇中的互动意义,帮助说话者或作者表达观点,并使听者或读者参与其中的语言形式。[1]元话语在解读语篇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内外学者主要将元话语研究应用于不同语类的语篇分析和教学研究中,但大多是在系统功能语言学、语用学或修辞学视角下,也就是基于词汇——语法和社会语境层面,定量分析其在议论性或说明性文体中的分布,探讨其篇章和人际意义,或在语篇中的语用或修辞效果。而基于语篇语义层面,在人物评论中针对元话语人际意义的研究鲜有涉及。
鉴于此,本文以Martin评价理论之介入子系统为理论基础,采用Hyland&Tse元话语的分类方式——交互式和互动式两大类,旨在研究元话语在中英人物评论中多声互动的构建。
一、研究背景和步骤
1.理论背景
20世纪90年代,Martin等学者在Halliday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基础上建立了评价系统。该系统将语篇分析从词汇语法层面上升到篇章语义层面,是对Halliday系统功能语言学有关人际功能理论的延伸和发展。介入是评价系统三大子系统之一,是评价者参与话语的方式,是调节责任的语言资源。
巴赫金把对话性视为一切话语或语篇的基本特征,语篇或话语中包括“多声”资源,介入子系统正是基于这一观点而建立的。White将话语的来源区分为内言和外言两大类。[2]
Martin&White认为,收缩是指通过使用语言资源挤压对话空间,排挤其他声音,使对话主体承担更多责任或义务;扩展是指使用语言资源可以扩展对话空间,使语篇的多声潜势得到加强,语篇的对话性更加开放。[3]
本文首先根据评价理论之介入子系统内言或外言这一参数,研究引导内部声音和外部声音介入的元话语类别;其次,基于介入子系统的另一参数——收缩或扩展对话空间,分析人物评论中多声互动的构建。
2.元话语的分类
关于元话语的分类,大部分学者(Vande Kopple 1985;Crismore 1989;Hyland 1998)根据Halliday的元功能理论,从篇章和人际功能对元话语进行分类。Ifantidou基于词语的语义和语用层面,将元话语分为内部篇章元话语和外部篇章元话语。[4]Adel基于元文本和作者与读者间互动两个层面,将元话语分为人称元话语和非人称元话语。[5]徐赳赳突破词语层面,将书面语中的元话语分为:词语元话语、标点元话语和视觉元话语。[6]
“交互”和“互动”两个概念是Thompson et Thetela用来区分语篇的组织性和评价性成分特征的,Hyland[1]采用这两个术语,把元话语分为交互式和互动式两大类:交互式元话语是反映篇章特征,涉及作者组织篇章的方式以及对读者知识和理解力的评估;而互动式元话语体现了作者和读者间的互动关系,提醒读者领会作者对命题的观点,不仅表达了作者的态度,而且使读者参与其中。[1];[4]
本文采用Hyland对元话语的分类模式,结合人物评论的文体特征,将人物评论中的元话语分为交互式和互动式两大类。
3.语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人物评论,也称为人物通讯,是较详尽反映新闻人物活动与思想的通讯体裁,是一种叙述、分析和评论相结合的文体形式,基于所评论对象客观存在的种种特征,作者进行深刻分析,中肯评价。[7]本文以《南方人物周刊》(电子版)和Times Online中2007年到2010年发表的人物评论为语料,中英文各50篇。其中,中文总字数105 375个,英文总词数66 285个。中文人物评论平均1 326字(最长2 571,最短1 415),英文人物评论平均2 108词(最长1 904,最短1 069)。
鉴于中文中词与字的区别,本研究首先使用中文分词软件Ictclas10处理中文文本,Ictclas10分词精确度达98.45%;其次,为了辨认准确,对其中出现的不同类别的元话语进行人工标注,前后认真校对三次;在此基础上,使用wordsmith3.0软件进行统计,考查中英文语料中元话语的类别和分布。
二、研究结果
1.中英人物评论中元话语的类别与分布
通过统计中英人物评论中元话语出现的频率,笔者发现:
表1 中英人物评论中二级分类元话语的使用情况
(1)在中英语料中交互式元话语的使用频率都高于互动式元话语:其中,在英文人物评论中,交互式元话语和互动式元话语分别为2 058个和908个,即每万词中分别为310.5个和137个,所占百分比为69.4%和30.6%;在中文人物评论中,交互式元话语和互动式元话语分别为1 997个和895个,即每万字中分别为189.5个和84.9个,所占百分比为69.1%和30.9%。因此,从一级分类来看,英文人物评论中元话语的使用频率高于其在中文人物评论中的使用频率。
(2)在交互式元话语中,过渡语在中英人物评论中使用频率最高,所占的比例相当,分别为31.2%和31.5%;语码注释语所占比例分别为11.6%和27.6%,言语标记所占比例分别为21.3%和8.6%,这两类元话语的使用频率在中英语料中差别较大。
(3)在互动式元话语中,模糊语在中英人物评论中所占比例分别为12.9%和13.2%,强调语所占比例分别为12.7%和10.4%,这两类元话语使用频率最高;而其他三类元话语在中英文中使用频率都较低,自我提及在英文语料中没有涉及。
(4)表1显示,在中文人物评论中使用最频繁的五类元话语依次为过渡语、语码注释语、模糊语、强调语和言语标记;而英文人物评论中依次为过渡语、言语标记、模糊语、强调语和语码注释语。
2.中英人物评论中高频元话语的使用特征
基于数据统计发现,在英文人物评论中,使用频率仅次于过渡语的为语码注释语;在中文人物评论中,使用频率仅次于过渡语的为言语标记。语码注释语和言语标记这两类元话语在中英人物评论中的分布具有明显差异。
姜晖认为,语码注释语是对前述话语进行补充、说明和举例的话语,它们可以为读者提供更丰富的信息,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语篇,减少处理信息的压力。[8]同时,作者通过重述、解释和详述前述话语来为读者提供额外信息,确保读者能够获取作者的意图。[1](P52)Hyland指出,语码注释语通常是由词、短语和句子构成,也包括一些非语言形式如括号、破折号和分号等标点符号,它们所引导的插入语解释或说明前述话语。[9]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人,由于其社会经历、生活轨迹各不相同,所以生活、行为等方式也不尽相同,各有特点。人物评论是作者基于新闻人物的典型事迹,进行客观报道。语码注释语表明了作者对于读者现有知识的预测,进一步解释说明人物的相关信息,帮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新闻人物。在英文人物评论中,语码注释语主要起三个方面的作用:
第一,语码注释语解释说明新闻人物的特征,如其身份、别名或绰号和个人经历等。如:
例1Douglas Gageby,a Northern Protestant who was quite a virulent nationalist,was recruited as Editor at the same time.(English 2 Times online)
例2They formed a duo, and after some exploratory sessions Travers decided that they needed a third voice,and suggested a stand-up comic and singer she had seen at the Gaslight Café,billed as “Noel Stookey,The Toilet Man”.(English 1 Times online)
例1中,第一个逗号之后的插入语表明了新闻人物的身份;例2中,语码注释语“billed as”引导的绰号有助于读者把握人物所具有的鲜明特征。
第二,语码注释语进一步阐明了新闻人物家庭成员的相关信息,为读者提供背景资料。
例3He (Andy Serkis)says that his childhood in Ruislip,in Surrey,growing up with his mother and four siblings,was happy but nonetheless marked by the absence of his father,a doctor who had chosen to live and work permanently in Baghdad while remaining married.(English 24 Times online)
例3中,最后一个逗号之后的短语清楚表明了新闻人物父亲的职业和居住地点,使读者对新闻人物的成长环境有所了解。
第三,语码注释语为读者提供与新闻人物相关的人和事的信息资料。
例4He acted with another visiting star,Margaret Rutherford,in The Happiest Days of Your Life,staged by the Elizabethan Theatre Trust.(English 17 Times online)
例5As Labour Member of Parliament for the eastern Welsh valleys constituency of Pontypool(later renamed Torfaen)for almost 30 years from 1958,Leo Abse was regarded as one of the great reforming backbenchers of his age.(English 20 Times online)
例4中,第一个逗号之后和例5括号中的插入语补充说明了前述话语,提供了更为具体的信息,便于读者理解。
语码注释语在英文人物评论中使用频率显著;相比较而言,中文人物评论更倾向于使用言语标记。言语标记指明了观点和命题内容的来源,[10]引导读者理解信息并确立作者的权威地位,为作者的论点提供有力证据。[11]在中文人物评论中,言语标记所表明的观点的来源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新闻人物自身、熟悉新闻人物的朋友和家人、权威人士如评论界和著名作家和不明话语来源。
例6余男说自己的优势就是“有个性,自信”。(《南方人物周刊》2008年3期)
例7“李敖先生在媒体中、在笔下,对政客、对伪君子、对帮闲文人,大加挞伐,不假辞色,其实都是在罪证确凿之下所为。而个人在接触他的过程中,望之俨然,即之也温那种近乎羞涩的客气,那种对晚辈的谅解,有时实在不能体会这是同一个人。”这是台湾朋友对他的观察。(《南方人物周刊》2009年30期)
例8《洛杉矶时报》评论她的表演:“天底下只有石头才不会被凯特的表演打动。”(《南方人物周刊》09年9期)
例9有人说,他有思想,但还不是思想家;他是建筑师,却不是职业的;他是艺术家,似乎不够纯粹;他是活动家,可惜手中无权。(《南方人物周刊》2008年26期)
例6中,观点来源于新闻人物本身,评述了其自身性格特点;例7中,作者综合了新闻人物的朋友对其的评论;例8中,评论观点来自于新闻界,表明了媒体对于新闻人物的肯定;例9中,观点来源不明确。Hyland认为,言语标记可以为作者的论证提供合理性,有助于构建语篇的认同感。[1]
三、讨论
1.内言和外言
Martin等学者建立的评价体系下的介入子系统,借助Bakhtin的多声性观点,认为所有的语篇都是对话性的、多声的。介入子系统的建立,就是要描写和解释在不同语篇中反复出现的各种各样话语策略。[12]White将话语的来源分为内言和外言,这一划分强调声音的来源,即自我还是他人。[2]基于元话语在中英文人物评论中的使用情况,我们发现,引导外言的元话语主要类别为言语标记和表明绰号或美誉的语码注释语,其分布情况,言语标记中英文各占21.3%、8.6%;语码注释语(表明绰号或美誉)中英文各占1.9%、0.6%,见表2。
Hyland认为言语标记表明外来信息的来源,标示与其他语篇的关系。[1]言语标记引用作者之外其他人的观点,属于外言范畴。言据标记能够突显作者论证的合理性,构建语篇的认同感。[11]
例10“I always mourn the fact that I never got to know my father, or spent more time with him,”says Serkis, who freely admits that he is “obsessed” by this one defining relationship in his life. (English 24 Times online)
表2 引导内言的元话语类别和分布
例11余卓成承认,冠军与亚军有很大的不同,甚至连人生之路也变得很不一样。(《南方人物周刊》2008年17期)
例10和例11中作者分别使用言语标记“says Serkis”和“余卓成承认”引导外部声音的介入,使语篇本身更具有客观性。
例12Hailed as punk pioneers and godfathers of grunge,the Stooges went on to influence hundreds of alternative rock bands from Sonic Youth to Nirvana…(English 33 Times online)
例13在北京奥运会上挤眉弄眼的神奇“闪电小子”博尔特,和美国“飞鱼帅哥”菲尔普斯两个“外星人”,颠覆了人类对所谓“人类”的认识。(《南方人物周刊》2008年25期)
Hyland提出语码注释语是作者实现与读者交流并劝说读者接受他们观点的一种手段,是作者为了与读者就语篇意义协商而采用的交际策略。[1]绰号或美誉是公众和媒体对于新闻人物所具备的某种典型特征的概括,表明绰号或美誉的语码注释语是让读者了解公众和媒体对于新闻人物的评价,从而引导公众和媒体等外部声音介入语篇之中。
根据表2可以发现,中文人物评论中外部声音的分布明显多于其在英文人物评论中的分布。在中文人物评论中,作者更愿意把话语权交予其它声音,使自己的声音从语篇中脱离出来,在其它声音的附和和支持下,提升读者对人物评论的认同感。
White认为内言是指话语是来自作者或说话者本身。[2]Hyland指出交互式元话语是作者明确引导读者,使其按照作者预想的思路解读作者观点;互动式元话语提醒读者领会作者对命题的观点和态度,并使读者参与其中,是评价性和介入性的。[1]因此,在中英文人物评论中,交互式元话语和互动式元话语均引导内言的介入。从二级分类来看,过渡语、语码注释语、模糊语和强调语是引导内言介入的主要类别,其分布情况见表2。
Hyland表明过渡语指语篇内部逻辑衔接关系,是作者帮助引导读者理解语篇。[1]
例14Dinah Williams ran one of the longest-established organic farms in Britain,as well as the first certified organic dairy farm,at Brynllys in Ceredigion,West Wales.(English 3 Times Online)
例15这是对图雅的赞美,也是对女主角余男的赞美。(《南方人物周刊》2008年3期)
例14中“as well as”和例15中“也”是表示附加关系的连词,表明观点的叠加,是作者自我声音的介入,引导读者按其意图理解语篇。
语码注释语是作者通过改写、解释、举例或使用标点符号注解等方式对所表达观点进一步阐释,是对读者已有知识的预测。[11]从人际意义出发,语码注释语是作者实现与读者互动,为了与读者就语篇意义协商而采用的交际策略。[1]
例16On graduating, he (Professor Sir David Williams) spent two years at Berkeley and Harvard universities,demonstrating among other things the value of UK-US fellowship programmes,such as the one he held,the Harkness.(English 22 Times online)
例17陈中妈妈没想到,女儿在北京除了跑步,还在练习“挨打”,专业点儿说,就是练习“抗击打能力”。(《南方人物周刊》2007年26期)
例16中“such as”和例17中“专业点儿说”,是作者通过举例和重述,加强读者对语篇的理解。作者运用语码注释语使自我声音介入,实现与读者的交流。
模糊语表明作者对其表达有所保留,减弱命题内容的确信度;而强调语则表明作者对于命题内容的确定,加强作者确信的力度。[1]
例18Barrett’s compositional method has been called na?ve,but it is perhaps better described as childlike,often effortlessly inhabiting the worlds of dream,mystery and the subconscious.(English 39 Times Online)
例19如果克鲁格曼没有成为经济学家,世界也许将多了一位文学家。(《南方人物周刊》2008年30期)
例20Indeed,for a time Mary Travers and her colleagues Noel (Paul) Stookey and Peter Yarrow were the foremost folk singers in North America. (English 1 Times Online)
例21事实上,无论在北京奥运会举办的前后,作为国家体育场的设计者之一,他都无兴趣再提及关于鸟巢的话题。(《南方人物周刊》2008年26期)
例18中“perhaps”和例19中“也许”是表示可能性的副词,作者的目的在于表明陈述的观点是其主观推断,不是确定的知识;例18中“often”是频率副词,作者的目的同样在于降低话语陈述的确信度,提供可协商空间。
相反,例20中“Indeed”和例21中“事实上”强调作者对所陈述观点的深信不疑,拒绝协商的可能。
综上所述,在中英文人物评论中内言的分布均多于外言的分布,但相比较而言,内言在英文中的使用频率高于其在中文中的频率,而外言正好相反。在英文人物评论中,作者更多地使用交互式元话语引导内言的介入。
2.扩展或收缩对话空间
介入子系统的另一参数是收缩或扩展对话空间。Martin & White指出,扩大对话空间是承认不同立场和声音的存在,或鼓励、邀请、引导不同立场和声音的介入;收缩对话空间是限制对话立场和不同声音。[3]在中英文人物评论中,引导外言介入的言语标记(表明中立或来源不明)、以及引导内言介入的模糊语和介入标记扩展了对话空间(见表3)。
言语标记(表明中立或来源不明)是作者客观地引用他人说法,作者既不认同也不否定,允许不同观点存在,从而拓展了语篇的对话性。White认为表明中立或来源不明的归属是可争议的,表示出对分歧立场的承认,开启对话空间。[2]
表3 扩展对话空间的元话语类别
模糊语是强调立场的主观性,表明命题内容是个人观点而不是事实,从而增强语篇协商性。[11]因此,模糊语的使用表明作者承认不同声音和观点的存在,邀请其参与到对话之中,扩展了对话空间。
介入标记是作者明确提醒读者注意或与读者互动的语言,最典型的是第二人称代词。[1]在中英文人物评论中,介入标记配合模糊语使用,承认与分歧立场对话的可能性,对话协商提供一个更宽松的环境。
表3显示,在中英人物评论中,引导内言的模糊语和介入标记扩展了对话空间,其程度相近;但在中文人物评论中,作者更多地使用言语标记(表明中立或来源不明)来拓展语篇的对话性,更多地鼓励、邀请不同的声音参与对话。
相反,在中英人物评论中,引导外言介入的言语标记(表明权威)和语码注释语(表明绰号或美誉),以及引导内言介入的强调语、过渡语(表示让步关系)和态度标记收缩对话空间(见表4)。
表4 收缩对话空间的元话语类别
在中英人物评论中,作者使用表明权威的言语标记,指出信息来自新闻人物本人、熟悉新闻人物的朋友和家人、或权威人士如评论家和著名作家等,同时也表明了作者自身的立场,支持或反对引用的观点,并力争说服读者与自己观点保持一致,限制与分歧立场的对话空间。
表示绰号或美誉的语码注释语阐明大众、媒体或权威人士对新闻人物的评价,作者运用这一语码注释语旨在加深读者对新闻人物的了解,表明作者观点趋同,从而收缩对话空间。
强调语表达作者对命题内容的确定态度,是拒绝商谈的表现。作者明白存在不同的观点,但仍使用单一,确信的声音来形成对抗,压制其他的观点。[11]
表示让步关系的过渡语含有强烈的假定性,不仅指出语篇内部逻辑关系,还表明作者的态度立场,替代或取消分歧立场,从而间接缩小对话空间。
态度标记表明作者对命题内容的态度,或惊叹、或惋惜、或赞同、或强调重要性等,引导读者认同作者的评价取向,抵抗分歧立场。
表4显示,中英文人物评论中,收缩对话空间的元话语分布相似。但综合来看,英文人物评论中更多地元话语收缩对话空间,扩展对话空间的元话语占22.1%,收缩对话空间的元话语占29.3%;而中文人物评论中更多地元话语扩展对话空间,扩展对话空间的元话语占35.1%,收缩对话空间的元话语占27.7%。
五、结语
元话语是作者在组织语篇、吸引读者、表达对内容和读者的态度所使用的手段,突出了语篇的对话作用。本文基于Martin建构的评价理论之介入子系统,研究中英文人物评论如何使用元话语实现多声互动。结果发现,言语标记和表明绰号或美誉的语码注释语引导外言的介入;其他类别的元话语引导内言的介入,根据元话语的分布情况,过渡语、语码注释语、模糊语和强调语是引导内言介入的主要类别。相比较而言,在中英文人物评论中内言的分布均多于外言的分布,但内言在英文中的使用频率高于其在中文中的频率,而外言正好相反。在英文人物评论中,作者更多地使用交互式元话语引导内言的介入。
此外,在中英文人物评论中,作者使用相同类别的元话语鼓励、邀请、排挤或限制不同声音介入,扩大或收缩对话空间。但英文人物评论中更多地元话语收缩对话空间,中文人物评论中则更多地元话语扩展对话空间,不同声音的介入增强语篇的客观性,建构多声之间的互动。
[参考文献]
[1]Hyland,K. Metadiscourse:Exploring Interaction in Writing[M].London:Continuum,2005.
[2]White,P.R.R.Engagement and Dialogic Positioning—An outline of Engagement[EB/OL].http://www.grammatics.com/Appraisal/AppraisalGuide/UnFramed/Stage5-Engagement.htm.
[3]Martin, J. R & R. White.The Language of Evaluation:Appraisal in English[M].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2005.
[4]Ifantidou,E.The Semantics and Pragmatics of Metadiscourse[J].Journal of Pragmatics,2005,(37).
[5]Adel,A.Metadiscourse in L1 and L2 English[M].Amsterda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06.
[6]徐赳赳.关于元话语的范围和分类[J].当代语言学,2006,(4).
[7]刘海贵.新闻采访写作新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8]杨信彰.元话语与语言功能[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12).
[9]辛志英,黄国文.元话语的评价赋值功能[J].外语教学,2010,(6).
[10]李基安.情态与介入[J].外国语,2008,(4).
[11]姜晖.汉英学术语篇中语码注解标记使用情况对比分析[J].外语学刊,2009,(5).
[12]Hyland,K.Applying a Gloss:Exemplifying and Reformulating in Academic Discourse[J].Applied Linguistics,2007,(2).
责任编辑:思动
Metadiscourse:Constructing Heteroglossia Interaction
in English and Chinese Character Comments
XU Yan
(Chaohu College,Hefei 238000,China)
Abstract:Under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Engagement Subsystem,in accordance with Hyland and Tse’s (2004) classification model in English and Chinese character Comment,this paper aims to compare the types and frequency of metadiscourse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character comments with 50 English and Chinese articles respectively from the Comment Column of Times Online and the electronic version of Southern People Weekly. Then,according to two parameters of Engagement System,this paper examines the construction of heteroglossia interaction.
Key words:metadiscourse;heteroglossia interaction;charaxter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