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智高(1980-),男,广东肇庆人,肇庆医学高等专科英语教研室讲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
·教学研究·
微课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与发展趋势
赵晓,李智高
(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广东 肇庆526000)
摘要:微课作为一种新型教学资源,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日益受到重视。它特有的优势与英语语言学习十分契合,贯穿着整个教与学的过程,推动着师生角色的改变和优化。随着微课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不断发展和完善,微课将逐步向微课程发展,从零散化走向系统化、平台化,最后达到资源最优化。分析微课在大学英语教学的应用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对微课以及大学英语教学两者共同发展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关键词:微课;大学英语教学;微课程;平台化
收稿日期:2015-04-20
作者简介:赵晓(1987-),女,广东肇庆人,肇庆医学高等专科英语教研室教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随着信息技术进步对教育的推动,以网络应用和多媒体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已经渗透到教学各个环节,成为教学改革的强大动力。国内外教育工作者和学者纷纷致力于多媒体视频学习资源的研发,于是“微课”成为现今教学改革的热词。微课源于美国,2007年“可汗学院”网站用10~15分钟的视频讲解了不同科目的内容,引起了广泛关注。2008年,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教学设计师戴维·彭罗首创“Micro-lecture”的概念。借鉴国外经验,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教育信息中心的胡铁生老师率先提出了“微课”[1]61-65这一概念,并展开了系列的研究。
目前,微课仍是一个快速发展但并未成熟的新兴事物,“既没有明确的定义和类型,也没有统一的设计流程、模式、原则和应用范式”[2]2。总的说来,微课可定义为适合网络学习,时长为1~3分钟,针对某个知识点进行教学设计,融趣味性、启发性、情境性为一体的微型流媒体视频教学资源,具有“高效化、便捷化、碎片化、移动化、交流互动性强等特点”[3]106-107。“微课作为新型的教学资源,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资源拓展”[4]33-36,已经走进许多高校英语教师的视野。而当今大学英语教学存在着“教学时间有限,教学任务繁重,班级多,班级人数也多,学生英语基础差异大”[5]3等一系列问题和困境,微课为他们解决这些难题并开辟了新的道路。他们制作微课教学视频,开展微课比赛,务求让微课在高校英语教学改革中发挥重要作用。
微课并非昙花一现的事物,而是能够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持续发展,不断完善并形成体系。笔者认为微课可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并提高学生英语的综合能力。本文将探讨微课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并且分析它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发展趋势。
一、大学英语微课教学的应用
英语语言学习的要求与规律与微课特点的契合是微课走进大学英语教学的前提与条件,而微课的应用有力推动了师生角色的优化。
(一)英语语言学习与微课特点的契合
英语学习是一门非母语语言习得过程,它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得,更是技能的习得。技能是需要熟能生巧的,学生必须进行反复、坚持的训练,方能提高应用能力。微课的特点很好地迎合了英语学习的要求,同时也是学生易于接受的全新学习模式。
第一,微课耗时短、内容精、地点活。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网络的全民普及,让学生便捷地使用到网络资源。学生无论在线学习还是网上下载,都能迅速获得微课资源,微课学习因此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此外,微课制作标准贵在短小精悍,没有冗长信息,使学生更乐于去看、去学、去练习。学生可利用零碎时间进行学习,这是网络时代衍生出来的“碎片化”学习模式。“碎片化”的微课学习让英语习得训练积少成多,加大了学生的语言输入量。
第二,微课是视听的双重感官刺激,有利于学生提高学生记忆效率。生动、直观的视频是微课的主要载体。学生接收微课信息时经过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加工,反复刺激,更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和记忆量。再加上英语学习对声音、语言情景的特殊要求,视听双重功效显得尤为重要。微课兼具视听功能,甚至现在一些教师尝试在微课平台与学生线上交流,使微课实现视听说 “三管齐下”。 “按照记忆遗忘规律,记忆内容理解得越好,忘得就越慢。而动用多种感官能够提高理解度”[6]5-8,因此微课正是学生对抗遗忘规律的好工具。
第三,微课对英语学习内容具有适应性。英语学习内容繁多,有些内容又各自独立,例如语法、词汇、文化背景知识等内容可以分割成小知识点,进行单个传授。微课的制作标准和这一点不谋而合。
(二)微课的应用模式
目前,微课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大致分为三种模式:课前使用微课、课中使用微课以及课后使用微课。课前,学生学习微课,提前得到与新课相关的导入以及重点、难点介绍,将预习效果最大化,从而缩短了老师课堂讲解的时间。课中,播放与课堂内容契合度较高的微课视频,可以节省教师的时间和精力,留下更多师生互动和课堂活动的时间。课后,将课堂重点难点制作成短而精的微课,给学生形象的解析与归纳,提高学生课堂内容的掌握度。以上三种应用模式贯穿了整个教与学的过程,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尽管如此,微课的实质仍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其主要发挥空间在于课前与课后。
(三)微课推动师生角色优化
微课进入大学英语课堂与学生自学空间,让师生角色得到改变和双向优化。微课让老师有更多课堂时间与学生互动,开展实践活动,一定程度地改变了传统课堂单一的教与学关系以及死板的知识授予形式。老师的课堂主导地位将被弱化,更多地担当引导角色,引导学生如何去学、去练习使用英语。与此同时,微课促进学生课前课后自学,改变昔日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成为主动者,自觉选择微课资源进行自主、个性化学习。
二、微课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发展趋势
国内高校教师和学者对微课的研发、理论研究和评比都做了很多有益的实践并初见成效。以笔者所在学校英语教研室为例,正构建一个名为“随身课堂”的英语学习平台网站,共享了教研室老师制作的微课视频,其中包括语法、词汇、文化背景知识、口语、写作技巧等内容,并辅以习题。与此同时,正逐步开通师生线上交流与邮件沟通功能。通过对微课应用现状的分析与自身实践,笔者对大学英语微课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做了以下三方面分析。
(一)从零散化趋于系统化
从微课在我国“本土化”之日起,高校教师制作的英语微课视频主要有两大用途——比赛以及单个知识点讲解,此类微课散见于高校课堂以及一些分享网站上。它们形式内容多样,但又相互独立,相互联系不大,呈现“零散”态势,并未形成完整体系与系列课程,即是“微课程”。由于英语学习的内容繁多,知识既零散又相互关联。对此,笔者认为单个的精品微课应向微课程发展,形成内容相关,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并附有适量习题的微课程。
首先教师确定微课程内容的主题,如文化解说、词汇讲解、语法点解析等;然后从制作单个精品微课视频开始,在特定主题下,制作系列微课,逐步构建微课程;最后辅以相关练习使之形成完整的学习系统,以供学生课下进行自主个性化学习。形成系统的微课程才能吸引学生坚持自学微课,让微课学习模式更具生命力。
(二)从系统化走向平台化
零散的微课逐步形成系列微课程后,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创建微课学习网络平台,将微课程放到平台上,分类整理,方便学生自学。平台除了提供在线学习、练习与下载的功能外,应该兼具评价、监测与问卷调查等多元化功能。评价是指提供在线练习的正确率显示;监测是指教师能在后台通过平台数据的反馈,得知学生的上线量以及学习内容的分布,以便了解学生的学习倾向,我校学习平台正在完善该功能的建设;问卷调查可以成为英语学习平台的附加功能,设置调查问卷,教师可在平台上搜集课程设计、教学反馈、学生思想动态等内容的调查问卷。
微课与学习平台是一种相互融合、相辅相成的关系。优秀、充足的微课资源呈现在网络学习平台,促使学生使用学习平台,方能使学习平台的其他功能得到运用。与此同时,便捷良好的平台功能也让学生更乐于使用上面的微课资源。
(三)促进资源共享最优化
微课的系统化是创建微课平台的资源基础,而微课的平台化发展可促进资源共享。英语微课的制作内容繁多,所需精力不容小觑,不是一个或者某一群老师能独立完成的。只有各大高校创建开放的英语学习平台,与校内外的师生共享优质的英语微课资源,大家通力合作、共享资源,相互补充,才能丰富与完善微课程,达到资源共享最大化,乃至最优化。
四、结语
单个微课学习、系列微课学习以及英语微课程融入学习平台,这一切都是教师利用微课这一崭新的学习辅助模式,让大学英语教学更富活力、更贴近当今学生的学习习惯,让学生能更多地进行有效的英语自主学习。只有一线教师通力合作,创作或搜集更多优秀的微课资源,进行整合和完善,形成系统;只有更多的教师参与到微课的研发、理论研究上来,才能不断地完善与发展微课,才能让微课这一新生事物富有生命力,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产生好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
[2]张霞.微课程的设计、开发与应用研究[D].南宁:广西师范学院,2014.
[3]张倩,姜雪.信息化时代微课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4(27).
[4]卢海燕.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J].外语电化教学,2014(4).
[5]王鲁男.效率取向:大学英语教学时间管理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4.
[6]蒋凤霞,关玲永.如何运用记忆遗忘规律提高英语记忆量[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8).
责任编辑:九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