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景忠
(韩山师范学院中文系,广东潮州 521041)
借景抒情散文的新变奏
——漫谈魏清潮的散文创作
黄景忠
(韩山师范学院中文系,广东潮州 521041)
魏清潮的散文走的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传统写作套路,但他不会生硬地以自己构造的隐喻系统去改造和提升自然,而是赋予自然独立的美和表现价值。另外,他的大多数散文也不像过往的许多散文那样围绕意境的创造来谋篇布局,而是借用电影蒙太奇的表现手法,通过扑面而来的一个个画面的闪回、重叠或者对比,抒情或言志。
魏清潮;散文;抒情方式;蒙太奇
近五、六年来,魏清潮的文学创作进入了一个高潮期,他已接连在《散文》、《散文百家》、《散文选刊》、《人民日报》(海外版)、《作品》等刊物发表数十万字的散文。其实,魏清潮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文学创作,只是,也许长期担任行政干部的角色难以让他持续葆有对于文学的情怀。而现在,文学的热情在他的内心重新点燃,他观察生活的眼光已逐渐从一个管理干部的眼光转换成为一个文学创作者的赤诚的诗性的眼光,在现实人生之上,他开始营造自己的文学人生了。
一
魏清潮的散文创作所走的是传统的路子。他的散文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借景抒情类的,比如《竹海》、《拜雪》、《厚重的原始森林》、《秋天的伊春》等等;另一类是托物言志类的,诸如《鹰之重生》、《蚁魂》、《独活》等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写作套路在杨朔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几乎成为当代散文的主流,也曾经饱受人们的诟病。而人们的诟病,严格来说并不是针对这种写作套路本身,针对的是作家过于功利化的表达——创作者常常急于摆脱自然、物(或现实)的世界而进入象征性的、隐喻性的(这种隐喻又往往具有明确的政治指向)世界,急于用自己构造的隐喻系统去完成对自然、现实的反映、改造和提升,这样,生硬、矫情、做作的弊病就在所难免了。魏清潮的个别散文,也存在主体稍嫌生硬地改造客体的弊病,但其大部分的散文,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他是作为自然万物的体察者、聆听者存在的,他对大千世界的丰富性、复杂性,对这个世界勃发的生机、活力以及所展现的美有细腻的表现:
红树林深处,各种海生动物妙趣横生。滩涂鱼可以长时间离开水,甚至爬到树上休息,属两栖水生物。它弹跳自如,猛然一跃,可以跳过超过自身三倍的距离,故又称跳跳鱼。滩涂鱼求偶的方式也很独特,雄性滩涂鱼会摆出各种姿势跳“求偶舞”,吸引雌性滩涂鱼进入自己的洞穴,步入‘洞房’。……雄性的招潮蟹的双螯一大一小,其中一螯很大,约占体重的一半,……有着大螯的招潮蟹很像一个拉小提琴的人,西方人称其为琴蟹或提琴手蟹。涨潮时,雄性招潮蟹常用力挥舞大螯,似在召唤潮水,因而称为招潮蟹。(《海风吹过红树林》)
应该说,魏清潮是一个有较强描绘能力的作家,他的散文大都是由这样具体、生动的细节支撑起来的。比如成千上万的蚂蚁抱成一团从烈火中突围的画面(《蚁魂》),老鹰为求得新生惨烈地撞落旧喙、拔下老化的趾甲和钙化的羽毛的画面(《鹰的重生》),一颗老得已经挺不起身干的樟树怀抱中耸立着两颗英姿勃发的小樟树的画面(《厚重的原始森林》)等等,这些细节的描写,让他的散文有着很强的画面感,有着丰满的血肉,散发着文学的魅力。更重要的,这种体察入微的描写,其实蕴含着作家对自然万物的基本态度:在他的笔下,一朵花、一只蚂蚁、一只鹰、一头牛、一片森林,它们都拥有属于自己的神秘世界,拥有自己的生存逻辑,它们在人类面前勃发着自在的坦荡的美。事实上,魏清潮的散文,固然有取材于历史文化的,有表现世俗生活的,但是,当他的笔墨从逼仄的生活空间延伸到自然万物,当他展开人与自然万物的对话和交流,尤其是当他面对的是壮阔的、粗犷、雄奇的自然,面对的是富于活力和意志力的生命存在的时候,他的诗情就能得到充分的体现,他的笔下就能展现出万千的气象,他的作品的格局就会豁然开阔起来。
不是生硬地以自己构造的隐喻系统去改造和提升自然,而是赋予自然独立的美和表现价值,我想这是魏清潮散文对传统借景抒情式散文的一个突破。
二
自然,对于一个作家来说,仅仅具备对于生活的描绘能力,仅仅能够生动、细腻描写生活是不够的,他要在描写生活的同时融入自己的诗性情怀,融入自己的思考和感悟。也许是行伍出身的缘故吧,魏清潮特别善于挖掘在恶劣的环境中所迸发的大无畏的精神和顽强的生命力,特别善于表现在逆境中展现出来的乐观的人生态度。《拜雪》中的老军医,冒着严寒在20多公里的边境线上巡诊,最终倒在零下30多度的雪地里被冻成“一尊白色的雕塑”,那是寂静的,却又是多么震撼的画面,让人强烈地体会到生命的崇高感。同样是在雪山上,《六月雪》描写的是另外一种场景:在阿尔卑斯山的一个残疾人开办的小酒馆里,一位断臂的服务生,“面带微笑为我端来一小杯红酒”,一位坐在轮椅上的姑娘收拾着餐桌,“见我在看他,她笑着对我点点头”。残疾的身体,然而让人感受到生命的尊严,感受到人性的温暖和美好。在另外一类散文中,魏清潮表达的是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而且这种感悟,不是小我人生的琐屑体验,而是阔达浩大的人生体悟。在《厚重的原始森林》中,看到了几百年的苍老的母树把养分和新生给了子树,作者即由自然界的新陈代谢联想到人生,“几十年的人世,只不过是匆匆过客,稍纵即逝。但是,历史也是由几十代、上百代、上千代人奋发的足迹连成的”。在《生死地》中,从孙女的出生,联想到多年前在同一个医院猝然去世的弟弟,作者也有着类似的感慨:“世界上每天都有无数的人出生,无数的人死去,生与死是为了达到生态的平衡、善与恶的平衡、青春与衰老的平衡,生死犹如日落日出,人们必须遵循自然规律,随缘顺缘。”这是经历了人世的诸多风浪和波折,对人生有了超然、通透的理解而后发出的感慨,是超越了个体人生的恩怨之后对生命的整体性的深刻感悟。
所以,魏清潮散文营造的是一个开阔的艺术空间。一方面,他常常把描写的场景从社会延展到自然;另一方面,他常常超越个体存在,从人类整体存在的层面思考和感悟人生,他是在天地之间唱响激越的或豁达的人生之歌。这就铸就魏清潮散文的鲜明艺术风格:雄奇的风骨,阔达的境界和辽远的情怀。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借景抒情式散文,作家寄托的是政治寓意;八九十年代,作家喜欢借山水表达对历史文化的思考。而魏清潮的散文,表达的是人性的力量和人生的思考。假如说对自然万物的细腻生动的描写是魏清潮散文的血肉,那么,对人性的表现、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就是他注入作品中的灵魂。而且,在很多时候,他的散文的灵与肉是水乳交融的。笔者很喜欢《拜雪》中的一段文字:
看辽阔无垠的雪域,听一曲未了情的静夜思,轻轻的、静静的飞雪,让你感受到冬的诗情画意。沉默是一种力量,生命在这里驻足、沉思、休息,孕育着新的生机,让你惊讶感叹生命的活力和美丽。
好的文字,就是这样的,物与我、心灵与自然在交流中融合在一起。与这种物我相融的境界相联系,作者对人生的体悟,不是赤裸裸的诉诸理性的表达,而是呈现间于理性与感性之间的状态,而恰恰是这种游离于理性和感性之间的表达,让魏清潮的散文散发着文学的感性的魅力。当然,不是说魏清潮的所有散文都能够做到这一点,他的有些作品,包括上面举出的一些例子,作者有急于站出来言说的嫌疑,有急于用哲理化的语言对人生进行诠释的弊病。但是,总体而言,理性与感性的融合,应该是魏清潮散文的一个艺术特征。
三
最后,笔者想再谈谈魏清潮散文的结构方式。借景抒情类的散文,一般喜欢围绕意境的创造来谋篇布局。魏清潮也有一些散文是这样做的。但他的大部分的散文,不是聚焦于某一点,而是借用电影蒙太奇的表现手法,通过扑面而来的一个个画面的闪回、重叠或者对比,抒情或言志。《蚁魂》是通过画面叠加的结构方式:蚂蚁筑巢的画面、抱团从大火中突围的画面、攻击德军的画面,重重叠加的画面让人们震撼,让人们对小小的蚂蚁移山倒海、翻天覆地的力量有了深刻的认识。《厚重的原始森林》是通过画面的对比的方式:大铁锁似的青藤紧紧缠绕着粗壮的棕榈树慢慢绞杀的令人窒息的画面,与垂暮的老樟树支撑着英姿勃发的小樟树的令人感动的画面构成对比,描摹着大千世界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放生台与钓鱼台》、《生死地》等也是典型地通过画面对比的手法表达作家对世界和人生的体悟的。魏清潮的散文喜欢用对比的组织方式,与他已经形成的对这个世界和人生的整体把握的眼光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这个世界,悲伤与快乐、苦难与幸福、善良与丑恶、丑与美、生与死是相辅相成的,他们互相纠缠着、矛盾着共同构建一个富于生机活力的世界。
意境的创造,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宁静的社会空间是适合的,而处在一个飞速发展的、日益开放的时代,我们必须尝试新的表达方式,表现更为丰富复杂的感情。
在传统的创作路子上作出新的尝试,形成自己的写作特色,这是魏清潮的散文值得称道的地方。
New Variations to Emotions Expressed Through Scenes——On Prose Composition by Wei Qing-chao
HUANG Jing-zhong
(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Hanshan Normal University,Chaozhou,Guangdong,521041)
The prose composed by Wei Qing-chao followed the conventional rituals and patterns of tak⁃ing advantage of scenes or describing objects to express emotions.However,he wouldn’t stiffly create his own metaphorical system to change or promote the nature,but rather bestow the beauty of uniqueness and value of expression on the nature.In addition,unlike most of other proses which organized the layouts around the artis⁃tic conception,he employed the technique of film montage in the prose,scenes constantly being taken and flashed back,repeated and compared,expressed emotions.
Wei Qing-chao;prose;patterns to express emotions;montage
I 207.67
:A
:1007-6883(2015)02-0001-03
责任编辑 黄部兵
2014-10-20
黄景忠(1965-),男,广东普宁人,韩山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