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写作中Chinglish成因探析
汪景峰
(安徽工程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摘要:Chinglish普遍存在于大学生的英语写作中,并且在所有写作错误中占很大比例。母语的"负迁移"、中西思维差异和中西不同的文化背景是造成此现象的重要原因。因此,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应重视这几个方面的影响,以尽量减少英语写作中的中式英语表达。
关键词:Chinglish;英语写作;语言迁移;思维模式;文化差异
在英语教学的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中,写历来被广泛认为是最难的。在教育部制订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里,写作是唯一一门贯穿英语专业低年级和高年级两个阶段的课程。写作做为一门语言输出性课程,能反映出学习主体的知识积累、思维模式和语言表达习惯。写作就是熟练地使用词汇,组成语法正确的句子,然后再把这些句子有机地结合起来,构成完整的篇章,成功地表达作者关于某一主题的思想。[1]但是,写作并非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组词成句、组句成篇的过程,纵观笔者数年的高校英语综合课程和写作课程的教学,无论是英语专业还是非英语专业,低年级还是高年级,英语基础扎实还是薄弱,学生在写作中普遍出现Chinglish(中式英语)现象。
在中国工作八年的美国职业翻译Pinkham在她所著的《中式英语之鉴》中这样描述Chinglish:“这种句法结构,虽然语法正确,并且也是忠实于中文的……”[2]国内著名学者李文中教授早在1993年,面对改革开放之初英语在中国的使用情况,就这样给中式英语定义:“中式英语是指中国的语言学习和使用者由于受母语的干扰和影响,硬套英语规则和习惯,在英语交际中出现的不合规范英语或不合英语文化习惯的畸形英语。这种英语往往对英语国家的人来说不可理解或不可接受。”[3]
英语写作中的Chinglish主要是指学生受到汉语干扰,将汉语的语言规则套用于英语语言,用汉语的思维方式指导英语写作过程,表现在选词、句型、语义关系、篇章结构等各个方面。本文将从母语的负迁移、中西思维模式的不同、中西文化背景的不同三个方面解析大学生英语写作中Chinglish的成因。
“语言迁移”(language transfer)的概念是美国的现代语言学专家Robert Lado在其著作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s中提出的。他认为,在学习第二语言时,学习者广泛地依赖已经掌握的母语,并经常将母语中的语言形式、意义和母语相联系的文化迁移到第二种语言的学习中去。[4]“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母语和第二语言的相同之处对学习第二语言带来的积极意义即“正迁移”,母语和第二语言的差异对第二语言学习带来的干扰则属于“负迁移”。
英语和汉语属于两种不同的语言。汉语属于汉藏语系,是一种分析性语言,英语则属于印欧语系,是一种综合性语言,两者的语言结构和功能各不相同。很多中国的英语学习者都面临共同的困惑:总是不自觉的置身于汉语的干扰中。
比如,在选词上和搭配上,很多学生按照单词所对应的常见汉语意思去进行英语词汇短语的筛选,结果造成用词不当和拖沓累赘,语法和句法上直接照搬汉语的规则。例如:在表达“价格很贵”时,有学生直接写道:“The price is expensive.”英语中,表示价格高低时,能与price搭配的是high或low,而不能仅凭汉语意思,用expensive和low与price搭配。在表达“加快经济发展步伐”这一概念时,很多学生会按照汉语的意思,采用这样的英语表达:“to accelerate the pac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很明显,此种表达受到母语“负迁移”的影响,搭配不当,the pace of为多余的。“There be”句型的错误使用在中国学生写作中出现频率极高。受汉语影响,凡是要表达“有”的概念,很多学生便使用“there be”,结果造成明显的语法错误。如:“There are people agree with abolishing entrance examination.”
自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后,做为一门高考必考科目,同时也是顺应对外开放政策的需要,英语课程在中国一直受到重视。大部分中国学生在初中阶段开始接受正式的学校英语教育。在世纪之交,受全球儿童学习英语热潮的影响,英语正式成为我国小学教育的一门课程。近年来,面向学龄前幼儿的英语培训机构也随处可见。无论是从幼儿阶段,还是小学阶段,或是初中阶段开始学习英语,都有一个共同点:学习者是在对母语有了比较系统的了解之后再学习英语。到了大学阶段,做为成人的大学生的母语系统知识已经完备了,对于已熟练掌握了汉语的词汇、语法和句法结构的大学生而言,其外语词汇和语义结构的学习难免受到母语的干扰。研究表明,母语为汉语的学生在学习英语中所犯的错误51%来自于母语干扰。[5]因此,要减少写作中的Chinglish,就必须减少母语的“负迁移”。
思维即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是人类特有的从社会实践产生的一种精神活动。思维是语言生成和发展的深层机制,语言又促使思维方式的形成和发展。语言是思维的主要工具,是思维方式的构成要素。思维方式的差异,正是造成语言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6]在漫长的历史中,各民族由于不
同的文化、历史背景,并且世界观和认识方式存在差异,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中国学生在英语写作中的Chinglish现象的普遍,不仅是由于产生于语言方面负迁移的干扰,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一)意合与形合
中国人重视整体性、统一性思维,在语言上表现为以意统形,借助词语或句子所含的逻辑联系实现连接,即“意合”(parataxis)。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民族重视个体性和分析性,要求语言以形统神,借助语言形式实现词语或句子的连接,即形合法(hypotaxis)。“意合”重视意义上的连贯(coherence),“形合”重视语言形式上的接应(cohesion)。汉语以意辖界,意尽为界,因此有时为了说明一个事情需要许多独立的句子,这些句子围绕一个意义的支点而阐发,形成一个意义整体。而英语语言重视细节分析,英语的句子往往以形来统句,一个句子往往是一个支点,其他部分围绕这一支点展开,逻辑关系明确,语法条例清晰,形成一个形态的整体。例如,在一篇关于婚恋观的作文中,一名学生这样写道:“Falling in love is easy, getting married is not easy, keeping company forever is more difficult.”(“相爱容易,结婚不易,相伴一生更不易。”)很明显,这是受汉语思维的“形散神不散”的思维模式影响,是典型的Chinglish。正确的英语表达则是很注重句子结构的衔接和连贯,会根据逻辑关系,用连接词将分散的句子合成一个语法正确的句子:“While falling in love is easy, getting married is not easy, and keeping accompanying each other is more difficult.”
(二)主体和客体意识思维
受传统哲学影响,中国人主张“天人合一”,主客不分,认识了自己也就认识了外界。中国文化历来以人本为主体,形成主体思维模式。西方文化提倡“物本”,以自然为本位,重视对自然客体的观察与分析,形成客体思维。反映在语言上,汉语往往用表示人或生物的词做主语或潜在主语,“凡主语显然可知的,以不用为常。”[7]英语常以非生物性词做主语,尤其在新闻、公文、科技论著、以及散文、小说等体裁中。例如,在表达“一想到练钢琴,她就很沮丧。”时,受汉语主体思维的影响,有部分中国学生这样写道:“She thinks of playing the piano, and feels depressed.”这种表达很明显不能准确地反映原义。准确的表达可以是:“The thought of playing the piano depresses her.”主语是非生命的“thought”,表达更客观。
在表达“看树看果实,看人看行为”时,由于“人”是潜在主语,中国学生通常会这样写:“People see the tree by fruits, and judge a person by his action.”这种表达以生命体“people”为主语,显得句子重点不突出,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地道的表达是:“A tree is known by its fruits and a man is known by his actions.”
(三)螺旋式与直线式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以直觉、具体为特征,思维活动大多是螺旋式地绕圈向前发展。这种“螺旋式”的思维逻辑在语言表达上表现为:一般是首先叙述事情的背景,或罗列客观上的条件,或说明问题的原因,或摆出事实的证据,最后再做出结论,说明自己的观点或看法,是一种围绕主题绕圈子“迂回式”的思维方式。如,一名学生在写一篇关于足球运动的说明文时,这样表述:
A soccer player must be able to run steadily without rest. Sometimes a player must hit the ball with his or her head.Players must often bang into and be banged into by others.They must put up with aching feet and sore muscles.So, soccer is a difficult sport.
姑且不讨论这段话的语言问题,单论其结构,是典型的“曲径通幽”式表达,到结尾才点明主题,这让西方读者很难接受,因为他们习惯“直线型”思维方式。西方人习惯说话、写文章开门见山,把话题放在最前面,也就是先表达中心意思(段落中称之为主题句,即topic sentence),由此展开(develop),或层层推演或逐项分列,后面的意思都由前面的语句自然引出。按照西方的思维方式,该段文字可以是这样表述:
Soccer is a difficult sport.A player must be able to run steadily without rest.Sometimes the player must hit the ball with his or her head.Soccer Players must be willing to bang into and be banged into by others, and they must put up with aching feet and sore muscles.
文化分为两类,一是广义的理解,包括文学、艺术、科学技术、音乐、建筑等;另一类是狭义的理解,包括人们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社会组织、相互关系。[8]文化具有鲜明的个性,不同的文化之间存在差异,文化差异反映到语言上便成为语言上的差异。对英语社会日常生活中的文化习惯和英语国家的传统文化、文学典故等的无知或者误读,是造成中国学生写作中中式英语现象的另一重要原因,由此闹出的笑话也是层出不穷。
例如,在表示“同学们都不喜欢他,因为他总是拍老师的马屁。”时,就有同学直接写成:“His classmates all dislike him,because he often pats the teacher’s ass.”这在西方人看来简直莫名其妙,英语里根本没有pat sb.’s ass这样的说法。很明显,这名学生对西方相应的文化传统缺乏了解。以前在欧洲,臣民拜见国王和王后,往往要匍匐倒地,亲吻他们的靴子。后来,人们将“lick the boots”引申为“为了某种目的而讨好某人”,它与汉语的“拍马屁”含义一样。
应用文写作也经常暴露出中国学生对西方文化知识的匮乏。例如,一中国学生去拜访美国外教,向他请教了一些学习上的问题,事后向外教写感谢信表达谢意,他以这样的“客套话”结束:“I am sorry for wasting your so much valuable time.”(“很抱歉浪费了您这么多宝贵时间。”)这是典型的生搬硬套中国的文化习惯。在美国人看来,他的时间被浪费在该学生身上,说明他的解释没能让学生听明白,他无法理解这是中国学生在表达谢意。
Chinglish一直是困扰中国大学生英语写作的一大问题,学生总是很难掌握如何使用地道的英语表达自己的思想。要想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得找出背后的形成原因。经研究,在母语环境中学习第二语言,难免会受到母语负迁移的干扰。中
参考文献:
[1]Heaton J. B. Writing English Language[M].London:Longman,1975.
[2]Pinkham. J. & Jiang, G.. The Translator’s Guide to Chinglish [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3]李文中.中国英语与中国式英语[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4):18-24.
[4]蒋祖康.第二语言习得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5]Ellis, R. and D. A. Alport. Multiple Levels of Representation for Visual Objects: A Behavior Study [C].in A. G. Cohn and J. R. Thomas (ed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Its Applications. John Wiley,1986.
[6]连淑能.论中西思维方式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7]王力.王力文集(第一卷)[Z].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
[8]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