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娜
摘 要:实践表明,好的预习习惯以及好的预习效果可以使我们的英语教学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如何让学生有的放矢地进行自主预习,怎样给学生提供适合自己的方法,就成了教师研究的主要方向。这种方法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课而异。
关键词:英语大阅读教学;预习;有效
进入高年级以后,整个单元的大阅读文章成了学生最头疼的事情。我想,造成这种情况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低年级的时候我们主要是以对话为主,而高年级主要以篇章和语法为主。一个单元里面有两篇文章,再加上大阅读,这无形中给学生造成了很大的心理负担,很多学生认为自己肯定跟不上了,于是消极学习。所以,我认为我们应该在学生困惑的时候给予他们帮助,指导他们如何进行大阅读的预习与学习,打消学生的恐惧心理,化难为易,化零为整,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在乐中学,在学中思。
大阅读的文章比较长,单词比较多,句子比较难理解,基于这种情况,我们在布置预习任务的时候更不能笼统地给学生下达任务,而是越具体越好。尤其是针对不一样的文章给出不一样的预习任务,以下是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提前给学生渗透文化背景知识和人文信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
比如,我们第三单元中出现的Martin Luther King,对于这个人物大部分学生不熟悉,那么在学习课文之前我们就要把他的个人简介,历史背景,与之的相关事件给学生讲解清楚,这样,学生才能理解为什么人们清楚地记得当他被谋杀时自己在做什么。没有一定的背景知识做铺垫,学生学习起课文来也很枯燥,没有前因后果的联系,课文理解起来就很困难。我记得上大学的时候最喜欢上语文课,因为语文老师每讲一位作家都会提前给我们介绍他的生平简介,人生小故事,特别有意思,读起书来也津津有味。因此,背景知识和人文信息对于大阅读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二、将预习任务明确化、具体化,设计合理的学案
要想做到这一点对老师的要求是非常高的。首先,我们自己要明确学习这篇文章的总体目标是什么?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我们要从中了解什么样的信息?目标不是一个泛泛而谈的问题,而是越具体、越容易操作越会对学生起到帮助的作用。其次,要把握住“泛读”与“精读”之间的关系。不少老师把课文中的所有阅读材料都当作“精读”来处理。讲解生词、补充词组、罗列搭配、逐句逐段分析句子结构等成为其教学的主线,把阅读材料作为传授语言知识的一种形式。这一点我认为有些老师的观点非常好,就是习题中出现的题目与知识点我们就处理,不常出现的我们就不处理,把Reading当成是一个阅读材料,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大家还记得我们大学里上的泛读课吗?我们的老师似乎也没有逐字翻译,逐个知识点解释,而是当成阅读理解来处理,同时配合习题。
三、要给学生一个“抓手”
所谓“抓手”,举个简单的例子:在数学学习中我们常常有例题,讲完例题紧跟着几个相似类型的题目,这不就是抓手的一种吗?我们学习过的第三单元的Reading,这篇文章中的长句非常多,比如,“People often remember what they were doing when they heard the news of important events in history”这种句式的句子在文章中就多达六七处,大部分学生肯定不会翻译,就算是会翻译也是语序不对,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是不是应该给学生分析一个到两个句子,然后,让学生自己在文章中找出类似的句子进行翻译,这样岂不是简单多了。学生也会觉得这句子没有那么难,自己还是能够完成的。在教学中,我们往往会觉得说这个知识太难了,我们先放一放,等过上一段时间后,学生理解过来了可能就会了,但是,我们不给学生充分的解释,阐述明白了学生怎么能理解过来呢?于是,“抓手”即是老师给学生的示范、解析、充分的说明,让学生有一个可以仿效的、学习的模板。
总之,英语阅读教学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其中每一个环节都有可能关系到阅读教学的整体质量。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预习,我们既要合理利用课本的阅读资料,也要重视课外阅读材料的补充教学;既要重视对学生阅读策略能力的培养,又要重视学生对阅读习惯、技巧的培养,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英语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程晓堂.英语教师课堂话语分析[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2]刘家荣,蒋宇红.英语口语课堂话语的调查与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04).
[3]李维.课堂教学理论[M].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
[4]孟春国.中学英语教师课堂提问行为研究[J].中小学外语教学,2004(10).
[5]赵常友.中外英语教师课堂反馈话语比较[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8(02).
编辑 黄 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