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文高
功利化的教育是违反天道的教育,一个不爱学习的学生强迫他学习也是不绿色的,绿色的教育要唤醒学生自主、自觉的意识,让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好学、乐知,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愉悦和快乐的心理体验。使他有心灵的力量去追寻梦想,从而表现出积极进取的生命状态,做幸福生活的创造者。如何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践行这一理念呢?
一、尊重、信任、赏识学生,建立起学生充足的自信心
任何一个学生的天性都是向上的和向善的,都希望自己“在家是个好孩子,在学校是个好学生,在社会是个好公民”,都愿意让父母满意,得到老师的夸奖。每个孩子都有成功的潜能,都将在不断取得成功的体验和乐趣中获取知识、得到发展。学生中的所谓后进生往往对自己有不正确的评估,确信自己“无能”,结果束缚了自身的发展。所以,人虽然都具有无可估量的潜力,但只有在意识中肯定了自己的力量之后,才有可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其实,所谓的后进生是蕴含着丰富地下矿藏的土地,在一般人眼里它是贫瘠的,但是,有一天一群地质勘探队员来到这里,看到了宝藏,奉为至宝。
寻找幸福感、快乐感是人的生命的需要,学生更需要他人的欣赏,并从中感受到被赏识的快乐,获得受人尊重的需要的满足。这种满足感带给学生积极的人生观、自信心与不断进取的精神,而这一切又反过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作为教师,要欣赏自己教的学生,多给他们一分鼓励,让他们多一分快乐,多一分自信。这是激励他们建立自信心,走向成功的基石。
“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心理暗示的力量的确很强大……给予学生肯定、赞扬和积极的心理暗示,会使他们变得自尊、自爱、自信、自强,提高了对自己的要求标准,最终成为优秀学生。教师应对每一个学生都抱有积极的希望,并通过自己暗含的期望来“剔除”学生心灵的杂草,当学生获得这种信息后,就会产生鼓励效应,最后学生就会像他所期望的那样进步、成材。
二、理性培养学生用功学习
每个老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学习刻苦”。然而,一个人为了某个目标而“吃苦”,必须基于他有足够的理性和毅力。事实上孩子都愿意自己在学习上做得更好,愿意让父母满意,愿意受到大人的夸奖。正是由于种种不正确的方法,比如斥责、惩罚、暴力作业等等,破坏了孩子对学习的兴趣,使得学习成了一件“苦差事”,孩子才想逃避。因此,我们应该研究儿童的特点,体恤儿童的心理,注意从“学习情感”方面培养孩子的好学精神。“刻苦”是一种成熟的学习品格,它不会凭空产生,它是在理性和兴趣的土壤上生长的,从兴趣、方法到勤奋,是个因果关系,每一种学习活动中,“兴趣”始终重要,呵护好了兴趣,才可能产生方法,有了兴趣和方法,才能生长出勤奋。
其实,每一个忘我地投入学习和工作中的人,他一定是对学习和工作建立起了兴趣或责任感,这种兴趣和责任感是如此强大,以至于常常超越生理需求。平常人看到的是他们在饮食起居上的“苦”,看不到他们置身于喜爱的事情中的“乐”,就以为他们是凭借“苦”取得成功的。实际上,他们不“苦”,他们只是“痴”,其中的乐趣别人体会不到。“刻苦”和“迷恋”都意味着付出了体力和心思,给当事者带来的感受却是完全不一样的。想让学生学习成绩好,就一定要让他喜欢学习,有了兴趣,学习过程就变成了虽然艰苦但却快乐的探索之旅。
三、极力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根说:“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从幼年起就应该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作为教师要想让学生获得较好的学习成绩,就应尽早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习惯是行为的自动化,不需要特别的意志努力,不需要别人的监控,在什么情况下就按什么规则去行动。习惯一旦养成,就会成为支配人生的一种力量。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建立稳固的生理和心理的“动力定型”。它可以通过生物钟、通过条件反射自动提醒人自觉地去做应该做的事,相反如果不是靠习惯,许许多多看似平常的事做起来就会显得手忙脚乱,甚至丢三落四,以至于使人动辄被动,造成心烦意乱。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可以发挥下意识的作用。一个具有良好学习习惯的人,他的下意识会随时随地支配他按照平时习惯了的套路做那些与学习相关的事,使之在不知不觉中,事情做得轻轻松松,有条有理。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可以调动潜意识为学习服务,他对学习有一种亲和心理,他从心底里把学习当成了需要,当成了乐趣,不学习便难受。良好学习习惯一经形成,那么学习的良好成效,以及学习过程中的愉快感和成就感就成了水到渠成的结果,这一切又反过来促进他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从而形成良性循环,这样,终身学习的信念便能确立起来。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切实摒弃功利化的教育教学思想和行为,做到不为分数教而赢得学生好成绩,真正发挥提高人的生命质量为目的的教育功能,培养学生自主、自觉、积极上进的品格,使学生的学习生活过得充实、快乐、有意义,成为幸福、快乐生活的享受者。
编辑 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