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承勇
摘 要:高中数学作为高中各学科中难度比较大的一门学科,其涵盖的知识较多,且非常具有逻辑性思维、发散性思维及抽象性思维,因此高中生学起数学来往往会感到比较困难。为了提高高中数学的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必须遵循新课标的教学理念,积极引进先进的教学方法,从各个方面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思维能力,以让学生得到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针对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教学策略进行探究与总结,以期能够对其教学工作有所助益。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有效性
高中数学作为一门对学生的高考成绩及未来发展前途都有着重要影响的学科,其教学工作必须高效率、高质量。然而高中数学的学习相对其他学科而言往往比较困难,尤其是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如对一些数学公式、定律或者概念等的理解离不开逻辑性思维,而对一些几何模型的学习则离不开抽象性思维。
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必须利用各种各样的先进教学方法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以下笔者就来简单谈一谈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教学策略。
一、充分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新课标要求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则要充分发挥出主导作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想方设法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实践应用能力,从
而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非被动学习。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当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给予学生广阔的自由发挥空间,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特点,让学生能够更加自主地进行学习。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根据学生所学过的知识和实际情况来给学生布置一些适宜的研究课题,让学生分组对这些课题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从而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也增强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让学生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
二、引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简单来说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结合所要讲授的内容来给学生创设出一个个生动有趣而又贴近生活的情境,然后让学生在这些丰富多彩的情境当中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与思考。例如,教师可以在某节主要讲述“球形”这一几何图形及其概念的课堂上,先以学生所喜爱的一项球类运动来为学生创设出一个生动的情境,从而将学生充分引入课堂氛围当中,让学生对本节课内容产生足够的兴趣,然后再逐渐引出实际教学内容。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加热衷于对课堂学习内容的思考,进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合作教学法
合作教学法简单来说就是教师先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然后再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来探讨和解决某一个或者某系列问题。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出一道具有多种解法的数学题,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自主分析、解答和证明,并在这一期间走到学生中间,适当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理论来寻求不同的解答或证明方法。当然,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分组时要合理,要尽量使每个小组内既有学习成绩比较优秀、理解能力比较好的学生,又有学习成绩比较落后、理解能力比较不足的学生,既有性格比较活泼的学生,又有性格比较内敛的学生,从而让不同特点的学生互相之间能够取长补短,并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小组内发挥出个人的最大价值。
3.实践教学法
实践教学法简单来说就是让学生亲自动手去进行一些数学理论或概念的测量、实验等。教师在对学生布置实践对象时,应当尽量选择一些比较贴近学生生活且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内容,例如,教师在讲述几何图形知识之时,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亲自动手制作一些几何模型,并让其测量出自己所制作模型的各项数据,
然后再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和计算等。这样的教学方法既能够增强课堂氛围,提高学生兴趣,让学生更加愉快地接受知识,又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三、采用科学的评价方式实现师生之间的相互评价
科学的评价方式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每当学生解决完一个问题之后,教师都应当对学生进行一定的评价,而科学的评价方式应当是以鼓励为主,因为学生只有得到了鼓励,才能够更加有学习热情和自信心。再者,教师应当改变传统的只注重学生考试成绩的评价方式,在评价之时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当然,评价并非单方面的,它应该是一个双方互动的过程,因此在课堂上,师生之间可以互相进行评价,从而增强师生之间的了解程度,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让教师更加愿意教学、学生更加愿意学习,课堂教学效率也就随之提高。
综上所述,教师若想有效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引进先进的教学方法,不断追求卓越与创新。这既是新课标对教师提出的教学要求,也是当代高中生的教育需求。
参考文献:
[1]李超.关于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J].环球人文地理,2014(20):163.
[2]李建英.关于如何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4(21):136.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