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高中留守学生人际交往困境的原因及特点探讨

2015-03-26 16:57:30李金鹏
新课程·中旬 2015年1期
关键词:留守学生分析探讨人际交往

李金鹏

摘 要:农村高中留守学生在父母教育的缺失、同学的影响、学校重智育轻德育的理念、高中生年龄阶段身心特点及现代通讯工具的催化等多种原因的共同作用下,在人际交往中呈现多种特点。分析其原因及其特点,对于解决他们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农村高中生;留守学生;人际交往;分析探讨

随着农村大规模劳动人口的非正规迁移和流动的加剧,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已经攀升到5800万,学龄儿童多达4000万人,这些留守学生由于缺少父母双方或单方的监护,在人际交往中,出现了不同的心理问题与行为表现。所以留守学生在社会交往方面出现的问题与不良的社会交往习惯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并且这一问题也逐渐得到学术界的关注与思考。笔者出生在临澧县乡下,长在临澧县乡下,对外出务工现象非常了解,25岁到50岁之间的农民绝大部分外出打工,可以用“十室九空”来形容。这使得临澧一中的留守学生占了很大的比例,高达70%以上,并且多数都是父母双方在外务工。探讨农村高中留守学生人际交往困境的原因及特点对于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父母教育的严重缺失是导致学生心理不健康的主要原因

一是父母一方外出打工,孩子由父母另一方单独抚养。孩子在家庭中常常缺失父爱或母爱。母爱是孩子身心发展的基础,缺失母爱会使孩子心理缺乏稳定感。会产生情绪和人格上的偏见或障碍。父亲给孩子带来安全感、权威、崇拜、勇敢和坚强等,缺失父亲教养的孩子,可能有害羞、抑郁、沮喪、孤僻、胆小怕事、多愁善感等不良的性格特征。

二是父母双方均外出打工,孩子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抚养,从而形成了隔代抚养的现象,这种情况占农村留守学生的多数。孩子在这种家庭中成长缺乏父爱和母爱,得到的多是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的溺爱。只要孩子能有饭吃、身体健康不生病、安全不出问题就尽到了责任,而对孩子习惯的养成及心理和精神上的关注却很少。

二、同学、朋友的不正常关系潜移默化地影响留守学生的心理和行为

缺乏父母的监管导致留守学生的行为呈现一种非正常化发展。他们有大量的时间一起进网吧,上网玩游戏,一起躲在厕所抽烟,甚至模仿电影里面的桥段组建所谓的“帮派”“组织”,讲所谓的“哥们义气”。如学校里面就曾出现过“同心会”“战狼帮”(学校附近一家网吧的名字,因离学校太近,后来在政府有关部门的干预下,该网吧迁址到远离学校的地方)之类的组织,还有所谓的“新安帮”“佘市帮”,一旦学生之间发生小的冲突,牵连的学生近十人,甚至二十几人。最近几年学校对学生的违纪现象的管理呈现严格化趋势,这一现象才渐渐得以减少和杜绝。

三、学校的管理体制、教师对学生教育的偏差是影响学生的直接原因

在当今的高考体制下,智育一直是学校的重中之重,这一现象在作为省级重点高中的临澧一中更为明显。临澧一中作为县唯一的省级重点高中,每年承担巨大的升学压力。一方面是全县30多万父老乡亲的期望与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一方面是生源素质比较差,学校近5000学生的规模几乎占到了临澧县所有高中生的一半以上,导致综合素质偏低的学生占了很大的比重。再者顶尖的学生大多被市级重点高中挖走。为了保证升学率,学生在校的绝大部分时间都用在高考科目的学习上。这使得学生的德育教育显得不足,尽管最近几年学校强化学生的德育教育,但是仍然显得不足。

同时教师对教学过程的认识也存在很大偏差,在高考压力下,教师往往只专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其他,或者没有从思想、行为上去解决学生的交往问题,大多只要求学生不闯祸、不违纪、不扣班级管理评分,安安静静就行。由于留守学生长期在情感上得不到支持,学业成绩往往不够理想,出现问题行为。因此一些教师在教育经验基础上容易形成偏差,认为对不守纪律、打架、逃学、偷窃等外向的攻击性行为要注意,而不爱交往、抑郁、容易沮丧等内向的退缩性行为不那么重要。另外一些教师在分析学生行为时存在偏差,一种是教师把学生出现的问题归结于学生自身的因素,而不是教师方面的因素,即在教育之前教师首先放弃了教育者应负的责任,把问题的责任推给学生。另一种是出现对优等生和学困生的归因不一样,即当优等生做了好事或取得好成绩时,教师往往归结为能力、品质等内部因素,而对学困生的同样行为,却往往归结于任务简单、碰上了运气等外部因素,这一偏差对于本来问题就多的留守学生来说发展极为不利,即使他们表现出一些好的行为,也难以得到教师准确、客观、公正的评价。长此以往,势必影响到留守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四、高中生自身的身心特点导致学生人际交往容易出现偏差

高中生年龄大多在15至19周岁之间,这个时期是一个人由未成年向成年人过渡的特殊时期。他们的思想已经渐渐成熟并且趋于稳定,开始有自己的想法,已经学会思考、学会观察,也对于一些成年人的世界颇感兴趣,并开始模仿。比如早恋现象已经很普遍,上文提到的模仿电影里面的情节,讲哥们义气,开始追求奢侈的生活,穿名牌,玩手机等等。高中生开始显得有自己的想法与认知,开始学会自立。而在留守学生身上,这种自立渐渐演变成以自我为中心。高三19班的李某,在没有父母的监管下,竟然在社会找了一个所谓的“男朋友”,老师劝她要为自己的未来考虑,多学点知识,她竟然说出“男朋友已经为我安排好学校,去一所大学里面学电脑专业”这样的话,经调查,那个所谓的“男朋友”其实就是街上一个无所事事的无业青年。高二6班的舒某某,平时在学校我行我素,虽然不参与打架、抽烟之类的活动,但是把父母、教师、同学都没有放在眼里,一次上课老师批评他,他竟然直接冲出教室,同学劝阻,他吼叫道“我的事不要你管”。这种极端现象虽不多见,但是能够体现出留守学生中这种自我主义的泛滥。

五、手机、网络、电视等大众传媒的发展成为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催化剂

手机、网络、电视等大众传媒的发展是体现一个时代生产力水平和科技水平的标志。但是这些元素也存在一些消极影响。留守学生的父母长期在外务工,手机就成为学生与父母之间的感情联系的桥梁,大多数父母都希望能给孩子买个手机,方便交流。但是学生有了手机后,主要事情不是打电话,而是用来聊QQ、玩手机游戏,甚至是考试作弊。更为普遍的是满大街的网吧与电视的普及,使得学生极易受到落后、腐朽文化的影响。尽管学校一再强调严禁学生携带手机进入学习场所,但是屡禁不止。学生中间存在一种侥幸心理与攀比心理,看见别人有手机,我必须有,这么多手机,被老师发现的很可能不是我。这是一种不好的趋势,学生在这里学会了谎言、隐瞒、不负责任,并把它运用到人际交往中去。

农村高中留守学生人际交往出现误差与障碍,不仅仅是临澧一中所特有的,已经成为全国的一个普遍现象。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时代发展过程中无法避免的,作为中学教育者要思考的是如何发挥教育的作用去克服与化解这些问题。笔者认为,首先抓好学校的德育工作是首要前提,其次强化家校联系,引导家长多从电话里面关心呵护孩子的成长,再者教师转变教育理念,走出教育误区,最后强化师生交流等几个方面是必不可少的。问题的解决,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也需要较长时间慢慢改变。尽管道路是曲折的,但是未来是美好的。

参考文献:

吴疆.留守儿童人际交往问题的影响因素分析[J].教育现代化,2013(05).

编辑 王爱芳

猜你喜欢
留守学生分析探讨人际交往
如何提升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
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辅导案例
简述大学生人际关系
青年时代(2016年27期)2016-12-08 07:25:33
浅议农村留守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教师·下(2016年10期)2016-12-03 08:54:10
浅析校园心理剧的应用及其对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
被人情绑架的乡村酒席——记忆乡村文化
资治文摘(2016年7期)2016-11-23 00:33:03
浅谈理想主义的企业管理
商情(2016年39期)2016-11-21 09:15:19
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学生心理问题的思考和建议
考试周刊(2016年86期)2016-11-11 09:30:43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
考试周刊(2016年84期)2016-11-11 00:05:51
高中英语课文阅读教学的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