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小琴
(中南民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民族文化融合与边疆民族团结
余小琴
(中南民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我国以往主要注重边疆各民族间经济和政治层面的融合。实践证明,各民族经济和技术层面的融合并不能从根本上加强边疆民族团结。当前阻碍边疆民族团结的因素归根到底在于各民族间文化差异大,消除各民族间的心理壁垒和文化隔阂才是边疆民族团结的关键,必须推进边疆各民族文化融合为“一体”文化。推进各民族文化层面的融合是加强边疆民族团结的根本途径。我国现阶段应该采取措施推进边疆民族文化融合,将其纳入民族工作的重点之中。
民族文化融合;民族团结;边疆;文化认同
边疆民族团结是我国管理边疆的核心和关键,加强边疆民族团结是国家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指出,搞好民族团结要“善于团结群众、争取人心,全社会一起做交流、培养、融洽感情的工作,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1]。同时,加强边疆民族团结的根本途径是推进民族文化融合,因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1],而要达到增强文化认同的目的,最根本的途径是推进文化层面的民族融合。由此可见,现阶段有必要促进各民族间文化的交流与合作,推进民族文化融合对于加强边疆民族团结具有重大的意义。
民族文化融合是指狭义的民族融合中的文化层面,它在历史上就存在,现阶段有必要和可能推进民族文化融合。民族融合是指由“各族经济文化相互影响产生的结合”[2]。民族融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民族融合是从中华民族与世界其它各民族的关系来考察,它“是指全世界所有民族的民族差别的消失,融合成一个整体,这只能在共产主义才能实现,在阶级社会的历史中不可能存在民族融合”[3];狭义的民族融合是从我国国家内部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来考察,是指我国国内“两个以上的民族因杂居相处、相互通婚等原因,社会和文化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差距性缩小,共同性增多,最终融为一体,合而为一个民族”[3]3,狭义的民族融合在阶级社会就存在,“不仅在阶级社会有民族融合,甚至在原始社会公社制时代就有部落间的融合”[4]。在研究我国民族团结问题时,学术界所说的民族融合理所应当是指狭义的民族融合,即我国内部各个民族之间的融合与团结,因为“中华民族‘大一统’的政治概念是民族融合的核心”[3]4,就是说实现民族团结是我国学术界研究民族融合问题的核心、目标和价值所在。由此可见,民族文化融合在我国历史上就一直存在,现阶段必须推进民族文化融合,进而加强边疆民族团结。
民族融合分为三个层面,经济层面、政治或法律层面和文化层面。实践证明,经济和技术层面的融合并不能从根本上加强民族团结,而消除各民族间的心理壁垒和文化隔阂才是关键,因而文化层面的融合是民族融合的基础和根本。本文主要从文化层面来考察我国如何推进民族融合,即考察如何推进各民族文化最终融合为“一体”文化,也就是融合为“现代中华民族文化”。民族团结“本质上是人类生存方式的一种文化映射”[5],加强边疆民族团结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边疆民族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而增强边疆民族的文化认同的最根本的途径是推进民族文化融合,即推进边疆各民族文化从“多元”走向“一体”,因此,推进民族文化融合是加强边疆民族团结的根本途径。
加强边疆民族团结最根本的是要增强文化认同,增强边疆文化认同就是增强边疆各民族对中华民族“一体”文化的认同。这个中华民族“一体”文化就是“以主体民族文化为基本,以各少数民族文化为依托,借鉴、吸收外来文化的现代中华民族文化”[5]17。为了加强边疆民族团结,现阶段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我国的主体民族文化,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体,通过去粗取精和推陈出新的方法,吸收边疆各民族文化中与国家核心价值相融合的优秀文化内容,同时吸收外来优秀文化,建设具有现代化导向的、开明的现代中华民族文化,并树立其在边疆地区的权威性和影响力,从而形成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增强边疆文化认同。在多民族文化背景下,只有通过推进民族文化融合,使各民族文化在交往交流交融中相互影响,形成一个整体,才能最终在各民族的思想观念中形成统一的、“不同文化主体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及一套不同文化能够和谐共处的守则”[6],即“现代中华民族文化”,从而增强边疆文化认同。换言之,要在我国形成各民族共同认可的现代中华民族文化,增强边疆文化认同,就必须以推进各民族之间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为根本手段或途径。
要加强边疆地区民族团结,就要铲除阻碍边疆民族团结的因素。当前阻碍边疆民族团结的因素产生的原因归根到底是各民族间文化差异大,必须促进各民族形成统一的、共同认可的文化,这必然要求我国通过推进民族文化融合来加强边疆民族团结。同时,我国具有民族文化融合的理论和现实基础,为推进边疆民族文化融合提供了可能性。
(一)阻碍边疆民族团结的因素归根到底在于各民族间文化差异大
近年来,阻碍边疆民族团结的因素仍然较为严重,需要引起重视。这些因素主要表现为民族分裂、民族冲突和民族纠纷。究其原因,可从内因和外因两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内因是阻碍边疆民族团结的根本原因。由于历史、自然等原因,边疆地区经济文化处于相对落后的地位。加上我国长期采取的是二元分治的民族政策,加剧了边疆各少数民族的生存环境与异民族间的差异。边疆各少数民族在思维方式、语言文字、宗教信仰、价值取向、风俗习惯等方面各有特色,与异民族形成了巨大的文化差异。一方面,由于现阶段边疆民族地区的人口流动幅度越来越大,不同民族的个人或群体由于文化观念的差异产生冲突和纠纷的事件越来越多,甚至诱发民族分裂等重大事件。另一方面,由于长期实行少数民族优惠政策和较严的“民族身份”制度,少数民族身份与优惠政策、民族利益直接挂钩,各民族之间观念差异明显,狭隘民族主义意识不断加强,这也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民族分裂和冲突。
其次,外因对边疆民族团结的阻碍不容忽视。在国际化背景下,西方国家和敌对势力支持民族分裂分子在边疆蓄意破坏民族关系,利用宗教问题和宗教活动制造恐怖事件,企图将边疆地区从我国分裂出去,对我国边疆民族团结造成了巨大的阻碍。这些分裂势力通常打着“人权”、“民主”、“民族自决”等口号,助长了狭隘民族主义,以宗教文化作为渗透的工具,蓄意进行恐怖主义袭击和民族分裂活动。这种方式实质上是西方国家与我国在意识形态上的斗争。从根本上讲,它们正是利用我国边疆各民族间的文化差异大、各民族共同体意识不够强、缺乏共有精神家园的特点,从意识形态入手破坏我国民族团结。
由此可见,阻碍边疆民族团结的主要因素,即民族分裂和民族冲突等产生的原因,归根到底是边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较大,各民族的共同体意识较差,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这就要求推进形成各民族共同认可的中华民族文化,增强边疆文化认同。因此,我国必然要通过推进民族文化融合来加强边疆民族团结。
(二)推进民族文化融合具有理论和现实基础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通过推进民族文化融合来加强民族团结有其理论和现实基础,说明了边疆地区具有通过推进民族文化融合来加强边疆民族团结的可能性。
首先,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推进民族文化融合有其理论基础。费孝通先生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可成为其理论基础。民族文化融合的过程也就是边疆各民族文化从“多元”走向“一体”的过程。边疆各民族在不断交流与融合,逐步形成共同认可的现代中华民族文化的过程中,须坚持费孝通先生“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7]的理念,在欣赏自己文化的同时,必须与他民族文化主体交流与合作,吸收他文化的优点,从而与异文化群体和谐与共;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认为,民族有其形成、发展和消亡的过程。我们一方面要尊重不同民族文化的特色,承认各民族间文化的差别。另一方面,应该缩小这种实际差别,“不应该人为地强化和固化这些特性和差异,而是应该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和交融。”[8],应该促进民族文化融合,促进形成共同认可的、统一的现代文化,增强文化认同,进而加强边疆民族团结。
其次,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推进民族文化融合有其现实基础。新中国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原则,在相对落后的边疆地区实行较严的“民族身份”制度和民族优惠政策,大力扶持其经济发展。在市场经济推动下,边疆地区人口流动大幅度增加,各民族间经济交流越来越多,边疆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一定程度上缩小了不同民族间经济和科技等方面发展水平的差距。同时,近年来我党在边疆地区的政权稳定,政治环境相对和谐,没有出现大的民族分裂和民族冲突现象。边疆各民族对国家的认同不断增强,国家凝聚力和政权得以强化。由此可见,边疆各民族之间在经济和政治层面的融合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这为推进民族文化融合,进而加强边疆民族团结提供了坚实的现实基础。
边疆各民族间文化差距缩小,并最终融为“一体”文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边疆民族必须在党和政府的主导下,有重点、分层次、积极稳妥地推进民族文化融合,从而加强边疆民族团结。
(一)稳妥推进民族文化融合的基本原则
现阶段在我国边疆地区稳妥推进民族文化融合,必须以党和政府为主导,首先在边疆民族团结示范区试行,并将民族文化融合纳入民族工作的重点。
1.必须在党和政府的主导下稳妥推进。推进民族文化融合是关系多方利益和边疆巩固的大事,其力度一定要在边疆社会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必须在党和政府的主导下进行。党和政府必须统筹各方面的利益,积极稳妥地部署工作,为推进民族文化融合提供正确的指导。国家层面要在中国特色民族理论和方针政策的指导下,对我国部分民族政策和制度进行改善和调整。同时,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是正确的,边疆各级政府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稳妥推进民族文化融合。
2.应首先在边疆民族团结示范区推行,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循序渐进。要推进民族文化融合就必然要对我国民族政策和制度进行改善和调整,以促进边疆各民族文化间的交往交流交融。这个过程涉及的利益面广,需要有缜密的顶层设计进行指导。我国在新阶段推进民族文化融合的相关民族政策和制度还有待探索。边疆民族团结示范区在推进民族文化融合方面已取得了较大进展,为探索相关的民族政策和制度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首先在边疆民族团结示范区试行,可总结经验和规律,保证顺利推进民族文化融合。
3.现阶段应将推进民族文化融合纳入民族工作的重点之中。推进民族文化融合是加强边疆民族团结的根本途径,现阶段应将推进文化层面的民族融合纳入民族工作的重点之中。边疆各民族间在经济和政治层面的融合方面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这为推进文化层面的融合打下了基础。我国长期将经济层面的融合作为重点,但经济层面的融合并不能从根本上加强作为文化映射的民族团结。因此,现阶段必须将文化层面和经济层面的融合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当这两个层面的融合成熟以后,政治层面就自然而然地完全融合。
(二)推进边疆地区民族文化融合的具体措施
在党和政府的主导下推进边疆民族文化融合,政府必须改善和调整相关政策和制度,各级相关部门和组织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以保障顺利推进民族文化融合。
1.政府鼓励不同民族之间通婚。异民族间通婚是促进各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途径。实践证明,无论是古代和亲,还是现代不同民族间自由通婚,在促进民族文化融合方面都起了重要作用。但是,边疆不同民族间自由通婚的情况较少,其促进民族文化融合的效果不很明显。究其原因,一是边疆各地区相对闭塞,各民族间交往较少,文化差异较大,缺乏自由通婚的文化基础和平台。二是政府没有制定鼓励不同民族间通婚的优惠政策,缺乏动因。因此,政府应出台政策鼓励边疆各民族间通婚。
2.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交流实践活动,加强各民族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边疆各级政府和社会组织应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引导不同民族间进行文化交流的实践活动,创建各民族文化得以融合的载体和平台。边疆可以举办以民族文化融合为主题的民间文学作品创作比赛,挖掘民间文学,并与异民族共享;民族学校可以举办以“民族文化交流交融”为主题的文学、文艺比赛和文艺表演活动;边疆政府应组织“民族文化融合月”活动,利用民族传统节日和体育活动促进交流;边疆可以将其传统民族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产业优势,吸引异民族。这些活动可以促进各民族间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争取人心,加强民族团结。
3.依法限制宗教活动,防止利用宗教文化活动阻碍民族文化融合。边疆宗教文化活动本质上与民族团结并不冲突。但是,外部敌对势力利用宗教问题,支持部分民族分裂分子在边疆制造事端,甚至进行恐怖主义袭击,对我国民族文化融合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因此,必须依法限制宗教文化活动,在宗教场所进行民族文化融合教育,例如,边疆地区可以在宗教寺庙内建立民族文化融合教育机制,保证宗教文化在源头上的纯洁性。只要边疆内部宗教文化保持高度的纯洁性,外部敌对势力就不会有机会阻碍民族文化融合。
4.注重意识形态的教育,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在边疆树立正确的祖国观和民族观。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握边疆发展方向,是推进边疆民族文化融合的坚强保证。这就要求政府注重对边疆民族的意识形态教育,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国家层面必须巩固马克思主义思想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要以国家核心价值和边疆地方特色相融合的民族文化为主体内容,吸收外来优秀文化,建设现代中华民族文化。挖掘边疆传统民族文化中的文学艺术价值、审美价值和经济价值,同时应限制和改造其中的狭隘民族主义思想,用马克思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充实其传统文化,培养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1]。
5.适当在某些方面缩小各民族间的政策和制度差别,增强各民族的国家共同体意识。随着国内外的变化,我国民族政策和制度的一些负面效应逐渐显现。主要表现为,“区别对待”边疆民族的方式使其狭隘民族意识得到强化,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民族间的心理壁垒和隔阂,不利于民族文化融合。因此,应适当调整当前的民族政策和制度,逐步缩小各民族间的差别。政府应重点扶持边疆基础设施建设和科学技术发展等,强化相关优惠政策,而应缩小某些非重点方面的政策差别,例如,调整高考加分、就业升职的政策等。但是,边疆相对发展落后,不宜过分强调缩小差别。否则,可能会因社会机会不合理而弱化边疆民族的国家认同感。
[1] 习近平,李克强,等.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N].人民日报,2014-09-30.
[2] 孙进己.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几个问题[G]//中国民族关系史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118.
[3] 陆鹏.民族融合:当前促进还是将来实现——民族理论前沿研究系列论文之四[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2,129(4):1-10.
[4] 吕振羽.关于历史上的民族融合问题[J].历史研究,1959(4):37-44.
[5] 邵晓霞.文化视角下的民族团结教育实现问题[J].甘肃社会科学,2012(2):15-18.
[6] 费孝通.论人类学与文化自觉[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188.
[7] 费孝通.重建社会学与人类学的回顾和体会[J].中国社会科学,2000(1):37-51.
[8] 肖宪.从民族团结走向民族融合——对云南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几点思考[J].思想战线,2012,38(4):42-47.
责任编辑:谭大友
2015-01-03
中南民族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重点项目资助“马克思现代性哲学思想研究”(项目编号:CSZ14003)。
余小琴,女,湖北建始人,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C95
A
1004-941(2015)03-0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