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文献研究述评

2015-03-26 13:58石庆秘
关键词:吊脚楼土家族营造

石庆秘,张 倩

(湖北民族学院 艺术学院,湖北 恩施 445000)



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文献研究述评

石庆秘,张 倩

(湖北民族学院 艺术学院,湖北 恩施 445000)

近年来学界对于土家族吊脚楼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学者们主要从历史学、建筑学、考古学、文化学、社会学、民俗学、艺术学等视角展开,倾向于运用考古、文献查阅、田野调查、案例、比较分析等方法,针对土家族集中的鄂西、湘西、黔东北、渝东南地区的吊脚楼实施研究;本文主要对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及其文化的文献进行比较分析,从中梳理出土家族吊脚楼的建造流程、建筑结构、技术要素、细部装饰、建筑材料、建造习俗、技艺传承等方面既有学术观点和思想,从而探寻吊脚楼营造技艺及其文化研究新的突破口。

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文献综述

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于2011年5月由湖北省咸丰县、湖南省永顺县和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共同申报为国家级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类别中属于传统技艺类。这项申报结果标志着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受到国家、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也表示着它所面临的困境。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钢筋水泥等现代建筑材料的广泛使用,新式建筑样式的进入,在一定的时期里,传统木结构的吊脚楼受到来自于各个方面的挑战,同时,年轻人外出务工,多数人对吊脚楼营造技艺不感兴趣,经济收益不高等,吊脚楼的技艺拥有者们面临后继无人的局面。近几年,由于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实施,特别是武陵山经济试验区的确立,武陵山特有的自然、人文资源受到普遍关注,旅游开发成为气候,吊脚楼及其技艺得到开发和运用,使我们看到了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美好的未来前景。

多年来有不少的专家学者投入到对土家族吊脚楼的研究,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逐步得到扩展和深化,对于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的研究大多散见于各类文献中。视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包含技术、民俗文化、艺术和技艺传承等内容。之所以使用“营造技艺”一词来界定,包含着多重的含义,其一,所谓营造,有经营、建造之意,经营和建造一定包含人为的设计和过程,其中会有许多与人有关的思维、活动和仪式等。《通典·职官十五》说到:“掌管河津,营造桥梁廨宇之事。” 《隋书·百官志中》:“太府寺,掌金帛府库,营造器物。”《明道论》:“唯竞穿凿,各肆营造,枝叶徒繁,本源日翳,一师解释,复异一师,更改旧宗,各立新意。”营造意为“建造、制作、构造”; 其二、所谓的技艺,包含着技术和艺术的含义。《辞海》中对“技艺”的解释是“富于技巧性的武艺、工艺或艺术”,这当中既有纯粹的技术因素,也包括造型、装饰、空间、布局等与艺术相关的内容;其三,技艺和文化都有传承与发展,传承和发展的方式及其可能性是值得研究的基本内容之一。因此,对于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研究文献的分析,是继续深入该项内容研究的关键,本文试图通过对多年来众多专家学者的文献阅读和分析,梳理出与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直接相关的内容如建造流程、建筑结构、技术要素、细部装饰、建筑材料、建造习俗、技艺传承等进行综合述评。

对于土家族吊脚楼的研究,学者们大都是从文化或者是技术的角度进行,例如对于建造流程、建筑结构、技术要素的研究,大部分学者是利用建筑学的方法从技术的角度出发,对吊脚楼的建筑工序、建筑类型、建筑结构、技术要素等方面进行讨论研究。对于吊脚楼的细部装饰、建筑材料、建造习俗、技艺传承等问题的研究,学者们大都使用民族学、民俗学、美学、生态学等方法从文化的角度对其艺术审美、民风民俗、传承、价值观等方面进行讨论。

一、土家族吊脚楼的营造流程

在土家族传统习俗中,以建造新房屋为荣,又称“造华居”。土家族建造房屋有自己的一套程序。对于土家族吊脚楼的建造流程,大多数学者认为是:选址、平地基、架屋架、盖瓦、铺楼板、装饰。但也存在差异,这些差异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程序多少的描述差异,如周亮[1]认为建房过程一般要经过:择屋基、平屋基、伐青山、解木、架大码、拼屋架、排扇立屋、上大梁、上屋顶、装板壁、装楼地板、细部装饰。饶卓颖在《土家吊脚楼及民族旅游场景下的象征意义初探》[2]一文中以张家界地区为例谈论到土家族建房有一个复杂的机构系统,他通过调查将其建造流程归纳为:选址、伐木、破土(包括一些子环节如择时、请工、生火、破土)、建房(程序:安基石、架承重柱、接梁柱、架屋顶、安楼梯、铺屋顶、装屋)。张爱武在《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及其传承与保护研究——以兴安村为例》[3]和《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的田野考察 ——以兴安村为例》[4]中将兴安村土家族吊脚楼营造过程通过对吊脚楼的平面营造技艺、空间营造技艺和实体营造技艺来阐释,归纳总结得出土家族吊脚楼的建造过程为:选址、定向、地基、定位(平面类形与形制)、空间定位、装饰。二是程序顺序和名称的差异,如聂亚荔在《湖北硒都彭家寨古建筑艺术探析》[5]中将恩施彭家寨吊脚楼的建造流程分为七个步骤:整平地面、架框架、铺楼板、架屋梁、盖青泥瓦、欱子、完工。即先将地面整平,将柱头穿挂组装成完整的穿斗架,用木杆将其支撑起、竖直、定位,然后搭檁、定椽、盖瓦。赵逵、李保峰、雷祖康在《土家族吊脚楼的建造特点——以鄂西彭家寨古建测绘为例》[6]一文中认为彭家寨土家族吊脚楼的建房过程为:基地、木框架、搭楼板、上屋梁、盖瓦、坎子、完工。同样是针对彭家寨做的研究,但是这两篇文章,其建造流程一样,工序的称呼上却不同,这可能与被采访的对象有关。

二、土家族吊脚楼的建筑结构

土家族吊脚楼建筑结构大部分属于穿斗式,整个房屋穿斗架(民间俗称“排扇”)是关键所在,支撑着整个建筑体系。穿斗架由柱头、骑柱、穿枋、挑枋组成,房屋的进深越大其柱头越多,常见的有三柱、五柱、七柱。穿斗架的位置不同,房屋的平面结构与空间结构也就有所不同。

(一)多样化的布局

对于土家族吊脚楼布局的称呼学者们存在两种分歧。有的学者将布局称为“类型”,有的学者则称为“型制”。“类型”与“型制”是两种不同的概念,“类型”的范畴大于“型制”。在土家族吊脚楼的布局上“类型”不仅包含平面上的布局,还包含立面布局或者是综合类型布局。而“型制”只是很单一的谈论某一种形式布局。在对这部分内容的综述上,本文选择避开“类型”与“型制”的困扰,将土家族吊脚楼布局分为三个部分进行综述即从平面、立面、综合布局进行分析。

1.平面布局形式的相对固定。多数学者认为吊脚楼平面布局分为四种即:“一”字型、“ L” 型、“U”型、“四合水”式。如刘晓晖与覃琳[7]持此观点。以上谈到的四种类型在名称叫法上有差异,但其布局是一样的。张爱武、谭梅、刘宇[4]认为土家族吊脚楼平面布局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即“一”字型、“ L” 型、“U”型外,还增加了一个类型即“其他平面类型”。

2.立面布局形式的不确定。由于大多数学者对于土家族吊脚楼布局的分类与描述是平面与立面相结合的分类法。故此,目前尚未发现纯粹对于立面布局进行描述的文章。

3.多样化布局补充。以王晓宁[8]、朱世学[9]为代表,他们认为土家族吊脚楼的布局大致分为单吊式、双吊式、四合水式、二层吊式、平底起吊式、“一”字吊式六种类型。王希辉[10]认为土家族吊脚楼的布局主要分“一”字型、“L”型、“撮箕口”型( “U”型) 、“回”型、“现代”型和“复合”型。王友富、王清清[11]认为吊脚楼的类型主要有“一”字型、“L”型、“回”型、二屋吊式、“现代”型和“复合”型六种类型。匡红在《重庆民居“吊脚楼”生态优化与整合技术研究》[12]一文中将吊脚楼平面布局分为六种即:一字型、L型、U型、四合水式、二层吊式、平底起吊式。陈素娥在《依顺自然 诗意栖居——从吊脚楼看湘西民居的美学诉求》[13]中认为土家族吊脚楼结构布局大致分为:“拐头吊”、“撮箕口”、“合水”式、“双层吊”式、“一字吊”式。商守善[14]认为吊脚楼的布局分为:单吊式、双吊式、四合水式、二层吊式、平底起吊式五个类型。

(二)空间形式建构

土家族吊脚楼虽然在平面布局上受汉族的影响较大,但在空间布局上却和汉族有很大的差异性。汉族的建筑在空间布局上呈现出明确的轴线对称,土家族民居呈现出随意性,很大程度上受地形与地势的影响,因而没有太多人为秩序,导致无中心的自由伸展。

周亮[1]认为土家族吊脚楼空间的大小、功能的变化形成了空间的层次:从量上分:大空间——中空间——小空间;从质上分:主要空间——联系空间——次要空间;从形式上分:开放空间——过渡空间——封闭空间;从功能上分:公共空间——半私密空间——私密空间。

赵逵、李保峰、雷祖康[6]则以彭家寨一座比较典型的吊脚楼为例,将其空间特点归结为:(1)入口空间序列顺山势变化丰富过度层次繁多;(2)各房间之间的串联,四通八达;(3)洁污分区严格;(4)围院起到交通上的“中转站”作用。聂亚荔[5]以彭家寨为例,从吊脚楼的外部形态空间和内部形态空间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张爱武在《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的田野考察 ——以兴安村为例》[4]与《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及其传承与保护研究——以兴安村为例》[3]中论述到土家族吊脚楼的建造是以空间定位的方法来对吊脚楼的构件进行定位:以“堂屋”为中心的核心空间坐标,以“廊”为中心的公共空间坐标,以“叠加式营造”为中心的功能空间坐标。吊脚楼的空间类别分为高脚楼、吊脚楼、矮脚楼、平地楼四类。

涉及土家族吊脚楼空间研究的文章比较少,除了上面已经提及的几位学者对这部分做了研究之外,另外还有几位学者在其文章中也提及到了吊脚楼的空间研究。如刘晶晶、龙彬在《类型学视野下吊脚楼建筑特色差异》[15]中认为吊脚楼按空间组织来看,有简单型和发展型两种变体。王炎松、袁铮在《鄂西宣恩县土家族吊脚楼民居特征及其保护研究》[16]中认为土家族吊脚楼空间上最鲜明的特征是横屋出龛即吊脚楼架空,土家族吊脚楼空间形态主次关系、功能关系是明确的,有层次、有秩序。

三、土家族吊脚楼营造中的关键技术

土家族吊脚楼从设计到完成,不用图纸,其形式及数百根瓜柱梁枋的大小长短和开榫作卯的部位,以及复杂的力学估计等数据,皆胸有成竹,表现出土家匠师们精湛的建筑技艺和艺术法则,实现了技术性和审美性能的有效结合[17]。土家匠师们的高超的技艺主要体现在“将军柱”、“磨脚屋”、 “龛子”这几处的建造上。

“将军柱”是土家族吊脚楼区别于其他民族吊脚楼的一个重要标志。“将军柱”又叫“伞把柱”、“冲天炮”、“车心柱”,即在正屋脊线与厢房屋脊线的交接处立下一根柱子,这根柱子十分清晰明确的支撑着来自正屋和厢房两方屋盖的荷重,将主屋和厢房从构造上完美无缺的结合在一起。张良皋(《干栏——平摆着的中国建筑史》[18]、《土家族文化与吊脚楼》[19])、周亮[1]、刘晶晶[15]、王炎松[16]、彭飞[20]等学者分别在文章中进行了相应的描写。

“磨脚屋”(又叫“抹角屋”),即半个开间大小,设于端部,近似于稍间,上部屋顶接正面屋坡转至山面,因而得名。对其进行论述的学者有张爱武、周亮等。对于“磨脚屋”,在土家族地区的叫法不一,如张清平在《三峡乡土建筑——土家吊脚楼》[21]一文中将其称作“拐角楼”,黄秀陵[22]、王炎松[16]等学者在文章中将其称作“马屁股”房。

“龛子”,又称“杄子”、“转千子”、“走马转角楼”,是土家族吊脚楼特有的标志。“龛子”是由吊脚支承楼板,垂柱支撑走廊,并盖以“思檐”(即“歇山顶”)组成的厢房。对“龛子”进行研究的学者有:张良皋、周亮、彭飞等。

四、土家族吊脚楼的细部装饰

土家族吊脚楼简洁朴实,没有太多奢华的装饰。多数人家只是对门、窗、栏杆、柱础、屋脊、屋檐口等部位进行简单的装饰。对于土家族来说,房前屋后的门窗除了采光,另外一大功能便是装饰,普通人家的装饰一般是对于房前的门窗进行修饰,方格样式是最常见的装饰手法,手艺精巧的木匠也会做以动植物纹样。 “杄子”的栏杆通常是吊脚楼的装饰亮点,除了众所周知的瓜子垂之外,栏杆的其他部位做工也十分精巧美观。

由各位学者土家族吊脚楼的细部装饰的描述,可以将各部位的装饰风格以及图案样式总结为:(1)门,常见的门分为实拼门、框档门、隔扇门三种。实拼门是用木板拼成后面加木销,常用于大门,一般无装饰;框档门较为轻巧,常用于内门,饰以简洁的菱形或方形雕饰简洁大方;隔扇门,一般用于堂屋,饰以棂格花。(2)窗,常见的窗分为直楞窗、花窗。直楞窗,一般由两根横料和几根木楞拼成,结构简单无任何修饰;花窗的图案形式多种多样,题材较为丰富,雕镂手法较为精细。常见的花纹样式有:方格子、王字格、回纹、冰裂纹、平纹、斜纹。(3)栏杆,栏杆的装饰一般将其柱头与吊脚的锤花雕刻成南瓜,围栏则进行整体构图处理,有的将其围栏处理为菱格几何纹样,有的是将围栏的直楞雕刻为几何形。(4)柱础,土家民居的柱础少有雕饰,有的甚至没有进行任何雕琢加工。通常大富人家比较讲究柱础的修饰,大多数是将柱础雕刻成为圆形或者是六边形,表面上刻上一起寓意吉祥的图案。(5)屋脊,屋脊的装饰主要在中脊花上面,常见做法有:古老钱、砂锅套、十字花、竹节、长寿字、鱼鳞等。[1]

对于土家族吊脚楼的细部装饰的研究,虽然相同的部位其装饰的风格样式大同小异,但是各学者的研究的侧重点不同。如周亮[1]在其文章中对吊脚楼的门、窗、栏杆、柱础、屋脊等部位的装饰的图案样式做了详细的分析介绍。张爱武在《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及其传承与保护研究——以兴安村为例》[3]、《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的田野考察 ——以兴安村为例》[4]中认为土家族吊脚楼的装饰艺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屋顶的装饰、栏杆及门窗的装饰、柱基的装饰,并对其进行了分析。李婷婷、舒鑫在《浅析湘西吊脚楼的建筑装修艺术》[23]一文中论述了湘西吊脚楼的门、窗、栏杆、梁、柱的装饰。赵逵、李保峰、雷祖康[6]则描述了门窗、屋顶、神龛的装饰。商守善[4]对恩施土家族吊脚楼的窗格的装饰造型上进行了种类分析,对于吊脚楼其他部位的装饰图案做了简单的描述。黄哲、闫丽丽在《土家族吊脚楼建筑审美浅析》[24]里描写了土家族吊脚楼的栏杆、门窗、脊上与脊角的装饰。刘俊骏、吴巍在《鄂西吊脚楼建筑装饰艺术赏析》一文中对栏杆、门窗、挑柱、门枕石等进行了描述。

五、土家族吊脚楼的建筑材料

土家族生息在湘、鄂、渝、黔四省交汇的武陵山区,这里属于亚热带气候,物产丰富、植被茂密。土家族在建造房屋时一般遵从就地取材、就近取材的原则,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依据所掌握的建筑技术,按照传统营造技艺修造房屋。故此大多学者认为土家族吊脚楼主要使用的建筑材料有:木料、石料、灰料、瓦料。但是由于地区物种差异,这就导致了各地区在具体材料的使用上存在着差异。周亮以渝东南地区为例总结出建筑材料有七种,包括:木料、竹料、石料、泥瓦料、砖料、灰料、油料。而木料中又以针叶树种——杉木为土家人用的最多,其次是马尾松。聂凌[25]以中山古镇为例介绍了当地建造材料以杉木、竹子、灰、棕绳、铅丝为主。张丹与碧迎春及张怡在《吊脚楼特征及其生态技术初探》[26]一文中谈到吊脚楼所用的材料主要包括:木、竹、石、灰、泥瓦、油漆等。张清平[21]谈到土家族吊脚楼用材就是木、土、石三种。黄哲、闫丽丽[24]谈到土家人建房材料,木材多使用杉树、枞树、马桑树,少数人家使用桐油,屋面多使用自己烧制的青瓦,正房板壁用竹藤、黄泥合成;石材多选用青石、板岩、磨刀石、块石等。

六、土家族吊脚楼建造中的文化与习俗

在土家族的传统习俗中,建造房屋是大事,少不了看风水、择吉日、做仪式。在土家族,看风水与择吉日的观念可谓根深蒂固、深入人心。土家人建房从还未动工时便开始择日一直到乔迁定居,这一点似乎很符合中国 “天时地利人和”的观念。看风水,这也是土家族的一大特点,土家人在修建房屋之前必定会找懂这行的人帮忙把关;这正好和《考工记》里的“天有时、地有气、工有巧、材有美”里的“地有气”相对应。土家族建房从修建开始的奠基仪式,修建中期的上梁仪式,到最后的落成仪式;虽然看似迷信色彩颇重,但无不体现了土家人对于美好生活的愿望,以及敬畏自然的价值观。

(一)建造关键环节中的吉日择定

前面已经提到土家族修建房屋的过程讲究风水和择吉日,从择屋基一直到完工看风水、择日子都贯穿其中。周亮[1]介绍了土家族在平地基动土之时,一般都会请风水先生挑选黄道吉日,忌讳冲犯太岁,择日一般选择双日,忌讳单日;平完屋基之后便是伐青山,这时候也需要挑选黄道吉日,禁犯“鲁班煞”。朱世学[17]也谈到土家族建造房屋前,必须请风水先生按全家人的生辰八字推算“动土吉日”、“架马吉日”、“请火吉日”、“入宅吉日”。

(二)重视生态的地基选择

土家族在择屋基时需要请风水先生拿罗盘看山势的龙脉走向和地理气势,定吉凶,并十分讲究房屋朝向,甚至要根据当年甲子、主人生辰八字推断新房的地基、坐向。若与此不合,则延至次年,或另寻它处。学者们对于土家族择地基风水遵循的原则众说纷纭。如,周亮[1]分析渝东南地区土家族择址,讲究“背有靠山,前有向山”、“依山面川,负阴抱阳”、“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多选在龙头龙尾,或龙身下端呈椅子形的地理,即所谓“龙穴”椅子形为极好的地,土家人称“金椅子”。朱世学[17]认为土家族选择住宅基地一般要求依山傍水;向山要选那“二龙抢宝”、“双龙戏珠”、“狮子滚绣球”、“万马归槽”、“寿星高照”等山势;靠山要靠那“卧狮共卫”、“青龙环护”、“贵人座椅”等山势。向龙、向湘平在《论土家吊脚楼的文化价值取向》[27]一文中论到土家人择屋场,多选择依山傍水、坐北朝南的高坡之地,以青山绿水、视野开阔为佳。陈素娥[13]认为,土家人喜欢背山面水,南北朝向的走向,场地讲究后山厚实,左右不虚。龙江与李莉萍[28]认为土家族择地会选择靠山面水、坐北朝南之地。金陵[29]认为“负阴抱阳、背山面水、藏风聚气”是土家族选址建宅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格局。王希辉在《土家族的文化内涵与传承》[10]、《土家族吊脚楼的文化生境与文化保护》[30]中认为土家族选择屋场的标准为:“左有青龙排两岸,右有白虎镇屋场,前有朱雀来照看,后有玄武做主张”或是“前看二龙来抢珠,后有双凤来朝阳”。张清平[21]谈论到土家族选址注重实用性,并针对一些具体的地理环境论述了吊脚楼的选址问题。罗芳、罗洁、胡海林、罗浩[31]用“风水”学的角度论述了土家族靠山而居、临水而住的选址标准。

(三)土家族吊脚楼建造中的仪式文化

1.敬畏崇拜自然的奠基仪式。土家人平整宅基,必然会举行奠基仪式,开基时,主人会放鞭炮并祭天地,然后牵牛缠红布于牛角,以牛犁地破土。向龙与向湘平[27]等学者分别在文章中描写了这一仪式场景。

2.重视人脉与亲情的上梁仪式

上梁是土家族建造新房过程中最为慎重的事情,认为大梁是全屋之根本,象征主人龙脉久旺而不衰,所以整个上梁仪式隆重热烈,而又是十分虔诚的一环。在上梁之前,木工需要和主人一道去伐木,在过去这个伐木砍的可不是自家山的木头,而是到别人的山上去偷,固有“偷梁树”的说法。梁木伐倒后便抬到主人家去修整,修正完毕后便由掌墨师在上面画符,再择吉日准备上梁,这个期间最为忌讳的事情就是不允许任何人从梁木上面跨过。周亮[1]、朱世学[32]认为整个上梁仪式一般有八个步骤:拜梁、开梁口、缠梁、升梁、赞屋场、赞酒肉、抛梁粑、下梁。整个仪式是由两个掌墨师主持,并在每个步骤中穿插说福事。欧阳梦[33]认为上梁步骤分为:拜梁、开梁口、缠梁、上梁、翻梁木、赞梁木、奠酒、赞糍粑、抛梁。陈丽霞[34]也提及了上梁仪式,不同的是,在举行仪式时绘制八卦图式符号是由巫师进行的,前面几篇文章中,这一角色都是由掌墨师担任。段超[35]与朱世学[17]分别在他们的文章中以文化的角度分析了上梁习俗的特定的文化内涵和功能。

3.宗族观念中的踩财门。“踩财门”又叫“众星踩门仪式”,即土家族吊脚楼落成时举行的仪式,由土家汉子装扮文曲星、南极星、送子星、财帛星、紫微星等神前来踩门祝贺。向龙、向湘平[27]、金陵[29]、陈丽霞[34]、鄢敦望[36]等学者在其文章中对此仪式做了描述。

七、土家族吊脚楼营造特点的传承与保护

对于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传承方面的文章颇少,大多数学者都关注到了对于吊脚楼的保护问题,如龙玉杰[37]、王炎松[16]、祝国超[38],只有少部分学者谈及到了吊脚楼营造技艺的传承与保护问题。

张爱武[3]论述了营造技艺的传承方式、传承议程、传承的困境以及保护对策。他认为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传承方式有师徒传承、父子传承、社会传承。其营造技艺的传承议程有收徒(望、闻、切)、学艺(识、知、观、切)、出师(礼、酬、敬)。他还提出了目前营造技艺传承中的困境:传承人掌握“核心技艺”,后继无人;现代化浪潮导致吊脚楼营造技艺传承出现危险;新建筑元素的冲击。王希辉[30]从保护的角度论述了土家族吊脚楼建筑工艺的消失与失传,以及土家族吊脚楼民族民间工艺传承人大都年老处于后继无人的尴尬境地,提出了对吊脚楼工艺传承人的保护措施。

对于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实施数字化保护的文献,目前还未查阅刊专门的著作和文章展开深入研究。

总之,近年来对土家族吊脚楼的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到土家吊脚楼的历史渊源、选址与布局、文化内涵、价值研究、营造技艺、传承与保护、再生与利用以及在历史、文化、形制上面的研究。在研究方法上以张良皋先生和朱世学先生等学者为代表采用考古学和建筑学结合的方法;以张爱武等学者为代表采用田野考察与文献法结合的方法;以商守善、王晓宁为代表的学者采用美学与田野考察相结合的方法。由于在研究方法上多采用较为综合的方法,在土家族吊脚楼历史、文化、形制等方面,已经是将其研究的很透彻,张爱武在《土家族吊脚楼研究现状及其特点》[39]一文中也将前人们的成果进行了总结综述。

对于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研究的现状、传承与发展等问题,我们从所做的田野考察与文献分析研究中,了解到保护与传承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出现了许多新的转机,比如,旅游开发对土家族吊脚楼建筑的复兴,新技术新材料对于吊脚楼样式的保护,新农村建设中对于吊脚楼元素的使用,部分村民意识到吊脚楼的文化价值和意义开始重新建造吊脚楼等等;掌墨师傅的技术运用有了的新天地,技术传承出现复苏,这种土家族吊脚楼文化生态的出现正是文化自足和重建的可能性表现,也是土家族吊脚楼技艺传承与保护的根本;与此同时,对于吊脚楼技艺的数字化保护,应该是数字信息技术时代技术运用到非物质文化保护的重要策略之一,我们正是试图通过数字虚拟和动画技术实现对土家族吊脚楼技艺中关于平面布局、结构样式、建造过程、仪式文化以及现有吊脚楼的拍照保存、影像记录与展播、数据库建设等方式,实现对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的保护与传承。

[1] 周亮.渝东南土家族民居及其传统技术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5.

[2] 饶卓颖.土家吊脚楼及民族旅游场景下的象征意义初探[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0.

[3] 张爱武.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及其传承与保护研究——以兴安村为例[D].武汉:中南民族大学,2012.

[4] 张爱武,谭梅,刘宇.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的田野考察 ——以兴安村为例[J].寻根, 2013(4).

[5] 聂亚荔.湖北硒都彭家寨古建筑艺术探析[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2.

[6] 赵逵,李保峰,雷祖康.土家族吊脚楼的建造特点——以鄂西彭家寨古建测绘为例[J].华中建筑, 2007(6).

[7] 刘晓晖,覃琳.土家族吊脚楼的特色及其可持续发展思考——渝东南土家族地区传统民居考察[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5(2).

[8] 王晓宁.土家族吊脚楼的类型与审美特征[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1、2).

[9] 朱世学.土家族吊脚楼的源流、构造及功能[J].民族论坛, 1994(1).

[10] 王希辉.土家族吊脚楼的文化内涵与传承[J].重庆社会科学版, 2008(2).

[11] 王友富,王清清.三峡库区少数民族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研究——以土家族吊脚楼为例[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0(5).

[12] 匡红.重庆民居“吊脚楼”生态优化与整合技术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9.

[13] 陈素娥.依顺自然 诗意栖居——从吊脚楼看湘西民居的美学诉求[J].文史博览,2006(12).

[14] 商守善.恩施土家族吊脚楼造型风格审美论析[J].大众文艺,2010(2).

[15] 刘晶晶,龙彬.类型学视野下吊脚楼建筑特色差异[J].建筑学报,2011(S2).

[16] 王炎松,袁铮.鄂西宣恩县土家族吊脚楼民居特征及其保护研究[J].华中建筑,2005(S1).

[17] 朱世学.论土家族吊脚楼的审美功能和社会功能[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

[18] 张良皋.干栏——平摆着的中国建筑史[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4).

[19] 张良皋.土家族文化与吊脚楼[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

[20] 彭飞.以彭家寨吊脚楼建筑群谈鄂西土家族传统民居的价值与保护[J].小城镇建设,2011(2).

[21] 张清平.三峡乡土建筑——土家吊脚楼[J].三峡大学学报,2010(2).

[22] 黄秀陵.土家吊脚楼的文化内涵[J].民族团结,1995(3).

[23] 李婷婷,舒鑫.浅析湘西吊脚楼的建筑装饰艺术[J].艺术教育,2001(12).

[24] 黄哲,闫丽丽.土家族吊脚楼建筑审美浅析[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S2).

[25] 聂凌.对中山古镇传统民居——吊脚楼的分析[J].现代农业科学,2009(6).

[26] 张丹,碧迎春,张怡.吊脚楼特征及其生态技术初探[J].低温建筑艺术,2010(8).

[27] 向龙,向湘平.论土家吊脚楼的文化价值取向[J].装饰,2005(6).

[28] 龙江,李莉萍.土家族吊脚楼结构解读[J].华中建筑,2008(2).

[29] 金陵.湘西土家族吊脚楼的价值取向[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8(9).

[30] 王希辉.土家族吊脚楼的文化生境与文化保护[J].民族艺术研究,2008(6).

[31] 罗芳,罗洁,胡海林,罗浩.“风水”:文化视角下土家吊脚楼景观规划中应予保留的内涵[J].世纪家苑,2013(5).

[32] 朱世学.土家族上梁习俗[J].民俗研究,1995(3).

[33] 欧阳梦.土家族上梁仪式的狂欢精神——以湖北省宣恩县沙道沟镇老岔口为例[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S1).

[34] 陈丽霞.吊脚楼里的文化[J].大舞台,2009(3).

[35] 段超.土家族“上梁”习俗浅析[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1).

[36] 鄢敦望.土家族吊脚楼文化与传承[J].企业家天地,2011(4).

[37] 龙玉杰.谈木结构吊脚楼的保护与发展[J].龙岩学院学报,2006(4).

[38] 祝国超.土家族吊脚楼文化研究[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

[39] 张爱武.土家族吊脚楼研究综述[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责任编辑:胡 晓

2015-03-10

文化部文化科技创新项目“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传承与保护中的数字虚拟与动画技术运用”(项目编号:18-2012);湖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课题“土家族吊脚楼建造技艺传承的数字化保护研究”(项目编号:HBMW2012029)。

石庆秘(1967- ),男,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少数民族艺术与数字化、艺术创作、艺术教育。

J525

A

1004-941(2015)03-0014-06

猜你喜欢
吊脚楼土家族营造
诚心为“侨” 营造“家”温暖
2021年山西将完成营造林26.67万公顷(400万亩)
土家族情歌
苗族吊脚楼在民宿设计中的应用
巴渝文化——吊脚楼
吊脚楼(外三首)
土家族
传统吊脚楼营造技艺之景观价值探讨
擅长营造美好的音色 Marantz SA-10 S1/PM-10 S1
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