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万军,张连春,石国强
(1.河北北方学院 团委,河北 张家口075000;2.河北北方学院 党委,河北 张家口075000;3.河北北方学院 学生处,河北 张家口075000)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校园文化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也是育人的主要阵地,而随着网络应用的不断普及,其作为育人平台的价值也在日益凸显。该文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称为第一课堂,把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称为第二课堂,把网络新媒体平台称为第三课堂。“三个”课堂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各有优势和特色,但也存在着各自为战、互不相通和关注不够的状况。如何实现“三个”课堂的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和有效贯通,从而保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是亟待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校园文化活动相对独立于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之外,“但它的导向功能、凝聚功能、励志功能和辐射功能等方面却有着极强的思想政治教育内涵”[1]。网络新媒体作为现代化的信息平台,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三个”课堂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内涵相通、目标一致。但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中,“三个”课堂各自为战,互不协调,缺乏有效的整合贯通。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教学原则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教学既包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中的实践性学习活动,又包括围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进行的广义的德育活动”[2]。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把主要的精力和注意力都集中在了课堂理论教学上,教学课堂相对封闭,教学手段相对单一,缺乏直接有效的实践环节,造成只是反复在概念原理中兜圈子、绕弯子的恶性循环现象。老师不好教,教了没效果;学生不愿学,学了不会用,第一课堂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从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环节上看,实践环节的缺失势必影响入行入脑教学目标的真正实现。
以学工系统,尤其是共青团主导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作为第二课堂,缺乏有效的理论指导。“从横向来看,校园文化活动的知识面比第一课堂宽;从纵向来看,知识性较第一课堂浅。”[3]思想政治课教师常常把自己的育人作用局限在课堂内的理论教学上,对第二课堂活动关注不多、参与不够、指导不足,甚至不闻不问、漠不关心,师生情感互通互融在本来能够实现思想直接碰撞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中无法实现,导致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乏味和肤浅,缺乏比较深厚的理论指导和积极的思想引领,第二课堂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
网络信息传播具有高度的时效性、开放性、交互性、虚拟性和广泛性特征,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平台。但目前网络新媒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缺乏足够的关注和利用,主要表现在:对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教育作用认识不够,网站板块设计缺乏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效互动和衔接,网站内容缺乏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实际需求;网络新媒体对第二课堂活动的思想引领功能发挥不明显,微博、微信、QQ群利用不够,缺乏有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话题互动。如何打造传播正能量的新平台,有效延伸和拓展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网络新媒体的作用亟待更好的发挥。
“三个”课堂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不同作用,可以拓展教育载体与教育资源,丰富教育形式。实现“三个”课堂的有效贯通,不断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是新形势下开展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实需要。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第一课堂,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着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肩负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大学生、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建设的重要职责,为实现高等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标提供了坚实的文化基础和思想基础。科学设计案例讨论式、参与互动式、调查研究式、情景体验式等与校园文化活动密切相关的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把第一课堂的教学内容引入到第二课堂的实践中来,学理说得透,事迹讲得活,学生听得懂,实践用得上,既达到了第一课堂教学实践环节设置的要求,又使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得到科学理论的指导和强大的精神支撑,实现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有机衔接。
“实践教学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必要途径,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迫切要求,是促进大学生主体精神、实践能力和多方面素质发展的具体有效的手段。”[4]第二课堂以思想文化、文艺体育、创新创业、社会实践等为主要内容,以引导大学生全面发展为重要目标,是高校物质环境文化、组织行为文化、思想精神文化共同作用形成的总和,具有鲜明的青春气息、强烈的时代特征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指导下,将第一课堂的理论知识融入到锻炼专业技能、塑造思想品质、提升素质能力、发展健全人格的第二课堂活动中,会为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入脑入行提供深厚的文化载体和丰富的实践平台。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大学生在网络中的人际交往、学习娱乐与求职购物等方面出现了很多新情况、新问题。因此,网络安全教育、网络文明教育和网络诚信教育就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部分,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利用网络及时高效、广泛生动和虚拟互动的特点,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网络平台,激发大学生的情感共鸣、理智思考与道德美感,打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阵地,“使思想政治教育从‘灌输’走向‘对话’,才能真正增强红色网站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亲和力”[5]。网络课堂拓展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空间,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手段。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顶层设计,应当在目标设计、内涵设计、队伍设计、平台设计、制度设计等5个方面制定贯通“三个”课堂的统一规划。目标设计既要有第一课堂的理论知识考核,又要有第二课堂的行为规范考核,比如把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和见义勇为、自强不息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内容的一部分,做到知行合一。内涵设计就是要把学校历史文化和地方历史文化精神特色作为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去,“需要把这种精神特色设计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顶层设计中”[6]。队伍设计一是要树立全员育人、岗位育人理念,每个岗位都设定相应的岗位育人职责;二是聘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为第二课堂导师,参与指导第二课堂活动。平台设计要把第一课堂延伸到开放式的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通过高效互动、感情交流、实践体验等活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制度设计方面,学校应根据人才蕴含建立学生人格评价体系引领学生健康成长,建立学生学业评价体系培养学生的专业创新实践能力,建立学生特质评价体系引领学生特长发展。
为优化第一课堂,高校应在思想政治教育顶层设计理念指导下,打破部门拘囿,拓展教育平台,扩展作用空间。一是高校应对各部门中的学生信息管理系统、选课系统、住宿管理系统、党员管理系统等相关系统进行整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共享。二是发挥第一课堂主管部门的主导作用,与学生公寓管理部门、学生工作部门联合建立包括思想政治、社会实践、科技创新、社会工作等在内的综合素质考评体系,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其他综合素质进行全面考核。三是学校应利用第一课堂师资,开办文化素质教育讲坛,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活动,不断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平台。通过部门统一联动、拓展教育平台和全面综合考核,第一课堂的教育信息资源不断丰富,理论实践环境得到培育,理论考核环节得以设置,第一课堂得到优化。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中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通过考察社会现象,运用思想政治课所学的理论观点,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科学理论,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一是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为主体,建立大学生人生导师制,为大学生提供学习辅导、生活辅导、职业指导和人生指导,从思想政治、专业学习、人生规划等方面引导学生成长成才。二是要把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活动结合起来,创新育人载体。艺术类学生可以以汇报表演的形式作为结业考试和毕业考试补充,引领同学们用角色体悟情感、用剧情感悟人生、用表演再现艺术。对大学生来说,这既是对他们专业知识的考核,又是对他们思想情感的考验,可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三是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讲述的重要理论观点,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活动,这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增长才干、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的指导下,围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要求深化第二课堂活动,就能不断提升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在第二课堂的育人效果。
网络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社交载体,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利用网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新时期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客观需求的必然产物”[7]。一是建立红色网站,开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专栏,在栏目设置、信息采集与发布上坚持唱响主旋律,牢牢把握网上舆论话语权和主动权,让主流意识形态占领第三课堂。二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指导下,建立学生网络自律会、学生网络社团组织和学生网络团支部,有组织地开展网络写作大赛、网络歌手大赛、网络辩论大赛,引导真善美、传播正能量,使其成为大学生认知社会和交流思想的新平台。三是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开展网上心理咨询、网上就业指导等符合学生成长需要的活动;举办网上毕业典礼、网上各级各类表彰等网络互动活动,创新仪式教育和先进典型引领形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阵地建设既要符合时代要求,也要符合思想政教育要求,还要符合学生成长成才需求,努力使其成为集舆论宣传、思想交流、提供服务、提升素质于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新平台。
总之,有效融合社会和学校的丰富教育资源,不断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空间和领域,积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手段和载体,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一课堂、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第二课堂、网络教育第三课堂有机贯通起来,就能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赵楠.关于校园文化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26):238.
[2]张国镛.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环节的几点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2):12.
[3]李莉.依托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研究生论文专刊,2013,(s3):173.
[4]彭绪琴.完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之我见[J].中国校外教育,2010,(s2):494.
[5]肖邓华.高校“红色网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途径[J].才智,2012,(14):309.
[6]王兵.浅谈高校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顶层设计[J].中国市场,2014,(13):129.
[7]曾维伦.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红色网站传播的实效性研究[J].前沿,2011,(13):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