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秀宽
摘 要:学贵有思,思贵有疑。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学生有了问题才会去探索,只有主动探索才会有创造。荷兰的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曾说过,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让学生进行“再创造”。美国教育家达克沃斯说过:“如果环境适当的话,儿童能够给他们自己提出正确的问题。一旦提出了正确的问题,他们就会迫使自己前进,并竭尽全力寻找答案。没有要思考的问题,智力不能发展。可见,教师应该尊重并承认学生的质疑。遇到学生的质疑,我们不能置之不理或压制,而应将其视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宝贵萌动,进而抓住它使之成为教育学生的良机,尽可能地为他们心智的自由发展提供更好的机会,让他们在发展中挖掘个人潜在的能力。这样,才能唤起全体学生探索的热情,使学生敢于质疑,善于释疑,从而提高他们主动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质疑;创造;主动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9-008-01
新世纪呼唤创造性人才,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发展其创造能力,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都源于“疑问”,而“质疑”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由此可见,“质疑”应成为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呢?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研究中,教师应该变革旧的教学方法、建立新的教学策略,努力为学生创设活动情境,诱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大胆尝试、质疑,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以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
一、创设质疑情境,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美国教育家达克沃斯说过:“如果环境适当的话,儿童能够给他们自己提出正确的问题。一旦提出了正确的问题,他们就会迫使自己前进,并竭尽全力寻找答案。没有要思考的问题,智力不能发展。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这种需要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尤为强烈。”而传统教学中,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少自我意识,多依附性。学生被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中,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创造个性受到压抑和扼制。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提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人,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大胆发问。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进行批判性质疑就是不依赖已有的方法的答案,不轻易认同别人的观点,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判断,敢于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其思维更具挑战性。它敢于摆脱习惯、权威等定势,打破传统、经验的束缚和影响,产生一种新颖、独到的前所未有的问题观点来认识事物,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学生的理解与思维的发展。在数学教学中,学生如果发现教学中有异议的地方,要抓住时机引导学生质疑,就能培养学生不拘于教材、教师,批判地接受事物的创造个性。如六年级下册“反比例”课例中有一道习题:王叔叔要去游长城,不同的交通工具所需时间如下,请把表格填完整。观察表格,从中发现了什么?学生提出质疑,王叔叔要去游长城,没有点明走同一条路,那么总路程一定相等吗?像这样,学生说出的超出了我们的预设范围,我们应该诚心接纳,让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畅所欲言。不要为了预设的教学规程,把学生推向“零起点”或打着“尊重学生个性”的旗号,对学生虚应求全,敷衍了事。而应正视学生所提供的信息,及时肯定学生敢于向教材、教师这些“权威”挑战、善于质疑的精神。在面对富有价值的认知资源时,我们应即时捕捉,即兴创造。顺应学生的需要,灵活改变预设的教学流程,我们应对教材具有更全面、深入的理解。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出题时如果违背了现实生活,考虑不够周全,该修改时还是应该大胆修改,即时是对深具权威的教材和教师。
二、教给方法,让学生有“疑”可质
心理学研究表明,“疑”最容易引起定向—探究反射,有了这种反射,思维也就随之产生。科学的发明创造往往是从质疑开始,从解疑入手,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质疑、解疑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心理学角度说,好问和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求知欲的表现。教师要善于利用儿童的这份天性,教给质疑方法,让学生学会把学习过程中有价值的疑难问题提出来。①在教学一些数学概念时,可让学生这样想:概念为什么这样表述?能否增加或删改一些字词?在概念内涵的挖掘,外延的拓展上质疑。例如,在教学“图形的放缩”时,引导学生对“按2:1放大”为什么放大要写成2:1,可否写成1:2呢?②教学计算时,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在“理”字上下功夫质疑。例如,在教学“一个数除以小数”56.28÷0.67时,可质疑为什么一定要把除数转化成整数,而不是把被除数化为整数?③教学应用题时:列式的依据是什么?以北师大版五年级分数应用题的教学为例,如:根据男生人数是年级人数的5/8,五年级有男生100人,那么女生有多少人呢?学生写出了多种解法。
100÷5×(8-5) 100÷5×8-100
100×3/5 100÷5/8-100 100÷5/8×3/8
我们可引导学生对以上算法进行比较、辨析,以加深学生对“单位1”这个标准量的理解,从中分清量率的对应关系,力求寻找更好的解法。教学时要鼓励学生对任何一个问题都去探索,或提出与众不同的看法,甚至提出其他学生或老师一时也想不到的问题,这是学会质疑的关键。有时学生质疑的涉及面广,显得“多而杂”。这时老师要组织学生讨论,哪些问题问得好,哪些问题不着边际,不是教材的内容和重点,引导学生逐步由“多而杂”变为“少而精”。只要引导得法,学生就能有所发现,逐渐学会质疑。
三、处理好质疑与释疑的关系
遇事好问、勇于探索固然重要,但不能以此为目的,仅停留在获取初步探索的结果上。“疑难”对学生来说是暂时还不可能甚至是完全没有能力排除的。“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要培养学生对已明白的事物继续探究的习惯,永不满足,这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内在的创造欲望,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品质。好奇是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它往往可以促使学生作进一步深入细致的观察、思考和探索,继而提出探究性问题,这是创造个性的具体表现,我们应该倍加爱护和引导。学生发现、提出了问题,怎样解决?这是教学中必须处理的问题。质疑是手段,释疑才是目的。如果对学生的质疑置之不理,将压抑学生的积极性;释疑的方法不妥,也将影响质疑问难的作用。面对学生的质疑教师不要急于回答,更不能轻易否定,如果把问题交给学生去讨论,老师起组织作用,得出正确结论必然会产生更深刻的效果。例如推导圆面积公式的时候,有一位学生提出圆面积一定要用“s=∏r2”这个公式来计算吗?老师面带微笑,引导性地问:“那么你说呢?”学生自豪地回答:“圆剪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长是圆周长的一半,宽是圆直径的一半,因此我认为:s=c/2×d/2=1/4cd=1/4∏d2。”学生在课堂上不断生疑,敢于发表与教材不同的见解,哪怕是一点点的不同,也值得赞扬,毕竟是学生自己想出来的。教师要鼓励探究性质疑,使课堂上处处闪烁着创造的火花。例如,在教学“平行”概念时,生问:“为什么要在同一平面内?”师:“(若有所思)是啊,这正是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研究的问题之一,这个问题谁来回答?”教师的话既肯定了这个学生的发问,又唤起了全体学生探索的热情。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学生有了问题才会去探索,只有主动探索才会有创造。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不断地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让他们在数学学习中,树立自信心,敢于质疑,善于释疑,从而提高他们主动学习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