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系研究

2015-03-25 07:37段致平河北省委党校党建教研部河北石家庄05006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8
河北地质大学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闫 坤,段致平(.河北省委党校党建教研部,河北石家庄05006;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8)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系研究

闫坤1,段致平2
(1.河北省委党校党建教研部,河北石家庄050061; 2.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81)

摘要:党的十八大提出了要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此,学术界也掀起了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系的热潮。从以下三个方面论述阐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以及如何对待二者的关系,分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在理性对待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系

网络出版地址: http://www. cnki. net/kcms/doi/10.13937/j. cnki. sjzjjxyxb. 2015.04.023.html网络出版时间:2015-08-20 15:30

“每一个走在时代前列的民族,其民族精神都是民族性、时代性的统一,或者说是优秀传统、时代精神的结合。继承优秀传统,就是把民族传统中优秀的、与当代实践契合的东西,在实际生活中进行弘扬,使其转化为现实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1]文化总是植于现实并在现实中不断丰富,在此基础上传统性和时代性是文化的两个维度。传统文化亦是如此。那么作为在当今时代背景下产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传统文化必然会对其产生基础性的和潜移默化影响,这是文化发生作用的普遍规律。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基础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

第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价值导向的作用。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内涵丰富,重视人生和入世的人文思想、重视伦理纲常的道德教化、重视中庸和谐的处世哲学,这不仅集中体现了传统文化的价值挂念,而且也是对民族精神的全面解读。这些优秀的思想观念、价值体系,不断引领着中华民族向前发展。比如,在重视伦理纲常的“三纲五常”“六德四维”等道德教化思想,虽然具有局限性,但一定意义上对社会安定和人际和谐具有促进作用,对人们正确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养成具有导向作用。在人生与入世方面,中华传统文化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取向;再如“天人合一”思想,其团结、通融的内涵在民族发展中具有作用,是现代和谐思想的重要源泉。传统文化十分注重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协调统一,和谐发展。在这种导向下,中华民族文化在保留原有文化自身特点的基础上,接纳不同民族、地域的文化成果,实现多元发展,并以海纳百川的精神融会贯通,完成文化整合,塑造出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心理与价值取向。

第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民族凝聚的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民族发展中不仅引领着人们的价值取向,同时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这种凝聚力实实在在地存在并渗透于整个中华民族的社会生活之中,形成强大的民族精神,不断激发着中华儿女的民族自尊心和永不低头的抗争精神,使中华民族历经百难仍能屹立于东方之林。从古至今,“大一统”思想始终深深印在中华儿女心中,历代贤明君王和仁人志士皆以民族独立统一,国家繁荣富强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铭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表现出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这股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已深深融入了中华民族的意识与性格之中,不断推动着国家的独立统一和繁荣富强。

第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精神激励的作用。纵观中华民族历史画卷,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蕴含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自强不息、日新奋进的精神,这些态度和精神一直激励着人们百折不挠、激流勇进,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其一,越是有困难和障碍在前,越是要有坚持不懈和锤炼自身的勇气;其二,并非常以一种轰轰烈烈的直接战斗或捐躯为国,更要有持重的忍耐和恒久的探索。”[2]古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进取精神以及“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忧患意识,一直激励着中华民族不断前行。丹尼尔·贝尔曾讲到:“传统在保障文化的生命力方面是不可缺少的,它使记忆连贯,告诉人们先人们如何处理同样的生存困境的。”[3]今天,我国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这些精神也将是我们克服种种困难的强大武器。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一,核心价值观具有时代性和民族性,是对传统文化的凝结。从古至今,很多伟大的民族都有自己的优秀文化和适合并推动自己民族发展的价值观念,这些深深熔铸在了民族的血脉中,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不竭动力。时代不断发展与变迁,越是在发展与变迁中,任何一个民族都更要明晰自身的核心价值观以及围绕价值观所建立起来的精神体系,以进一步获得推动民族、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一个民族或社会的价值观与这个民族的传统文化有着密切联系,价值观是通过理论与实践的一次次转换,对历史与实践的不断总结的基础上形成的。它从历史深处走来,通向无限高远,连接着一个民族的历史与未来。历史从本文角度来说侧重传统文化,它奠定了价值观的基本内涵,一个社会或民族的价值观如若缺乏历史的积淀,那便不能称之为真正的价值观。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核心价值观就是一个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凝结。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它似一根无形的纽带,把看似毫无关联的零散个体凝结在一起。对价值观的凝聚作用,政治学家亨廷顿曾以美利坚民族为例,讲到“美国是一个多民族、多种族的社会,美国人联合的基础是他们对体现在《独立宣言》、宪法等文献中关于政治原则的承诺,这些政治原则也就是美国人的信条,即自由、平等、个人主义、民主、法制和私有财产,大多数美国人都信奉这些价值观,正是这些文化把美国人凝聚在一起。”[4]核心价值观具有强大的凝聚力量,同时这种力量也能够转化为改造现实的强大精神动力,这便是一个民族维护其独立、尊严与发展所迸发出的抗争奋发精神,创新进取精神。历经沧桑岁月的中华民族亦是如此,经历战争和政权更替、治乱变动、分合交错,始终延续不断,正是因为有“致中和”“大一统”“和而不同”等这些共同的核心价值观念并一脉相承。

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了中华民族历史层面的向度与厚度,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一个时代的发展,不可以没有指导思想,没有价值体系,没有远景,对于人类的大问题没有提案。”[5]长期以来,我国致力于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与经济发展相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较为滞后,甚至出现了价值观信仰危机,培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观迫在眉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要立足国家、社会和人民的现状,务必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是因为做为引导国家、社会和人民发展的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大思想武器,更是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和精神支柱,失去了它,人们就会无所适从,优秀的传统文化被摧毁或消失,意味著一个民族的消亡。

一方面,从历史角度来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民族精神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更新,体现出了核心价值观之历史层面的向度与厚度。从现实需要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样,要发挥其凝聚民族与大众的重要作用。在很大程度上,优秀传统文化以大众为载体进行文化的传承,其有效性更加明显。从这一角度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发挥其凝聚作用,要符合大众的文化习惯与趣味,融入大众生活,就必须根植于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从国际影响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只能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价值观建设是文化建设的核心。当今时代,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价值观已经成为各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比如,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他们作为全球化进行的最主要推动者,其目的已不再只是打造开放的全球化市场,与此同时,还要将政治、文化等意识形态层面的东西渗透甚至移植到其他国家和民族中去,从思想高度引领乃至控制其他国家或民族的价值观念等。在这种态势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和精神标识。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

(一)国家层面上的体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是从国家层面来讲的,强调建设一个怎样的国家。这不仅反映了中国近代以来为反抗压迫、谋求民族独立,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奋斗目标,更反映了当下创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追求。这一价值追求与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相协调、相对应,具有深厚的优秀传统文化渊源,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

第一,关于“富强”。自古以来,国家繁荣富强一直是历朝历代所追求的政治和社会目标,在这一目标实现的过程中是德治、法治、可持续发展等多方面的有机统一。国家政治的良好运行是一个国家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民生、物质、文化等等。像儒家提出的“富而后教”的思想,《论语·子路》篇中讲到“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这强调一个国家运行的良好是百姓、富裕和教育共同发挥作用的结果。

第二,关于“民主”。很多人认为在传统文化中并不含有“民主”思想,民主是西方文化的产物。其实不然,在中国古代社会,与社会背景和人民利益相结合诞生的是“民本”思想。“民本”注重百姓利益以及百姓对国家发展的推动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民主”的反映,核心是爱民、利民、护民。这就要求君主把控好自身的权力,约束好自身行为,对君主和官吏德性的养成、人格的塑造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与“民本”相比,“民主”则是站在人民的立场,通过一系列制度建设来保护和伸张人民的权利,强调主权在民。我们能看到二者有一定的差异性,但在文化交流不断深入的今天,二者是相互补充的,今日的“民主”必然也重视民生和民用问题,必然也认为人民是国家的基础和根本。

第三,关于“文明”。“文明”这一词语出自《周易》,意为文采光明,与“文化”“人文”有着密切联系。《周易·贲卦》中曾讲到“文明以止,人文也”,意思为,“贲卦由在下的离卦和在上的艮卦组成,离卦体现出德性的灵明照察功能,艮卦体现出各得其所的安顿之意。”[6]由此可见,“文明”是人民通过德性和心智的灵明,使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得到相应的安顿,德性和诚信是文明的基础。我们应该看到,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人类文明的认知与发展的重大贡献。

第四,关于“和谐”。“和”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概念之一,传统经典中关于“和”的论述更是数不胜数,比如“和实生物。”(《国语·郑语》)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中庸》) ;“协和万邦”(《尚书·尧典》)、“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等等。这一切无不说明“和”是万事万物生成、存在的基本道理,是人类社会发展和人们相处的基本方式与原则。总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虽然是当代国家施政的价值取向,是对国家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奋斗目标。

(二)社会层面上的体现

社会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自由、平等、公平、法治”,这体现出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终极目标,更体现出了当代社会和人民群众的心声与诉求。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社会层面的核心价值观是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

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自由”有独到认识,认为“自由”需要通过“诚信”才能得以确立。这是因为诚信的人能够顺应客观规律,从而使天地万物各得其所,使人们在德行的引导下各安其分,进而达到真实的自由、平等、公平,这便是传统意义上的自由观,其特色是天道和人道的互动相通。多数人对自由的理解仅局限于自由是指人的意志、存在、发展的自由,是人们的美好追求。殊不知其深层次对传统意义上的自由观的继承。《中庸》中曾指出“至诚之人能够尽己之性、尽人之性、尽物之性,并最终‘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参’,达致人我不隔、天人合一的自由境界。”[6]

其次,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也蕴含着大量关于“平等”“公正”的思想,对其有着独特的揭示。传统思想认为,平等、公正蕴含于一个社会和人们的善美德性之中,德性的存在使得人们力求善美、平等、公正,反对丑恶、偏私。换言之,在良好的德性中已经蕴含了关于平等、公正的诉求。孔子曾经说“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朱熹的解释为:“盖无私心,然后好恶当于理,程子所谓‘得其公正’是也。”意思是说“仁”能够帮助人们公平、公正看待和处理问题,对待人和事不偏不倚。儒家所说的公平、公正并不是绝的,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和个人才德做出的合理分配和公正决策。

最后,将自由、平等、公平凝结起来,便成为法治,法治的提出和落实,是为了保障人民的自由、平等与公平的权利的实现。传统文化注重德治,但也不缺乏法治思想,孟子曾经说过“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这是说德治和法治缺一不可。荀子更是强调法治的重要性,指出了依靠“法治”补充“礼治”的重要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上,应吸收传统文化对法治建设的启示,使德治与法治得到双向互动,既要固本培元,又要有制度保证。

(三)个人层面上的体现

从个人层面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为诚信、友善、敬业、爱国。诚、信、善、敬、爱等词汇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概念,是古代哲学、伦理学时常讨论、论述的重要内容。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上的论述直接参考了优秀传统文化和思想中的概念。儒家思想在古代社会占据主流地位,其核心是“仁”,后来引申出孝、忠、恕、礼、义、德、知、勇、恭、宽、信、敏、惠、刚、毅、木、讷等众多价值规则。古代为学的内容是“三纲领”“八条目”。“三纲领”是“明德、新民、止至善”,八条目是“格物、致知、敬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个人层面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致是与这些相符合的。

在儒家思想中,“诚”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中庸》曾指出“诚”是天之为天的根据,是真实无妄、生生不息的“天之大道”。“信”是人们在持有德性的同时将德性推行到社会和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这样也便称得上尽“人道”。“天道”与“人道”相结合,诚信一致是其深刻内涵。这是其他一切品质或价值观的基础。在此基础上,践行德性那么必然会带来“善”与“敬”,具体表现为与人为善、关心爱护他人和周围事物、敬业乐群等。人们若如都能做到诚信、敬业、友善,那么爱国之心必定存之,这在传统经典中屡见不鲜,比如《周易》中提到的“吉凶与民同患”,《论语》中曾讲到的“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等,都阐释了人们具有德性,从而推进及人,帮助他人、爱护家园、体恤民情。

三、理性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在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诸多元素仍然适用于现代社会的道德规范,需要我们加以继承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诚信”,要求我们要诚信做人。对于诚信,古人早已有了自己的见解。孔子曰:“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中国也有俗语:“人无信不立,国无法不昌”。“信”是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国人立身、立国的根本所在,在当今社会和当今世界仍具有普适性价值。诚信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两方有着共通之处。践行诚信的价值观要求实际上也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CEI的计算需要以下数据: 精确的装置图和附近的布置图;一个装置简化的主要流程图,应包含储罐等容器、主要工艺管线和化学品的量;涉及的相关化学品的理化性质,以及其应急响应计划指标值ERPG(emergency response planning guidelines)的数据。CEI的计算按照以下步骤:

古人云:“人之初,性本善”,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古人对于人性中“善”的解读与期望。“善”蕴含着与人为善,与自然万物为善的意义。“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善”就已经是君子的最高的德行之一。当下,我们要构建的和谐社会也绝对离不开公民为善的努力。

除了上面所提到的“信”“善”等元素,国学经典中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敬、爱等概念也有着详尽的解释。尽管时代变迁,语言习惯也发生了变化,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诸多元素的本质从未改变。在古今的具体案例中,我们看得到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久不衰的魅力和影响。而作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地提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的道德要求都有利于在实践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

(二)在解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现代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多浮于表面,或由于时代已久,进入产生误解。我们须从时代需要出发,对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相关概念进行重新解读和诠释,使其具有新活力。比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的“公正”,先秦诸子百家思想中“君臣父子”“一断于法”“兼爱非攻”等都体现出了传统文化中的公正诉求。这些公正的理念必然与当代社会所强调的公正有所区别,但是历史与时代的发展并不是独立的,而是连续的,解读并诠释好传统文化恰恰是从深处培植现代公正理念所必须的。再比如“亲亲相瘾”,这是儒家提出的原则。在以后的朝代,该原则得到进一步确认。唐律对亲亲相隐作了具体规定,以后各朝的规定大体上与唐相同,其内容为:亲属有罪相隐,不论罪或减刑;控告应相隐的亲属,要处刑。但有两类罪不适用亲亲相隐原则:一类是谋反、谋大逆、谋叛及其他某些重罪,另一类是某些亲属互相侵害罪。长期以来,亲亲相瘾被认为是一种徇私枉法的行为,是封建宗法思想。但如若我们细致研究,也不难发现,这一思想包含了对人们情感关系的深刻洞察,考虑到了最基础的情感关系对维护社会秩序所起到的积极作用。从其独特的思路而言,其对现代法治建设或许具有一定的启示。

(三)在转化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充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藏着大量思想资源,我们对待优秀文化应保持客观、科学和礼敬的态度,要汲取其中的精华,要做好创新与发展,要不断增强其感召力。所谓“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就是要在尊敬传统文化的前提下,根据现实情况和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分析,并加以改造和转化,使之成为促进现代社会和人们价值理念的新文、新思想。“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既包括从理论上的创新与激活,也包括在实践中进行创新与激活,只有这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为社会主义核心价观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以“忠”为例,在古代一般都是君主制,忠是指对君主的忠诚,与古代社会相比,当代社会,国体政体都有了深刻变革,再按照古代的模式,忠便失去了其实施对象。但是其作为一种价值观念,在当今时代仍有其存的合理性,其包含的履责和诚信意识永远都不会过时。所以,要抛除历史的语境,根据现时代情况赋予“忠”以新内涵,转化为对职业、对国家的忠诚,这便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敬业”“爱国”相对应。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华大地上不断被激活,影响力、感召力不断扩大之时,与之相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也正被人们努力地培养和践行着。

参考文献:

〔1〕杨耕.优秀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相结合[N].人民日报,2003-08-26.

〔2〕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与文化论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60.

〔3〕夏新.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历史先进性及现代演进[J].理论前沿(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3) :15-17.

〔4〕〈美〉亨廷顿.我们是谁:美国国家特性面临的挑战[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36.

〔5〕杜维明.现代精神与儒家传统[M].北京:三联书店,1997:279.

〔6〕刘乐恒,郭齐勇.从“至诚天道”到“保合太和”——借鉴中国传统文化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光明日报,2013-01-12.

(责任编辑吴星)

Research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Core Socialist Values

YAN kun1,DUAN zhi-ping2
(1.The Party School of Hebei Communist committee,Shijiazhuang,Hebei 050061; 2.Shijiazhuang Vocational Technology Institute,Shijiazhuang,Hebei 050081)

Abstract:ever since the cultivation and practicing of core Socialist values was proposed in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the academic circle has started research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core Socialist values.It has introduced such relationship from the aspect of rooting core Socialist values in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considering the values as inheritance of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rational treatment of practicing core Socialist values based on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as well as the way to deal with this relationship.

Key words: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core socialist values; relationship

作者简介:闫坤(1983—),女,河北沧州人,法学博士,河北省委党校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党建研究。

基金项目: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2015030366)。

收稿日期:2015-05-06

DOI:10.13937/j. cnki. sjzjjxyxb. 2015.04.023

中图分类号:B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875 (2015) 04-0118-05

猜你喜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保加利亚媒体:饭局是中国搞定“关系”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