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福贵 史海瑞(泾川县人民医院 甘肃 泾川 744300)
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粘连性肠梗阻58例体会
左福贵史海瑞
(泾川县人民医院甘肃泾川744300)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早期腹部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5年2月至2013年5月施行腹部手术后早期肠粘连5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早期粘连采用中西两法保守治疗。结果:58例患者经采用中西两法保守治疗,其中56例一次性治愈,1例经过2次保守治疗治愈,1例经上述治疗无效中转手术。结论:采用中西两法保守治疗早期粘连性肠梗阻是一种无创,安全,经济,病人痛苦小恢复快,无明显并发症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中西医治疗;术后;粘连性肠梗阻
肠梗阻是外科常见的病症之一,特别是粘连性肠梗阻则在腹部术后更为多见[1],在治疗上较为棘手,笔者自2005年2月至2013年5月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粘连性肠梗阻58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1一般资料本组58例,男36例,女22例,年龄23-64岁。原发病及手术类型:急性化脓性阑尾炎18例,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并弥漫性腹膜炎行穿孔修补腹腔术6例,胃癌急性穿孔修补术2例,外伤性脾破裂6例,嵌顿疝术后6例,小肠破裂行肠切除吻合10例,结肠癌根治术2例,肠梗阻松解术后再粘连8例。
1.2临床表现及体征全组病人均有腹部手术史,发病时间在原发病术后3-20天。以及近期出现不同程度的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停止肛门排气排便,全身无力等。体查时可见腹部不同程度膨胀,部分病人有不同程度的腹肌紧张,压痛,反跳痛,腹部X线片检查可见大小不等的气液平面[2]。14例B超检查可见腹腔积液,并腹腔穿刺抽出少量淡红色腹腔积液。镜检可见有红,白细胞,部分可见脓球。
1.3治疗方法[3-4]( 1)禁食水,持续胃肠减压,补液,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必须的维生素及微量元素补充、电解质特别是血钾,补足热量。( 2)同时给静脉输入H2受体阻滞剂,如雷尼替丁、奥美拉唑、洛赛克或善宁等,剂量同常规用药剂量。( 3)并针刺足三里,大肠俞、天枢、合谷、中脘。必要时间用ViB1 1ml、新斯的明1mg进行双侧足三里穴位封闭,可重复应用。( 4)可用生大黄粉25g口服或皂角30g,细辛6g水煎至200-300 ml行保留灌肠,嘱病人取左侧卧位,尽量让灌肠液在肠内多保留时间,一般应保留半小时以上。生大黄有促进肠蠕动、保护肠粘膜和抑制肠道菌群的作用。( 5)皮硝50g用布包裹外敷脐周部或大葱白2500g加食醋少许,将其切碎和醋炒至极热,用布包裹好慰腹部,冷却即换,不可间隙以腹软或矢气为度。可促进腹腔渗出液吸收,减轻腹胀和水肿,缓解腹腔炎症。( 6)小茴香60g、炒莱菔籽30g、青眼60g、共炒热用纱布包裹外敷神阙穴。( 7)应用自拟粘连松解汤:当归10g、台乌药12g、青皮9g、陈皮9g、厚朴6g、生惹仁18g、桃仁15g、制川军10g、木香9g、焦三仙,神炮山甲各12g,腹痛明显时加赤芍15g,腹胀重者加莱菔子20g,煎取400ml分两次保留灌肠;待病情缓解能进食时可煎汁滤渣,取200-300ml,分两次口服或胃管内注入并夹管2-4小时,再次抽出胃内容物,二次注入中药药液,可多次灌服。
在上述综合保守治疗的同时,鼓励病人早期下床适当活动,尤其是老年人,每次活动时间不宜过长,一般30分钟为宜,避免剧烈活动,防止受凉。注意体温、血压、脉搏、呼吸变化,随时检查白细胞计数及分类变化情况,注意观察血钾,磷、碱性磷酸酶、血清肌酸磷酸酶及其同工酶有无增加,特别要观察有无电解质平衡紊乱,并及时给予纠正,注意病人尿量,以了解液体补充情况,并复查X线片确定有无孤立胀大的肠袢,密切观察腹部体征的变化。如出现白细胞计数的增高、持续性发热、持续性腹痛、腹胀加剧、腹膜炎体征明显者,复查腹部X线片确定有气液平者应立即转行手术探查,以防发生肠破裂。
1.4结果本组58例I期治疗痊愈,2例病人缓解后因进食不易消化食物又出现梗阻症状,1例经再次用药24小时同缓解治愈,1例再次手术。
术后早期肠梗阻大多为功能性梗阻,大部分是早期炎性粘连梗阻,此种多为膜状粘连,绝大多数采用保守治疗可治愈,应尽量避免手术盲目探查。对经多方保守治疗无效者可行手术治疗。
治疗方法依据病史,症状,体征以及相关辅助检查,如诊断明确,应先行保守治疗: ( 1)禁食水、胃肠减压、补足热量、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补充必需的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电解质特别是血钾,应考虑补充生理需要量(禁食水病人每日3-6g)及额外丢失量,同时给予雷尼替丁、泰胃美、洛赛克或善宁,剂量同常规用药量,充分改善病人营养尤其低蛋白状态,抑制胃肠道消化液分泌,减少肠道气体及消化液聚集,减轻肠壁水肿及肠腔内外炎性渗出,以便肠功能早期恢复。( 2)祖国医学认为,肠梗阻多因饮食不节、寒邪凝滞、热邪郁闭、气血凝滞、燥屎内结等多种因素,导致肠道通降功能失常,滞塞不通,属于气滞血瘀,腑气不畅,结聚不散。方中当归、桃仁、穿山甲、制川军化淤通便,台乌药、青皮、陈皮疏肝理脾,配厚朴畅其上,木香调其中,莱菔子消食下气。该方以调畅气机为主,加以化淤通便,诸药共达畅上疏下、和调气机之效,使气血和调,腑气得畅,结聚散而梗阻通。本组病例疗效明确,随诊一年无梗阻复发。
参考文献
[1]王春荣,姜宁,程永刚.中西医结合治疗粘连性肠梗阻临床观察[A].第五届中国中西医结合围手术期医学研讨文集[C],2010.
[2]曾贱庚.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梗阻156例[A].第七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普通外科临床及基础研究学术会议汇编[C],2010.
[3]沈士刚,申耀宗.粘连性肠梗阻治疗的进展[J].徐州医学院学报,2011,( 8) :64.
[4]王立,王伟,袁霞.大承气汤治疗粘连性肠梗阻23例观察[J].新疆中医药,2010,20( 06) :20.
【中图分类号】R574. 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6019( 2015) 07-014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