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市明溪县第二实验小学 曾翠彬
小学生数学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明市明溪县第二实验小学曾翠彬
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和内容。该文提出运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学生数学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创设数学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优化实践过程,增强学生的实践学习效果;加强数学知识与实践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在实践活动中努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
实践兴趣 实践效果 实践能力 小学数学
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是指学生能从不同角度发现实践问题中所包含的丰富的数学信息,探索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与经验独立地解决某些简单的实践问题。培养学生数学实践能力是当前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和内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总体目标二、四两点中明确要求: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1]。实践活动是儿童发展成长的主要途径,也是学生形成实践能力的载体。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呢?
实践意识的培养是学生参与实践的前提和基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情境性教学,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等,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在教学设计中,创设有利于学习者建构意义的情境是最重要的环节或方面[2]。教师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导入,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准了就为整个演奏或歌唱奠定了基础。好的导入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打破学生的心理平衡,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
一是采用故事导入,激发学生的实践兴趣。通过源于生活的数学小故事,激发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学习积极性。如教学五年级下册数学《体积与容积》时,我是这样引入的: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故事,在很久以前,在一个小镇上有一家面条店,面条店的老板非常狡诈,他对伙计们也非常苛刻,眼看又要到月底了,该给伙计们开工资了,老板心里非常不舒服,总想找点茬儿难为伙计们。一天早上,他把一碗面条盛得满满的,让小伙计给客人端去,不允许小伙计撒一滴面条汤,如果溢出一滴面条汤,小伙计这个月的工资一分也不给。小伙计皱着眉头想了一想,便胸有成竹地把面条端给了客人,结果真的一滴也没洒。同学们,你们知道小伙计是怎样解决这个难题的吗?孩子们方法不一,跃跃欲试。其实这个故事中小伙计的做法蕴藏着今天我们即将要学习的体积与容积的知识,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就会明白小伙计为什么要那样做了。这样孩子们的实践兴趣就被调动起来了。
二是采用比赛导入,调动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创设比赛情境使学生知道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如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时,我是这样导入:出示一堆排成梯形的圆木,上层3根,下层7根,共5层,师生比赛算共几根。不断增加上下根数和层数,再比赛数根数。问:老师能很快数出圆木的根数,相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也能掌握。这一情境从实际应用中入手,引导学生主动投入到实践活动中来。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精神中有一种特别强烈的需求,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建构的主动者,而不是知识的被动接收者和被灌输的对象。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提供者和灌输者[3]。在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或途径,让学生经历探索过程,通过主动探索、发现和体验,通过证实或证伪以获得知识,从而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因而教师要优化实践过程,增强实践效果。
首先,教师要加强实践前的指导。操作方法虽然没有统一的模式、统一的要求,但随心所欲、信手拈来、草率从事的做法是不可取的。经过精心设计,合乎逻辑联系的操作方法,不仅能使学生更容易获得知识,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在实践前的指导才能保证学生在实践中有目的、有成就。如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时,我先复习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学生参考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过程去操作实践,发现规律,真是水到渠成。
其次,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大胆实践。在实践中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去实践、去创新、去发现。我们要变教师的“演示”为学生的“操作”,激活学生的已有知识与经验,将学生的形象思维抽象为数学知识。结合学习内容开展“摆一摆、量一量、折一折、画一画、想一想、说一说”等实践活动,促使学生尽可能多动手、动脑、动口。调动多种感官协调发挥作用,使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充分发挥积极性、独立性,长知识,长才干,增强实践能力。如《梯形的面积计算》让孩子们自己通过剪、拼等活动,发现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平行四边形,一个梯形可以剪拼成平行四边形,从而推导出梯形面积公式。
第三,实践后教师要启发引导。实践结束后,教师要及时启发点拨,促进学生将知识内化与延伸。例如,在学生实践操作把平行四边形剪拼拼成长方形后,启发观察它们的异同,思考:这个平行四边形转换成了什么图形?它们的面积有变化没有?拼成的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通过启发引导归纳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体会知识转化后的应用乐趣。
《数学课程标准》在问题解决中提出: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其他知识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理解知识、掌握知识的最终目的在于运用。无论是计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还是空间观念的强弱,都集中反映到解决问题实际应用上。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是数学学习的归宿。
让数学时刻陪伴在学生的生活中。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去捕捉生活中的数学。如教学小数后,让学生去了解市场上商品的价格,去做模拟买卖的游戏。在学习《路程、时间、速度》后,让学生估一估一分钟走几米?看表计算从家到学校走几分钟?算算从家到学校有多远?以此激发学生实践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
鼓励学生大胆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践问题。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最终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个学生的数学才能高低主要看他自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实际应用的习惯和能力。教学中教师要引导激发学生观察、思考和自己动手解决实际中问题,如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时,仅仅满足于让学生运用公式来计算有关问题是不够的,可以让学生帮助量一量、算一算教室四周和天花板的面积,回家帮助家长计算客厅铺满方砖要几块等等。如课后实践作业:把8盒牛奶包成一包,进行促销,请你设计几种不同的包装方式,你认为哪种方式最好?通过这一实践活动,使学生认识到通常情况下表面积越小越好,越省材料,从中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不仅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之一。这要求教师能够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创造性地开发和使用教材,使数学教学变得富有现实性和趣味性,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索和交流空间,体会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广泛运用的乐趣和应用价值。
[1] 李伟军.刍议2011版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J].数学教育学报,2014,23(6): 54-57.
[2] 卢宁宁.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课堂教学活化探微[J].语数外学习(高中英语教学),2014(9).
[3] 邓学明.从前概念到建构观——浅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D].南宁:广西师范大学,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