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理工学院土木工程系 曾宪峙
整合大众智慧,迅速提升建设水平
——刍议建设规划和建筑设计的公众参与
闽南理工学院土木工程系曾宪峙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乡建设发展迅速,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为了迅速提升建设规划与建筑设计水平,减少浪费,美化城乡,我们建议公众参与建设规划和建筑设计。该文分析了公众参与建设规划和建筑设计的意义和方法。
建设规划 建筑设计 公众参与
建筑是建筑物与构筑物的总称,是人们为了满足生产生活需要,利用所掌握的物质技术手段,按照一定的科学规律、风水理念和美学法则创造的人工环境。
规划是融合多要素、多人士看法的某一特定领域的发展愿景,是全面的长远的发展计划。《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规定,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应当遵循城乡统筹、合理布局、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和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改善生态环境,促进资源、能源节约和综合利用,保护耕地等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持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传统风貌,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并符合区域人口发展、国防建设、防灾减灾和公共卫生、公共安全的需要。
建筑设计是指建筑物在建造之前,设计者按照建设任务,把施工过程和使用过程中所存在的或可能发生的问题,事先作好通盘的设想,拟定好解决办法,并使建成的建筑物充分满足使用者和社会所期望的各种要求。但是,通常所说的建筑设计,是指建筑物内部各种使用功能和使用空间的合理安排,建筑物与周围环境、与各种外部条件的协调配合,内部和外表的艺术效果,各个细部的构造方式,建筑与结构、建筑与各种设备等相关技术的综合协调,以及如何以更少的材料、更少的劳动力、更少的投资、更少的时间来实现上述各种要求。
1.1建筑是一个大产业,吸引公众参与定能改善经营效果
全球建筑市场价值约7.5万亿美元,占全球GDP的13.4%。预计到2020年,其价值将达到12.7万亿美元,建筑业产值将占全球GDP的14.6%。未来10年,全球新兴市场的建筑业规模将扩大1倍,达到6.7万亿美元。2015年,全球将出现23座人口超过1000万的特大城市,这将极大地推动建筑业全球化,并为传统建造商之间的战略整合提供机会。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近10多年来,我国建筑业高速发展,建筑行业总产值从2001年的15362亿上升到2012年的135303亿元,涨幅将近9倍,而建筑行业的高速发展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大幅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为全国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从长远来看,未来50年,中国城市化率将提高到76%以上,城市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贡献率将达到95%以上。都市圈、城市群、城市带和中心城市的发展预示了中国城市化进程的高速起飞,也预示了建筑业更广阔的市场即将到来。据智研咨询资料不完全统计,2013年至2020年,中国建筑业将增长130%。其中,2018年中国将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建筑市场,占全球建筑业总产值的19.1%。在2020年前,中国用于节能建筑项目的投资至少是1.5万亿元。我国建筑节能蓝图蕴含着对节能材料和技术数万亿元的商机。在此背景下,吸引公众参与有利于拓展视角、思路,建设更加符合实际用途的丰富多彩的建筑产品,促进销售,加快发展。
1.2建筑创造凝固的美,百年大计,需要集思广益
古罗马建筑家维特鲁威的经典名作《建筑十书》提出了建筑的三个标准:坚固、实用、美观,一直影响着后世建筑学的发展。西哲有云:“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是一部石头史书。”美国现代建筑学家托伯特·哈姆林提出了现代建筑技术美的10大法则,即:统一、均衡、比例、尺度、韵律、布局中的序列、规则的和不规则的序列设计、性格、风格、色彩等,较全面地概括了建筑美学的基本内容。此外,包豪斯的建筑美学理论与现代主义联系较多,美国建筑大师文丘里则从符号学的角度来探讨建筑的美和审美问题。
建筑具有实用性、技术性。建筑美,体现在内部结构布局实用方便,体现在环境舒适安定,时时刻刻呵护着人们的生活起居。建筑自从诞生伊始便与美和审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建筑设计离不开美学判断。现代建筑是知识精英表达新精神的媒介,随着社会发展进步,在今天的民主社会,大众的审美标准必然要影响原本属于专业范畴的建筑学话语,给建筑带来新的美学倾向。让大众参与,是建筑规划与设计业务发展的大势所趋,有利于建筑师走出设计室,整合公众智慧,创造更美丽的新天地。
1.3建筑创造公众环境,影响大众,应该聆听公众声音
建筑具有地区性、总效性、公共性。建筑美体现在形象美,与环境融合为一起,将周边环境、区域历史、人文精神的鲜明个性烘托出来,奉献给公众。
对于城市设计者而言,建筑师的理想往往被描述为实现公众的“梦想”,可是这个“梦想”在很多时候只是建筑师和决策者的“梦想”。事实上,人的需求千差万别,方格化、水泥森林城市空间并不是人类的梦想。
是谁拥有城市?是谁有权力定义城市的公共场所?建筑是规模最大的公共艺术,是市民生活的一部分,承担着社会责任和公共义务。建筑师必须建立建筑物与公民社会之间的信任关系。
“民主”与“参与”是过去一个世纪推动现代建筑设计的两个重要动因。建筑师与设计师必须明确“客户”与“用户”的利益关联与区分。尽管建筑师的利益来自“客户”,而“客户”的利益最终取决于“用户”。“用户”既是消费者、纳税人,也是选民、公民。让以用户为主体的相关利益者“参与”到设计的过程中,在现代设计观念中比任何“主义”都有更持久的生命力。
有公民社会的意志才能够最终决定我们的公共空间。丹尼尔·李布斯金说:“建筑存在于这个世界之中,为人而存在。合作的意义在于倾听别人,从别人身上学习,让他们从你身上学习。”“参与”会给人带来快乐和幸福,参与也是构成普通人社会尊严的一部分。在平民建筑中,公民参与最好从设计的起点开始,让各个利益方充分地辩论,这是一个相互了解、沟通的过程,其意义在于消弭“宿命般的隔阂”。这个过程一定会充满想象力的冒险和智慧的交锋,这是优秀建筑破土之前应该接受的洗礼。
当代建筑学内涵由三大体系构成:(1)市场经济下建筑商品生产服务的技术知识体系——建筑的经济实用性。市场经济环境下,大量建筑都具有商品和资产属性,建筑师既不能不顾投资者的效益,也不能忽视社会公众的利益,要努力使设计实现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共赢。(2)社会发展背景下的人居环境的科学技术知识体系——建筑的科学伦理性。新的建筑思想的产生和建筑学的发展,根本上取决于社会发展,是建筑师对人们新的生活模式的建筑表达。(3)全球化语境中空间造型艺术的创新与传播体系——建筑的艺术传播性。上述三大体系各自独立,但存在双边或三边交集,决定了建筑学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因此,建筑应该由建筑师与大众、业主、政府多方共同决定。
2.1提高认识水平,正确对待公众意见
公众意见必定众说纷纭,一定会产生正负两个方面的影响,必须正确对待。
积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公众意见中包含有大量正面、科学、合理的信息内容,为建筑设计师的全面发展提供了便利、快捷、广泛地接受信息资源的条件和途径;为社会各界不同阶层的人群和机构提供了发布信息的渠道,有助于政府机构了解民情,制定并推广对住宅建筑设计进行宏观调控的相关政策,引导住宅建筑设计向有利于国家整体建设的方向发展;也有助于建筑师和开发商把握市场动态,调整出更适合大众需求的设计思路;另外,公众意见起到良好的舆论引导和宣传效果,极大地促进了优秀住宅建筑设计成果在全社会范围内的推广和应用,使其社会价值的实现度可以达到最大化。
消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公众意见中的部分信息内容消极甚至存在虚假成份;媒介对公众意见的不道德传播和违法运用,误导大众审美取向,进而扰乱我国住宅建筑设计领域的健康发展;公众意见中丰富的信息资源造成“拿来主义”的盛行,阻碍建筑设计创新精神的发展。
新时期建筑设计要取得良好社会效果,必须充分利用和发挥公众意见的有利因素,抵制和消除消极影响。因此,建筑设计人员要不断提高专业素养,提升欣赏水平和鉴别能力,还要学会把握宣传的主动权,引导公众意见的正确发展方向,使之成为推动住宅建筑设计健康发展的有效工具。
2.2规范公民参与行为
首先规定任何参与公民都只有建议权,禁止将个人意志强加给设计师与决策者的做法和行为。第二要设计和制作规范的征求意见表,请公民以文字为意见建议的主要表达方式。第三要请参与者留下联系方式,必要时设计师可与之直接联系沟通。
2.3建立健全有效的公众参与信息收集、整理、传递、分析、利用与共享平台
(1)利用电子信息网实施建设规划与建筑设计公众参与。在当地政府或建设部门网站,设立建设规划与建筑设计公示专栏,完整公布相关信息。将建设前地形地貌图片和地形图、规划设计图、3D效果图、内部布局图以及规划、设计思路的文字说明等信息完整公示,诚恳征求意见。
(2)利用听证会实施建设规划与建筑设计公众参与。重要公共设施建设和商品房开发项目,
应当实施有政府部门、社会团体和公民代表参与的听证会,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3)利用人大、政协实施建设规划与建筑设计公众参与。通过向人大(全体/部分代表)、政协(全体/部分委员)通报建设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办法,收集公众意见建议。
[1] 刘冰. 大众文化对于居住建筑规划设计的影响研究[J]. 科技创新导报,2012(16): 47-48.
[2] 刘晓平.建筑学:复杂现象背后的逻辑性[J].中外建筑,2013(8): 1.
[3] 周博.聆听大众的声音——地标建筑与公民社会随想[J]. 美术观察,2013(3): 11-12.
[4] 顾月明.矛盾与融合——大众文化与建筑[J]. 世界建筑,2012(5): 131-135.
[5] 连波.大众传媒对住宅建筑设计的影响研究[J].四川建材,2013(2): 64.
[6] 孟建民. 建筑由建筑师与大众、业主、政府多方共同决定[J]. 城市环境设计,2012(8).
[7] 李昕. 谈我国当代建筑中新的美学倾向[J].华东科技:学术版,2013(6):57.
[8] 王又佳. 谈我国当代建筑中新的美学倾向[J].华中建筑,2013(2): 11-14.
[9] 王又佳.小议大众消费文化对我国当代建筑形式的影响[J]. 华中建筑,2013(5).
[10] 李晓峰. 走向公民建筑[J].新建筑,2013(2).
[11] 黄忠免.走向公民建筑——中国建筑师的公民建筑实践[J].广西城镇建设,2012(3): 13-23.
[12] 华霞虹.作为大众媒介的建筑 从五个高出镜率作品管窥70后中国建筑师的价值认同和实践策略[J].时代建筑,2013(4): 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