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福州中心支行 王建垣 肖 婷
中国高技术产业地理集中程度的变动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人民银行福州中心支行王建垣肖婷
该文选取区位基尼系数、CR指数计算了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地理集中程度,发现我国高技术产业地理集中程度先上升后下降,呈现出倒“U”的形态。随后运用Eviews6.0软件建立实证模型,利用1995年~2012年行业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行业特征对于产业地理集中的影响。根据研究结果,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是:政府应当减少对于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干预;消除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促进国内市场一体化;加大对外开放力度,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
高技术产业 地理集中程度 影响因素
王缉慈(2001)在对高技术产业集聚进行研究后发现,产业的本地前后向物质联系、面对面的知识及信息流通、新企业从现有企业中衍生出来是影响高技术产业集聚最为重要的因素。蒋金荷(2005)分析认为,1995年~2002年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同构性减弱,产业的地方专业化明显加强。王子龙等(2006)研究认为,1994年~2003年,除医药制造行业的地理集中程度呈现出下降趋势以外,中国高技术产业的总体集中程度正在不断提高,产业地方化呈现增长趋势。仇怡、吴建军(2010)以我国1998年~2007年间31个省市区高技术产业的面板数据为基础,运用行业集中度和HHI指数对我国高技术产业总体及其各行业的集聚度进行了测量,结果表明,我国高技术产业具有典型的区域集中特征,产业集聚度逐年增强,不断增长的高技术产品国际贸易促进了产业的地理集中。
2.1衡量产业地理集中程度的主要指标
2.1.1产业地区集中度
“产业地区集中度”是借鉴产业组织理论中企业市场集中度指标,来衡量制造业行业地理集中程度的指数,定义为一个行业规模最大的几个地区某产业占全国的份额,即:
式中,n代表地区的个数,k表示不同的行业,kiS代表i地区的k产业占全国的份额。这个指标简单直观、易于计算。
2.1.2区位基尼系数
2.2我国高技术产业地理集中程度的整体变化趋势
我国高技术产业CR(4) 指数、CR(8)指数以及高技术产业各个行业区位基尼系数平均值计算结果如图1所示。
图1 高技术产业CR(4)、CR(8)指数、行业区位基尼系数均值变化趋势图
从图1并结合表1可以看出,我国高技术产业地理集中程度的变化曲线呈现出倒“U”的形态,可以明显划分为两个阶段。1995年~2004年是我国高技术产业地理集中程度上升阶段;2005年~2012年是我国高技术产业地理集中程度下降阶段。从高技术产业基尼系数来看,1995年~2004年,高技术产业区位基尼系数由1995年的0.621上升到了2004年的峰值0.746。2005年~2012年,高技术产业区位基尼系数由峰值下降到了2012年的0.673。从CR指数来看,可以发现相同的变化趋势。1995年~2004年,高技术产业的CR指数一直处于上升的趋势,CR(4)指数由1995年的50.6%上升到2004年的67.2%,CR(8)指数由1995年的71%上升到2004年的86.7%。2005年~2012年,高技术产业的地区集中度处于下降的趋势。2012年,CR(4)指数下降到61.2%,下降了6个百分点;CR(8)指数下降到78.2%,下降了8.2个百分点。CR指数、区位基尼系数的变化事实上体现了高技术产业地理分布的变化。1995年~2004年CR指数、区位基尼系数的上升,主要是由广东、江苏、上海等地高技术产业产值占比上升造成的。而2005年~2012年CR指数、区位基尼系数的下降,主要是由四川、江西、湖南、河南等中西部省份产值的上升造成的,这两个指数的下降反映了高技术产业优势地区领先优势减弱,全国地区间高技术产业产值的差距逐渐缩小。
表1 高技术产业各行业的区位基尼系数
3.1影响中国高技术产业地理集中因素的指标选取
3.1.1区域自然资源禀赋。比较优势理论解释产业地理集中的一个关键前提是区域要素禀赋的差异性和区域自然资源的不可移动性,然而现实中很难找出合适的方法度量资源的不可移动性。本文采用间接指标来衡量区域自然资源禀赋对产业地理集中的影响。由此可以建立假设一:劳动生产率高的行业产业地理集中程度较高,行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有利于高技术产业的地理集中。
3.1.2内部规模经济。白重恩等(2004)、何雄浪(2007)选择一个行业的企业平均产值作为规模经济性的测量指标。本文选用总产出的数据计算企业的平均规模,以保证与测量地区集中度的方法一致,并建立假设二:企业规模较大的行业产业地理集中程度较高,企业规模的扩大有利于高技术产业的地理集中。
3.1.3外部规模经济。相较于传统的制造业,高技术产业表现出了更为明显的地理集中的特征,这是不是由于外部规模经济(主要知识溢出的效应)表现的更为明显,希望本文的计量模型能够给出答案。由此可以建立假设三:外部规模经济有利于高技术产业的地理集中。
3.1.4对外开放经济政策的影响。本文阐明了外商投资对于高技术产业地理集中的影响。但是由于缺乏连贯的数据,无法运用面板数据对此估计,所以只好舍弃这一指标。建立假设四:对外开放的经济政策有利于高技术产业的地理集中。
3.1.5地方保护主义政策的影响。从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地方保护主义的政策对于高技术产业的影响是显著的。我们选用以下三个指标来衡量地方保护主义的程度:第一、国有企业产值占全部企业产值的比重(SSOE)。假设五:国有企业所占比重高的行业地理集中程度较低。第二、利税率(TPM)。本文选择利税率滞后一期LAG(TPM)作为反映地方保护主义政策影响的第二个指标。假设六:地区集中度在过去取得高利润和(或)高税收的行业较低。第三、政府的产业政策。高技术产业属于中央政府以及各个地方政府重点支持发展的产业,政府往往会通过参与高技术产业的研发来支持当地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所以选择政府投入在一个行业的研发投入中占的比例来衡量政府的产业政策对于产业地理集中的影响。假设七:政府的产业政策不利于高技术产业的地理集中,受政府产业政策影响越大的行业,地理集中程度越低。
模型中各变量的取值和定义见表2。
表2 各变量的符号表示和取值说明
3.2计量模型设定
根据上文分析,我们构建以下模型:
为了确保估计结果的有效性,避免出现虚假回归的问题,本文对各面板序列的平稳性进行检验,发现被解释变量JINI、解释变量SCALE、 ET、EXPORT、LAG(TMP)、SSOE、GS均为一阶平稳,而LABOR为二阶平稳。变量的同阶平稳是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的前提,所以我们对LABOR值进行了取对数处理,LNLABOR为一阶平稳。考虑到模型对各行业来进行研究,个体之间存在历来已久的差异是不争的事实,故宜选择个体固定效应模型。
3.3实证结果分析
我们分别选用了1995年~2005年和1995年~2012年的面板数据对影响高技术产业的因素进行了回归分析。运用Eviews6.0分析软件,选用 OLS 估计方法进行估计,估计的固定效应模型结果如表3所示。
1995年~2012年的面板数据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劳动生产率(LABOR)是唯一正向显著的影响因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显著促进了高技术产业的地理集中。这说明传统的比较优势和要素禀赋理论对于中国制造业的布局模式具有相当强的解释力。LABOR的影响显著为正,证明了初始自然资源禀赋对于高技术企业区位选择影响不大,高技术企业的区位选择更加注重地区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内陆地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也是2005年以后高技术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重要因素。
表3 计量结果
从表3可见,三个政策变量都不利于高技术产业的地理集中,这可以很好地解释为什么2005年以后,高技术产业的地理集中程度会出现下降。利税率滞后一期LAG(TMP)影响显著为负,高利税的行业地方政府的保护意识更强,不利于高技术产业的地理集中。这一研究结论为大量的实证研究所证实(白重恩等(2004)、贺灿飞(2006))。国有企业比重(SSOE)的影响显著为负,国有企业在进行区位选择时,并没有按照市场的规律,而是受到地方政府政策影响较大。一个行业的国有企业占的比重越大,产业的地理集中程度越低。此外,政府对于产业的研发投入也不利于高技术产业的地理集中。
1995年~2005年面板数据的估计表明,高技术产业产品出口(EXPORT)是促进高技术产业地理集中的重要因素,出口占销售额比重高的行业,其地理集中程度更高。高技术产业中,地理集中程度最高的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也是出口占主营业务收入最高的行业。
1995年~2005年面板数据的估计结果表明,内部规模经济对于高技术产业集中度的影响显著。企业规模的扩大是1995年~2005年高技术产业地理集中程度增加的重要原因。而运用1995年~2012年面板数据的估计却显示内部规模经济对于高技术产业集中的影响不显著。虽然规模较大的行业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集聚表现更为明显,但是数据表明,2005年以后高技术产业各个行业平均企业规模都出现了迅速扩大,而企业的规模扩大并没带来产业更为集中的趋势。
外部规模经济对于高技术产业地理集中没有显著的影响,不论是用1995年~2005年、还是1995年~2012年的面板数据进行估计,外部规模经济的影响都是不显著的。可能是由以下两点原因造成:第一、我们选择省份作为测算区位基尼系数的单元,而知识的溢出效应往往发生在较小空间单元内。第二、我国高技术产业本身技术溢出效应不明显。2008年,金融危机时期,产值最高的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上海市张江高科技园区、无锡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增长速度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甚至出现了负增长,让人不得不怀疑高技术产业园区是否能够产生良好的集聚效应。
首先,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特别是服务业领域的对外开放,高技术产业的发展需要金融等服务业的支持。高技术产业的发展需要良好的风险资本和资本运营环境,这就必然要求第三产业的集聚、特别是金融业的集聚。其次,打破地方贸易壁垒限制,降低区际贸易成本;消除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和排他性的城市福利制度,促进劳动力在地区之间、部门之间的流动;努力消除对于产业资本流动的限制,促进高技术产业的发展。
[1] 魏厚凯. 现代区域经济学[M]. 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
[2] 梁琦.高技术产业集聚的新理论解释[J].广东社会科学,2004(2): 46-51
[3] 贺灿飞,刘洋.产业地理集中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6,25(2):59-69.
[4] 白重恩,杜颖娟,陶志刚,全月婷.地方保护主义及产业地区集中度的决定因素和变动趋势[J].经济研究,2002(4): 29-40.
[5] 范剑勇. 市场一体化、地区专业化与产业集聚趋势——兼谈对地区差距的影响[J].中国社会科学,2004(6): 39-51
[6] 王缉慈. 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7] 蒋金荷. 我国高技术产业同构性与集聚的实证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5(12): 91-97.
[8] 王子龙,谭清美,许箫迪.高技术产业集聚水平测度方法及实证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6,24(5): 706-713.
[9] 郑有国,高文博.分割式整合——中国区域发展战略阐释[J].东南学术,2011(6): 40-46.
[10] 靳辉.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理论研究与应用分析[D].兰州:西北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