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体与磁场》的课堂教学设计

2015-03-21 07:10:10王有新
物理之友 2015年2期
关键词:磁体磁场教学设计

王有新

(江苏省扬州市高邮三垛初级中学,江苏 高邮 225631)

《磁体与磁场》的课堂教学设计

王有新

(江苏省扬州市高邮三垛初级中学,江苏高邮225631)

摘要:关于磁体初中学生已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和实验经历,因此知识建构相对容易,而磁场则成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其原因为学生缺少感性认识,磁场是一种抽象的物质,看不见、摸不着.本节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主体,以磁为主题,构建了一个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过程.

关键词:磁体;磁场;教学设计

1学情分析

本课的重点知识为磁体和磁场,九年级学生对磁现象并不是陌生,他们在小学科学课里学到了磁铁可以吸引铁钉,在八年级物理教材讲述物质的物理属性时,已知道磁铁有不同的磁极、磁铁间有相互作用等知识.但限于学生的认知水平,从生活现象得到的一些结论往往也是片面的,而以往的教学活动中涉及的磁现象的知识也是比较零碎的,并不能上升到从磁场的角度去认识磁现象.磁场看不见、摸不着,学生建构磁场的概念比较困难,而且磁场探究实验涉及的因素比较多,实验的技巧性很强,学生动手实验能力相对欠缺.

2设计思路和教学目标

本节课教学的设计思路是:从生活中的现象出发,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自己的探究体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引发学生思考.通过课堂探究活动,让学生从学习到模仿发现,切实达到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目的.大量利用身边的物品来做实验,拉近物理学与生活的距离,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又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物理“神奇”而不“神秘”,培养和增进了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新课程教学目标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发展,又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还关注更深远、更本质的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知识和技能”是易于体现的显性目标,而“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则是较难体现的隐性目标.在物理教学中如只简单功利地从知识到知识,那就失去了物理学科的灵魂.方法是通向能力的桥梁,只有通过体验物理知识和技能的形成过程,掌握了研究方法,知识才能灵动地被内化和活化,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能力.而要在习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又能掌握隐含于其中的方法,必须要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来保驾护航.学生只有对物理学科有浓厚兴趣,满腔的热情,强大的内驱力,才可能真正潜心深度地去探研和积极地感悟物理学的“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

这节课将三维目标立体地有机整合,渗透于教学过程中.通过有趣的实验等引入课题,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通过开放性的自主合作的实验探究活动,让学生放开手脚完成操作,体验发现新知的过程;适时地渗透相关的物理学史和科技成果信息,使学生关注生活、物理和社会的互动关系,促进他们更积极地投身于物理学的学习.

3灵活处理教材,切实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笔者认真研究教材内容的知识体系,汲取其中的精华,既尊重教材,但又不拘泥于教材,把教材主要内容作为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实现了从教教材到用教材的转变.改进了教材上的探究活动,拓展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如“认识磁体”这部分内容,原教材上设计的是封闭性探究活动,预设几个填空题,让学生通过实验来完成,以此得出磁性、磁极、磁化等概念.这样做可能导向性很强,但学生的探究热情受到了束缚,求知的欲望得不到满足,课堂生成的资源也不够丰富.笔者将该活动改成了分组的开放性探究实验,给了学生几种实验器材,让学生自主进行操作,鼓励其尽可能多发现实验现象.课堂上给了学生较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树立学生学习的主人翁意识,他们把自己的一个个实验成果自信地展示出来与同学们交流分享,为后续师生合作得出磁性、磁极、磁化、磁场等概念,提供了丰富的感性知识.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新课引入非常关键,本课采用春晚视频《年年有鱼》及老师的魔术表演引入新课,使学生眼前一亮,引起共鸣,立刻产生探究热情.接着老师顺势引导,安排了一组开放性实验,提供适当的器材,完全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操作,进行探究和发现.在实验操作时,为了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和总结的好习惯,也为了激发所有学生参与的热情,老师有意让各个小组比一比,看哪一组的发现多.这样通过学生之手探究,通过学生之口总结,得到了有关磁体的基础知识.

关于磁体与磁场的过渡,老师在上一个环节的自主探究中,有意识地加入了一块塑料片,有的小组会发现磁铁隔着塑料片也能吸引大头针,学生一时难以解释.笔者抓住学生第一部分活动中的疑惑,引导学生思考:彼此不接触的两物体是如何产生相互作用的?通过类比,联系“手通过细绳拉住钩码”的知识,证实在磁铁和大头针之间存在着一种特殊的“细绳”——磁场.这样肯定了磁场的存在,并揭开老师表演魔术之谜.

再说磁场的研究方法,磁体周围的磁场分布如何?有无规律可循?如何研究?磁场看不见、摸不着,探究起来很困难,本课用到了与自然界的风做类比的方法,生活中人们可以从小布条的飘动认识风的存在和风向,我们就用小磁针来研究磁场的存在和分布规律,变无形为有形,用有形的磁针分布现象探究无形的磁场分布,这样运用“转化法”,把看不见、摸不着的磁场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小磁针的分布,既突破了教学难点,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关于磁场的探究过程,考虑到学生的知识水平,采用了由点到面,由特殊到一般,特别是采用透明胶片将磁体周围几个参考点的磁场画出来并将每组学生画好的胶片叠加,并用实物投影打出,让学生一眼看出磁体周围磁场分布的初步规律,这样一方面既节省了课堂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另一方面整个磁场分布图是所有学生参与的,体现了每个学生的探究成果,会使学生感受到参与的成功感,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同时通过投影得到的整个磁场分布图也为用铁屑探究磁体周围更多处的磁场埋下伏笔.然后在学生分组用玻璃、铁屑探究条形磁体更多处的磁场分布环节中,老师辅以适当的指导,让学生均匀地撒上铁屑,并轻轻敲击,清脆、整齐的敲击声将课堂的探究学习推向高潮.最后实物投影打出的铁屑如同叠加胶片上的箭头规律的分布着,笔者适时指出:为方便表示条形磁铁周围的磁场分布,可根据小铁屑的分布建立磁感线模型以描述磁场的强弱和方向.其它磁体周围的磁场分布规律如何,我们也可以如法炮制.实验结束后师生一起用小方便袋和磁体收集玻璃上的铁屑,增强学生的实验素养和环保意识.最后师生交流磁在生活中的应用,体现了“从生活走进物理、从物理走进社会”的课程理念.

4教学反思

新课程呼唤教学模式的变革.课堂应成为学生自主探究的天地、创新的摇篮.教师应成为学生有效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合作者.但学生的自主学习并不是自由学习,因此,有效的课堂活动不能离开教师精心的组织和指导,而这个组织和指导的流程就是教学设计,一堂成功的课离不开一个好的教学设计.这节课的设计,以生为本,贴近学生生活,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认知基础出发,用已知开拓未知,这正是教学设计的着力点——旧知识通向新知识的“最近发展区”.两块新知识探究性教学,都是建立在学生自主实验平台上,学生活动虽然是开放的,但基本都在笔者的预设之中,同时也关注课堂生成资源,巧妙加以利用,使课堂进程井然有序,学生学得轻松、自然、快乐.

参考文献:

[1]郭如松物理“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应用[J].中学物理,2014,(1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教学研究·

猜你喜欢
磁体磁场教学设计
DyF3热扩渗技术提高NdFeB磁体矫顽力及其机理分析
西安的“磁场”
当代陕西(2022年6期)2022-04-19 12:11:54
为什么地球有磁场呢
磁场的性质和描述检测题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2:17:05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1:49:00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9:18:59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13:47
2016年春季性感磁场
Coco薇(2016年1期)2016-01-11 16:53:24
含Ce烧结Nd-Fe-B磁体的腐蚀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