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2015-03-21 02:36:48范大明
文教资料 2015年19期
关键词:受教育者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

范大明

(湘南学院 思政部,湖南 郴州 423000)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范大明

(湘南学院 思政部,湖南 郴州 42300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的进一步创新,提炼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中最基本的、核心的内容;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丰富了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理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传播和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体系的主阵地。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应当充分考量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接受度。

思想政治 核心价值 教学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是一个渐进发展的过程,2006年10月,在十六届六中全会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这个内容在全社会引起了积极反响。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集中回答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目标、方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积极探索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从十六届六中全会到十七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理念不断深化: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这四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有机统一的整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丰富和发展。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党的建设理论创新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科学命题和战略任务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又一成果,是引领社会思想道德建设的一面旗帜,对每个社会成员的价值观都施加着深刻的影响,不仅作用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全中华民族团结和谐、奋发向上的精神纽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炼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中最基本的、核心的内容

进入21世纪,对中国发展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在这一战略机遇期内,我们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迫切要求我们党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新经验。借鉴古今中外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巩固意识形态领域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随着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的深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只有经济发展是不够的,在理论上必须不断开阔新视野、做出新概括,必须伴之以一种具有凝聚力的文化认同力量。于是人们逐渐形成了对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构成、性质、评价和标准的根本看法和态度。考察和评价各种物质的、精神的现象及主体的行为对个人、社会主义社会的意义,以及人们从主体需要和客体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及如何满足主体需要的角度。这种动员人民、凝聚人民、激发人民创造力的文化力量,就是我们所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对打牢全党人民团结奋斗的道德基础,对在全党、全社会树立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匹配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道德操守具有重要意义。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

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内容丰富、思想深刻。从时空结构来看,主要有马克思的价值理论、列宁的价值理论、毛泽东的价值理论、邓小平的价值理论及科学发展观的价值思想,这些价值理论产生于不同的历史时期,适用于不同的历史条件和空间范围,都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实践性。从层次结构看,包括马克思主义价值学层次和价值论层次,科学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价值观念层次。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内容,是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在中国的具体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根本上体现了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突出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丰富了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理论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通过对社会矛盾、各种利益关系调整和处理实现社会和谐,不仅需要相应的主导价值共识,还需要相应的社会机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了和谐社会建设需要的价值追求和文化认同,代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主流价值,不但突出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指导地位,而且强调包容多样、尊重差异、求同存异、和睦共处、团结友爱,具有弘扬正气、沟通感情、凝聚人心、增进融洽等功能,能够引导人们超越城乡、民族、地域及社会阶层等方面的差异,增强社会成员的向心力和归属感,消除彼此之间的分歧与隔阂。因此,在新世纪新阶段,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对每个成员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施加深刻影响,凝聚和统一社会各阶层、各利益群体的思想,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不断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才能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形成全社会的良好道德风尚,使全民族创造精神和创造活力充分迸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百年梦想。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接受度考量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认为,教育目标的实现是教育者、教育客体、受教育者和教育环境等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受教育者则在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有选择地接受教育内容,并转化为个体的意识和动机,最后达到认同、迁移教育价值之目的。大学生是活生生的、有追求、有思想的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大学生价值观的教育是育德、育心、育人的精神性社会实践活动,其实质是价值认同问题。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必须从实际出发,动态地把握他们,关注他们的接受度。大学生具有自己的特定教育信息认可和接纳的能力,也就是接受度。接受度由个人既有的生活态度、接受能力及发展需求所决定。特定教育信息如果超出或低于或远离人的接受度,就会让人抗拒、排斥教育信息,使教育过程和目的无法实现。前苏联著名教育家维果斯基指出:“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教育教学应着眼于‘最近发展区’,同时,这种差距应该保持一定的度。”[1]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着力点就是准确把握大学生的接受度。

大学生的接受度集中体现了受教育者的主体自我意识,即受教育者自觉到“我”是主体的意识。马克思指出:“从主体方面来看:只有音乐才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不是对象,因为我的对象只能是我的一种本质力量的确证,就是说,它只能像我的本质力量作为一种主体能力自为地存在那样才对我而存在,因为任何一个对象对我的意义(它只是对那个与它相适应的感觉来说才有意义)恰好都以我的感觉所及的程度为限。”[2]这就是说,大学生是按照自身既有的接受能力、生活态度及发展需求选择教育信息的。一方面,受教育者能够根据不断发展着的客观实际调动自己的意志、情感、信念,能以已有心态审视和认知水平、有选择地接受教育信息,转化为价值认同和自我的意识,再把价值认同转化为实践行为,以发展和完善自己。另一方面,受教育者的生活态度由心理特征、认知结构、思想流向、价值取向、审美情趣、生活阅历和道德行为等构成。这就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既了解、研究、掌握不同阶段大学生的思维方式、认知水平、心理特征和价值取向,又能满足他们的发展需要,把握他们的接受能力。如果无视大学生的生活态度,或不能满足大学生发展的需求,或超出大学生的接受能力,也就影响了教育成效,远离了大学生的接受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目标就是通过激发和培养大学生的主体自我意识,引导他们提升和超越自我。因此,对教育对象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研究,摸清其思想实际、具体问题、心理特点等,比较全面、深刻地认识教育对象,注重教育的启发性、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平等性,最大限度地引导大学生理解、信服和接受。唯有如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才有吸引力和感召力。

基于以上分析,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能够为大学生所接受,须着力把握大学生的接受度。在此视阈下,在进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过程中,要摈弃“目中无人”、好大喜功等不良倾向,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理解、塑造和发展大学生,了解学生所思、所想、所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是党中央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科学分析时代形势,以应对多元文化相互激荡的现实提出的重要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理论创新的重要成果,这一理论的提出表明核心价值体系在社会运行中具有广泛的整合力、凝聚力、影响力和感召力。在当前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生深刻变化的时代背景下,要求我们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断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内容创新。

[1]邵梅.从‘最近发展区’看教育的‘度’[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08.1.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2009,12:191.

猜你喜欢
受教育者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研究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学习弱势学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读与写(2020年19期)2020-11-25 10:16:24
浅谈初中语文“三段六步”教学法的策略
读与写(2020年14期)2020-11-25 08:16:00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读与写(2019年28期)2019-11-27 08:39:14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当代陕西(2019年11期)2019-06-24 03:40:16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当代陕西(2019年10期)2019-06-03 10:12:38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小学时代(2019年12期)2019-01-11 16:51:07
《青花瓷艺术品价值体系建构》摘要
认真看书学习 弄通马克思主义
少先队活动(2018年9期)2018-12-29 12:18:44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天津人大(2015年9期)2015-11-24 03:2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