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燕,贡浩凌,庄利梅,王 辉
岗位管理是根据实际工作任务设定岗位,并根据任职资格聘用上岗人员,根据岗位职责和工作标准进行绩效考核,根据岗位测评和考核结果发放薪酬的管理制度[1]。作为江苏省护士岗位管理试点医院之一,我院以调动护士作积极性为目标,在落实责任制整体护理的基础上,从岗位设置、护士分级、人力调配、岗位培训、绩效考核及职称晋升方面进行护士管理方式改革,充分调动护士在临床一线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形成有激励、有约束的内部竞争机制。
1.1 一般资料 我院是一所有着90多年历史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2013年5月顺利通过JCI国际认证。现开放1 400张床位,护理单元49个,共有护理人员856人,其中主任护师7人,副主任护师35人,主管护师226人,护师及护士588人。
1.2 方法
1.2.1 按需科学设置岗位,合理使用人力资源
1.2.1.1 护理岗位梳理设置 针对临床一线苦脏累、护理力量不足的局面,对全院49个护理单元进行岗位重新梳理和评价,按护理管理、临床一线护理、非临床一线护理和其他护理4个类别,共设置了439个护理岗位,其中临床一线护理岗位扩充至363个,把护理管理、非临床一线护理和其他护理岗位精简至57个、16个和6个。在全面实行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的前提下,对每个临床护理单元岗位进行细化设置,清晰界定临床护理办公班、治疗班、责任制及夜班4类岗位职责,建立统一规范的工作标准。通过岗位设置梳理,我院临床护理岗位的护士数量占全院护士总数的95.4%,扩充一线力量。
1.2.1.2 正确引导护士回归 为鼓励护士回归临床一线,高级职称岗位和待遇均向临床一线护士倾斜。对非临床一线和其他护理岗位不设高级职称岗位;凡不在护理岗位名录的人员,不再纳入护理队伍管理,不再批准报考或申报护理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不再享受相应的护理专业岗位待遇,不再给予护士注册。通过从岗位聘任管理机制上加大引导力度,以促进护士主动回归临床,确保临床一线护理队伍的稳定。
1.2.1.3 差别配置护理人力 以往无论科室工作量大小、危重病人多少,护理力量均参照1∶0.4配置,工作负荷不尽均衡。利用护理信息管理系统测算各护理单元工作量,根据工作量、技术难度、护理风险等因素,将病区分为A、B、C 3类,实行护士基数差别化配置。如神经内科、神经外科等A类病区,普外科、骨科等B类病区,眼科、耳鼻喉科等C类病区,实际床护比分别按1∶0.45、1∶0.36、1∶0.34配置,有效缓解了护士超负荷工作的压力。根据全院护理人员比例,在护士与护士长双向选择的基础上,对部分科室的护理配比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优化,使各护理单元的力量配备与病人诊疗需要相适应。
1.2.1.4 动态调配护士 改革机动护士人力资源库组成及运作方式。现全院N1级~N4级护士均为机动库成员,N3级及以上护士主要应对重症医学科、急诊室等特殊科室及突发事件的护理人力应急需要;N2级护士应对临床科室之间支援;N1级护士应对门诊输液室、静脉输液配置中心等支援。同时,相关专科如神经内科与神经外科、心胸外科与心血管内科组成片区,当科室护理人员短缺需要支援时,护理部在片区护士中统筹安排,确保到岗后立即胜任工作任务,将有限的护理人力“用活”。
1.2.2 加强岗位分层管理,突出护理专业内涵
1.2.2.1 建立护士分级体系 卫生部在《关于确定护士岗位管理试点医院及有关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指出,要根据工作性质、工作任务、责任轻重和技术难度等要素对岗位所需护士的条件进行分类分级,实现护士的身份管理转变为岗位管理[2]。以临床业务能力、工作业绩、综合素质为核心要素,兼顾工作年限、学历、职称等基本条件,将N1~N4能力分级与护士职称体系(五岗十一级)有机结合,护士科学分层N1级~N4级。对每个层级护士的岗位资质、技术资质均做出明确要求,如N2级护士任职条件为专科及以上学历、护理师、3年以上临床护理经验、获得本专科及2个相关专科岗位资质证书;N3级护士任职条件除满足本科学历、主管护师和8年以上临床护理经验、获得本专科岗位资质证书等基本条件外,还需获得急诊急救或重症护理岗位资质合格证书。护士长以管理实践、专业水平、综合素质、护理科研及护理教育作为核心要素,分为新手期、成长期及成熟期。科学分层建立了结构合理的护理专业人才梯队,促进护士主动规划职业发展。
1.2.2.2 制定护士岗位说明 结合各护理岗位的工作性质,编写每个岗位说明书,详细说明工作职责、工作标准及工作流程,侧重体现科室之间岗位专科性,病人的生活护理、基础护理、病情观察、健康教育等均突出专科标准及项目内容。侧重体现科内岗位之间的能级性,将责任制细化为N1级、N2级、N3级及以上3个岗位,授予不同工作权限:N1级负责病情平稳、恢复期病人的护理;N2级负责专科常见、多发疾病的护理;N3级、N4级负责危重症、疑难、特殊疾病及多专科疾病护理。每个层级岗位技术能力均有不同要求,即明确规定了N1级、N2级、N3级、N4级护士可以进行的疾病护理、操作技能等。
1.2.2.3 实行岗位资质考核 实行专科护理岗位资质,对心胸外科、神经外科、重症医学科、急诊急救等专科护理岗位均组织培训、考核。实行专病护理资质,成立移植护理小组,分别对小组成员进行心脏移植、骨髓移植护理培训及考核。实行专项技术资质,先后开展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维护、连续肾脏替代疗法(CRRT)、消化液回输等特殊技术培训、考核。护理部积极鼓励护士根据自己专业发展意愿选择参加相关资质培训,考核合格者发放相应专科护理岗位或技术资质证书。实施以来,先后有340余名护士选择2个专科岗位资质培训,100余名护士选择3个及以上的专科岗位资质培训,60余名护士通过考核获得专项护理技术资格证书,满足同质化护理的同时,增加护士个人成就感。
1.2.2.4 岗位培训贴近需求 ①培训内容与岗位职责相一致:N1级重点培训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及工作流程和制度等;N2级重点培训专科护理、护理新进展等;N3级重点培训重症护理、质量改进、护理教学等;N4级重点培训循证护理、护理科研。新手期护士长以临床管理实践、沟通协调为主,成长期护士长以总结经验、特色管理为主,成熟期护士长以护理科研、创新管理为培训重点。②培训计划与护士成长规律相一致:培训逐渐加深难度与深度,N1级在第1年(适应期)以熟悉病房各种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工作流程,掌握基础护理操作为主;第2年(技能成熟期)以掌握症状护理常规及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同质化疾病护理常规为主;第3年(临床轮转期)以掌握轮转科室的常见病、多发病护理常规,并能熟练运用护理程序为主,侧重基础。③培训方式与核心能力提升相一致:N1级以师带徒一对一带教,重示范;N2级护士以个案护理,重实践;N3级、N4级护士以病例讨论,重思考。同时,以临床实践能力跟班、个案追踪等方式评价培训效果,重点考核护士灵活运用专业知识、解决临床护理问题的实践能力,侧重 “学以致用”。④培训与综合素养提升相一致:在实施业务培训的同时,加强服务理念、人文素养、沟通技巧等培训。以“品质,从点滴做起”为主题,组织系列护理文化建设活动;以“多读书,多涵养;多读书,多智慧;多读书,多快乐”为倡导,开展书签展及读书午餐会,护理人员综合素质提高,更加适应职业发展。
1.2.3 实施绩效考核,科学分配,促进队伍健康发展
1.2.3.1 实施按岗定酬、多劳多得 自2003年起,护理部即垂直管理全院护理人员的绩效考核与分配。重点向护理风险大、技术难度高的岗位倾斜,体现科室之间技术难度、护理风险度差距。护理单元设立不同岗位类别系数,如重症医学科、新生儿室等6个单元为特类,神经内科、神经外科等9个单元为A类;心胸外科、普外科等21个单元为B类;妇科、乳房科等单元为C类,岗位系数分别设置为2,1,0.92,0.84。重点向工作量大的科室与个人倾斜。全院设置86项直接护理工作量指标、25项间接护理工作量指标,体现不同科室之间工作量差距;各护理单元分别设置多项专科工作量指标,体现因分管病人数量、护理技术难度等因素形成的同一科室内护士个人之间工作量差距。
1.2.3.2 注重工作实绩、优绩优酬 注重考核个人业绩,分别制定科护士长、护士长、护士工作业绩量化考核标准,每月、每年度按“德、能、勤、绩”4方面综合评价护士技术能力、医德医风、满意度等业务水平。每月考核结果与护士的个人收入挂钩,年度考核结果作为晋级、奖励以及续聘、解聘和辞退的主要依据。注重考核科室业绩。护理部先后修订工作制度、作业标准、操作规程等工作指南300余项,使护士工作有据可依;每季度组织重点检查,使护士养成规范习惯;每月护理部组织行政查房,重点帮扶科室改进;每周组织重点时段检查,重点把控节假日、夜间安全;关注病人满意度,开展第三方满意度调查。考核结果分别与科室绩效、护士长管理津贴、护士个人绩效挂钩,促进各科室质量的主动管理、全员参与。
1.2.3.3 关注胜任能力,按能所得 实行新护士同岗同酬,新分配护士分别接受护理部、科室岗前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按岗位N1级全额发放绩效工资。因岗位调整的护士,在入科岗前培训期间按原能级发放绩效工资,若考核不合格按N1级发放绩效工资,直至合格。对护士长和护士分别设立技术能级奖励。N1级、N2级、N3级及以上护士每人每月分别奖励100元、200元、300元;新手期、成长期、成熟期护士长每人每月分别奖励100元、200元、300元。体现能力差异,促进个人不断进步,使不同能级的护士“才尽其用”。同时,夜班费按夜间岗位风险、劳动强度设置系数,并按年龄段设置夜班费奖励标准,40岁以上120元,40岁以下100元,30岁以下80元。多项举措有力调动各岗位护士上夜班的积极性,特别是工作经验丰富、能力高、责任心强的高年资护士安心于临床护理工作,确保夜间护理工作质量和安全。
实施岗位管理以来,护士积极回归护理队伍,临床一线护士占全院护士的95.4%;护士离职率从9.4%下降至2.3%;护士工作满意度从7 9.5%提高至95.1%。
通过对护士岗位管理的初步探索与实践,深刻认识到护士岗位管理是建立优质护理服务长效机制的重要举措。实施过程中有很多工作有待进一步理顺、改进。要重视岗位分析,将合适的护士放在合适的护理岗位上。岗位分析是通过一系列有关工作岗位信息的收集、分析,完整地确认工作整体,说明工作内容、要求、责任、胜任素质及工作环境条件,为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依据[3]。要改革岗位培训,使岗位培训既要考虑岗位需求,也要为护士职业生涯发展着想。对各级护士的培养从护理特质、人际沟通能力、临床护理能力、思维和创新能力、专业建设与发展能力等方面入手,在程度上逐层递进[4]。建立晋级考核体系,构建专业和管理双通道护理岗位晋级的职业化平台,制定N1级~N4级护士晋级标准和流程;以全面、量化、可操作性为原则,设置各岗位考核指标,组织定量定性考核和360度评议,并将院内晋级考试与职称晋级、薪酬调整及学习机会等相结合,真正发挥激励作用。要加快护理信息化的建设和应用,发展护理管理软件系统,实时监测各护理单元护理工作量和风险系数,建立信息化培训与考核平台,开发护理人员技术档案信息系统,促进护理管理动态化、精细化和高效化。
实施护士岗位管理是实现病人、护士与医院共同受益的一项重要举措。需要广大护理人员不断开拓工作思路,运用现代化的管理理念与方法寻求突破,边实践、边总结、边完善,提高护士幸福感、价值感、成就感,实现医院发展与个人职业生涯发展双赢的目标。
[1] 毛羽,司马小芹,刘亚平.浅谈医院的岗位管理[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2,18(6):340-342.
[2] 卫生部医政司.卫生部医政司关于确定护士岗位管理试点医院及有关工作的通知[S].2011-10-19.
[3] 郭玉丽,王斌全,商临萍.岗位分析原理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护理研究,2010,24(4A):953-954.
[4] 赵戎蓉,吴瑛.护理核心胜任力本位教育的研究与实践[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3):247-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