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灸法养生保健文献整理略述

2015-03-21 00:31:21张国贤
黑龙江中医药 2015年4期
关键词:扶阳灸法医家

李 璇 张国贤

(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哈尔滨 150036)

灸法,作为中医传统治疗手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灸法因其方法简便、疗效明显、较少发生不良反应等优点,不仅在治疗疾病方面显示出突出优势,在养生保健方面也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灸法在古代是极为盛行的,而且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但有一个突出问题是经验没有经过整合,资料分散,不易研究。本文按历史发展顺序为脉络对灸法养生保健文献进行梳理,以期为今后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1 灸法初步形成时期——汉及汉以前

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的《黄帝内经》对于艾灸养生保健没有明确记载,但书中提出了防重于治的观点,并对灸法温阳补虚的作用进行了阐述,这为后世保健灸法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素问·骨空论》中提到的“大风汗出,灸穴”说的就是一种保健灸法。

2 灸法逐步发展时期——两晋、南北朝至隋唐

晋代范汪所著《范东阳杂病方》中最早提出了预防用灸的思想,并把这种防病的灸法称之为“逆灸”。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述及以艾叶重灸住室,可防止传染性疾病蔓延不失为一种古代预防传染病之法[1]。

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中记载了寒冷地区用灸法预防小儿惊风,但他提倡不能不分寒热一律给新生儿逆灸,体现了灸法保健要辨证论治的思想[2]。

唐代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3]中设灸例一篇专论灸法,他积极倡导用艾灸来养生保健,他还提出“膏肓灸无所不治”,“此灸讫,令人阳气康盛”。唐代崔知悌善灸骨蒸之法,其著作《骨蒸病灸方》所载灸法取穴严谨,灸药配合,体现了灸法的驱邪扶正,对很多慢性虚劳性疾病都有很好的临床疗效[4]。唐代另一著名医家王焘在他的著作《外台秘要》[5]中不但所载诸病皆以灸法治疗,而且专设灸法篇章,提倡灸疗保健,他还提及30岁以上灸足三里,有降逆明目的保健作用。唐代佚名氏撰《黄帝明堂灸经》收载在北宋王怀隐编撰的《太平圣惠方》第一百卷,后又刊有单行本,这是一本艾灸专著,书中重视灸法的保健作用,书中提到“凡人未中风时……此乃将中风之候也。便须急灸三里穴与绝骨穴,四处各三壮”便是以灸足三里、绝骨来预防中风发生[6]。

3 灸法逐步充实时期——宋金元[7]

南宋窦材所著《扁鹊心书》 中记载了大量有关灸法临床运用的方法及治验,他认为,医者“须识扶阳”,尤其人至晚年,阳气渐衰,下元虚惫,更应以“保扶阳气”为本。“夫人之真元乃一身之主宰,真气壮则人强,真气虚则人病,真气脱则人死”,而艾灸则是扶阳益气的第一要法。关元为全书使用次数最多的穴位,他认为关元可“救肾气”、“保肾气”,既能预防保健,又能防病传变。南宋庄绰唯一传下来的著作《灸膏肓俞穴法》[8]是部灸痨专著,他认为灸膏肓俞对痨瘵康复有重要作用。南宋医家张杲《医说》中有言“若要安,三里莫要干”,“三里者,五脏六腑之沟渠也,常欲宣即无风疾”,认为灸足三里可以保健,还可预防中风。南宋王执中十分重视养生,他提倡未病先防、已病常护,主张应以保养元气为法,重灸气海、关元、神阙等穴。他所著《针灸资生经》[9]详细明言脐灸有壮元气之功效,能强壮身体、延年益寿,同时还从理论上阐述了气海穴的保健作用,并以自身为例作了进一步说明。元代罗天益在《卫生保健》中提到“灸气海以生发元气,滋荣百脉”。

4 灸法基本上完善时期——明清

有了宋金元时期的铺垫,明代灸法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明代针灸大家杨继洲的《针灸大成》[10]中对灸法的研究可谓博采众长,书中记载“但未中风时,一两月前,或三四个月前,不时足胫上发酸重麻,良久方解,此将中风之候也。便宜急灸三里、绝骨四处,各三壮。后用生葱、薄荷、桃柳叶,四味煎汤淋洗,灸令祛逐风气自疮口出。如春交夏时,夏交秋时,俱宜灸,常令二足有灸疮为妙”。此为在中风先兆时就应及早采用灸法进行保健预防。

《医学入门》[11]一书,由明代李梴编著,书中认为针药所不及者,灸法从之,灸善温阳补虚,亦可泻热泻实,还提出以灸炼脐之法,强调“凡一年四季各熏一次,元气坚固,百病不生”,“益气延年”。书中记载神阙穴“人常依法熏蒸,则荣卫调和,安魂定魄,寒暑不侵,身体轻健,其中有神妙也”。

明代医家龚廷贤所著《寿世保元》[12]第十卷特立“灸法”一章,书中所论保健灸,颇有特色。以麝香为末放脐中,取龙骨、虎骨、蛇骨、附子、木香、雄黄、朱砂、五灵脂、小茴香、青盐等共为末,置麝香上,覆槐皮,用艾灸之,能起到补虚百病,益寿延年的作用。

明末著名医家张景岳在《类经图翼》[13]卷十一中辑录明以前几百个灸法验方,书中记载“在神阙穴隔盐灸,著灸之三五百壮,不唯愈疾,而且延年”,还认为风门灸“能泻一身之热气,常灸之无痈疽疮疥等患”。

清代医家程芝田在《灸法心传》中倡导“护阳宜灸”,强调“真气壮则人强,真气虚则人病,真气脱则人死,盖气者,阳所生也;保命之法,当以灼艾第一”,认为艾灸可扶阳,扶阳则延衰。

自灸法出现到清代以来,历代医家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逐步发展和完善了灸法内容,积累了丰富的灸疗经验。通过文献记载可以发现,古人养生保健尤重灸法。随着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化学性药物的危害,回归传统医学是必然,在预防医学逐渐兴起的今天,我们应当意识到我国传统医学中的艾灸疗法对于预防保健方面的巨大潜力,牢牢把握它,并让它为临床实践发挥作用,这是我们每个针灸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1] 吴焕淦,施茵,姚怡.《肘后备急方》论灸法[J].江西中医药 ,2005,36(1):50-51.

[2] 尹红博.古代针灸养生保健文献整理述略[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3,37(3):234.

[3] 张国山,刘密,章海凤.《备急千金要方》论灸法[J].国医论坛 ,2013,28(3):24-26.

[4] 冯国明.唐代灸法学术思想特色的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冯国明,2011.4-6.

[5] 吴焕淦,施茵,刘慧荣.《外台秘要》论灸法[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4,16(1):41-43.

[6] 穆敬平,范逸品,吴焕淦等.《黄帝明堂灸经》的灸疗特色[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23(2):19-22.

[7] 谢文娟,刘密,李金香.《扁鹊心书》灸法的运用特点[J].国医论坛,2013,28(4):19-21.

[8] 张颖颖.宋代灸法学术思想特色的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张颖颖,2012.10-11.

[9] 张兴镇,张永臣.浅论王执中《针灸资生经》对灸法的贡献[J].针灸临床杂志,2014,30(1):56-57.

[10] 施茵,吴焕淦.《针灸大成》灸法辑要[J].2007,9(3):43-45.

[11] 张佳丽,刘密,娄必丹.《医学入门》论灸法[J].国医论坛 ,2013,28(3):20-21.

[12] 王伟,孙占玲,陈勇.《寿世保元》论灸法[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 ,2003,27(1):73.

[13] 齐丽珍,马晓芃,洪珏.《类经图翼》灸法特点浅析[J].辽宁中医杂志,2012,39(12):2471-2473.

猜你喜欢
扶阳灸法医家
扶阳解毒法联合免疫营养治疗对Ⅲ-Ⅳ期结直肠癌化疗患者癌因性疲乏的疗效观察
董氏奇穴联合透灸法治疗感冒后咳嗽验案
灸法治疗“未病”
基层中医药(2021年7期)2021-11-02 07:19:56
家庭灸法轻松缓解眼疲劳
基层中医药(2021年2期)2021-07-23 01:41:46
远离斑秃 不再尴尬——用家庭灸法辅助治疗斑秃
基层中医药(2020年6期)2020-09-11 06:35:26
从人体阴阳本体结构谈扶阳派唐农教授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经验
从共振原理看扶阳理论的治病机理及其对血管性痴呆的解读
“正统四象说” 与“医家四象说” 相关问题辨析
清代著名医家莫枚士之《经方例释》临证用药思路探析
中医研究(2014年11期)2014-03-11 20:29:53
浅谈清代河南医家李守先《针灸易学》的学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