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秀锦,方中华(安徽广播电视大学 亳州分校,安徽 亳州 236800)
电大学生有关地方文化资源认识现状的调查分析
陈秀锦,方中华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 亳州分校,安徽 亳州 236800)
通过对亳州电大学生有关地方特色文化资源认识现状的调查分析,可知电大学生对亳州特色文化资源的了解和认识严重不足。这也代表着十几年来倡导地方文化资源教育改革的实际效果。由此提出,激发和保护学生对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的学习兴趣,关注和重视地方文化课程建设,加强电大教育与社会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精神同步成长。
(一)基本情况
2003年北大著名教授钱理群在其主持编写的《贵州读本》一书中提出这样一个观点:“认识你脚下的土地”。钱理群教授说:“如果年轻一代,对中国这块土地,对这块土地上的人民,在认识上无知,在情感和精神上疏离,我认为是很可怕的。”在此之后的十多年里,教育界掀起了此起彼伏的地方特色文化资源走入课堂的教育改革,希望通过学校教育培养年轻一代了解和传承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文化资源,产生一批理论和实践成果。
在对地方课程含义的认识方面,教育理论界渐成共识。有学者提出,地方课程是“为了保障和促进课程适应不同的地区的需要,由地方根据国家课程管理政策和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发展需要而自主开发并由地方管理的课程”[1]。在对地方课程资源开发价值的探讨中,研究认为,地方课程是我国课程改革健康发展,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一方面是我国课程理论发展的内在要求,另一方面也是我国课程改革实践推行到一定深度的根本要求[2]。
电大学生与全日制学生有所不同,他们是来自各行各业的成人,已经有了比较稳定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他们对于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的了解现状昭示着十几年来中国教育对于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教育改革的成果。因此,本次调查立足于对电大学生有关地方特色文化资源认识现状的分析,探讨地方特色文化资源课程开发的相关问题。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
调查以亳州电大2014秋季入学的新生为对象,采用问卷法。在问卷的设计阶段,进行了充分的论证,以求达到问卷内容的合理性和客观性,以及在有限的样本中体现出代表性。本次调查问卷包含六个部分:对亳州的基本认识、亳州的名胜古迹、亳州的风俗民情、亳州的名人足迹、亳州的特色物产以及对于亳州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的学习态度。
共发出问卷270份,收回有效问卷260份,问卷有效回收率达到96.2%。被调查学生中会计专业30人(12%),法学专业51人(20%),工商管理专业82人(32%),教育类专业30人(12%),计算机专业20人(7%),药品经营与管理10人(4%),还有其他专业学生37人(14%)。在调查期间,我们还对部分学生进行了访谈。
总体来说,电大学生对亳州特色文化资源的了解和认识严重不足,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电大学生对亳州这座旅游名城的了解程度整体偏低
调查显示,电大学生对亳州这座旅游名城的了解程度整体偏低。亳州市是座古城,公元前16世纪,商汤在此建都,后世称为亳,距今已有3700多年的历史。接受问卷调查的学生中能回答一至二个填空题的加起来只有46%,而完整回答三个填空题的学生竟无一人。1998年亳州被评为“全国首批优秀旅游城”,亳州的历史人文景观与黄山的自然景观遥相呼应,人称“南黄山、北亳州”,对此赞誉,能回答上来的学生仅有10人,占总人数的4%,实在出人意料。
亳州钟灵毓秀,英才辈出。老子、庄子、张良、华佗、曹操、陈抟等等无数彪炳史册的先哲名流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写下壮丽的诗篇[3]。但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同学除了知道亳州名人有花木兰、华佗和曹操外,对其他历史名人,比如庄子、柳下惠、张良、嵇康、陈抟、马玉昆等人知之甚少,几近空白。而对于华佗,也仅仅知道五禽戏,对于曹操,也仅限于知道他的名字,甚至很多学生都不知道,负有“地下长城”之名的地下运兵道相传由曹操所建。
总体来说,一方面,教育界大力提倡乡土教育、生活教育、地方课程、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而另一方面,已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对自己脚下的这片土地,以及这片土地上的文化精神在认识、情感和心理上却逐渐疏离。钱理群教授说,只有去关心、领悟、发现脚下的这片土地上的文化资源、历史资源、地理资源,才能感受到生命的伟大和价值。青年一代对亳州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的了解程度整体偏低,直接造成了特色资源和传统资源的流失,而同时缺少“根”的滋养,青年一代的思想和精神危机也将不可避免。
(二)电大学生对亳州特色文化资源的认识比较浅显
调查显示,电大学生大多对亳州地区的一些古迹“耳熟”,但并未达到“能详”的程度。在访谈中,亳州本地学生对花戏楼、运兵道、华祖庵等古迹能够脱口而出,但在回答具体内容时,却又无从下笔。例如,在回答花戏楼是省级还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时,能正确回答的学生仅有10人。在问及花戏楼有哪三绝时,学生能完整答出的只有20人,占总人数的8%。相传曹操所建运兵道,双道并行、纵横交错,堪称古代军事史上的奇迹,被誉为“地下长城”。了解这个知识点的学生仅占42%,许多同学感叹,天天上班下班从运兵道口经过,亲朋好友来了都要去运兵道转一转,却不知运兵道拥有“地下长城”的美誉,实在惭愧。
再如,对亳州风俗民情了解情况的调查部分:“五禽戏”乃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华佗所创,了解“五禽戏”的学生有120人,达到46%。而其中完整回答五禽戏分别是模仿虎、鹿、熊、猴、鸟五种动物的动作和姿态的学生只有60人,占23%,其他回答都不完整或部分有误。
可以说,电大学生对亳州特色文化资源的了解是比较浅显的,都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教育界一直在提倡教育要来源于生活,最终回归生活。若把学生拘泥于课堂所学,缺少生活的滋养和领悟,这种教育的生命力不得而知[4]。不了解家乡特色,爱家乡也将成为空谈,爱祖国又从何谈起?因此,全面深入地开发地方课程,将亳州的特色文化资源多途径、多形式地展现在学生面前[5],让学生在充满活力和魅力的地方文化资源中得到滋养和启发,势在必行。
(三)电大学生对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的了解渠道极其狭窄
亳州电大的学生年龄集中在18到40岁之间,本次接受调查的学生18到25岁的占调查人数的61%,很多学生都是刚离开学校不久。但调查发现,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获得的地方文化资源很少,大部分学生对亳州特色文化资源的了解来源于自己的家庭或者工作。比如说,有的学生家庭是做牛肉馍的,对于牛肉馍的历史和制作工艺就非常熟悉;有的学生家庭从事药材生意,对于亳菊、亳芍、亳花粉、亳桑皮就有一定的了解。比如在对亳州地区所产白酒的了解方面,调查显示,仅有40人可以完整填写古井贡酒的来龙去脉。古井贡酒来源于九酝春酒,公元196年,曹操将此酒以及酿造方法献给汉献帝,此酒就成为皇室贡品,古井贡酒因此得名。1994年古井集团投资建设古井酒文化博物馆。通过访谈得知,能比较完整地回答出古井贡酒相关问题的40名学生,基本上都是古井酒厂的员工或者是做白酒生意的。
可以肯定地说,电大学生对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的了解处于点状散发的状态,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教育,走上社会以后,也没有从官方宣传、社会熏陶中获得足够的文化积淀。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不管是轰轰烈烈的乡土教育,还是民族精神和文化的传承,不管是区域性文化课程资源开发,还是“创建文明城市、共筑美好家园”的宣传,其实并没有走进每一个社会成员思想和感情的深处。我们需要寻找合适的多种渠道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到这些地方文化、民族的瑰宝,对特色文化资源着迷,而不是为教育而教育,让教育流于形式。
(四)电大学生对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的学习兴趣有待激发和保护
调查发现,电大学生对将亳州名胜古迹、风俗民情、名人足迹以及家乡特产作为一门课程来学习的兴趣很大。38%的被调查学生觉得学习这样的内容“兴趣很大”,46%的学生觉得“有兴趣”,而“没兴趣”的只占12%。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宝贵的教育资源,应该予以保护。
当然,在调查过程中,也有学生发出“学习地方特色文化有什么用”的疑问,因为对于大部分成人学员来说,对其工作、生活有实际效用的课程是兴趣所由、兴趣所在。因此,挖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学习对于社会成员生活、工作的重要意义,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是本课题下一步需要研究的重点所在。
通过调查,我们对电大学生有关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的认识情况有了详细而深入的了解,也更加坚定了课题组对亳州特色文化资源课程开发的决心和信心。
(一)关注和重视地方文化课程建设
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以及师资、研究力量不足等原因,地方特色文化资源课程开发和利用的现状不容乐观。因此,关注和重视地方特色文化课程的开发是前提条件。只有重视,才能让课程开发工作得以启动,只有重视,才能保证课程开发工作顺利进行并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只有重视,才能加强对课程实施的管理,让课程教学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二)加强电大教育与社会实际生活的联系
所谓开放教育,必须改变封闭办学、脱离社会的不良倾向,在教学中要注意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力求在各种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与实践能力。活动形式可以是研究性学习、社会调查、公益活动,等等,打通学科壁垒,让学生体会生活,参与生活,进而认识当地特色文化资源,萌发对家乡,对本地历史、文化、物产的热爱之情[6]。
如何构建亳州地方特色文化课程,让电大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接受地方历史文化课程的熏陶,为学生的工作和生活增添新思路和新方法,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精神同步成长,是本课题下一步的研究重点。
[1]王鉴.我国地方课程研究的回顾和反思[J].西北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11):71.
[2]徐继存,李明菊.农村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与思考[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0(4): 68.
[3]亳州市文联.亳州史话[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2.
[4]郭寿良.地方课程的文化选择:审视与展望[D].重庆:西南大学,2008:21-25.
[5]孟凡丽,姜玉琴.多元文化背景中地方课程开发现实扫描——走进国家课改实验区宁夏灵武地方课程开发现场[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25.
[6]吴雪飞.初中《历史与社会》地方资源的正好与切入[J].文史教育研究,2014(43):276.
[责任编辑 张亚君]
2015-07-16
亳州市市级课题“地方特色资源的课程化开发研究”(BZJKT022)。
陈秀锦(1983-),女,安徽淮南人,讲师, 硕士,主要从事教育理论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G728.8
A
1008-4630(2015)06-007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