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立程、杨景修父子对陇东地方文献的传承保护

2015-03-20 22:46陇东学院文学院甘肃庆阳745000
甘肃开放大学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庆阳陇东狄仁杰

吴 娱(陇东学院 文学院,甘肃 庆阳 745000)

杨立程、杨景修父子对陇东地方文献的传承保护

吴 娱
(陇东学院 文学院,甘肃 庆阳 745000)

上世纪二十年代至八十年代,杨立程与其子杨景修致力于陇东地方文献的保存和整理,对陇东方志的撰修和陇东历史文化的弘扬,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杨立程;杨景修;陇东文献; 弘扬

庆阳地处陇东,与关中平原接邻,是周祖旧邦,文脉发达。民国时期,庆阳曾有几位士绅对传承和发扬当地文化做出了较多的努力和贡献,如张精义、胡庭奎、杨立程等,尤其杨立程及其子杨景修文史创作和编纂的成绩突出。但是,目前对他们整理陇东地方文献的提及并不多。长此以往,这些乡贤的著作和他们整理的文献旧著将湮没无闻,故撰此文,以冀乡邦文化得以流传不息。

杨立程,字雪堂,庆阳人,生于1871年。年轻时多次乡试不第,又不适应幕僚的生活,于是在庆阳的鹅池设坛教书育人一直到民国。《县志》载其致力于当地教育,培养了很多人才[1]。民国十一年(1922年)杨立程受聘修县志,尚未修完不幸病故,年仅四十一岁。

杨立程文学功底深厚,能诗善文,著有《慵轩诗集》,原稿收诗237首。1962年修县志时其子杨景修携诗集至兰州,选用其中150首油印①。杨立程的诗,有较多歌咏庆阳历史文化的篇章,表达了他对家乡的一片挚爱之情。如歌咏周祖不窋:

遗陵崇世祖,王业肇姬周。窜寄戎原日,艰难稼穑秋。

霸图空踞虎,吉壤剩眠牛。为问兴衰事,无情水自流。

(《不窋坟》)

冈原迤逦傍东皋,此日登临兴倍豪。大业艰难怀稼穑,孤坟寥落杂蓬蒿。

子孙有国徵鸣凤,禴祀无人咏献羔。欲向北豳寻故事,黄花满眼水滔滔。

(《九日登不窋坟》)

作者伫立在相传为周祖陵寝的土地前思潮起伏。他想起周先祖在此创业的艰难,继而感慨如今这里一片荒芜,后人似已忘却了这段历史。他在一首《怀古》诗中就说“东周帝业卒赧王,流俗缘何说庆阳。只恐误传不窋事,无人为彼证荒唐”。不窋兴业的历史太为久远,文献上又乏有记载,导致被后人误解,竟有人认为庆阳是周朝基业颓败的地方。历史上,不窋为后稷(弃)之子,《史记》载帝舜封弃于邰,“邰”即今陕西武功一带,这是周地的起源。等到不窋末年,“夏后氏政衰,去稷不务,不窋以失其官而奔戎狄之间”[2]。张守节《史记正义》引《括地志》对此注云“不窋故城在庆州弘化县南三里”。可见“戎狄之间”就是庆阳一带。不窋之后的数代人一直在此地教民稼穑、陶穴而居,后来才迁往豳地(陕西旬邑)。尽管明代弘治年间,庆阳城内就建有“周旧邦”木坊,重申不窋在此创业的历史,然而长期之后,历史的真貌又随着民间的流言渐渐湮没,不由让人唏嘘。对此作者心情复杂,慨叹“子孙有国徵鸣凤,禴祀无人咏献羔”。号称“南豳”的岐山,被周后人视作兴业之地,周开国后,历代君主不时要去那里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而兴业伊始的庆阳却再也无人问津了。

作者思考这段历史,尽管其中蕴含浓重的历史沧桑感,却也饱含着对家乡的挚爱。就中国古代的咏史诗而言,多数作品都有借古讽今之意,如刘禹锡、杜牧、李商隐、王安石等人的咏史佳篇均如此。而杨立程的这几首诗,却看不到反讽的意味,更多流露的是一种对历史无人问津的伤感,敝帚自珍式的怜惜,从中可感觉出他对家乡土地的深厚情感。而他另外两篇歌咏狄仁杰和李梦阳的作品,这种情感的表现就更为明显:

寂寂古祠傍曲冈,梁公精爽此回翔。力扶宗社屏诸武,手挽乾坤造有唐。

相业千秋崇国老,州尊初政重泥阳。龙川遗爱碑犹在,想见当年惠泽长。

(《狄公古庙》)

残碑剥落署空同,仰见先贤故老风。绝代文章高七子,清流气概傲三公。

疏陈阉宦擅权候,捶击寿宁官道中。千里致书多弟子,才名远播大江东。

(《过李空同碑》)

《狄公古庙》一诗的后四句,指唐代的狄仁杰曾到宁州(今庆阳宁县、正宁)担任刺史,因治理有方,当地百姓无不颂扬狄的功德。后来狄仁杰离开宁州回到长安,被朝廷派到豫州担任刺史。前豫州刺史越王李贞与李唐宗室起兵反对武则天,武则天平定叛乱后清查余党,受株连的人达万人,有六七百人被关在监狱里准备处死。狄仁杰给武则天上疏,请求给这些受越王胁迫而叛乱的百姓一个挽回错误的机会。于是,武则天特赦了这批人,由处死改为充军发配。当这些九死一生的流徒路过宁州时,当地父老告诉是狄仁杰救了他们,流徒们非常感激,“相携哭于德政碑下,设斋三日而后行”[3]6452。后世在立碑处又建“狄梁公庙”以示不忘。而诗中所言“力扶宗社屏诸武,手挽乾坤造有唐”两句,又指狄仁杰在武后统治时期,劝说武则天顺应民心,还政于庐陵王李显,断了武则天侄儿武承嗣、武三思成为皇嗣的念头。当武则天犹豫不决时,狄仁杰从母子亲情的角度劝说她:“陛下身有天下,当传之子孙为万代业,岂得以侄为嗣乎?自古未闻侄为天子而为姑立庙者也。”[3]6526最终武则天感悟,听从了他的意见,立李显为皇嗣,唐祚得以维系。狄仁杰因此被史家称为再造唐室的忠臣义士。李梦阳是出生于庆阳的明代文豪,为明代文坛“前七子”之首。他一生传奇,在朝廷为官时仗义直言,孝宗时弹劾势焰熏天的皇后之弟张鹤龄和张延龄,一度被捕入狱。出狱后一次在大市街遇到张鹤龄,便乘醉唾骂,并挥马鞭击之,打落了张的两个牙齿。武宗时又弹劾权宦刘瑾,再一次遭受牢狱之灾。此诗“疏陈阉宦擅权候,捶击寿宁官道中”即指李梦阳的这两件事。

诗中可见,杨立程非常崇敬与庆阳有关的名人狄仁杰和李梦阳,对他们的歌颂则侧重在两方面:一是事业,一是气节。这种对立德立功精神的赞颂,使他的咏史怀古诗现实色彩鲜明,既可树立起当地人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又可对当地百姓起到积极的教益作用,发挥儒家的“诗教”功能。如果将这两首诗与歌咏不窋的诗进行联系,作者热爱家乡的情感脉络则更能凸显。

此外,杨立程还写有赞美庆阳名胜的组诗《庆阳八景》。八处风景分别是:周祖遗陵、狄公古庙、龙湫夜月、庆台晴雪、彭原晚照、普照昏钟、鹅池春水、南城晚市。其中,龙湫、鹅池因地理情况发生了变化,昔日的美景今天已难以目睹。兴建于北宋初的普照寺,一度热闹非常的南城晚市,也因城市的变更今昔迥异。所以,诗中对这些名噪一时的文化印迹的记载,不但为后人留住了历史,也提供了复原名胜的参考。如他《周祖遗陵》一诗说:

旧邦遗迹剩荒陵,八百王基自此兴。稼穑艰难勤草创,春秋祭扫少云仍。

碣余片石苔痕乱,烟霭高冈暮色凝。忠厚流风今在否,戎原往事渺无凭。

他笔下的周祖陵是“碣余片石苔痕乱”的破败景象,而今天的周祖陵面貌却已焕然一新,成为游览名胜地。但是,今天的风景虽然美好,可游人的观览多数已成为悦目式的赏玩,很少有人再如杨立程一样,怀着厚重的敬意,缅怀一方的历史和英杰人物。在诗中,“忠厚流风今在否,戎原往事渺无凭”的自诉自说,又表露出作者因文献缺乏而难以钩稽沉史的感慨,体现出他执着于乡邦历史文化传承的一片深挚之心。

而他笔下《庆台晴雪》《彭原晚照》中的景色,我们今天依然能从中感受到其中的奇妙:

凭栏一望净无埃,雪满山城霁色开。晓日岚光明组练,西峰寒气入楼台。

深斋士或吟梁坐,昨夜客应访戴来。锡庆阁中闲眺赏,偶思白战赋高才。

(《庆台晴雪》)

野旷天低眼界空,彭原道上夕阳红。炊烟影起平畸外,樵唱声归远树中。

路指关门通驿马,晖余塔顶送征鸿。肃宗即位来灵武,曾向荒城驻玉骢。

(《彭原晚照》)

两首诗中描绘的景色,地域特色鲜明。春寒料峭的季节,雪后初晴时登上高高的楼台眺望,纤尘无染的空旷原野,温和又刺眼的阳光,扑面而来的刺鼻寒气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独特的高原感觉。而在平原上行走,夕阳的流波映照在行人的身上,令人心旷神怡。炊烟的迷蒙,樵唱声的悦耳,征鸿的翩然,别有一种辽阔、悠远、自然之美。虽然地方偏僻,但因安史之乱时唐肃宗率军到此短暂驻扎,因此依旧有值得追味的历史。种种感受,今人若身临其境,也会有类似的体会。

同时,杨立程又是一个非常关心现实的诗人。他身上具备了传统士大夫的道德特征,关心民生疾苦、关心社会的发展。他的《地震行》、《天足歌》两首诗,仁者情怀就很分明。《地震行》记述了民国九年(1920年)主要发生在甘肃靖远、海原等地的一次特大地震对陇东地区的波及。这次地震,甘肃伤亡了二十多万人,遭受的损失骇人听闻。陇东只是波及区,可在诗人的笔下,也是“山崩石陷川岳撼,转盼大陆归沉沦”,诗中描写的惨象是惊人的:

初来屋宇皆扬播,坐立不定人倒卧。须臾垣颓瓦石飞,栋折梁摧窗户破。长空有声似雷鸣,震动乾坤鸡犬惊。……城垣楼阁皆不见,土室穴居成飞霰。压伤人畜不知数,谁复一一去吊唁。更闻地裂涌飞泉,黑水混混流成川。居民庐舍皆淹没,栖息雪地与冰天。如此奇灾最堪怜,余震需需尚经年。

地震在方志中的记载仅寥寥几笔,而诗中对整个地震的过程及给老百姓带来的灾难和痛苦,描写真切、叙述详实,起到了以诗证史的作用。既能唤起后人对一方历史的追忆,也能为今人提供生活发展的借鉴。他还另有一首顺应时代,提倡妇女解放的《天足歌》:

圆颅方趾本天生,不待矫揉造作成。断发文身嗤夷狄,雕题凿齿陋蛮荆。胡为堂堂华夏地,妇女缠足反为荣。……深闺坐食如病瘫,外人腾笑遍寰瀛。万国五州无此习,怪象独向华人呈。天生斯人皆有用,何使女子陷火坑。束缚自由孽已重,艰难生计患非轻。……今倡天足开大会,有如佛放大光明。一切诸姑姊妹辈,脱离苦海跻康平。

庆阳地理位置偏僻,民众思想落后,作者以诗呼应辛亥革命,通过宣传新思想改造民众的精神世界,有传统儒者的责任心,又兼有进步的思想,旧道德与新思想相得益彰。与那些墨守成规、违背人性而谈礼仪道德的腐儒们判然有别,显现鸿才卓识。非但在大事面前如此,平常的生活中也能看到他对民生的关注。如他的《首夏晨出董志原》诗云:“细麦芃芃秀满田,经朝润气霭轻烟。平畴万顷碧无际,共道今逢大有年。”诗中洋溢着将逢丰年的欣喜,对百姓生计有依的满足,体现出现实主义诗歌精神的延续。杨的同时代人胡庭奎在《慵轩诗集序》中评价“其音响结撰,固逊于古,然在庆阳空同后,求清新隽逸如雪友者,亦不多见”②。这种诗风的形成,得益于杨立程思想中的儒者情怀。

杨景修为杨立程第三子,字季熊,生于1907年,承继父志,笃好文史。在1936年中央红军到达陇东后,积极参加抗日救国宣传教育活动,被选为“庆阳县各界抗日救国会”副主任,为国共合作、共同抗日支前做出了贡献。杨景修曾因在国民党政府任职,解放后一度被停职下放,直至“文化大革命”结束。杨氏父子都热心地方文化,均参与过庆阳方志的撰修。杨景修上世纪60年代曾受聘整理《庆阳县志》,1983年庆阳县编写新县志时,又特聘他为编纂人员,同其父一样,也为地方文史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除整理编写县志外,杨景修还编著有《庆阳府续志稿》、《庆阳金石记》等。《庆阳府续志稿》记叙了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至民国二年(1913年)共百余年的历史,1962年省图书馆曾油印50余套。《庆阳金石记》分金、石两部。按时代依次排列,共收录唐至民国末年碑石铭刻及金属器物312件。1963年省图书馆油印50余册,1985年庆阳县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对原本作了删节,油印百余册。据陆纲《庆阳金石记》序言:“其于金属之形式重量,石刻之高低宽度,以及行列题字多寡,年干纪事之远近,无不搜罗详尽,可谓集全县金石之大成!”③可知是作者平生的一部力作。杨景修致力于方志的编修,他说:“府裁固久,若无实录,继乾隆之赵(本植)志,则一州四县,一百五十余年文物典章、社会演变,淹没如《庆州志》、《北地志》,后之考史者将何所综合以借鉴乎?故于农功暇日,搜罗钞撮,了此夙愿。”④可知其致力于传承文化的一片苦心。

杨景修孜孜于庆阳文献的保留,1962年与其他两位乡贤贾善卿、陆纲应甘肃省文化局之邀,在兰州整理《庆阳县志》[4]。这部县志本来编成于20世纪20年代,是第一部《庆阳县志》,之前庆阳仅有府志, 以府统县, 有关县的文字多略而不详。《县志》成后曾集资交上海中华书局刊印, 样本已出而遇淞护抗战, 书版遭到日寇焚毁。60年代初才重新组织整理刊印,经这次重新厘订后, 资料宏富,剪裁有当,揄扬了一地的文献,编纂新志也可从中取材,于地方志有再造之功。

故而,在陇东的文化史上,杨立程、杨景修父子的作为应引起注意,其成果也应有相关的整理研究。

注释:

①陆纲、陆大宬,《庆阳陆氏父子文集》[甘出准019字总992号(2004)025号]第311页。

②庆阳县志编纂组编,《庆阳县志》,1984年,第371页。

③《庆阳陆氏父子文集》,第62页。

④《庆阳陆氏父子文集》,第72—73页。

[1]庆阳地区志编纂委员会.庆阳县志·人物志·乡哲.[M].张精义,纂修.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4:568-569.

[2]司马迁.史记·周本纪[M].北京:中华书局,1982:112.

[3]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百四.[M].北京:中华书局,1980.

[4]庆阳县志编纂委员会.庆阳县志[M] 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3:552.

[责任编辑 张亚君]

2015-06-27

甘肃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陇东学院“农耕文化与陇东民俗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基金资助。

吴娱(1976-),女,甘肃庆阳人,讲师,文学硕士,主要从事古代文学文献教学与研究。

G127

A

1008-4630(2015)06-0018-04

猜你喜欢
庆阳陇东狄仁杰
陇东能源大数据中心
不同种植区陇东苜蓿营养价值的比较研究
Our Best Friend
庆阳香包:一针一线皆故事
甘肃庆阳西峰区:吃上“产业饭”摘掉“贫困帽”
陇东黄土高原软枣猕猴桃栽培技术
庆阳开展2015年市直国有林区森林保险理赔工作
人小鬼大狄仁杰
人小鬼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