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意理论中的认知补充对诗歌法译的指导

2015-03-20 23:22:14彭逸红
关键词:诗歌翻译

释意理论中的认知补充对诗歌法译的指导

彭逸红

(凯里学院 外国语学院,凯里 556000)

摘要:法国翻译学理论释意学的创始人达尼卡·塞莱丝柯维奇和玛丽亚娜·勒代雷认为翻译有三个层次:词义层次、话语层次、篇章层次。其中还有一个三角模型,即三个步骤:理解,脱离原语言语言外壳和重新表达。而要脱离语言外壳进行重新表达就需要加入认知补充。其中认知补充又包括译者根据自己的记忆、经验、理论知识、想象以及思考阅读等方式获得的与原文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知识以及较高的语言表达能力。而诗歌的语言特点、思想深度以及情感丰富等特点使得它的翻译需要译者具备极高的语言知识和语言外知识,即还需要译者的认知补充才能完全诠释好诗歌的内涵与情感。

关键词:释意理论;认知补充;诗歌翻译

一、释意理论的简介

(一)释意理论的三个层次

释意理论是指出翻译既不是解释,也不是诠释而是释意篇章。翻译包含了三个层次:词义、话语、篇章层次。

词义层次,即逐字一对一的字词翻译,它是最基础、最直接的一个层次,即逐字翻译,或者可以说是两种语言之间直接的符号转码,对等翻译。但是词义因为没有放在具体的语境中,所以可以得出很多种翻译方法。

话语层次比简单的词义层次更全面,不单单是从单个的词语来翻译意义,更是结合了整句话,从词汇角度来看,纵观句子的意义可以选择词语的原始义、本义或者转义;对于一词多义或者同义词也不会含糊不清;而从语法角度来看,这个词在句中的成分、需要使用的时态或者选择的名词性、数也就一目了然。但毕竟还是脱离了整个语境的一种翻译层次,脱离语境和交际环境的句子翻译,把一句话看做一个个体翻译而不是与语境联系在一起的整体来翻译。

篇章是表达整体概念的语义单位,是高于句子层次或句以上的语言单位,它是在书面交际中的对象和理想单位。它不是一连串句子和段落的集合,更不是一连串简单字符的结合,而是一个结构完整、功能明确的语义统一体。如果单独抽出一个词,它的含义是潜在的,脱离上下文的句子,其意义也是潜在的。意义是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逐渐明朗的。篇章层次就是语言知识同认知知识相结合的篇章翻译。释意理论把逐字翻译和句子翻译称为语言对译,将篇章层次的翻译称为篇章翻译或翻译。因此,释意理论指出了翻译应该是属于第三个层次的翻译,是篇章意义的翻译而不是简单的字词或者句子的翻译。

(二)释意理论的三角模型

释意理论提出的翻译程序:理解,脱离原语语言外壳和重新表达。从三角形的顶端开始自发表达思想,因为表达思想的原语形式已不再有约束力。底部表示未经语境或情景更改的概念从语言到语言的直接翻译,两种语言之间的翻译,并不是语言符号之间直接进行对等的转换,而必须经过“语言转换为思想”,“思想转化为另一种语言符号”这两个程序,释意理论认为,如果翻译是交际行为,翻译的对象必然是交际意义,而不是语言。理解的前提是语言知识、主题知识及百科知识和交际环境。语言知识毋庸置疑,但是我们这里强调的是语言外知识,即认知补充。

(三)认知补充

在翻译过程中第一个程序中的理解,需要理解和翻译的不仅是篇章内容还应该是产生的情感效果,即翻译理论强调的意似、形似和韵似。若让译者理解的意义同作者的原意一致,译者就应有理解意义的愿望,并具备相应的知识即认知补充。释意理论中,把篇章理解需要的上下文、认知知识(语言知识、语言外知识)为认知补充。认知知识由记忆、经验、重要事件及激情组成,也是理论、想象、思考和阅读的结果。认知补充包括认知知识和认知语境。这些知识不会是作者知识的全部,任何知识任何经验在两个不同人身上都不会完全相同,但要到达一定程度,使译者的相关认知成分能够帮助他理解文章的明喻内容,不带任何假设。有些词由于作者的意图和思维方式深深改变字词的原始涵义,译者只有对作者和文章有整体的深刻理解才能掌握这一点。

1.认知知识

认知知识并非一个个单独命名的概念结合体,它由记忆、经验、重要事件和情感等组成。它也是理论知识和想象。它是思考的结果、阅读之成果。同时也是百科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启动,认知知识是存在于大脑的整体物,每个人为了理解文章可以汲取需要的内容。

每个人的认知知识都是融于人类群体知识中,对于社会群体,具有社会性;但同时又是个人的,一个人的知识永远不可能囊括另一个人的知识,但共有的知识面完全可以保证一篇文章的意义可以从一个人传达到另一个人。认知知识存在于阅读文章之前,当文章某一部分出现时,它们便启动来帮助理解篇章。与某一内容相关的知识何时开始、结束很难界定。涉及到文学作品时,该工作更艰难,因为阅读文学作品激起感情波,不仅仅涉及到译者的知识,而且还有作者的生活经验有关。

(1)语言知识

语言知识以语言形式存在在大脑中,包括一些变动性大的知识,如词汇,和容易定型的知识,如语音、词法、句法。一般从外语翻译成母语,目的是排除由于语言困难带来的交际问题,对于外语的理解有望达到母语的水平,但其表达很难达到同等水平,即使达到同等水平,在翻译中也不能毫无干扰地主动使用这一语言,如果只是从语言水平来判断翻译是远远不够的。译者只有完全掌握译出语才能进入意义,只有完全掌握译入语才能将意义恰当表达出来。

(2)非语言知识

译者在翻译时并非仅仅启动语言知识,非语言知识也随时被用到。在脑子里重新构造明喻与暗喻之整体,即字词所含意义和作者意图。这种知识的参与在理解时常常是隐形的,因为文字段落引发的百科知识与其重合,这种默契使读者根本意识不到其作用。其中包括:认知和情感,百科知识与主题知识,交际环境。

①认知与情感

非语言知识中既包括概念也包括情感,这些补充都属于认知补充,概念与情感处于不断的交替统治地位。如果试图将概念和情感与涵义截然分开来理解文章意义是错误的。这两者都是不可分的,并且都源于大脑。

②百科知识与主题知识

这同样属于语言外知识,虽然有时这种知识对于译者来说是无意识的。但是这种知识对理解文章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在文学翻译中,译者的参与不容易注意,但是凡是成功的译作均有译者的参与,这种参与无时不在。无论是哪种译文,翻译方法都要求句子的语义和认知成分结合。最一般到最高雅的文笔均应排除纯语言知识基础上的对等语言涵义翻译,代之以对等意义的创造,否则篇章翻译不复存在。译者确认所指的事实、作品年代、作者、原读者,从而找到用相关知识补充文章明喻内容的标记。译者的认知知识帮助他重新找到并表达文章所指但又未完全表明的思想和情感。

③交际环境

不同场合、不同交际者、不同的主题都会使同样的语言形式产生不同的意义。理解交际意义后才能翻译。比如“门”,只有在具体的交际环境中才能判断出具体是“开门”还是“关门”,由于不同的场合得出不同的意义。

2.认知语境

将译者脑中源于文章的语言外知识和脱离语言形式的信息称为认知环境,在阅读过程中出现的意义单位逐渐而成,变为潜在的知识,逐渐出现在语言的理解中。认知环境的参与是随处可见的。无论用什么词汇,阅读中积累的知识将在整个阅读中保留。相对而言,阅读中获得的知识没有认知知识存留时间长,但足以保证连续理解文章或讲话。

二、诗歌的特点以及用释意理论认知补充指导诗歌翻译

诗歌是一种词语凝炼、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诗可以分成抒情诗和叙事诗,格律诗和自由诗等。诗的基本特征是凝炼性、跳跃性和音乐性。

修辞是诗歌的一种重要技巧。包括拟人、比喻、排比、设问、反复、顶针、对偶、夸张、象征等。可以说每一种表现手法都有其独到之处。比的运用可以更生动、形象地表现诗歌内容;兴的运用可以让读者自开篇就能体会诗歌的意境,使诗歌更富于深情和韵味;而夸张、象征、通感等手法的运用可以给诗歌注入更新鲜的血液,使诗歌更富于想象力和亲和力,而不会让人感觉意思朦胧暧昧,晦涩难懂,使读者真正读懂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因为诗歌本身富有节奏感、韵律感等特点,要让两种语言之间的完全对等是很难做到的,这时译者应该要翻译的是篇章层次,要弄清楚文章的意义单位,而不是简单的词义层次和话语层次,然后再用比较符合诗歌特点的语言表达出来,这里需要的释意理论的三个步骤,理解,脱离语言外壳和重新表达。先是理解原文的意思,再脱离掉原语言的语言外壳,用译入语的表达方式重新表达。

诗歌语言丰富的情感内涵也需要译者较高的语言知识和语言外知识,语言知识才能用比较有诗意和丰富的语言重现原文,认知补充的语言外知识能够让译者更好的深入了解原作者的人生经历、心路历程和感情过程,以及写下此篇诗歌时的心情和背景,然后才能用较高的语言表达能力表达出来。

并且,诗歌是运用修辞最多的一种文体方式,多种修辞方式的运用增加了翻译的难度,也增加了译者的要求,需要译者运用认知补充来完成这一个过程。释意理论中认知补充也包括了隐喻这一方面,译者在翻译时不仅要了解到明喻成分,还要理解隐喻成分。只有译者充分且正确运用到了认知补充来完成理解这一步骤,以及最后做到重新表达,才能完成一次真正意义对等的翻译。

法汉的差别也是构成唐诗法译难的一个原因。法语属于印欧语系罗曼语族,是一种表音的文字,单词的含义大多是通过词根和词缀的组合来表达的,法语素有精确严谨一说,其严谨主要体现在句法结构上。现代法语虽然属于分析性语言,语序是句法结构的重要支柱,可是法语除了规范的语序之外,还有一系列严密的语法规则。从性数的配合、时态的统一,到词语的搭配、主属的协调,每一种语法现象都有具体明确的严格规定。而汉语属于汉藏语系,汉藏语系语言词类上的一个特点是有量词。量词的作用主要表示事物的单位和动作行为的量。此外,许多语言的量词还兼表事物的类别、形状、性别、级别等特征。汉藏语系语言有词的重叠形式,在许多语言里具有共同的特点,表现在重叠的范围、作用、形式等方面。汉藏语系语言广泛运用各种助词来表达复杂的语法意义。首先,各语言有多种表示句子成分结构关系的助词。其次,各语言还有一批表示不同句式和语气的助词,一般都用于句子末尾。而汉语属于汉藏语系,是一种独立语、分析语,既无动词、形容词变化,也无时态变化。且它是以词序和虚词为表达语法意义的重要手段。词序比较固定。虚词种类较多,在句中表示各种不同的语法意义。两门相差越大的语言翻译起来就越难,尤其是两种完全不同语系不同语族的语言,不能通过字词的对等来翻译,这时释意理论中三角模型以及认知补充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通过以下几个例子可以体现,

例1《静夜思》:

中文: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法译:《pensée nocturne》

Le clair de lune devant mon lit,

Ressemble à la gelée blanche sur terre.

Tête levée,je contemple la lune,

Tête baissée,je pense à mon pays natal.

整个译文都是用断句的形式,多用名词词组,简洁又恰当地表达了情感,正是运用了认知补充中的情感补充,并且用了对称的表达方式,从“Tête levée”“Tête baissée”中可以看出,整篇文章还用了韵脚“l”,“clair”“lune”“lit”“Ressemble”“gelée”“blanche”“levée”“contemple”“lune”“natal”里面都有同一个韵脚。巧妙地运用了与原文不一样的韵脚来表达,可以达到原文相同的效果。

例2王昌龄的《闺怨》:

中文: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法译:《chagrin dans le boudoir》

La jeune femme dans son boudoir ignore le chagrin.

Au printemps,bien fardée,elle monte dans son pavillon d’émeraude.

Apercevant soudain les saules sur les sentiers entre les champs,

Elle regrette d’avoir encouragé son époux dans sa poursuite de la gloire.(胡品清译)

在翻译之前,译者必须具备对诗的百科知识和主题知识,了解到自古以来,人类把治国平天下当成了男人的事业。只有做了些大事业才对得起男人的称号,才能显示出他们的价值,于是为此他们付出了自己的幸福、家庭和深爱自己的妻子。在完全掌握这种背景并且运用自己的认知补充的前提下,译者才能完全体会到闺中妻子一方面想要夫君有所作为,一方面又因不能见到夫君的孤寂的心情。翻译时才能恰如其分地翻出主人公惆怅、纠结的心情。从译文的用词中可以体现,作者用“boudoir”代替“闺房”,瞬间华丽的住房,美丽的外表跃然纸上。与后面的“chagrin”形成明显的对比。用“fardé”反衬内心的孤寂。

本文是运用法国的释意理论中的认知补充来指导诗歌的翻译,释意理论认为翻译有三个程序,第一个是理解,然后是脱离原语言外壳,最后是重新表达,理解的过程中又少不了译者的认知补充。虽然之前研究释意理论的学者和文章很多,但是大多情况下释意理论是用于口译之中,本文突破传统用法,把此理论用于笔译甚至是文学性质很强的诗歌翻译中,是一个创新点。但是因为研究的不够深入以及研究方法的不够全面,使本文还存在不足,希望以后做出更加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许钧.当代法国翻译理论[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110-130.

[2]周瑞敏.诗学语言学研究[M].洛阳: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27.

[3]达尼尔·塞莱斯科维奇,玛丽亚娜·勒代雷.口译理论实践与教学[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0:158-160.

[4]玛丽亚娜·勒代雷.释意学派口笔译理论[M].北京:中国出版集团,2011:59-60.

[5]李敬一.壮哉唐诗[M].北京:华艺出版社,2008:31-45.

[6]许钧.翻译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74.

[7]王朝.释意理论三角模型探析[J].英语广场,2013(2):55-56.

[8]张琴.许渊冲的唐诗法译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1:20-21.

DOI:10.3969/j.issn.1009-8976.2015.01.033

收稿日期:2014-11-21

作者简介:彭逸红(1987—),女(瑶族),湖南怀化,硕士,助教主要研究法语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H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976(2015)01-0115-04

The instruction of the cognitive complement of the interpretive theories in the poetry translation

PENG Yi-hong

(KailiUniversity,Kaili556000,China)

Abstract:The founder of the interpretive theories—Seleskovitch Danica et Marianne Lederer,who put forward this theory.They think that translation has three levels:meaning level and discourse level and textual level,including a triangle model,the three steps:understanding,out of the shell and the original language,express again.However,to shell out of language to express you need to join the cognitive supplement,the cognitive complement includes the original history,culture,background knowledge which are acquired according to the translator’s own memory,experience and theoretical knowledge,imagination and the way of thinking and reading,besides the high ability of language expression.So the language characteristics,the depth of thought and the emo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poetry,and the difference of french-chinese,all the factories make the translator to need have extremely high language knowledge and the others knowledge,that still needs translator’s cognitive complement to interpret complement the connotation and emotion of the poetry.

Key words:the interpretive theories;the cognitive complement;the poetry translation

猜你喜欢
诗歌翻译
阐释学视角下的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研究
青年时代(2016年21期)2017-01-04 10:48:31
诗意与诗体的“旅行”
考试周刊(2016年96期)2016-12-22 22:52:31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诗歌翻译
从译者的主体性看《长恨歌》的英译
求知导刊(2016年15期)2016-08-15 12:22:06
从格式塔理论赏析《西风颂》的不同译本
庞德《在地铁站》诗歌翻译的概念整合研究
戏剧之家(2016年12期)2016-06-30 13:15:47
再谈文学作品的可译性
屠岸诗歌翻译活动及译介择取特点
从经验功能的角度分析《夜雨寄北》及其英译
青春岁月(2015年14期)2015-07-29 15:03:16
图式理论视域下的中国经典诗词英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