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时期大众文化的特征

2015-12-30 08:27:45邹立莉
关键词:大众文化新时期特征

浅谈新时期大众文化的特征

邹立莉

(昭通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昭通 657000)

摘要:大众文化是当代中国文化总体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大众文化的崛起是伴随改革开放、经济发展、消费娱乐要求的提高、现代大众传播手段的普及、人们闲暇时间的增多以及市场经济的实行引致的人们价值观念的转变而兴起的。作为我国改革开放与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大众文化有其独特的特征。

关键词:新时期;大众文化;特征

一、大众文化的产生

“大众文化”英文为“popular culture”或“mass culture”,有人译为“通俗文化”“消遣文化”“平民文化”“流行文化”。它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西方社会,兴盛于20世纪30年代的欧美发达国家,流行于整个20世纪,今天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文化思潮。大众文化是社会都市化的产物,以都市普通市民大众为主要受众群体,它按市场规律去运作,带有极大的消费倾向性。市场经济是大众文化存在的经济基础,它具有感性愉悦性,它与政治权力斗争或思想论证相对立。大众文化具有批量性、复制性。大众文化是现代社会发展和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现代大众社会在文化上的必然产物。大众文化的崛起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发展、消费娱乐要求的提高、现代大众传播手段的普及、人们闲暇时间的增多以及市场经济的实行引致的人们价值观念的转变而兴起的。大众文化是现代工业和市场经济充分发展后的产物。在工业化阶段,大众传播媒介飞速发展,使得大众文化以主流文化的身份走上了历史舞台。

二、大众文化的特征

大众文化是普通老百姓的文化,它打破了文化阶层对文化的垄断这种文化特权现象,使文化从上层社会走出来,走向民间,走向家庭,走向亿万普通大众,使大众文化成为普通大众的日常精神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使文化摆脱了过去那种只依附于极少数人的寄生性,而获得了广泛的社会性。大众文化具有以下特征:

(一)大众文化具有现代性

大众文化是一种现代的通俗文化,产生于现代工业化时期,伴生于工业社会的大众群体,有别于前工业社会中的民间文化,属于广大平民阶层。它是一种为大众所喜爱的“下里巴人”的通俗文化形式,包括已有的民间文学和兴起的新型通俗文化形式,在现代社会中不断滋生、蔓延。

(二)大众文化具有商业性

大众文化产生于现代商品社会,是已经高度市场化了的产业。它是一种典型的商业文化,它以功利主义和商业效应为价值目标,极力推崇商业性包装和消费功能,以文化的商品属性取代或消解文化的社会意识形态属性,作为一种现代技术手段人工合成的产物,它具有一种明显的功利目的,以赢利为出发点,失去了高雅、严肃、纯粹的色彩,日益商业化、庸俗化,崇尚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忽视情感交流,它强化了受众感官和情绪的表层适应,成为一种适合市场需要、可供买卖交易的东西。

(三)大众文化具有世俗性

大众文化相对于精英文化而言,其实质就是一种较为浅薄的文化、同质化的文化。大众文化面向世俗生活,向世俗化转变,世俗性是大众文化的空间表现特征。大众文化本质上就是一种世俗的市民文化。现代科技的巨大成功带动了生产力的极大提高,人们的生活节奏大大加快,随之带来了工作、学习、生活上的压力,人们渴望心灵上的放松,于是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异彩纷呈,人们在休闲之余,不再愿意去思考,只是希望寻找到简单的“快乐”。这个世界到处都充满了笑声,只是这些笑声是麻木的,是不知原因的。“人们对于周围发生的一切抱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新鲜感,但又只是浮光掠影、浅尝辄止,只是夸夸其谈、胡吹海侃,却忽视了生命的丰盈和世界的底蕴。人们用直觉代替了对知识的艰苦求索,用幻觉代替了对生活底蕴的精审洞察时,人类本身那些根本性的东西,那些深刻的、内在的、独特的东西便被遮蔽了。”[1]现代人的生活正在日趋外在化。泛娱乐化放弃了对深邃意义的探究,不再具有思想,拒绝挖掘任何意义,而是以一种浅层次的内容取代,给人一种无需解释的狂欢体验,从而变得平面化;大众文化的生产在市场化利益法则下,按照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大规模的批量复制。因此,泛娱乐化表现出了标准化的特征,批量复制的标准化的泛娱乐文化产品不可避免地就会具有平面化、标准化、浅薄甚至低级趣味等特点。大众文化在娱乐的“指引”下,丧失了应有的人文精神、道德意义,理性追求和人文关怀日渐单薄,放弃了对终极价值的关怀,放弃了深度模式,转向了粗制滥造、平庸浅薄,成为了一种商品性越来越居于主导地位的文化。

文化的世俗化,是一个文化转向市场、转向交换、转向商品的过程。在这样一个文化大众化、世俗化的过程中,迎合大众口味,满足大众的娱乐性欲望已经成为生产的目的。日常生活、世俗生活是大众文化的主要反映对象。日常生活是现代社会大众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里所谓的日常生活既包括政治生活,也包括精神生活。“日常生活是以个人的家庭、天然共同体等直接环境为基本寓所,旨在维持个体生存和再生产的日常消费活动、日常交往活动和日常观念活动的总称,它是一个以重复性思维和重复性实践为基本存在方式,凭借传统、习惯以及血缘和天然情感等文化因素而加以维系的自在的类本质对象化领域”。当日常生活进入文化领域,世俗的生活使得艺术本身不可避免地走向世俗。在一些文学作品中,未经处理和提炼的生活材料直接进入作品,甚至是一些粗俗的低级的语言材料,也直接进入了文学殿堂;一些所谓的装置艺术,采用直接的生活物品或现成物;说话、对白直接成为歌曲的一部分,甚至是一种流行风格。过去那种艺术的神圣化和生活的世俗化之间的界线不复存在。如当代中国戏剧,日常生活的世俗化表现,可以在两个层面上透出它的价值,一是题材、内容上的世俗化,一是扮演形式上的世俗化。在当代中国戏剧中,以市民生活和爱情、婚姻、家庭为题材,内容趋于日常化的作品比比皆是。文学作品被娱乐化、功利化和庸俗化了,通过制造噱头、娱乐大众的方式解读传统经典文本,削弱了其文学的严谨性。“明星化”的学者越多,学术越“浅薄化”。许多学者在商品化浪潮的冲击下,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一味迎合消费者,走向庸俗和浅薄的深渊,使文学创作成为一堆无聊、搞笑的泡沫。这些所谓的学者在学术研究中追求名利双收,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名著遭到了另类的“诠释”。如在《司马光砸缸》中,司马光“救出了好多人:有七个小矮人、圣诞老人、机器猫、刘老根、西瓜太郎……”四大名著出现了“时尚卡通版”,古装人物会说英语。

大众文化的世俗性特点,具有很大的包容性和应变能力,不仅表现在对日常生活的各种趣味、价值观念、生活态度等方面的展示,而且反映在对世俗文化群体的关注和把握上,引领着文化发展的取向。

(四)大众文化具有娱乐性

娱乐性是大众文化的中心。大众文化的生产与消费表现出向大众“享乐动机”的直接认同。丹尼尔·贝尔曾借麦克唐纳的话说,“大众文化的花招很简单——就是尽一切办法让大伙儿高兴”。现代生活条件改变了人们那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生活方式,有了从事文化休闲和文化消费的精力、财力和时间。休闲时间的大量充裕带动了休闲经济的发展,而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也给休闲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活力。由于市场竞争的激烈,工作节奏加快,人们要求劳逸之间要有明显的转换和对比度,休闲中要求舒展个性与才华,使身心真正获得放松,人们更多地转向了精神消费领域。商家们所包装的大众文化产品,一方面迎合大众们的娱乐口味,甚至是低俗的追求,另一方面,通过制造产品消费等级,来满足人们对于象征性的“身份”或者“地位”的追求。当人类生活节奏加快,快餐式的生活方式主宰人们生活的时候,人们更多地是追求产品体验的“快”和“新”。所以人们在接受大众文化时主要不是特定的政治目的,也不是探寻真理的目的,而是追求娱乐消遣的目的。

文化的社会功能本来就是多方面的,有认知、教育、审美、娱乐等,而在当前大众文化中,突出的则是娱乐功能,其他功能只能寓于其中了。在之前很长一段时间里,传统文化和精英文化往往以回避娱乐性作为基本特征。在传统思维框架下,娱乐被人们认为是一种消极的心态。中国人一向讲“玩物丧志”。而在当代社会,娱乐有着天然的合理性。大众文化与文化也“有着必然的联系”。大众文化所充分展开的,正是文化这一长期被遮蔽起来的本性。

大众文化消费的目的是要在消费过程中实现对自我价值的寻找和对当下自我生存意义的认可。在大众文化中,艺术从自我表现转向了自我娱乐,改变了原来的自恋状态,进入了现实生活。它以极大地满足大众消费为目的,并以变幻多端的形式、丰富多彩的内容供人们娱乐。从这种消遣性征看,它极类似于消闲文化、闲暇文化、趣味文化等。大众文化奉行的是快乐原则、实用主义,它是一种集大众性、实用性、趣味性与娱乐性为一体的感性消费文化形态。大众文化在消费性上以软性文化为表现形态。“软性文化具有明显的商业性质,为了商业动机,它的迎合性就会成为必然采取的手段。”人们需要娱乐。大众文化就成为娱乐的文化,在文化策略上作出迎合的态度,对正统的意识形态进行消解,对正统的历史进行戏说,对人生进行游戏,将人生图解成一种随遇而安的状况。他们追求“潇洒走一回”,追求“玩的就是心跳”,追求“快活如神仙”的生活。大众文化制品并没有官方提倡的“寓教于乐”的意蕴,并没有明确的教化内涵,而是以纯粹的娱乐和刺激为手段。

(五)大众文化具有流行性

大众文化是欲望与科技相结合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最新文化时尚的表现,其消费价值是短暂的、一次性的,是没有深度意义的。它总是体现出前沿性的特征。大众文化具有从内容到形式都为大众所喜闻乐见的通俗性,能为现代传播媒介所接受,能够及时地传达给社会大众,家喻户晓,广泛流传。大众文化具有娱乐性、消费性与刺激性的感性化取向,它日益失去深度变成一种平面性的视觉文化和“用完即扔”的快餐文化。大众文化像流行感冒一样,“昙花一现”,流行时间短,更替频繁。只有流行才有市场,流行性是大众文化的鲜明特征。

此外,大众文化的流行性还有另外一层含义:时效性。时效性是大众文化的时间性特征。大众文化只有应时应景,才能大众化。因而它必须依附大众传媒,以各种传播技术如影视等为物质依托。所以说,大众文化既是流行的,也是时效性的。

(六)大众文化具有技术性

这里的技术性主要是指大众文化与现代传播媒介之间的密切关系。大众文化的发展是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同步的。

1.大众文化是随着现代社会的商品经济和现代通讯手段的发展而发展的

在不发达的传统社会,文化的传播主要依赖于口头传播或文字传播,实效性不突出。大众文化是随着大众传媒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无论是西方还是在中国,几乎每一种大众文化的形成与兴起,都与科学技术的进步有关。在通讯高度发达的今天,现代电子技术的迅速崛起与高速发展为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极其便利的条件,电视机、收音机、通信卫星、因特网、QQ、微信等先进传播手段的出现,使文化的传播方式和时空距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使得原来的时空距离几乎变成了同步时空,全世界的人们可以在同一时间接收到同样的信息。正是由于现代传媒的兴盛,现代传播技术大为发展,大众文化呈现繁荣的发展态势。

现代技术的发展为大众文化的发展铺平了道路。1895年电影被卢米埃尔兄弟发明并带来本雅明所说的“震惊”的体验,电影成为艺术,是建立在现代化学工业、光学、机械学、电学等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基础之上的现代工业产物,最终成为在人们眼皮底下创造的全新的视听艺术。它通过镜头这一物理性的主观的东西,将导演的视觉选择强制性地带给观众,以镜头切换代替观众的选择。棚内搭景、特技、剪辑、胶片,乃至演员的“虚假表演”,最终采用更先进的电脑合成,都给观众一个幻真的世界。这是技术的胜利,是其他艺术所难以比拟的。

2.现代大众传播领域的广泛性成为了塑造大众的主要力量

现代新兴媒体所带来的图文并茂、集视听于一体的特点成为了大众的“最爱”。由于视像文化具有生动、具体、快捷,且超越一切文字造成的障碍,因而受到大众的欢迎。干枯的文字变成了鲜活的影像,大众较之文字阅读,在视听的表达形式中更容易感知和体会世界上发生的一切,使认识活动变得容易接受并且轻松快乐。许多观众在影视文化的消费中,成为时尚的追求者和大众消费者,更多的大众消费者的产生,更促进了大众文化的生产。技术在制造一个个技术神话的同时,更制造了一代又一代的技术的迷信者,造成一批懒惰的欣赏者和消费者。技术还在改造人们的思维习惯,并且为大众文化的兴起作开路先锋,人们沉湎于美妙的幻觉,并且产生出对技术强烈的依赖性,使大众成为技术的俘虏,使大众被技术所改造。

3.技术性是大众文化生产的主要手段

技术是人类感官的延伸。技术是位于人类世界中的自然、人本身、社会这三大因素之外的第四大因素。技术可以帮助人类做人类自身无法完成的事情。马克思指出:“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文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技术给予人类深刻的影响。现代科技让一切都成为现实。现代科技对于人类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推动,对大众文化的生产无疑更有不可估量的影响。如果没有技术,人类的许多想象就难以表现。当代科学技术成为文化发展创造的必要前提力量,并且成为新的主要动力。诸如电影、电视、MTV等等,都是借助这种技术力量而成为新的艺术样式的。

大众文化凭借着技术优势,使文化产业迅速发展,从而最大程度上满足广大人民的生活需要。作为一种工业化的文化生产,大众文化要以大众的不断产生的消费需要为前提,消费需要推动着大众文化的兴盛。文化工业必须具有批量生产的技术条件才能够生产出足够多的文化产品以满足大众的消费欲。而批量化的生产必然要依赖于现代科技的发展。文化产品不再是个体创造的产物,而是工业化生产的结果,从策划、投资、制作到宣传、发行,进入实际消费,文化产品都被当作一种批量生产的工业产品而进入文化市场的。高科技极大改变了文化的构成与特质。文化的机械复制同时也使得文化产品日趋标准化、格式化。阿多诺认为大众文化的机械复制给文化产品带来的影响主要是“标准化”。像工业产品的零件一样,大众文化走向生产流水线,大批量复制出的必然是标准化、“齐一化”的文化产品。

总之,“作为我国改革开放与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大众文化不仅改变着既有的文化内涵和文化格局,也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产生显著而深刻的影响。”[3]所以,研究大众文化的特征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参考文献

[1]徐洋.网络传播对小说审美文化的影响[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9(3):126-128.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张秉福.大众文化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及教育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07):20.

[4]司马迁.史记[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07.

[5]孙洁.“娱乐文化”现象浅析[J].中国西部科技,2010(01):15.

[6]周宪.中国当代审美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DOI:10.3969/j.issn.1009-8976.2015.01.011

收稿日期:2014-11-20

作者简介:邹立莉(1963—),女(汉),云南昭通,副教授主要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976(2015)01-0037-04

Shallow discuss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ZOU Li-li

(ZhaotongCollegeIdeologicalandPoliticalTheoryCourseTeachingResearch,Zhaotong657000,China)

Abstract: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s the cultural enlightenment,for the purpose,the unity of truth,ethical culture,to people in various ideological confus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to provide enlightenment and help.Has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people’s life habit,cultural customs,moral concept,way of thinking together,formed in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nation great spiritual power.In contemporary China,therefore,study and research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still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Key words:China;traditional culture;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猜你喜欢
大众文化新时期特征
如何表达“特征”
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观察与反思
中国社会现代转型与大众文化的内在逻辑
不忠诚的四个特征
当代陕西(2019年10期)2019-06-03 10:12:04
抓住特征巧观察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新时期酒店管理模式的创新研究
大庆油田企业青工培训的创新思考
新时期农村气象观测及防灾服务探索分析
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创新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