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岸诗歌翻译活动及译介择取特点

2015-11-24 16:03雷宇
读与写·教育教学版 2015年11期
关键词:诗歌翻译

雷宇

摘 要:屠岸是老一辈著名诗人、翻译家、评论家以及资深出版家。他一生从事诗歌创作和翻译实践,著作等身、成就斐然。作为英诗翻译家,屠岸的翻译活动和译介择取有着鲜明的动机和特点,那就是他对于时代政治环境的认同,对于原著(者)情感体验的共鸣以及与原著(者)审美追求的契合。本文采用翻译研究文化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吉迪恩·图里提出的描述性翻译研究方法,把屠岸翻译活动视为既成事实,旨在追寻影响其诗歌翻译过程的各种因素。

关键词:屠岸 诗歌翻译 译介择取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1-0018-02

1 引言

获评2009年中国中央电视台新年新诗会年度诗歌人物的是著名诗人,翻译家,评论家及出版家屠岸先生①。屠岸从20世纪40年代以来,一生译诗著诗成就颇丰,从翻译惠特曼,莎士比亚,济慈到斯蒂文森的儿童诗,从《萱荫阁诗抄》,《屠岸十四行诗》,《哑歌人的自白》,到《深秋有如初春》,屠岸在英诗的翻译和汉语新诗的创作中逐渐奠定了自己在诗歌翻译史和新诗创作史上的的重要地位,并且成为汉语言十四行诗的积极实践者和代表人物。

自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翻译研究文化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吉迪恩·图里(Gideon Toury)提出了描述性翻译研究(DTS)学说,即把翻译现象和结果视为既成事实,追寻影响翻译过程的社会历史因素以及翻译作品在译语文学多元系统中的功能和地位,并对此进行全面历时性的描述。本文将应用这一翻译研究方法,对屠岸主要的诗歌翻译活动及译介择取特点进行描述性研究。

2 屠岸诗歌翻译的译介择取特点

文学翻译实践作为文艺创作活动的一种,有着文艺创作活动的一般特点,并遵循文艺创作的普适规律。文艺心理学认为,文艺创作主体的创作心理直接决定或影响了其创作动机。而创作动机正是创作活动的起点,也是文艺创作的动力源。但创作动机并非是文艺家一时的偶然意念或突发情绪,而是一种极为复杂的审美思想活动和心理。“是基于文艺家的生命需要而发生的,并在一定条件下所激起的指向特定创作对象的心理原动力。”(张佐邦1999:300)而翻译动机正是这样一种原动力,它作为翻译主体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译者从翻译文本择取到翻译策略选定的整个过程。屠岸作为英诗翻译家,其翻译活动和译介择取有着鲜明的动机和特点,那就是他对于时代政治环境的认同,对于原著(者)情感体验的共鸣以及与原著(者)审美追求的契合。

2.1 时代政治环境与追求认同意识

屠岸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译诗,第一篇译作的是罗伯特·斯蒂文森的《安魂诗》,译于1940年,其时16岁,该诗并未发表。第一篇公开发表的译作则是于1941年发表于上海《中美日报》副刊《集纳》上的美国诗人爱伦坡的《安娜贝莉》。同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上海租界沦陷日军手中,“孤岛”不复存在。屠岸此时作为一个爱国的热血青年,对日本侵略者怀有满腔仇恨,虽然他没有拿起枪支直接抗敌,但民族尊严和气节使他下定决心,不给任何敌伪报刊写稿。这一段时期,应该是屠岸诗歌翻译的第一个寂静期,没有任何译作公开发表。抗战时期许多有民族节气的文艺界人士都以自己的方式在特定时代环境中表达心迹:梅兰芳蓄须明志,郁达夫远走南洋,范文澜奔赴延安等等。此时的屠岸作为译坛冉冉升起的新星毅然中断翻译,放弃公开发表译作,也是在以自己的姿态表达对时代环境的追求认同。虽然,发表译作暂时中断了,但也使得他迎来了第一个诗歌创作高峰。特别是1943年夏天屠岸暂住江苏吕城,前后共写了50多首诗。这一时期他的诗短小凝练,遣词造句考究,语言清冽。《小城》,《暮》等都突出地表现出这些特点。抗战胜利后,屠岸又活跃于诗坛,在《文汇报》,《大公报》,《时代日报》等报纸上发表诗歌,并重新开始创作和整理新旧译作。

1948年,屠岸翻译出版了美国诗人惠特曼的诗集《鼓声》②,这也是他的第一部诗歌译作。在这一时期出版《鼓声》,与当年的时代政治环境和社会形势③是吻合的,体现了译者本人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和对该时期政治语境的追求认同。惠特曼是自由诗的创始人,其诗歌创作体现了他的极大爱国主义热情和精神。他生活在美国社会发生剧烈变化的时代——当时美国南方蓄奴州和北方自由州两种政治制度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并最终爆发了南北战争。对此,惠特曼以诗歌为武器,为载体,为战斗号角,号召人民不要犹豫和妥协,坚决地投入到反对分裂,反对蓄奴制的斗争中去。他极具战斗性的组诗《鼓声哒哒》就是在内战时期广为流传的。屠岸此时自费出版印刷《鼓声》的译作,就是要借用惠特曼激昂高亢的诗句来为革命擂鼓助威,同时还要借助于惠特曼本人的象征意义来表达自己的政治立场。正如译家自己所言:“惠特曼歌颂北方的以林肯总统为首的联邦政府,反对坚持蓄奴制的‘南方联盟。我意欲‘借洋寓中,以出版此书的方式支持北方——延安,西柏坡,反对南方——南京,并预示共产党必胜,蒋介石必败。”(屠岸2002:228)

2.2 译者个人阅历与原著(者)情感体验的共鸣

丰富而独特的阅历既能为译者贡献创作才思又是决定或影响其译介择取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所谓阅,即审视观察社会;所谓历,即体验感受生活。屠岸的主要译诗成就之一是他翻译的莎士比亚十四行诗。这是新中国第一个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全译

本④。而他译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缘起正在于其早年的情感经历和体验。首先,屠岸的英诗翻译是兴趣使然。他曾自述道:“我爱读英诗正如我爱读古典诗词一样,有时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屠岸2002:479)而除去对英诗的极度爱好外,屠岸译莎士比亚十四行诗还为了寄托对于大学时代同窗挚友张志镳的追忆和怀念。张志镳年纪尚轻就因肺结核离开了人世。为纪念亡友,追思过去的深厚友谊,屠岸决定将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一百五十四首全部译出。50年初版付梓时,扉页上就印有“译献已故的金鹿火同志”的献辞,而“金鹿火”正是“镳”字的分解。选择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祭献故友亡灵正是因为作者个人的情感体验与十四行诗中的情感表达产生了共鸣。虽然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情感主题究竟是表达爱情还是吟咏友谊至今仍为学界争论不休,但诗歌中对于真善美的人类感情的赞颂和歌唱通过优美瑰丽的诗行表现得淋漓尽致,强烈深邃的人文主义情怀和关照与译者对亡友的真挚友谊穿越时空碰撞出了绚烂的思想火花,这种情感共鸣成为了译者译诗的原动力。于是灵感流诸笔端,追思注入诗行,成就了当代诗歌翻译史上的一部精品。

屠岸的另一译诗成就是其1997年出版的译作《济慈诗选》,这是他翻译生涯的高峰且获得了第二届鲁迅文学奖翻译奖。而一生挚爱济慈诗歌并选择济慈诗歌进行译介也是和译者本人独特的个人经历及情感体验密不可分的。

诗人济慈罹患肺病,英年早逝,令世界文坛扼腕。而巧合的是屠岸也在同样的年纪染上同样的病患,并预感自己会和济慈一样患病后即不久于人世。这种生平遭际的高度相似性使得屠岸将济慈引为跨越时代和国界的冥中知己。同时,济慈在经受贫困煎熬,疾病折磨,婚恋受挫和恋诗情结的困扰后,精神世界始终没有绝望。他以诗为情感寄托,坚信诗歌“是化为友谊去缓解忧伤”。(济慈1997:149)因而他把诗歌作为自己生命中第一要以来讨论,诗歌是其生命的存在和实践方式。他宣称“我的抱负是为世界做些好事,倘若天假以年,那将体现在我更为成熟的年华中的作品上—在那之前,我将尽上天赋予我所能承受的力量,去试攀登尽可能高的诗歌巅峰。”(济慈2002:6)这些积极的思想信号和情感讯息发出青春的光芒,深深吸引了屠岸。几十年来济慈的诗与他的灵魂相互交融,困难时读莎士比亚和济慈的诗成为支持他活下去的力量。在历次运动受冲击时,在文革的艰难岁月里⑤,他和妻子一起背诵济慈的《夜莺颂》,《秋颂》来驱逐异乎寻常的精神压抑和思想苦闷,所有的书被抄走损毁了,但优美的诗文已深深镌刻于心间。数十年呕心沥血,厚积薄发,诗人终于在1997年出版《济慈诗选》这一译界杰作,并被诗人兼评论家北塔称为“自然而精当的译品”。(北塔2003:69)

2.3译者个性气质与原著(者)审美追求的契合

上文已论及与诗人济慈的情感体验共鸣是屠岸择取济慈诗歌进行翻译的主要原因之一。除去与原著者的感情互动外,对于原著作品本身所蕴含的美学思想和审美追求的认同,以及诗人个性气质与诗美的相契合同样也影响着诗人的译介择取。当译者气质与原著审美追求相契合,译者灵魂与原文精神融为一体时,杰作往往便会诞生。如法国诗人波德莱尔翻译美国诗人爱伦坡的诗,中国诗人戴望舒翻译波德莱尔的诗,近代艺僧苏曼殊翻译拜伦的诗以及诗人翻译家杨德豫翻译华兹华斯的诗,便是这样成功的范例。屠岸从小受母亲影响很深。其母是大家闺秀,出身书香门第。屠岸在小学时,母亲就教他古文,读《古文观止》,《古文辞类纂》;后来又教他《唐诗三百首》,《唐诗评注读本》。这些传统文化的陶冶和古典文学的熏染使得屠岸身上具备一种独特的诗性气质和古典传承性。此外,喜欢美术的屠岸曾在上海美专进修过美术,因而对艺术之美也有一定的欣赏体察能力。而在英国诗歌史上,济慈正是一位一生追求“美”,艺术造诣很高的诗人。其诗歌的主旋律就是对美的赞颂。在《希腊古瓮颂》中,他提出了著名的格言:“美即是真,真即是美。”这也就是济慈的基本的美学观。在他的诗作中,词句的语言美,令读者陶醉其里,赞叹不已;内容的思辨美,使读者掩卷覃思,感怀颇多;情感的纯真美,则让读者灵魂升华,心神摇旌。而济慈诗歌的艺术性与其独到的美学思想是密不可分的,他虽没有美学专著,只是在其书信和诗作中偶尔闪现出一些美学思想的火花。而正是这些耀眼的美学思想的火花,与屠岸本人的诗性气质和审美追求相契合,点燃了屠岸对于济慈诗歌美学奥秘的探索热情,进而产生强大的驱动力完成译作。

屠岸在译著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和济慈诗选之余,其译介活动还触及到了儿童诗领域。曾出版的儿童诗集有斯蒂文森儿童诗集《一个孩子的诗园》(与方谷绣合译),《英美著名儿童诗一百首》,《英美儿童诗精品选》等。谈及自己对儿童诗的译介,屠岸曾在与萧乾的一次通信中提到:“对于这本书⑥我还是比较喜欢的,主要就是喜欢那种儿童心理的刻画和儿童情趣的描绘。”(屠岸2002:271)而诗人的一颗慈祥爱心也仍旧似童心般鲜活跃动。他将自己于2003年出版的诗选命名为《深秋有如初春》,比喻自己年华虽至“深秋”之岁,而心境却恰似“初春”,那是红树黄花装扮的丰盈,成熟,积淀和深沉。审美情趣上的童心回归使得屠岸在暮年之后涉足了儿童诗译介,为儿童翻译文学的发展尽了自己作为一代老诗人老翻译家的心意和义务,丰富了儿童的精神家园和审美视野。

3 结语

本文应用描述性研究的方法,回顾了屠岸一生主要的译介活动,分析了其背后的多元影响因素,这其中既包括历史社会因素,也包括审美追求和经验阅历的个性化因素。屠岸是诗人,是中国当代新诗史上的重要人物,而且更是中国当代诗歌翻译的一面旗帜。诗人翻译家的双重身份注定了他是诗人译诗,以诗译诗,译诗为诗的典型代表,也成就了他艺术风格的个性化和翻译作品的硕果累累,其翻译活动的许多方面都对翻译理论研究和翻译实践意义重大。他的翻译思想和翻译实践是我国诗歌翻译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一本历史的厚书正是由这样一页页灿烂的篇章组成的。

注释:

①屠岸曾于1979年至1983年任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1983年至1986年任人民文学出版社总编辑。

②《鼓声》所选译的五十二首诗歌,大多为惠特曼在南北战争时期所作。

③1948年11月时值解放战争决战阶段的淮海战役全面打响。

④屠岸译《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初版于1950年由上海文化工作社出版。

⑤屠岸曾被卷入“胡风事件”和扣上“右倾”帽子,并在文革中被定为“三反分子”,下放“五七干校”。

⑥指罗伯特·斯蒂文森的儿童诗集《一个孩子的诗园》。

参考文献:

[1]Jones, Peter. ed. Shakespeare, the Sonnets : a Casebook[M]. London: Macmillan. 1977.

[2]Matthews, G.M. ed.Keats: The Critical Heritage[M].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1971.

Toury, Gideon. 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Beyond[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3]北塔,自然而精当的译品——读屠岸译.济慈诗选[J].外语与翻译,2003(3):69-73.

[4]卞之琳.译诗艺术的成年[J].读书,1982(3):62-65.

[5]洪子诚,刘登翰.中国当代新诗史(修订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6]济慈.济慈诗选》(屠岸译)[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

[7]济慈.济慈书信集(傅修延译)[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2.

[8]李野光.惠特曼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9]李永毅.不诬作者,不负作者——评屠岸先生译著《英国历代诗歌选[J].中国翻译,2007(5):46-48.

[10]梁宗岱.莎士比亚十四行诗[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

[11]屠岸.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一百首[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2.

[12]屠岸.倾听人类灵魂的声音[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13]屠岸.深秋有如初春[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14]屠岸.诗论·文论·剧论:屠岸文艺评论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15]谢天振.译介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16]张曼.时代文学语境与穆旦译介择取的特点[J].中国比较文学,2001(4):49-59.

[17]张佐邦.文艺心理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18]周珏良.周珏良文集[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猜你喜欢
诗歌翻译
阐释学视角下的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研究
诗意与诗体的“旅行”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诗歌翻译
从译者的主体性看《长恨歌》的英译
从格式塔理论赏析《西风颂》的不同译本
庞德《在地铁站》诗歌翻译的概念整合研究
再谈文学作品的可译性
图式理论视域下的中国经典诗词英译研究
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在WhenYouAreOld翻译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