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宁高等师范学校,江苏 盐城 224000)
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道德这一概念之中”,“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而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1]然而,在国家大力倡导“立德树人”理念的今天,五年制高职院校的德育现状堪忧。据在阜宁高等师范学校所做《学校德育工作调查问卷》、《大学生道德观调查问卷》两份调查问卷可知,五年制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实效性差、学生的道德观不容乐观。究其原因有多重,无论是家庭、学校以及社会都有责任。其中共通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审美文化观照。
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2014年修订)明确了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目标:把学生培养成为爱党爱国、拥有梦想、遵纪守法、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成为敬业爱岗、诚信友善,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此德育目标虽为中等职业学校制定,但对于同为初中起点的五年制高职院校同样适用。可是在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的价值观氛围中,五年制高职院校重技轻德,重道德灌输说教,轻生命教育和审美文化教育,此德育目标没有得到切实有力地落实践行。“德育是关照人性的教育、是引领生活的教育,是关怀生命的教育。”[2]五年制高职院校具有特殊性。因而,五年制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目标需要更有针对性和科学性。然后在工具性的苑囿下,五年制高职院校的德育目标缺乏对学生主体的个人情感、价值的关怀。
2.1.1 主体的特殊性
五年制高职院校的德育主体之一是学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其一,主体的年龄特殊,大部分为90后学生。据盐城鹤鸣亭主要负责人介绍,如今活跃在网络社区的年轻人很多,但一般而言,鹤鸣亭的网民主要以70后、80后为主,而百度贴吧集聚的大部分是90后。前者很关心政治,常有牢骚。后者则不关心政治,更关注吃喝玩乐。从这个网络调查可以看出大多数90后学生的个性特点:重个性,重感官愉悦,重当下现实生活。
其二,主体的人生阶段特殊。五年制高职院校的学生都是初中起点,对其生长生涯来说,中考失利是人生第一次大挫折。大部分年龄在16~20岁,年龄小,心智欠成熟。中考落榜主体心理脆弱,抗挫能力差。从学生的一则习作可以看出他们的心理状况:“有目共睹,一年级的我,很是不懂事,整日以消极的态度面对生活,认为生活不接受我。上课,老师在上面讲课,我在下面睡觉。说句心里话,我不在乎,什么都不在乎。那一年,我第一次尝到了辛酸的滋味,无比消极。”
其三,主体的心理特殊。在中考的指挥棒下,形成以分数为重的评价标准,很多学生在初中没有担任过班干部,也很少得到过老师的表扬。作为“差生”,朋友也不多。自卑心理严重,缺乏赏识关爱,缺乏审美情感浸润。据张和新主持的盐城市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五年制高职学生学习动力研究》(以下简称为张和新《学习动力研究》)调查问卷分析结果表明:高职学生普遍自我效能感低。“调查显示,仅44.1%的学生有信心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从五年制高职学生的内心深处来讲,他们对自己的能力持有怀疑态度,认为自己没有能力上好学校才来到高职学校。这种比较低的自我效能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方方面面。可见,从主观意识到行为上,很多学生学习态度消极,投入的精力不够,认为到了高职学校就没有什么压力而言了。在学校缺乏明确的目标就是明显的表现。还有就是对自己要求很低,包括卫生、学习等。”
其四,主体的家庭环境特殊。据在阜宁高等师范学校调查得知,大部分五年制高职院校的学生为留守青少年,父母大多长年在外地打工,学生缺乏家人的关爱和温暖,也缺乏正常有效的家庭教育。
其五,主体意志品质特殊。高职学生学习成绩大多较差,很多时候缺乏自律。张和新《学习动力研究》调查问卷分析结果表明:“从上课出勤情况来看,从不旷课的占66.6%,偶尔旷课或迟到的占30.0%,经常旷课或迟到的占3.4%。”五年制学生刚入学的时候还属于未成年人,尚未形成完善的、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意志薄弱,自我控制能力较差。
2.1.2 学生主体的被动性
据在阜宁高等师范学校调查了解,由于年龄尚小,思想不成熟,大多数学生进入五年制高职院校都是迫于无奈(中考分数低,不能进入好高中),或是偶然的选择。在进入五年制高职院校前,对学校的教学特点及专业特点不甚了解,只是随便选择某专业,也没有对所学专业和自己将来的职业规划做一个准确定位和理性分析,因而五年只是混日子。
据张和新《学习动力研究》调查问卷分析结果表明:“1.学生学习努力程度较低、学习主动性差。调查显示,58.6%的学生自认为学习不够努力,认为自己非常努力的占12.4%。上课听讲非常认真的只有9.3%,认真程度一般的占44.1%。从不旷课的只有66.6%,偶尔旷课或迟到的占30.0%。”“2.有上学目的但缺乏明确的职业规划。调查显示,79.3%的学生上高职为了学一门技术或提高自己的学历。但55.2%的学生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这一点,学生的一则习作也是很好的佐证:“那一年,发生了许多事。我只希望在阜师安安稳稳地生活,不想参加学校活动。无聊至极,整天浑浑噩噩。我自己很厌倦这种生活,我认为不适合我”。
2.1.3 学生主体的去审美性
五年制高职院校不同于高中学校,技能论、实用主义一直居于主导地位。由笔者的实践得知,较之普通高中教学目标的单一、教学内容的局限、教育活动的简单、教育对象的单纯,五年制高职院校的复杂性、开放性、社会性、功利性更强。学生说,职校是个小社会,有很多潜规则。人际关系复杂,难以交到志同道合的真朋友。利字当先,道德情感淡漠。比如班主任鼓励学生们争取“三好学生”称号,学生会问:得“三好”有没有钱?班主任动员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学生会问: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有什么用?这在高中是不可能发生的德育情境。对此,学生写作也多有提及:“这篇文章,是我在阜师留下的最后一篇。阜师三年,让我明白了许多。”
“德育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不是德育主体面对他人而是面对自己,尤其是在和自己的灵魂独处的时候。”五年制高职院校德育学生主体的特殊性、被动性以及去审美性是德育实效性差的重要原因之一。
2.2.1 教师主体的特殊性、非专业性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基二〔2014〕4号)曾提到:“当前,高校和中小学课程改革从总体上看,整体规划、协同推进不够,与立德树人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重智轻德,单纯追求分数和升学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较为薄弱;教师育人意识和能力有待加强。”这种情况在高职院校更为严重。学生文化素养较差,难管理。无专门辅导员,大多是兼职班主任,管理时间受限,教师思想教育理论缺乏,教育能力欠缺。既不能像高中的班主任一样教学目标明确,德育工作简单单纯,又不能如高校专职辅导员、班主任一样有专门针对性的教育学、心理学及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积淀及专业能力培训。
2.2.2 教师主体的被动性
高职学生年龄小,不易管理。保姆式管理,责任大,工作琐碎。而学生情商低,也使管理者缺乏成就感。较之德育目标单纯的高中和自主性强易于管理的高校,可以说,五年制高职院校学生的德育工作是比较富有挑战性和难做的。
2.2.3 教师主体的去审美性
职教学生难管难教是有目共睹的,课余,听到最多的就是抱怨甚至是怨恨。作为五年制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另一主体,班主任若没有自我角色认同,对学生、对班级怀有厌恶、敌对情绪,也就首先未能达到自己心灵的和谐,自然也无法与学生达成和谐的关系,在班级管理中就容易产生敌对和冲突。班主任自身心灵的和谐是构建和谐德育、高效德育的基石,处于倒金字塔的最底部,是不容忽视的关键因素,也是构建和谐德育、高效德育的最基本要素。
2.2.4 主体之间缺乏对话理解和生命共生,缺乏审美文化观照
五年制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主体是双主体,既包括德育工作的实施者——教师,也包括德育工作的对象——学生。谈到德育,五年制高职院校的领导和老师不乏烦恼,而德育工作的主要实施主体——班主任更是牢骚满腹,抱怨学生不好管理,不愿意承担班主任工作。非但老师抱怨,以至学生也时有不满。在功利性、实用主义占上风的五年制高职院校,90后学生更注重个人主体本位,不愿与德育工作者对话交流。学生认为老师的德育工作是单调、乏味的说教,是在浪费时间,不如学点儿技能更实用。总之,作为德育主体的双方缺乏情感共鸣和对话沟通,导致德育工作实效性差。
学者认为:“不能把德育‘知识化’,而要从根本上形成个体的某种道德情感,如道德信念、信仰、理想等。在德育实践中通过真实的道德情景,把抽象的道德原理和规范以具体生动的方式呈现出来,从而加深学生的道德认知、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以及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学校德育在情感层面上,要使学生‘好德’。”在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网络、手机、平板电脑等将世界变小了,也将知识和信息更加平等地、丰富地展现在每个人面前。对大部分时尚的90后高职学生而言,五年制高职院校的德育课本以及德育工作者的德育内容都不免陈旧呆板,缺乏吸引力,缺乏审美文化观照,学生认同度较低,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也很难达到有效的德育目的。另外,学科德育综合育人合力低效。德育之外的其他学科,尤其是语文、艺术等人文学科综合育人功能不足。
我国常用的德育方法有说服法、示范法、讨论法及角色扮演法等。鉴于德育工作教师主体的被动性、去审美性,说服法是最常用、最简单的德育方法,因而也难免落入老生常谈、单调乏味的窠臼。
方法是目的达成的主要手段,然而在五年制高职院校,单一滞后的说教法已经很难实现德育工作的有效或者高效了,这也是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实效性差的重要原因之一。
我国的职业教育起步晚,底子薄,德育教育更是落后。据在中国知网搜索,德育模式研究大都是关于高校和高中起点的职业院校,缺乏明确的、基于审美基础上的、适合初中起点的五年制高职院校的德育理论研究引领和实践模式探索可资仿效。因而,五年制高职院校德育模式的针对性不强,导致德育工作实效性差。
北京师范大学檀传宝教授在《学校道德教育原理》一书中将学校德育定义为:“德育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价值理解和道德实践能力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3]在这里,强调了环境对于德育学生主体道德构建的重要意义。
就时间而言,家庭教育的童年、进入职业院校之前的中学时光,尤其是进入职业院校后的学习时光对于道德的培养都很重要。就空间而言,家庭及其亲朋好友的环境、中学与职业院校以及社会环境等对学生的道德养成也都会起到重要作用。
据佛洛伊德的观点,童年的经历可以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但是大部分的五年制高职院校的学生属于父母无暇、无能力看护教育的留守儿童,因而这个时间段和空间位置的道德养成教育的奠基是残缺的,或是不扎实的。
五年制高职院校的学生没有如高中学生一样接受较扎实、全面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教育,而职业教育的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对学生三观的形成又影响极大,因而学生的学校环境也是多元复杂的。
当今社会,物欲横流,浮华喧嚣,信仰缺失,道德沦丧,人们普遍浮躁,价值观不成熟稳定的高职学生更易受影响,对经济环境的拜物主义已不再遮遮掩掩,而是高调地向往和追求。《非诚勿扰》中马诺的“宁可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的语录以及如“白富美”、“高富帅”等网络词汇的流行可兹证明。
而荧屏时代、富媒体时代、自媒体时代文化环境的多元、复杂也无法不影响高职学生。这些新媒介将世界更大、更广、更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被动地接受着各种媒体介质(QQ、微博、微信、论坛、贴吧等)的冲击,不自觉地被影响着、改变着,从而流于庸俗化(如网络小说的影响)、负能量化(如艺人明星吸毒、离婚、出轨等)。社会环境的多元复杂对学生的影响极大,也使德育工作困难复杂起来。
五年制高职德育实效性差的原因复杂多样,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缺乏审美文化观照。德育的文化功能决定了“德育通过对文化的传承而实现维系性功能。德育通过对文化的控制而实现维系性功能。”可以说,教育活动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具有守成性特征。因此,在德育工作中加强审美文化观照至关重要。这一点,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方法可资借鉴,“在德育方法上,西方国家既注重正面显性的、德育方式的灌输教育,同时通过教育、管理、服务为一体,寓德育教育于校园文化、社会实践和学生活动之中,对学生进行渗透式的隐性教育,这也是西方国家实行德育教育的一种主要的手段。也就是说,大学校园的整体环境乃是学校珍贵的德育资源。”[4]迄今为止,关于文化的定义有200多个,因此关于五年制高职院校德育之审美文化研究也是复杂多元的,具体有待更多研究详述。
[1]张焕庭.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259-260.
[2]刘济良.德育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6.
[4]彭友良.高职院校德育实效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