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有效性评价研究

2015-03-20 23:10
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基础计算机有效性

(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南通 226007)

课程教学的有效性评价是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是对教学是否达到既定目标的评价,是对学生得到提升和取得收获的评价,对教学评价标准的研究有利于促进教学的发展。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高职院校普遍开设,其涉及的学生人数多且应用面广,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课,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评价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高职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及其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决定学生工作以后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随着信息技术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当今社会对于高校毕业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要求逐渐提高,高等教育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有效性评价指标也应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而改变。传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以掌握知识技能为主,而现今社会要求高校培养具有较高信息素养的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型人才。这需要学生具备应用计算机的操作技能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即社会需求已然从知识技能的掌握上升为知识技能的应用层面,这样,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要求更高了,课程的教学理念和对教学评价的角度也应做适当的转变和调整。

如何评价教学的有效性,这是一个与时俱进的问题,对于不同背景不同课程应有不同的理解。对国内许多大学的教学评价工具做统计和对比,发现评价内容主要集中在教师的教学表现,极少提及学生在教学中的进步与变化[1]。即便有些学校的教学评价考虑到了学生的学习收获,但是还非常笼统、粗糙,没有展开细致的了解和评价。从计算机应用课程的特点来分析,真正的教学效果取决于学生方面的变化,只检验教师方面的成效远远不足以评价课程是否实现有效教学,只看教师是否达到了预定的标准,并不能保证教学评价结论的全面性,也无法客观判断教学质量的高低。对课堂有效性的评价在关注教师对课程的讲解的同时应注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关心和启发,考察学生在课程中所取得的多方面进步和收获,这样,才能判定课程教学是否成功和有效。下面从几方面分析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有效性的评价项目。

1 对知识技能目标的评价

教学目标是教学行为的方向标,是教学行为的基础和依据,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制定计划开展教学并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影响学生的发展,进而影响教学的有效性。在科学的教学目标的指引下实施的教学行为才能够保证正确的教学方向,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和促进学生发展。教学目标科学与否是保证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所在。对教学目标的评价应至少关注以下两方面。

第一,对教学目标设置是否科学合理的评价。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已经经过大量的实践检验形成了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的获取、处理、传递及应用的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文化素养和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进一步使用计算机作为学习和生活的工具之一。

第二,对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的评价。①评价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目标的掌握程度,这主要从对学生的学习考核中得到分析结果。即对学生计算机基本知识技能掌握情况的评价,学生是否掌握windows、Office以及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操作技能,是否达到既定的标准,学生具备了使用计算机为生活服务的能力等。②对软目标的实现程度的评价,即对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学习能力提升的评价。这样的软目标无法从对学生的一张试卷或是一次考试中来考核,可以通过在对学生的调查中设计这样一些问题来考察,例如:教师的讲解是否能使你对教学内容产生新的想法?教师在课程教学中是否经常鼓励你提出自己的问题?课程的学习是否启发了你使用计算机学习的意识?通过这样一系列问题考察课程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学习能力方面取得的效果。

2 对学生学习兴趣的评价

对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评价应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状态作为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古代教育家孔子就强调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性,他提出“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兴趣一般在于教师教学的艺术魅力、或是对一门学科的热爱、或是出于对未来职业的需要[2]。课程如果是被喜欢的、有用的,学生就不会把它当做负担,反之,如果对一门课程的学习被学生当做是负担,讨论有效教学就没有意义。从主观上看,高职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比较理性的,如果能够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与学生对未来职业的需要相统一并转化为学习兴趣,那么学习也将在不经意中潜移默化地完成,学习效果自然会得到提高。兴趣效应对学习的促进不仅局限于课堂,它还可以延伸到课后,甚至是受益终身。

在对课程进行评价时,可以适当设置考察学生学习课程的态度、兴趣的问题。如:觉得这门课对未来的学习生活有帮助吗?课程是否激发了你在课后探讨问题的欲望?教师设置的问题是否引导你带着乐趣走进了探究答案的过程中?本课程是否促进你的生活方式信息化?从这样一系列的问题中,考察课程在实施过程中是否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对学生参与课程的评价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实践操作性较强,学生积极参与课程教学过程对增强教学有效性方面有重要影响。对目前的大学课堂进行认真调查,不难发现虚度光阴的现象较多,能够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学习的学生只是一部分,而另一部分学生则是为应付任课教师点名而来,老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忙自己的。这样的课堂教学自然是很难实现高效的,教师应不断探索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与创新,以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对有效课堂的评价,应当充分考虑学生对课堂的深度参与,这也是对高职教育“教学做合一”思想的体现。

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可以划分为课前参与、课中参与、课后参与[3]。一方面指思维参与,是指学生能够跟上教师的教学节奏,积极、主动、全身心地介入到教学的每一环节,与教师共同推进教学。另一方面是指行为参与,学生都能够有表达和交流的机会,对需要动手操作的实践操作训练,能够积极有效地完成,能够在互动中提出问题并产生新的思想和认识等。可以设置这样一些评价问题,例如:课堂是否注重教与学的互动?教师安排的操作练习是你感兴趣的或者觉得有用的?课后参与,是对课堂教学的延伸。主要评价对课后作业的自觉完成情况,评价学生是否能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

4 对学生是否有效地学进行评价

对课堂有效性的评价不仅仅关注教师对知识的讲解和处理,学生是否有效地学,才是评价课程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教学有效性评价时应特别关注学生在如下几个方面的进步。

第一,对计算机理论知识的了解和掌握。例如计算机的诞生,计算机的发展,计算机的软硬件、计算机病毒等的知识的了解。学生是否利用这些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例如在购买计算机的时候,关注一些硬件的性能参数,来帮助自己选择到一台更适合的计算机。

第二,对office软件的应用能力。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是否实现有效教学,除了考察学生对office软件的考试技能情况,更要看学生对此软件的应用能力。例如在专业课学习中,学生是否能够选择合适的office软件来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并且能够提交比较完美的作品。

第三,对计算机网络的应用能力。对计算机网络的应用能力,包括电子邮件的使用,网页的浏览等。对网络的应用主要关注学生利用计算机网络学习的能力,例如信息检索的能力,以及利用互联网上的资料来辅助学习和工作的能力。

5 对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评价

课程教学不能脱离社会和生活,所学知识是否有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是评价教学有效性的最终要求。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在理论中经常被提及,但是在实践中往往被忽视,因为可持续发展是指向未来的,其效果不是立竿见影而是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够表现出来。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在课程中应表现为学生在学习了本门课程之后能够将所学技能应用于后续的学习和生活,将计算机的应用作为一种学习的工具,一种工作方式。对这方面进行定量的评价是不容易的,在评价时可以考虑以下一些相关因素。

首先,学生在完成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同时,是否对专转本等学历提升考试中涉及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其次,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使用windows、Office以及计算机网络作为一种学习和生活的工具的能力。例如:计算机出现故障时,是否能够利用百度等网络工具来搜索故障原因,并处理简单的故障。通过这样一些相关因素考察课程在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方面取得的成效。

对课程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是对教育的进一步提高,对教学有效性的评价研究则是对教学的监督和促进。著名教育评价专家斯弗尔比姆的评价观认为:“评价的目的不在于证明而在于改进”。教学评价具有多重目标,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是其重要目标之一,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是保证全面有效地进行评价的基础,也是使评价功能得以正常发挥的前提条件。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把教学有效性评价的重心放在促进教学上,修正其单纯地评价教师的做法,降低其影响教师考核的功利性。在这样的教学评价观念引导下,有助于真正意义上地促进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发展。

[1]蔡 敏.美国著名大学教学评价的内容特征[J].外国教育研究.2006(6):25-28.

[2]何丽君.高校教师教学有效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01:32-33.

[3]姚建光.参与式教学:理论建构与实证样本[J].中国教育学刊,2011(01):54-56.

猜你喜欢
基础计算机有效性
“不等式”基础巩固
“整式”基础巩固
计算机操作系统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制造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实现
提高家庭作业有效性的理论思考
基于计算机自然语言处理的机器翻译技术应用与简介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应用初探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
信息系统审计中计算机审计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