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世晶,童伯瑛(福建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院,福建 福州 350122)
蒙卦教育思想在《针灸医籍选读》教学中的应用初探
游世晶,童伯瑛
(福建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院,福建 福州350122)
关键词:蒙卦;针灸医籍;教学
《针灸医籍选读》教材内容丰富,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内容:一是《灵枢》、《素问》及《难经》中形成的针灸理论体系;二是后世医家在《内经》、《难经》基础上对针灸的学术贡献;三是歌赋、医案选。课程的学习对全面理解针灸理论的含义,挖掘针灸临床技术,培养针灸人才具有重要作用。但是本门课程信息量大,文字义理深奥,学习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易经的蒙卦思想,反映了古代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认识到学生内在的求知欲望、学习主动性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对现代教学仍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和借鉴作用。笔者受余老易经蒙卦教育思想的启发[1],将蒙学教育思想应用于《针灸医籍选读》课堂,在教学中突出“蒙以养正”、“果行育德”、“因材施教”等的教学理念,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效果。具体内容如下,请各位同道斧正。
1.1蒙学的基本内容 《周易·蒙卦第四》曰:“初六发蒙,利用刑人,用说桎梏。以往,吝。九二包蒙,吉。纳妇,吉。子克家。六三勿用取女,见金夫,不有躬,无攸利。六四困蒙,吝。六五童蒙,吉。上九击蒙,不利为寇,利御寇。”[2]初六,“刑”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刑罚,二是指典型。“利用刑人”可以解释为用刑罚规定来约束人,或者用典型事例来教育人,使学生在模仿中学习,从而摆脱对未知知识的束缚。这种双管齐下的教育方法,目的是为了端正方向,树立正确的行为准则。九二,为蒙卦的核心,阳爻与六五的阴爻形成对应关系,代表承担教育的启蒙者。“包”就是厚德包容,古人将其形象比喻成如同男子娶了个好媳妇一样,顺利。“子克家”把九二比喻作子,六五爻比喻作父,九二刚健有为,位居下,应做到恰如其分,刚柔相接才能无过无不及。这种强调奉行的“时中之道”就是周易哲学思想的核心内容。六三,易经中有很多卦象用婚姻,狩猎的比喻来解释含义,“金夫”指拥有权力和财富自我炫耀的人,六三被其表面现象所迷惑,前去主动主求,这种行为是不顺的,不会有什么好的结果。提示我们,在学习中见异思迁是没有好处的,学生要坚定学习信念,抗拒不良诱惑,专注于真知的追求,千万不能陷于不良诱惑中而不能自拔。六四,位于爻位中,被众阴所包围,远离阳爻,无法摆脱蒙昧,陷入困地。六五,与九二形成了阴阳对应关系,顺从谦逊,诚心求教,得到了九二良好的启蒙。本爻提示学生要培养谦虚求学的美德。上九,“击蒙”上九为阳爻,位于最上爻,阳刚过头,有失中道,在童蒙求学时以极端粗暴的方式去打击,显然是不适宜的。提示老师在教育的过程中,应多一些包容,多一些耐性,不能用粗暴的方式去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1.2蒙学思想的内涵 《易经·蒙》的发蒙、包蒙、困蒙、童蒙、击蒙是一个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蒙以养正”是蒙学思想的核心,各爻象爻辞则是“蒙以养正”思想的进一步深化和实现方式。蒙以养正是说人的成长必须“养正”,老师要培养学生的内在素质,随时加以引导,使之发而中节,合乎正道,走向正轨。“果行育德”是蒙学思想的具体实施方法。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教育就是养成习惯。”[3]提示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1蒙学的本质:蒙以养正《周易·蒙卦第四》曰:“蒙以养正,圣功也。”[2]这句话强调启蒙是为了培养纯正无邪的品质,这是神圣而重要的事业,圣人的成功之路。“养正”是成长学习的前提条件。在《针灸医籍选》教学中,老师不仅要教授历代医家精湛的医术,更重要的是传授他们高尚的品德修养。在教学的初始,就要培养学生“博极医源,精勤不倦,见彼苦恼,若己有之”的仁心仁术,树立正确的行医方向。《灵枢·九针十二原》中指出“小针之要,易陈而难入,粗守形,上守神”。《素问·宝命全形论》中说“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五脏已定,九候已备,后乃存针”。这些都表明医生在行医的时候必须要专心致志,无作他想,才能够效如桴鼓,应若发机,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又如《素问·宝命全形论》中说:“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唐代孙思邈“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的名言,更说明了重视生命的珍贵和医德的重要性。因此,在教学中,应该特别注重对学生医者仁术思想的培养。
2.2蒙学的动力:童蒙求我,志应也《周易·蒙卦第四》曰:“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志应也。”[2]学习的过程不是老师去求学生学,而应是学生自己主动要求学,有志于学,然后才可教。《论语·述而》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4]意思是学生如果不是经过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时,就不去启发他;如果不是经过思考并有所体会,想说却说不出来时,就不用去开导他;教给他一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举一反三,就不用再教他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关系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学生必须立足于主体的自觉诚心向老师请教,老师不可自居先觉者对学生进行强制性灌输,而是在学生充分进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对他们进行启发、开导。此二者的良好志应,就达到了启蒙教育的效果。教师在《针灸医籍选读》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过去“填鸭式”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课堂中的难点交给学生思考,然后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老师再做出总结。如学习《灵枢·九针十二原》中“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原文时,应先让学生对原文的意思进行思考,并提出问题为什么《灵枢·小针解》和《素问·针解》对这句话的诠释不同?你是如何理解的?而不是老师“填鸭式”地进行解释,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也是教学中的重点内容。结合《针灸医籍选读》的课程特点,笔者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其一,引导学生在美文欣赏中学习。《针灸医籍选读》的文章在具学术性的同时又有很好的可欣赏性,孙思邈、窦汉卿、杨继洲、席弘等医家的文选文笔流畅,朗朗上口。如教材下篇歌赋选《标幽赋》的原文:“拯救之法,妙用者针。察岁时于天道,定形气于予心。春夏瘦而刺浅,秋冬肥而刺深。”[5]《席弘赋》的原文:“手连肩脊痛难忍,合谷针时要太冲。曲池两手不如意,合谷下针宜仔细。”[5]学生在欣赏美文的同时,可以提高医理知识,了解中医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中医感悟,提高学习兴趣。其二,引导学生在医案中学习针灸大家的临床思维和方法。医案是医疗活动的真实记录,是医家临床经验和思维活动的体现,内容丰富、特色突出,能启发学生的思维,扩宽视野。强调学习医案首先必须结合医家的学术思想,并运用其学术思想来分析其临床医案,才能对医案有较深入的了解。其次分析疾病的病因病机,并善于总结医家的针灸处方特点。如引导学生学习第十五章《针灸大成》中关于针灸结合药物治疗小儿疳积的医案时,应先学习杨继洲的学术思想:疾病性质和部位不同,治疗时应采用不同的方法。杨氏在《诸家得失策》中主张“药与针灸,不可缺一者……疾在肠胃,非药饵不能以济;在血脉,非针刺不能以及;在腠理,非熨火芮不能以达,是针、灸、药者,医家之不可缺一者也。”此外,杨氏临床取穴精炼,在策论中强调“不得其要,虽取穴之多,亦无以济之,苟得其要,则虽会通之简,亦足以成功”,可见其重视“要穴”的使用。这样就会理解该医案“此子形羸,虽是疳症,而腹内有积块,附于脾胃之旁,若徒治其疳,而不治其块,是不求其本,而揣其末矣。治之之法,宜先取章门灸,针消散积块,后次第理治脾胃”的道理。因此通过医案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医家的医疗技术和思维方法,尽早建立针灸诊疗的思路[6-8]。
2.3蒙学的特色:因材施教蒙学强调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因材施教。蒙有发蒙、童蒙、困蒙、击蒙的不同,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层次不一样,因此在教学中采用的教育方法也不相同。对于诚恳的学习者、再三渎者和误入迷途的困蒙应该区别对待。老师在回答学生问题的时候,也要考虑到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恰当地回答。基础薄弱的学生要用浅显易懂的方式解答,若盲目扩展知识面则会对其学习造成困惑和压力;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可适当地鼓励其探索扩展;对学习懒散,精神不集中的学生要严肃对待,端正其学习态度。笔者在《针灸医籍选读》的教学中也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在课堂中提出不同难度问题,由学生根据自己兴趣的问题组成学习小组,课后以小组形式分别讨论,查资料,再讨论,并记录讨论的内容。在本课程教学中共设置9个学时,让各组选派一代表上讲台以PPT的形式汇报各自讨论学习的问题,最后老师再根据每组汇报情况做出点评,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这种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而选择相应难度的问题进行讨论学习的方式,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都能参与到感兴趣的问题学习中,并且在课堂上还能和其他组的同学分享学习的结果,共同进步。同时老师也可以了解不同层次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哪些难点和问题,从而因材施教。
2.4蒙学的实施:果行育德《象》曰:“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2]山下涌出的泉水,象征蒙味,人们要以果敢的行动,培养优良的品德。具体在教育上就是指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孔子曰:“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9]良好的习惯一旦定型,便能终身受益。从这个角度看,启蒙教育的意义在于养成、引导与积累好的习惯。针对《针灸医籍选读》的课程特点,笔者在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两方面的学习习惯:其一,阅读古籍的习惯。中医学习特别讲究一个“悟”字,悟字就要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学会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具备读懂古人语言和思维方式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才能够谈理解继承。因此,要学好《针灸医籍选读》,提高针灸底蕴,必须要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包括繁体字的识别、阅读古文、了解古代文史常识等[10-11]。如向学生推荐《易经》、《内经》、《难经》、《医古文》、《古文观止》、《中华上下五千年》等书籍阅读,通过古文的学习和对历史的了解,有助于提高他们的中医文化素养。其二,名篇背诵的习惯。背诵是学好中医的基本功。《针灸医籍选读》的内容博大精深、义理深奥,有些重要内容只有在牢记背诵、反复思考的基础上才能理解其含义,从而在今后的临床中开启思维,触类旁通。因此,笔者在教学中,特别强调名篇、名段的背诵。如《灵枢·九针十二原》、《灵枢·根结》、《素问·宝命全形论》、《素问·离合真邪论》、《素问·缪刺论》、《标幽赋》等篇章,均要求学生熟练背诵,并在课堂上抽查,其背诵熟练度作为平时成绩的重要依据。
总之,易经的蒙学是中国古代教育的启蒙之学,对教育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笔者经过教学实践,将蒙学的教育理念应用于《针灸医籍选读》教学中,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学习能力等都有所提高,提高了本课程教学效果。今后还将不断吸收总结其他好的教学理念,不断丰富和完善教学方法,提高《针灸医籍选读》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余敦康.周易现代解读[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34-39.
[2]梁海明译注.易经[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0:30-35.
[3]叶圣陶.叶圣陶散文[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480-482.
[4]谭树辉.论语[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8:20.
[5]吴富东,常小荣.针灸医籍选读[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205-229.
[6]赵彩娇,范郁山.《针灸医籍选》课堂教学心得[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10,13(3):91-92.
[7]高希言.《针灸医籍选》教材建设的探讨[J].中医学报,2009,24(5):109-110.
[8]冯文林,刘丽敏,赵敏清.浅谈《针灸医籍选读·内经》中的几个问题[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7(3):341-342.
[9]李旭.孔子直解[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3:117.
[10]张树剑.《针灸医籍选》课程设计的思考与应用[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12(1):55-56.
[11]吴富东.针灸医籍选读[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80.
(编辑汤敏华)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4441(2015)02-0122-03
收稿日期:2015-04-13
作者简介:游世晶(1979-),讲师,博士,研究方向:针灸临床与教学